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327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docx

杨保军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

杨保军:

如何才能建一个别人愿意来住的城市?

本文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枢纽所副所长潘昭宇推荐

文丨杨保军

作者信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原标题:

城市设计转型与城市特色塑造导读:

2016年9月4日,由中房协人居环境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人居环境大讲堂”应邀在历史文化名城韩城隆重开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会上作了题为《城市设计转型与城市特色塑造》的精彩演讲,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新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想盛宴,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讨论!

现将杨保军院长的发言辑录为上、下两篇,以飨读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到了“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是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这与过去有些不一样。

过去我们强调发展经济,现在没说发展经济不对,但如果只知道发展经济、搞招商引资工作,那就错了。

因为有可能把人居环境搞坏了。

现在,我们很多城市的干部都在按照“52”、“白黑”的工作节奏在忙,我们有向上的动力当然很好,但更关键的是,方向要对。

今天借此机会,给大家谈些自己的认识。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波特兰的故事——美国最宜居的城市美国西部有一座城市叫波特兰,城市不大,50多万人,但它有一个特点:

连续多年被评为美国最宜居的城市。

波特兰宜居,也关心经济,那么,宜居与经济有何关系?

它如何发展经济呢?

有一个华人女孩子就在那里留学,看到波特兰优美的郊野公园,便捷的健身场所,完善的公共服务,她就喜欢上了这里。

毕业后,她哪都不去,就想留在这座城市。

巧的是这个女孩子毕业后与一个美国小伙子谈恋爱,小伙子很喜欢她,向她求爱。

女孩提出要求:

结婚可以,我只有一个条件,就留在这座城市,你必须到这儿来。

小伙子爱她,就搬到波特兰来了。

这一搬不得了,波特兰的税收直接就增加了80%!

原来这个小伙子是全球500强最有名的体育用品企业---耐克集团的总裁。

耐克集团企业总部直接搬到这个城市来了,因为宜居的城市,企业高管人员也愿意去。

二三十年前,我们的农民工进城,对人居环境好不好可能并不太在意,在意的是能否拿到工资。

因为这个阶段我们是为了生存而奔波。

但现在我们基本上已告别了这个阶段,一般性的制造是过剩的。

新一代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为了生存,这代人对生活、对宜居环境的要求提高了,城市环境不好,人是不来的。

基于此,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空间就形成了。

美国现在出现一种趋势就是:

哪里风景好,哪里生活好,人们就去哪里,特别是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

如果你还停留在过去的发展思路上,不转变你就OUT了。

杭州的故事——天堂硅谷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杭州,杭州是好山、好水、好人文,过去就是天堂。

为什么G20峰会要在杭州开?

一,因为它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精髓;二是在这种优美人居环境生活底蕴的基础上,它孕育出一种新的东西,就是互联网金融,这是引领未来的创新力量。

那么,科技创新从哪里出来呢?

科技创新是人创出来的,不是机器创出来的,所以,人在关注他生命价值的前提下,他不能浪费自己的一生。

这提醒我们,城市设计和发展理念也要改变,如果我们再不转过来,有可能无论我们使多大的劲,效率不大。

新经济时代,需要采用新模式

总书记讲过一句话,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不是矿产资源。

过去呢,我有煤,我有铁,那都是资源。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半年的经济指标。

上半年是有喜有忧的,有相当多的城市经济增长是负的。

把这些城市摆出来,无一例外全是资源型城市以主,更多是资源粗加工城市。

东北8个,陕西也有,延安就负增长的厉害。

另外也有一些城市,经济两位数增长。

分析一下共同的特点,全是新经济显示出力量,杭州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针对这种大的变化,我们要调整思路。

怎么样才能引进人才?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新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发展逻辑正在改变

有专家学者总结,过去旧的发展模式,它是按资源导向型的,根据资源、区位、成本、税收,我们就可以基本决定和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

在新经济模式下,是人才导向型,怎么样去抓住这些有能力、有活力、有科技创新的人?

以人为本,这不能是一句口号,人的智慧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

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那么,我们就去研究这些人愿意去什么地方?

