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438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直接打印

课题

11古诗三首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互学、导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2.通过自学、汇报、交流,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3.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学具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

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

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

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

什么时候告诉的?

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

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四、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

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儿子是怎样回答的?

然后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

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和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

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

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

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

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三、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四、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入诗境

师: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都描写了什么?

给你什么感觉?

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六、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

爱国

师:

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品味:

西湖歌舞几时休?

(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

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

“熏”与“醉”的解析)直把杭州作汴州(直:

简直。

作:

当作。

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

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

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

(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板书设计:

《示儿》------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课后反思

 

课题

11古诗三首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4.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学具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第三课时

己亥杂诗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

己亥杂诗

2.题解:

“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正是鸦片

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⒊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⒈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

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

《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⒌感悟写作方法:

“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板书:

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⒈拓展:

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⒉作业:

诵读默写。

板书设计:

《示儿》------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课后反思

 

12少年中国说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

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层层深入: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二课时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

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完成下列表格。

  

师总结: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

“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总分—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动词:

泻潜渊胎履纵——层层深入

课后反思:

 

课题

13圆明园的毁灭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

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边读边想象画面。

A总写:

B举例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

第二课时

二、深入领悟。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好处是什么?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

请大家看一下资料:

其价值难以估量。

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可以说一说。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

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

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四、品读体味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六、小结。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木笛》这一课。

板书设计:

举世闻名

圆明园的毁灭建筑风格……有……也有……有……也有……

历史文化---珍贵

美----赞叹

课后反思:

 

课题

114木笛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

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

这节课我们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

为什么?

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

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二、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

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耳畔回响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用心去感受,这笛声仿佛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叹息什么?

控诉什么?

呐喊什么?

来,拿起笔来,把你听到的、感受到的声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5、叩问朱丹内心:

朱丹吹奏的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盘旋。

此刻,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朱丹。

朱丹,你不会演奏欢乐的乐曲吗?

 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那可是国际知名乐团,你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吗?

6、体会大师态度的改变

(1)好一个爱国青年,好一段动人心曲,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

你怎么知道的?

(学习30-31自然段)

(2)是什么改变了主考大师的态度?

感动大师的仅仅是笛声吗?

(3)让我们读出笛声中的这些感动。

情感升华,提升民族责任感

 

(1)感悟梅花寓意:

在这里,文章中腊梅与幼松都象征着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气节,这就是我们的国魂。

(2)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青少年也不能忘记历史。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资料,去了解我们中国的近代史。

板书设计:

14木笛

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

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课后反思:

 

课题

习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备课日期:

201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5、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点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

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

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

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

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

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

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

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

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什么呢?

板书:

写什么生交流、总结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

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情?

板书:

写变化,融入感情

师提示: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

 ⑵ 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板书:

怎样写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

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

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生总结、汇报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写什么----写变化,融入感情

二十年后的家乡怎样写--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要修改

课后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四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5.落实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个人思考

重点标注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

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

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

痛惜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