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316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docx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正版1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

阶段性报告

 

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

二0一一年六月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阶段性报告

2010年5月份,经过主动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审批,我校有幸承担了《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至今将近一年时间,现对前一阶段研究工作做以梳理总结。

一、课题背景:

(一)教育教学实际上的迫切要求:

西五家子初级中学是一所山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中小学生600多人,多年来,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维目标的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我校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来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1、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利于强化三维目标的渗透,把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结合起来;

2、注重可操作性。

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

3、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生基础,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以实践探索为主,摈弃枯燥的理论说教,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注重有效性。

及时反馈信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的效果,不同班级进行试验,找出不同,总结经验,再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理论认识上的需要

(1)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很多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某些任务得不到真正落实,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成为泡影。

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研究意义分析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因此,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驱动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给教学注入活力,师生关系会更融洽。

因此,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习兴趣,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现状分析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

结果,使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

他的成功得益于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着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育。

在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实践家魏书生,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讲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实际培养。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培养和实验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非智力因素不同于智力因素,它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形成的,然而而其形成又不是自发的,关键在于精心培养与正确引导。

一旦形成并通过强化,就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力水平,而是取决于非智力水平。

我们无法改变其智力因素,它是通过先天的遗传因素获得的,生来俱有的,但我们可以提高其非智力水准、来促进智力的开发、潜能的挖掘,使学生提高成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对学生的非智力水平的培养与运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情感,广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他们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态度指人说话和动作的神情以及人对事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之分,有社会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很多类型。

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林崇德,2003)。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只是一个人发展的量的积累,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新课程强调: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两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指向有所区别(钟启泉,2001)。

《心理学》上指出: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般情况下,人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而非智力因素水平往往差别很大。

因此,非智力因素便成了中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中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原因。

中学的各科教学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学更要依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思想品德教学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操,锻炼学生的顽强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

一句话,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与能力的培养与道德情感的渗透、品格素养的渗透和行为规范的渗透等多种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品质。

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掌握方法产生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成为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三维”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很多教师最容易忽视的。

本课题通过研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加深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树立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适应新一轮课改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敢于质疑、想象丰富、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严肃谨慎、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科学素养,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意志力、判断力创造力的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1、非智力因素课题目标的功能研究

2、非智力课程目标的概念研究

3、非智力课程目标的原理研究

4、非智力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1)怎样在学评课堂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2)怎样在教学中通过非智力因素开发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科学习行为。

(3)怎样在教学中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智力发展。

(4)如何评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的促进。

五、对研究课题的论证: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研究怎样通过各学科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成为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础渠道。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掌握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

3、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各学科教学学习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取向。

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新课标为载体,尝试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创设成型的课改、课题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行为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五、研究原则

(一)有意渗透原则(相对于所有学科来说):

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三维教育的思想。

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中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三维教育目标体系,实行三维教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有序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学科来说):

根据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三维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做到三维教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三维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有机渗透原则(相对于某一节课来说):

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三维目标教育,做到知识与三维教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镇中全体学科教师和全校学生。

(二)方法的设计:

1、调查法:

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教学的实践活动,研究实现中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对在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激励法。

就是激励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意识倾向,鼓励其勇敢进取,大胆创新等创造精神,调动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

  6、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对心理教育效果,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

七、具体实施步骤、成果及成果呈现形式

本研究周期为:

2010年5月——2011年12月,共分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一、准备学习阶段,前期研究及调研(2010年5月----2010年6月)

主要研究落实各项有关工作,为课题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与资料。

二、整理资料,交流信息(2010年7月----2010年8月)

学习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了解基础上找出适合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并写心得体会。

三、制定实施方案,拟定主攻方向(2010年9月)

各研究教师、实验教师、实施班级根据课题部署和要求,制定实验方案:

1、参与研究的教师制定研究方案。

2、征集教学故事

3、课堂教学与研讨

4、梳理实验经验,初步理论化,确立研究重点。

四、落实方案,开展实验(2010年10月----2011年10月)

1、根据实验方案,在个实验班、实验对象中开展进行实验研究。

2、进行中期总结会,撰写论文,教学观摩、研讨,优秀课例评选、表彰。

五、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六、课题进展情况及阶段性成果

(一)、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各项措施:

1、制定开展本研究的各项制度,如研讨制度、资料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2、成立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组负责人:

刘凤鸣

参研人员课题组成员:

我校中学部、小学部部分学科教师。

(二)、课题研究过程简介

 1.课题方案反复审定,对课题实验作出科学规划

  申请批准后,本课题组积极查阅资料,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调研,了解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方案。

考虑到此课题研究与教学一线密不可分,经课题组研究经过反复认真筛选,召开课题会,交流审核课题总方案和实验方案,经过激烈讨论,三审三改,最后定稿。

以上工作,为研究开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2.邀请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强化理论基础

为熟悉课题研究相关知识,诊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请专家对科研项目进行项目论证,并对课题研究提出宝贵的指导性建议。

指导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并座谈,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解答。

 3.统一思想,理清分工,实现重点突破,成果共享

此课题研究涉及研究问题较多,且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实验教师在起初研究过程中,愿意面面俱到,致使研究重复、宽泛,资源浪费。

为解决这一问题,课题主要负责人召集课题组开课题开题阶段性研究,与会人员进过激烈讨论,认识到了研究工作中的不足。

会后,经课题组整体协调,明确了分工,实现了重点突破、成果共享的研究思路。

4.举办各种活动、培训

  围绕课题研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活动、培训。

分学科组教师参加了新课标培训、教材培训;组织了优质课评比活动;骨干教师参加并交流。

 对课题研究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师协作备课共计数十次次;开展新课标研读活动收集整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举行课例观摩活动,“同一节课”活动;中举办优质课观摩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竞赛”,集中学习6次,听研讨课24节,评选教学设计4次;……

  5.加强督查指导力度,保证课题顺利按计划开展

自开展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在督导方面作了以下努力:

一、要求参加研究的教师每月月底前汇报本月课题进展总结及下月课题研究计划;二、督查指导课题研究,检查课题原始资料,参与课题研讨会、汇报会,进入教室听课,一年时间内普查2次,抽查10余次。

(三)、课题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

1.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预习及自主性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学生行为倾向发生了变化:

举行“人人献爱心,济弱扶困”活动,学生踊跃捐钱捐物。

学生的这些社会意识、环境意识、合作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教师执教行为的变化

①学习了新的教学理论,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育人能力。

为了课题研究能科学有序的进行,我们系统学习了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如:

刘电芝主编的《教育科研方法》;陈玉琨等著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研读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文献、书籍,多次研讨了《课标》。

理论的学习,使我们明确了方向,将新的教学观念融进了教育教学。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②教学中力求做到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

各学科的教学都能按照新课程理念确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再创造,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

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内隐的人文因素,以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和谐同一。

赛课

论文发表

优秀课获奖

指导参赛

科研课题获奖

市级以上5人

2(其中国家

级刊物1篇)

市级以上5人

10人

市级一等奖1项

③教育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教师亲身经历了教育科研的过程,了解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方法,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教育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下表是我校教师近年在教研工作中的获奖情况:

我校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情况如下:

市级骨干原有5名,现又有3名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培养对象。

2010年度有一名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一名为市级优秀教师。

3.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学校在近二年获得的荣誉主要有:

朝阳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2009年朝阳县中小学综合考核第五名;2010年朝阳县中小学综合考核第二名,朝阳县中学体育运动会精神文明单位;连续两年在朝阳县八年级综合知识竞赛分获第五名、第四名。

我校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中考上线率人数显著增加,教学成绩2009年全县35所中学位列第六名;2010年升至第二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物化的成果:

编印了《教案集》、《论文汇编》、《研究报告》、《部分获奖成果汇编》。

实践证明,我校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以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培养;学习热情高涨,有了良好的积极的心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了坚定的自控能力;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更加理智、融洽、和谐;在对待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上更加辩证、全面;对人生充满了憧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五、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终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但是,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是隐性的,没有知识与能力的作用那样显露,在教学中,人们会“急功近利”的注重知识与能力,而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加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的不可量化,怎样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真正落实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较之于知识与能力是那么的不可见,怎样挖掘文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挖掘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这个“度”怎么把握?

这又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的制约因素。

各学科教材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内容情感因素浓些,有的又没有,怎样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而不露痕迹,避免贴标签之嫌,不把各个学科的教学往政治说教上拉,这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怎样考核、评价这一目标的落实?

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随相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评价才具有合理性?

六、结论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平,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七、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测评问题。

2.如何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发掘的深度。

3.研究如何由课内转向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

八、未来与展望

课题组的全体主研人员不辞辛苦,在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之后,挤出时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

愿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再有一个新的突破,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朝阳县西五家子初级中学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

刘凤鸣

2011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