什么因素吸引他们?

调查发现,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最看重的是两点:

一看这个地区的生活质量,二是看这个城市的魅力。

在很多创新型企业选址过程中,他们都非常关注这个城市生活质量。

所以,未来城市的竞争是争人,如果不能把人争过来,经济上很难翻身。

反过来,人不断往外流,就不要吹牛你的经济有多好,东北现在就这样的困境,每年百万人口流出。

希望各级领导看清楚,未来的城市靠什么赢得发展!

过去我们找产业,招工,先工业化,先生产,后生活;新经济时代要倒过来,先要按人的需求将城市打理好、梳理好,然后吸引人才,人才引进后,他们开展生产、生活、创业的活动,城市就活了。

人居环境是一篇很大的文章。

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转型

1、城市设计过去面对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一,重速度。

过去的20年,几乎所有的城市提出的口号都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这是超高的速度。

我们用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180年城市化的过程,美国90年,日本60年。

现在,不同了,要关心“人”的感受,所以原则上,我不是很赞成“56”,“白加黑”。

我认为,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如果一直高速运转,最终要崩溃。

我不是说要懈怠,而是面临转型的压力,应该有张有驰,该停下来想想你的方向。

我们现在号召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我问你们,如果各级领导都没有生活,都没有时间陪老婆、孩子,你们连生活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能相信,你们能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呢!

如果你们从来都不去菜市场买菜,你怎么知道老百姓有菜市场的需要,所以你很可能把它全部拆掉。

但如果你们去买菜,你就会知道菜市场是老百姓需要的,我们不是要拆掉它,而是更好地管理它,把环境搞好。

所以还是要先做回一个“人”,然后再做回一个对城市有用的人。

所以,我不是在反对速度,而是说只求速度的年代过去了。

第二,重规模。

做大没有错,但是不要刻意做大,刻意做大,就要出事。

过分的重规模,不是根据实际需求来展开建设,而是因为我要做大,所以我就做大,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大家看一看,我们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小于用地和住宅的承载率,所以带来了去库存的压力。

中国三年消耗的水泥是美国一百年消耗的量,确实是过了。

规模不仅体现在城市上,单体建筑也是,北京有一个世纪金源。

这个建筑光一个楼,就是68万平方米的建设,当时建起来的时候已经很大了,当时是亚洲第一。

第二年就被东莞超越了!

另外,北京的天通苑,8个平方公里,它是一个楼盘,可以住8万人。

8万人是个小城市的概念了,而楼盘跟城市是不一样的。

城市是有各种公共机构和服务功能的,楼盘相对来说,功能是单一的。

你不能把中间一个细胞功能直接一直放满。

所以,现在天通苑成为了一个麻烦点。

过大的开发跟小规模精明的开发带来的结果不一样。

追求速度的结果就是单调,就是总书记批评我们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很多领导一拿到项目就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明天你就给我方案,明天就汇报,设计人员又不是神仙,他得研究,得推敲,着急怎么能出精品呢?

第三,重经济。

重经济没错,可是只重经济就有错了。

人们并不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活着。

发展经济不是我们的目标,它是我们实现幸福生活目标的手段。

现在,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变得自己都不幸福了。

空气污染了、水也脏了、粮食也不安全了,我们自己也身心焦虑了。

所以要把手段和目标区分清楚,不能碰到山就挖山,碰到水就填水,碰到旧房子就拆。

另外,为了经济可以牺牲我们城市整体的艺术价值,这是过去经常出现的,因为有容积率的要求,所以每一个楼盘的老板都是把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前面盖别墅,盖低层,后面盖高层,容积率平下来了。

每一个老板都这么盖,结果这个城市就变得没有章法了,整个城市失控了,乱七八糟。

所以,现在中央领导提出来说,我们要重视城市设计,为什么?

