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91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营养学基础知识.docx

营养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医学基础 

1.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除极少数细胞(如红细胞)外,均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人体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 

3.人体有四大类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包括脂肪组织、软骨、骨骼、血液、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 

4.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循环,免疫,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 

5.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进行氧化供能的主要场所,有“动力工厂”之称; 3.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前者主要由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组成,后者主要由钙盐(如磷酸钙、碳酸钙)组成; 

4.成人有206块骨; 

5.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人体内的钙99﹪存在于骨中。

 

6.消化系统:

消化管,消化腺。

 

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消化腺:

口腔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内的小腺体; 7.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为乳牙,6个月萌出,3岁初出全,共20颗,六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第二组为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32颗。

 

8.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

 

9.成人的小肠全长5~7米,大肠长约1.5米。

 10.胃壁的微细构造特点,胃底腺有三种细胞,即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内因子),分泌盐酸;黏液细胞,分泌黏液。

 

11.消化腺属于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肠腺。

 

12.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又是外分泌腺(分泌胰液)。

 

内、外分泌腺的区分:

分泌的刺激来源。

 13.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入胆囊储存,乳化脂肪。

 

14.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15.通常把呼吸道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

 

16.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17.循环系统由心血管及淋巴系统组成。

 

18.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

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血凝块收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19.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38~48g/l)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20~35g/l)形成抗体(抵抗力)。

血浆所含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3.9~6.1mmol/L。

 20.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细胞(清除异物)和产生抗体,在免疫学上具有重要作用。

 

21.免疫器官分为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以及分布全身脏器,皮肤,黏膜的淋巴结和弥散性淋巴组织。

 

22.免疫细胞中,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于,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泛指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或与免疫应答反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23.泌尿系统有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是人体代谢产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24.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根据支配器官的性质分为躯体神经(支配体表结构、骨、关节、骨骼肌)和内脏神经(支配内脏、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25.脊神经连于脊髓,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6.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膜层,分布有视锥和视杆两种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并分辨颜色,视杆细胞感受弱光但不能分辨颜色。

维生素A缺乏影响视杆细胞致夜盲症。

 

27.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甲状旁腺,性腺,胸腺及松果体等。

激素可分为含氮类激素、类固醇激素(肾上、性)。

 

28.甲状旁线分泌甲状旁腺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使血钙增高;还分泌降钙素,使血钙下降。

 

29.食物的消化吸收专属性较强。

消化是指食物在物

 - 2 - 

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由大分子逐渐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 30.唾液作用:

 

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 

唾液中的蛋白可使食物合成食团,便于吞咽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简单初步的分解; 31.内因子-----一种与维生素B12 吸收有关的物质。

胃分泌的内因子不足时,则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影响红细胞生成,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2.胃液ph 值为0.9~1,5。

胃的吸收能力很弱,正常情况下仅吸收少量的水分和酒精; 33.胰液ph值为7.8~8.4; 

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

 

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三种消化酶,即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 

34.胆汁中是消化液,有乳化作用,没有消化酶,没有分解作用; 

35.小肠黏膜有基础、低级的吸收作用,脂肪大部分在小肠内吸收; 

36.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和盐类。

 

37.大肠杆菌能利用大肠的内容物合成人体必需的某些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及叶酸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38.世界卫生组织将18岁以下的人群界定为儿童。

 39.胎盘催乳激素刺激母体脂肪分解,提高母体血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浓度→孕妇血脂高; 

孕期血液甲状腺素T3、T4水平升高,但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不多,体内合成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至孕晚期升高15﹪~20﹪。

 

孕妇的甲状腺素不能通过胎盘,胎儿依赖自身合成的甲状腺素。

 

妊娠期胰岛素分泌增多,循环血中胰岛素水平增加,使孕妇空腹血糖值低于非孕妇,但糖耐量试验时血糖增高幅度大且回复延时,致糖耐量异常及妊娠糖尿发生率高。

 

40.随孕期血量容积逐渐增加,至孕28~32周时达峰值,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量也增加,至分娩时达最大值,增加量约20﹪,血液容积和红细胞增加程度的不一致性,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下降,形成血液的相对稀释,称为孕期生理性贫血。

 

41.孕期体重的增加及其构成:

一般可根据孕妇体重增加来评价、判断能量摄入。

 

