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46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教学设计

14 母 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喜爱的小动物”为主题,《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教材里是一篇精读课文,编排者意在将本文与前面的精读课文《猫》作比较。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老舍,语言风格大体一致,但具体写法技巧又有不同,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

语言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懂得“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其写作方法,另外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拟人、夸张、对比的修辞方法,值得学生借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多幅母鸡图片:

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

母鸡)

导思:

说一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子的。

(可爱)从你们的描述中无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

那在大文豪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播放PPT,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

让我们走进本文。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角母鸡有了初步的认识,再介绍老舍,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和平常的母鸡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好,现在请带着你们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读准生字读音:

“疙”读ɡē,不读ɡā;“啄”是翘舌音。

3.出示课后的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

指导书写:

出示“孵”,先观看书写视频,再强调左边“卵”字写窄些,右边的“孚”的“子”的横要从竖中线写起,做到左右相当,写出的字才漂亮。

4.指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疙瘩:

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颤颤巍巍:

抖动摇晃的样子。

如怨如诉:

好像很哀怨凄婉,又像在倾诉衷肠。

形容声音悲切。

5.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思考:

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的情感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7.屏显: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8.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老舍先生由“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本课的生字、生词比较多,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到理解意思后再读。

教师提出注意字音的要求,并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互评互练中,把词语读正确,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探究内涵,体会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先后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1.导思:

老舍先生为什么先前讨厌母鸡,后来却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章节。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一步一步地去体会感悟课文。

2.指名反馈。

(讨厌:

第1~3自然段;不再讨厌:

第5~9自然段)

3.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4.指名反馈。

5.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导思: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讨厌母鸡呢?

请你们在文中找一找。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6.教师小结:

同学们,先前作者认为母鸡吵闹、烦躁、自大、爱炫耀,所以,很讨厌母鸡。

设计意图: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结合课文的矛盾冲突点,激发学生探究作者对母鸡的前后态度的转变,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找冲突—读课文—解疑惑”的趣味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并全面、充分地调动各类情感因素,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四、课堂小结,引出新疑

导思:

作者还在继续讨厌母鸡吗?

小结:

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品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惑,引出下节课的关注点,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启发思维,让学生成为新知学习的探究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思维力,本环节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五、课后巩固,夯实基础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部分巩固内容是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必不可少,同时这种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对学生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探究主旨

上节课,大家通过认真学习、思考品读,看到了一只自大、烦躁、爱炫耀、自以为是的母鸡。

所以老舍说一向讨厌母鸡。

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了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了解老舍爷爷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设计意图: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提出的这个疑问是文章的主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把课文读透的过程,也是“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内化语言”的自我提升过程。

二、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对母鸡的看法。

请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用“____”画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2.再读课文第5~8自然段,思考:

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品评。

负责: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重点词句:

从“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中体会到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

(重点关注词句:

发现“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儿似的”,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爬到它的背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

(重点关注词句: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1)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母鸡的辛苦?

(2)交流。

(重点关注词句:

“立刻警戒”,理解“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5~8自然段。

5.研读学习第9、10自然段。

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鸡的看法,再联系实际,这样也就说出了自己对于“母爱”的理解。

(5)自由朗读第10段,联系上下文思考:

“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6.总结:

岁月可以改变一切,但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所以,老舍赞叹道: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让我们跟着由衷地赞叹: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通过细细品读文本、积极动脑思考来完成的。

语文课堂上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阅读批注是非常有帮助的,既避免了学生的片面性,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三、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老舍先生后来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他还会觉得烦吗?

                  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写作手法,学会用

                  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表现对事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教学有点难度,是要学生在对母爱精神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悟“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内涵。

同样的鸡叫声,在人理解了母鸡所具有的精神后,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爱,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母亲默默地、不求回报地付出。

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份爱,用爱来回报母亲。

设计意图:

用对母鸡的敬仰来激发读者对自己母亲的敬仰与感恩,是本篇文章的主题所在,本篇文章就是通过赞美母鸡的伟大而赞美母亲的伟大的。

五、课外拓展,能力提升

基础题:

1.积累文中词语8~10个。

摘录精彩语句3~5句。

2.讨论:

比较《猫》和《母鸡》,看看它们在表达和写作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时,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把欣赏的词句按褒贬两类摘抄下来。

选择题: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请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加以说明。

2.在动物世界中,母爱随处可见。

你了解哪种动物的母爱?

请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3.你还可以摘抄一些赞美母亲的诗句等来制作阅读卡赠送他人,与人分享。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通过自选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又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引,通过选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教师“要你做”成“我要做”,对于巩固小学生的习惯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板书设计

母 鸡

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教学反思

老舍先生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母鸡在不同情况下的特点,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行文,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写出了“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我”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因此,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本堂课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仔细观察动物的特征。

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把动物的特点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

例子1:

我一向讨厌母鸡。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

例子2:

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例子3: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为了表现“我”一向讨厌母鸡,紧紧抓住了母鸡叫声的特点,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的叫声让人心烦;“如怨如诉”的叫声,让人心中结起了个小疙瘩;母鸡下蛋后“发了狂”的叫声让人受不了,三个例子处处表现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二、通过比较,表达感情

把母鸡在不同情况下的叫声进行对照,使母鸡的形象更鲜明,使作者的感情更强烈。

例子1: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

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例子2: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改变了心思”表现了作者开始有了感情上的转变。

从“总是挺着脖儿”可以看出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它不希望鸡雏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

“咕咕地警告”“放声啼叫”则让我们体会到母鸡的勇敢、辛苦和负责,与前面写的几种“讨厌”的叫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描写母鸡的伟大,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14母鸡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

提问:

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

(“孵”左边“卵”的笔顺:

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

“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

(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

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

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

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

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③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

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很讨厌。

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

(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

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法。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

这是一只(   )的母鸡。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

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

师小结:

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试着说说你的体会。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

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

①文章结构清晰。

《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善用“总—分”结构。

《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

《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鸡的不辞辛苦。

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

①写作手法不同。

《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

《母鸡》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

《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

《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母鸡

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勇敢 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 辛苦

喜欢炫耀伟大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在学习课文时,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母鸡的讨厌之处与可敬之处,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这篇文章的难点。

在课堂上,主要就是通过读书去体会,同样是写动物,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