我们过去的城市没有城市设计,或者说城市设计没有纳入管理。

做住宅功能是定的,容积率不要超过多少也是定的,只要满足这个就可以了。

至于这个楼怎么摆,不归他控制,所以城市完全没有章法,混乱不堪。

第四、重功利。

现在国外都在拆高架桥,国内上海、广州也在拆。

但是有些落后的地方还在拼命建,中国的观念时差太大。

就是那边都已经在拆了,这边还在建。

建起来以后过20-30年还得拆。

第五、重形式。

一段时间以来,形式主义升级,因为我们缺少城市设计对城市全局的把握和控制,加上宣传推波助澜,我们就会出现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

这是国家大剧院,也有争论。

我不去谈建筑设计本身,建筑师有的不喜欢,有的喜欢。

但我觉得任何建筑应该跟城市的前后左右有关联。

我们看建筑不是单个的看,是整体的看。

比方说像这个,北京准备把中轴线申遗,大家看一看北京的中轴线。

就会发现国家大剧院这个建筑跟周围关联显得很突兀。

换句话说,这个“蛋”不知道从哪里滚过来的,但是其他的建筑跟场地的关系,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从城市规划整体的角度来看,它是有问题的。

好比什么呢?

这是一个美女,我相信无论是谁,你也不能说她不是美女。

这个美女是个时装模特,她走在T型台上光彩照人,大家都说她很美。

这是欧盟的领导们正式开会的一个合影,这也是一种气氛。

这个美女说,我跟你们合个照。

这张照片他们敢登出去吗?

是氛围不对,没有说你不美,而是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一定美了,不协调。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体,还要关注城市,这就是我们规划师对城市的要求。

那么,我们在追求“形”的方面有很多做法不对:

一是巨形,反映的是扭曲的政绩观。

二是完形。

三是象形,反映的是社会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的薄弱。

四就是洋形,普遍洋形式的背后反映的是文化的不自信。

山寨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呢。

手机山寨玩1-2年,哪有人玩10年的。

可是建筑不是玩1-2年就把它拆掉,建筑寿命一般是几十年,背后是巨大的浪费!

2、当前面临的变化与形势第一,临拐点。

我们进入新常态,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动力、发展速度,都发生了变化。

整个国家城镇化率过了50%,这也是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转折点上,城市由过去的速度、外延扩张走向内涵、走向品质。

所以说“品质”是城市发展将来的一个关健词。

无锡的灵山边上有一个项目叫莲花小镇-莲花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莲花湾不是靠规模,真的是用心在做。

我举一个例子,他在配置植物的时候,用了3年时间攻关,就把青苔给铺上了。

树好栽,植物当中最难栽的是青苔,你能种出青苔来吗?

那是有时间的,1-2年长不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

我们国家的消费升级了,但是我们在功能上没升级,我们是低端的供应能力、供应理念。

也就是说,人家想要的消费品你供应不出来,我不想要的,你大把的供,所以出问题了。

中国人没有消费能力吗?

绝对错了,因为我们的人口总数多,中产阶级要的东西你提供不出来。

所以这些人怎么办呢?

几千亿、几万亿到国外去消费。

旅游也是这样的,你做出来的东西不行,人家不来。

你做的好,他愿意来,你装不下。

第二,重文化。

没有哪一届的领导,像习总书记那样对文化如此重视。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也谈到,要加强城市设计,要把城市风貌的整体性、文脉、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所以在《若干意见》当中,也专门谈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很多的学者,他们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

比如说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

是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让人们在城市当中接受熏陶,让他们懂得怎么样生活,以及怎么样更好地生活。

城市要教会人们的是这个。

因此,我们国家与其说现在城市风貌的混乱,其实是我们一种文化的混乱,因为我们文化失去了方向。

这些建筑只不过是我们建筑价值观的一种外显而已。

我希望大家要记住一点:

发展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我们不是说抓错了,而是我们忽略了其他。

经济发展可以使城市变大,但我要说的是文化灿烂才能使城市变得伟大。

第三,重生态。

生态文明时代来到了,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过度的索取,不尊重自然环境。

在生态文明时代我们还会有一些开发,但是不能像过去那样野蛮的、粗放的、蔓延式的、扩张式的开发,应该采取紧凑、集约、精明、低冲击的方式,以最小的干扰,来实现我们生活的更加人性化。

