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667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docx

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全文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开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开平市市域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时期。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开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开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第一节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开平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0.14亿元,年均增长11.65%,人均生产总值达2.91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0:

51.8:

38.2。

产业特色日益鲜明,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三大产业不断优化提升;“建筑之乡”雄风重振工作成效显著;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制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旅游及物流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一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

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

功能区规划全面启动。

编制和实施开平市市域功能区规划。

因地制宜提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生态开发区“三区”产业发展概念,科学划分都市生活圈、产业发展圈、历史文化圈及生态农业圈“四圈”空间发展架构,从战略上确立了我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正确方向。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内需拉动日益凸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2.39亿元,年均增长20.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80亿元,年均增长16.14%。

外向型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下,外贸出口总额仍保持年均9.84%的增幅。

翠山湖新区成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6.44亿美元,共引进超亿元项目23个。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累计投入5.27亿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新改建公路183.79公里,大小桥梁27座。

完成325国道振华段改线、开平大道和赤马线一、二期改建工程。

开阳高速公路开平市区出入口投入使用。

镇通村委会道路建设全部竣工,完成通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29.3公里。

公交网络基本实现城乡覆盖。

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面完成,3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面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687元和8002元,年均增长10.47%和9.17%。

农村饮水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改水工程118宗,解决15.5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建成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66%,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

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家庭新增195户。

安置水上居民173户共471人。

各级财政民生投入不断增加,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社会建设成绩斐然。

成功创建广东省“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市;“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水口泮村灯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15家镇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群众负担逐步减轻。

体育事业持续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五五”普法任务。

“平安开平”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双拥工作扎实推进,继续获得“广东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人口计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扶弱助残、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

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简政放权、富县强镇改革全面铺开。

实施政府“大部门制”改革。

积极推进行政体制创新,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审批时限大幅缩短。

建立属地征税财政新体制,镇级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理顺翠山湖新区管理机制,建立激励型财政管理、人才引入及工作考核等多项体制。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专栏1开平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十一五”年均增长(%)经济发展生产总值(亿元)115.79195.7200.1411.65人均生产总值(元)17313254382911710.96三次产业比重(%)10.6:

49.4:

406:

52:

4210:

51.8:

3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0.0688.22105.8016.14出口总额(亿美元)8.0812.412.929.84城镇化水平(五普口径)(%)43.26535.96非农就业比重(%)3235社会发展常住人口(万人)67.987768.76人口自然增长率()2.1252.83城镇登记失业率(%)32.72.3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53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59191.3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928125221468710.47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元)5160658680029.17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1.451.591.05环境综合指标(分)77.3858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457061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9.4129.41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从发展的机遇看:

国内外形势总体稳定。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国际生产要素加快流动为我市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引领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

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和省先后出台的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给我市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民生持续改善,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大、基础实。

“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继续深入发展;扩大内需战略和“双转移”的实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从面临的挑战看:

过去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度和压力会更大。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群众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更具复杂性。

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发扬创先争优、奋发进取精神,正确把握形势,抢抓难得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开平为核心,努力建设江门新的经济增长极、珠三角生态宜居名城、广东旅游强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决定性的基础。

第二节第二节总体要求总体要求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突破。

努力推动经济增长转入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

大力加快产业转型,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富有开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我市发展步伐赶上并力争超过珠三角平均水平。

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实现创新型开平建设的新突破。

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科技和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社会建设的新突破。

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重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实现生态宜居名城建设的新突破。

切实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生态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型城市。

必须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作为切入点,实现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新突破。

注重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

坚持先行先试,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402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5.6万元,年均增长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年均增长16%。

实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2010年翻一番,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开平的目标。

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进一步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效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形成市域“三区”布局合理、“四圈”品牌优势突出的区域组团式发展格局。

自主创新能力居江门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次产业比例优化调整到6:

52:

42。

基本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5年,形成以翠山湖新区为核心,各工业镇为组团的工业产业新格局;开平碉楼旅游特色品牌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力争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典范。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软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和江门市下达目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9.6%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平方米以上。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6.73亿美元,年均增长10%。

专栏2开平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发展生产总值(亿元)200.1440215左右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291175600014以上预期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103.2103预期性经济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5.8022216预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6.6026.7310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79.1816616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7.0616216预期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1.892415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8.242预期性城镇化率(%)35.964512预期性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622预期性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205020预期性社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50531.1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6872590012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0021410012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383以内预期性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人)627572003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340预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3950.8预期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8约束性常住人口(万人)68.76700.3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2.836以内约束性资源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7895(预计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约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4.014.0047约束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180以上预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约束性二氧化硫-29化学需氧量-16氮氧化物氨氮森林覆盖率(%)39.339.6以上约束性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9.419.8以上预期性注:

带“”标记的为累计数。

第三章第三章全面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积极打造都市生活圈充分发挥城区核心带动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做好重点区域前瞻性规划,进一步凸显城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

加快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四化工程”。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居住、商贸、饮食、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层次,重点发展金融、文化、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品牌,增强城区在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到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到更高层次。

第二节全力拓展产业发展圈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翠山湖新区为重点,以镇级工业集中地为依托,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挥各镇产业和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组团式工业。