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方向。

第四,重民生。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了,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提高城市的持续性和宜居性。

其中开放街区也是便民的一项举措,由过去尺度过大的、封闭的、割裂的模式,走向一个开放、融合、方便、功能混合的模式,或者说,重新回归城市的本能,让城市的魅力、活力以及它的交往功能发挥出来。

第五,重特色。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特色,它就丧失了它的味道,降低了它的竞争力。

3、今后城市建设应当采取的理念和措施

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谈到:

“希望我们的城市功能要得到提升,我们的空间要节约利用、集约开发”。

在经济发展的政策当中也谈到了:

“严控增量、把握质量”。

所以说,把存量怎么盘活,怎么升级,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存量上,扩还会扩,但是不像原来那样。

因为找不到那么强烈的需求了。

我们要把握新政策,可以看到几个转变:

第一,要从增量转向存量。

当我们从增量转向存量的时候,我们很多手段不一样了,方法不一样了,制度不一样。

你们可以在存量上做一些文章,不是盖房子、盖房子。

将来有魅力的城市,是可以步行的城市。

因为已经到了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生活的这样的一个时代,怎么营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就可以很好的营造出这个城市的风景、风光、特色,人家才更愿意来。

公共空间更新不要采用大规模的,推倒重来的方法,这样得不偿失,效果往往不好。

巴塞罗那比较成功,它是采用针灸的办法,400多个地方一小块、一小块去完善公共空间和环境,然后让老百姓和市场去响应。

通过对环境不断的调整、改进,慢慢地一个很有活力的、多样化的艺术之都就诞生了,这就是巴塞罗那的经验。

人在第一阶段满足的是吃饱肚子,就是物质消费的需要。

但基本上吃饱了,接下来就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就是情感、历史、文化、交往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优势一下子就显示出来了。

像成都宽窄巷子这种地方,这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片了。

既吸引人,让大家来体验,同时又给它带来增值。

第二,要从数量到质量。

我们盖了那么多楼,真正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并不多。

所以这样一想,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出一些精品建筑。

比方说像这些设施、施工也好、材料也好,包括艺术造型,都应该经得起推敲。

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来搞好我们的城市建设,这是总书记的期待。

第三,要从注重建设走向注重管理。

跟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相比,我们的管理更糟糕。

如果说整个城市前30多年主要放在建设上,现在我们的精力要转向管城市了。

就像一栋楼一样的,当这个楼都封顶了,都开始装修了,接下来谁重要?

那就是物业公司重要,物业公司该进入管理了。

所以我们城市政府要把物业公司的价值发挥出来。

就好比一个个散落的珠子,把它细细的串起来,让它成为一个项链。

比方说,美国纽约的管理怎么管?

光是一个住宅,他根据住宅的密度形态划分了10大类型的住宅,43小类的住宅。

每一个住宅有不同的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你对号入座就行了。

我们的要求才3类来分,你说谁管的好?

我们的叫粗放管理,他们叫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就有相应的一些设计的导则、供给的要求。

很多人不理解城市管理,认为说为什么管的那么严,其实不是严,是不科学。

国外还有更严的,好多从国外回来不是搞我们这个行业的老师,说国外盖房子自由,随便盖。

中国怎么还要规划局批,我说你们不是研究这个的不能瞎说,谁告诉你国外建筑是自由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一个知名拳击冠军买了一栋别墅,狗仔队去拍他的照片赚钱,他很烦恼。

为了不让狗仔队拍,他就把他们家院子的绿篱往上加了5米,他的邻居立马就上法院告他了,他违反了规范,这个绿篱不能高于多少,他只能乖乖受罚。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巴黎有一条街叫香榭丽舍。

在这条街上,所有的广告牌必须用白色的。

麦当劳来了,大家知道麦当劳吧?

它是国际化企业,有统一的标识。

麦当劳说我不能变,我就是这种颜色。

那对不起,你走人,所以最后麦当劳入乡随俗,在巴黎就盖成白的了。

为什么它要是白色的,它不是随便提的。

因为巴黎的整个色彩是有管控的,大家注意去看,巴黎这座城市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的。

它是根据气候、历史、文化提出的一个色系。

所以你看巴黎的时装模特一般是穿灰调的颜色,不会穿的花里胡哨的。

色彩十分讲究。

第四,要从工程的设计转向制度的设计。

我们想管理好一个城市,制度是最关键的。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NBA篮球很过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但是NBA当年创办的时候差一点就办不下去了,为什么呢?

因为一开始大家拼抢,后来球队之间觉得太累了,然后一商量咱们别那么累行不行?

你来我往的把时间磨过去就完事了,结果观众看不下去了。

最后有一个人想出一个制度——24秒。

24秒必须进攻,那这样一来必须两边去接。

所以创立这个制度的人不玩篮球,但是因为这个篮球拯救了整个NBA,它是保持一个高度竞争的项目。

还有一个是公摊制度,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

去新加坡,会看到新加坡这个城市很漂亮、很干净。

你如果到台湾去,你会发现台湾很有人情味,但是那个城市乱七八糟,房子也破破烂烂。

为什么?

有人说新加坡人爱干净,台湾人不爱干净,那都是胡说八道。

都是华人,哪有新加坡人爱干净,台湾人不爱干净。

它其实是一个制度。

新加坡买一套房子,你买的是套内面积,墙里面是你的,墙外面是公家的。

政府对这个有要求,3-5年粉刷一次。

而台湾买房子之后,窗户外面的墙也是个人的,你愿意刷我不愿意刷。

大家达到一致很难,就只有不刷,所以最后城市面貌就破破烂烂的,它其实是个制度。

所以,将来我们怎么样结合我们的实际确定管理很重要。

第二部分:

城市特色的塑造1、城市特色的来源

特色是什么呢?

就是你这座城市与众不同,让人感动,吸引人的地方。

一个城市的特色,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它的自然环境,这是它的本底;二是它的历史文化;三是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时代的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中国有句话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是用来载“道”的,你的哲学,你的文化,价值追求是什么,然后你要通过一个“器”把它展现出来

第一:

自然环境。

我们先看一下自然环境。

作为本底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好比画画,它是铺了一层底色。

威尼斯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水城,是因为它选址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地势是低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就是那么美好。

中国的古人有很多的智慧,如果我们留意去观察就会发现,古代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先把整个大山水格局搞清楚,然后城市跟这个山水格局呼应起来,构成城市的特色。

比方说我们去常熟,就会经常听到他们讲的一句话,“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这个城市跟这个山水的格局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了它的特色。

而这个特色一千多年以来延续到今天。

吴良镛先生去到每个地方,都会用一张非常简明的图纸勾画出来。

把这个城市山、水、城的相互关系勾勒一下,具体来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营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山水。

简单来讲,当一个城市的山非常美的时候,往往这个城市布局就以山为纲的方式来布局。

比如说我靠山咱们选、沙山怎么用、潮岸怎么对,它是有讲究的。

当这座城市山不行的时候,水又很灵动的时候,那它就会以水为魂,要让城市跟水发生密切的关系。

如果山也好、水也好,山水兼得,那就是古人说的风水宝地。

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韩城这个古城不大,但是它有讲究。

选址的时候就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你这边是黄河,然后就有一级阶梯、二级阶梯。

你在黄河边上选不能太高,太高了没水,也不能太低,太低可能会被洪水淹。

所以要在二级阶梯上最安全,所以它这个位置选址比较好。

第二,历史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城市面貌。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跟中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是来自于它的文化源头。

西方从亚当、夏娃开启了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从女娲伏羲,算是我们中国人文的源头。

人和天地之间,所以中国一开始就把人跟自然放在一起来,天人合一。

而西方是天人相分的,由这条线延续下去,它把人和自然客观世界分成两半,来研究这个客观世界,来改造这个客观世界,这是西方的思想。

按照这个理念,可以看到到我们的建筑里头很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说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中国的首都北京。

都是大国,都认为自己是设计的中心。

我们叫紫禁城,大家知道紫禁城说的什么意思呢?