把水口镇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示范镇和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粤港合作(开平)电镀工业基地;加大力度推进沙塘工业集中区;推动苍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着力建成辐射能力强的工业明星镇。

打造以翠山湖新区为核心,开阳高速公路、325国道工业产业带为轴线,各工业镇为组团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大力构建历史文化圈以“碉楼、古镇、休闲”为主题,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强化“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带动作用,实施保护与开发并重,综合开发赤坎古镇,提升旅游配套水平,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升,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构建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

第四节加快建设生态农业圈紧抓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农业示范区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组织化,争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控制大规模工业开发,有序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着力把大沙镇打造成为集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优秀旅游胜地。

大力发展金鸡、赤水镇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生态型城镇。

第五节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加强对实施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动镇域组团式发展。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切合本地、适度超前的财政、产业、土地、人口配套政策框架,对不同功能区实行差异化的指标安排。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盲目开发,提高各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健全组织保障机制,继续完善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功能区发展的政策导向。

专栏3开平市市域功能分区第四章第四章推进推进“四三二一四三二一”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优化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带动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建筑业四大产业集群。

一是推进化纤纺织优化升级。

实施“大化纤”生产格局,加快引进培育行业标杆企业,积极推动产业重组,加大力度扶持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突出高端化发展方向,以广东泰宝、奔达纺织为龙头,重点发展品牌服装成衣、高级服装面料等产品,打造化纤纺织、服装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的品牌优势,鼓励企业对内整合、对外扩张、强强联合,壮大生产规模;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将水暖卫浴产业打造成为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

三是巩固现有调味品、饼干、健康食品等优势产品基础,发挥亨氏、嘉士利、健之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开发新品种,发展特色食品、绿色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壮大食品工业总量,努力打造开平食品工业强市。

四是以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和加强新技术产品开发推广为重点,不断优化建筑企业的资质结构,全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向特级资质企业发展。

积极引导企业拓展经营领域,推广应用新工法、新技术和新原料,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大建筑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振开平建筑业雄风。

第二节积极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大力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依托月山化工专区、苍城胶粘基地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环保型、品牌型化工材料;扶持春晖股份、联新、博可莱等企业发展。

吸引一批高性能结构材料、纺织新材料等同行企业和配套企业落户发展,构建若干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二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扶持海鸿变压器、建成机械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推进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项目上马。

加强重要产业关键装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提高重大关键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三是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翠山湖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示范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等行业。

重点扶持依利安达、仁星电器、帛汉电子、运丰电子等龙头企业发展。

第三节加快发展两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

加快推进以翠山湖物流园区、水口水暖五金物流园、纺织品及纺织服装材料专业市场等物流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区域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面向国内外、重点辐射粤西地区的现代物流网络。

优先发展符合开平产业特色及发展方向的重要会展项目,重点发展水暖卫浴、纺织服装、食品、建筑支柱产业展会,将“卫展会”和“牛仔服装节”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

以“碉楼”品牌为龙头,以创建广东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

统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点面结合、特色鲜明旅游新格局。

综合开发赤坎古镇,丰富景点内涵,将其打造成吸引力强、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旅游区。

积极培育大沙镇生态旅游发展。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黄金水道”和“黄金绿道”,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

加大推介力度,广泛宣传开平旅游。

力争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专栏4开平市特色旅游景点布局观光旅游区:

景点路线:

自力村-方氏灯楼-立园碉楼特色:

集田野自然风光、华侨文化于一体生态度假区:

景点路线:

马降龙-锦江里-香江温泉特色:

休闲体验型生态度假和乡野宿营休闲度假区:

景点路线:

三门里-加拿大村-南楼特色:

碉楼古堡酒店式观光,面向中高端休闲度假游客探险旅游区:

景点路线:

镇海林场、大沙生态旅游、西南部自然森林特色:

度假探险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紧抓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提高农业效益,做大做优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扶持马冈鹅、三黄鸡、蔬果、茶叶等特色产品发展;加快发展名优花卉、经济林果等都市型、休闲观赏型农业。

推进适度集中、规模开发、连片发展,形成一批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扩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创新经营与服务,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节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每年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3%。

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解决产业升级面临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在技术上突破一点、在产业上带动一片的格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大力度支持三大技术创新中心和专业镇建设,加快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研发生产、市场经营、风险投资为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政产学研”协调机制。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支持专利申请。

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广泛开展群众性自主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

第六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才引智,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突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专门人才。

建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人才评价机制、优秀人才奖励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专栏5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项目和基地传统产业:

化纤纺织:

广东泰宝、春晖股份、联新、奔达、永嘉纺织等水暖卫浴:

华艺、朝阳、凯勒斯、金牌洁具等食品工业:

嘉士利、味事达、广合、罗赛洛、健之源等建筑业:

扶持龙头企业向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

翠山湖化纤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广东博可莱等高端装备制造:

海鸿变压器、新能源及环保节能专用设备、建成机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翠山湖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示范园、依利安达、运丰等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

翠山湖物流园区、纺织品及纺织服装材料专业市场、水口水暖五金物流园等休闲旅游:

碉楼与村落文化展示区、赤坎古镇和加拿大村开发及配套、天露山及圣哥堡生态旅游景观等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

广三保、金鸡皇、裕茂、麦维尔、马冈鹅养殖基地等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