因为中国过去观天象,紫微星居中,所以这是世界的中心,对应的是天上的中心,我是天子,天靠我来统治世界。

美国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应该在美国,在国会大厦,它是最高的。

所以美国规定,华盛顿不允许任何建筑超过国会大厦。

下头立了一块基石,把它作为世界中心。

华盛顿和北京都有一条轴线,轴线就是体现一种秩序。

因为轴线对空间的统和能力很强,体现一种权利。

北京也有高度来控制,最早期的时候怎么定?

过去皇帝站在太和殿的门口,目光平视的时候这个眼睛会向上看到16度的地方,向下看到20多度。

这个范围看出去看到故宫外面的围墙,他要求这条线以下不能建造房子。

把这条线一连,高度就控制出来了。

解放以后周恩来定了一个规定,因为刚解放的时候,北京饭店要建设,就在隔壁。

怎么建?

最后周恩来定了一个高度,沿着长安街不许超过45米。

后来慢慢北京变成了一个锅一样的,越靠近故宫就越低,越往外越高,通过这样来建立秩序。

但是有一点大家注意到没有,虽然都有一条轴线,但这两条轴线是一实一虚,这就是两种文化对空间的理解。

西方设计那条轴线是条实体的轴线,边界是确定的,就是长多少、宽多少。

中国这条轴线是虚的,是感觉出来的。

你在景山上,这条线很精准,但是它是不存在的,你走不过去。

所以中国人营造的往往是一种心中臆想的一种世界。

所以说,外国人设计征服你的眼,中国的设计是征服你的心,你看完以后理解到一种意境。

所以你到中国的园林去,它不是靠视觉的冲击,这是两种文化。

所谓的西湖是整体的设计,西湖就是让沿湖的景色像画卷一般展开。

中国人遵循的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的空间,而是对世界的一种臆想。

设计师要学会写意。

第三,时代发展。

有文化怎么用?

应该结合新的时代、生活,结合旅游走出来。

这一点你们要多动脑筋,因为韩城是有文化的,而且是有知名的、国际影响的文化资源。

但是不能仅仅停留让别人来参观,这样对拉动经济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怎么用好这些资源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的人就会有一种怀旧,历史文化的情感需要。

在欧洲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城市特色空间。

比如说,巴黎有一幅画叫“巴黎是左岸艺术、右岸政治”。

巴黎左岸无数个艺术家在这个地方生活、成长、创作、出名。

那些艺术家在干吗呢?

就是在沿线的咖啡店、餐馆里面交流、协作。

所以世界上的文青都会到这个地方来瞻仰一下他们心中的偶像,你坐的位子有可能是雨果当年做过的,那他来体验一下,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很多历史空间,要设计出让大家有这种参与感的活动。

产业的发展有的时候也会让城市慢慢酝酿出特色。

比方说,米兰是时装之都,所以全世界时尚的都在那儿汇集,变成了时尚的风向标。

重工业城市有重工业城市的样貌,但是当你要打造旅游的时候,我们面临挑战。

比如说韩城,韩城原来也是重工业,煤炭、钢铁,曾经我们辉煌过。

但是下一步怎么办?

转型是有压力的,特别是布局,这些重工业还集中在我们的上游,龙门那个地方。

那么,你这个重工业的环境没得到治理,那么鲤鱼跳龙门的资源就不好用了。

如果是将来我们转型成功,龙门的价值就可以发挥出我们的想象力,可以把它做的更好。

第二个就是新技术,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一直沉淀在过去,时代是向前发展的。

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应该要鼓励,包括新的思维。

2、我国当前城市特色的状况、问题及原因。

(1)认知偏差。

第一是眼光比较短视。

我们过去很多城市,拆掉以后完全肌理全毁,文脉全断。

这是挺可惜的。

巴黎当年也曾经有这样的想法,希望用这个方式去拆掉旧的、低的、密的,建新的、高的、低密度的。

后来巴黎人全体反对这个方案,所以巴黎就保持到今天一个完整的古城。

当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