①不限制进食的健康初孕妇体重增长的平均值为12.5kg, 

②孕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20﹪的女性,孕期体重增加以7~8kg为宜 

③孕前体重正常,比计划哺乳的女性,其适宜的孕期增重为10kg 

④妊娠时体重正常,计划哺乳的女性,孕期增重的适宜值为12kg 

⑤双胎妊娠女性,孕期体重增加目标为18kg 42.孕期有效肾血浆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但肾小管在吸收能力没有相应增加,尿中葡萄糖、氨基酸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2、叶酸、烟酸、吡哆醛的代谢终产物排出量增加;尿中葡萄糖排出量的增加与血糖浓度无关,应与真性糖尿病鉴别。

 43.胎儿、胎盘、羊水、增加的血浆容量及增大的乳腺和子宫被称为必要性体重增加; 

44.一般产后4~5日内的乳汁称为初乳,其后5~10天称为过渡乳,10天后为成熟乳。

 

45.哺乳可引起母体:

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促进子宫恢复;哺乳前六个月,每天平均泌乳量750ml;乳母膳食对乳汁中乳糖影响不大,与维生素A密切相关,维生素B1缺乏→婴儿急性脚气病,钙不足会先动用母体中的钙; 

46.婴儿期包括出生至28天的新生儿期,以及1~12个月婴儿期,婴儿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 47. 

①婴儿体重1岁时达到或超过出生时的3倍(>9kg),1岁后增长速度减慢。

 

②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在一岁时增长约50﹪。

足月新生儿约50cm; 

③婴儿到6个月至1岁时,胸围和头围基本相等,称为胸围交叉。

 

④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到3~4个月时涎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中的淀粉酶也逐渐增加,6个月起唾液的作用增强。

 

48.胃排空人乳的时间为2~3h.(喂奶间隔) 49.胰淀粉酶要到出生后第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胰腺脂肪酶的活力亦低。

4~6个月添加辅食; 50.上臂围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和营养状况,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49.胰淀粉酶要到出生后第4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胰腺脂肪酶的活力亦低。

4~6个月添加辅食;50.上臂围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和营养状况,以早期发现营养不良。

 - 3 - 

51.1岁时萌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2岁时出第二乳磨牙,全部20颗乳牙出齐应不迟于2.5岁。

 52.幼儿18月龄胃蛋白酶的分泌已到达成人水平。

1岁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和酯酶的活性水平接近成人水平; 

53.学龄前儿童是培养饮食习惯阶段。

 

54.当疾病等阻碍其生长发育的不良因素克服后,会出现加速生长,即”赶上生长”,也称“生长追赶”。

发生在学龄前儿童(3~7岁)。

 

55.学龄前儿童消化功能发育特点,六岁时第一颗恒牙可能萌出,消化能力有限,不能过早进入家庭成人膳食。

 

56.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可以分为6~12岁的学龄期和13~18岁的少年期或青春期。

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原有的营养发育不良可得到纠正; 57.青春期生长发育的一般特点,青春期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到性发育成熟而结束。

 补充:

 

前6个月的婴儿,平均体重每月增长0.6kg,后6个月每月增长0.5kg。

 

前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6; 后半岁体重(kg)=出生体重+3.6+(月龄-6)*0.5 头围是指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后结节绕头的周长。

它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出生时头围平均约34cm; 

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为25~50ml,胃贲门括约肌弱,幽门部肌肉较紧张,在吸饱奶后受震动易溢奶或呕吐; 

3岁时身长约100cm,为出生时身长的2倍;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 身高(cm)=年龄*7+70; 

学龄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 

青春期女孩生长发育早于男孩,持续时间短于男孩; 

老年人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尤其是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基础代谢降低;骨组织矿物质和骨基质减少,致骨密度降低、骨强度下降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和骨折; 

中老年妇女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比例高于男性;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营养学概论 

1. 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

物质、维生素、水; 

2. 必需营养素:

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

得;非必需营养素:

可以在体内合成,不一定由食物中获得; 

3. 宏量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

量营养素:

矿物质、维生素; 4.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① 平均需要量(EAR):

能满足该群体中50%的

成员的需要,不能满足另外50%的个体对营养素的需要; 

② 推荐摄入量(RNI):

在EAR基础上得到,能

满足98%的人对营养素的需要,也称“安全摄入量” 

③ 适宜摄入量(AI):

是通过观察或实获得的健

康人群来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 AI和RNI异同 

同:

能满足目标人群几乎所有个体的需求; 异:

AI准确性不如RNI,可能性高于RNI,因此AI要比RNI使用更小心。

 

④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

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对大多数营养素而言,健康个体摄入量超过RNI或AI水平不会有太多益处。

 5. 发展史:

 1934年 美国营养学会成立后营养学正式被承认为一门科学 1990年 

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WHO联合委员会确定8种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防治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克山病等疾病起了重要作用; 

1943年 美国学者首次提出推荐营养素供给量(RDA)概念和一系列数量建议; 

1939年 中华医学会提出了我国第一个营养素供给量—中国人民最低营养素需要量的建议; 1945年 中国营养学会正式成立; 

1989年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 

1997年 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了膳食指南,发布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2000年 

我国第一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公布,标志着我国营养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4–

第二节能量及宏量营养素能量1.能量单位:

1kcal=4.184KJ1KJ=0.239kcal1000kcal=4.184MJ1MJ=239kcal2.能量来源: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大产能营养素)。

酒精也可产能。

3.食物的卡价:

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也称“能量系数、食物的能量卡价、食物的热价”。

1g碳水化合物=4kcal(16.74KJ)1g蛋白质=4kcal(16.74KJ)1g脂肪=9kcal(37.66KJ)1g酒精=7kcal(29.29KJ)4.供能比例:

成人碳水化合物以占总能量供给的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10~15%为宜。

5.能量消耗:

①基础代谢:

即在清晨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影响因素:

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与劳动强度;(婴儿期是代谢最活跃的的阶段;男>女;寒季>暑季;与体型无关)②体力活动③食物热效应(TEF):

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混合膳食约增加基础代谢的10%;④生长发育期儿童及孕妇、乳母6.能量推荐量:

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标准人)推荐摄入量为2400kcal/天(10.03MJ/天)蛋白质1.蛋白质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2.大多数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约为16%,起着算系数为6.25;3.①必需氨基酸:

是指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速度不够快,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包括: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②非必需氨基酸:

能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③条件必需氨基酸:

膳食中能直接提供则人体对其需求量下降,如: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4.氨基酸模式:

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即根据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含量最少的色氨酸为1计算出的其他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5.①完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

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不但能维持成人的健康,并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②半完全蛋白质:

指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有的数量不足,比例不适当,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③不完全蛋白质:

指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可以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的蛋白质。

6.体内消化过程见书7.①氮平衡:

是指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关系。

②B=I-(U+F+S)B:

氮平衡;I:

摄入氮;U-尿氮;F-粪氮;S-皮肤氮;U+F+S-排出氮;③正平衡: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妇女怀孕、疾病恢复;负氮平衡:

饥饿、疾病、老年时;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健康成年人应维持零氮平衡并富余5%;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供给能量(次要功能);9.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①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测定食物中的总氮乘以6.25.大豆最好蛋白质消化率:

与加工方式有关,与是否优质无关;蛋白质真消化率是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未被消化部分;②蛋白质利用率:

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蛋白质功效比值(PER):

是指试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蛋白质时所增加的体重克数;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生物价(BV):

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一项指标。

生物价越高,说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率越高,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最高值为100;BV=储留氮/吸收氮*100%③氨基酸分:

不仅适用于单一食物蛋白质的评价,还可用于混合食物蛋白质的评价。

10.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①定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

-5–

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②原则:

种属越远越好;种类越多越好;食用时间越近越好;11.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蛋、豆、鱼、肉、奶、主食;12.蛋白质推荐摄入量:

标准人---75g/天;成人1.16g/(kg.天)13.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

膳食蛋白质摄入量;身体测量;生化检验;脂类1.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2.脂类的组成①脂肪(甘油三酯,TG):

固态为脂,液态为油;②脂肪酸:

是构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单位,分类P79(了解);③类脂:

主要有磷脂、糖脂、类固醇等;3.脂类的消化吸收P81①天然食物中的油脂,脂肪酸多为顺式脂肪酸;加工后多为反式脂肪酸,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②按双键位置:

n-3:

α-亚麻酸(母体)→EPA→DHA;n-6:

α-亚油酸(母体)→花生四烯酸;n-9:

油酸(母体),非必需,可合成;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α-亚麻酸;α-亚油酸;4.脂类的生理功能①脂肪:

供给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持体温,保护脏器;增加饱腹感;提高膳食感官性状;②类脂:

胆固醇的生理作用----构成膜结构;形成胆汁的成分;维生素D前体;激素前体;③必需脂肪酸:

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前列腺体的前体;参与胆固醇代谢;参与动物精子的形成;维护视力;5.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及脂类食物来源①一般成人每日膳食中有50g脂肪即能满足;②参考摄入量n-6:

n-3=(4~6):

16.乳糜微粒(CM):

是食物脂肪的主要运输方式;7.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将机体内部甘油三酯运到各组织;过高,血内游离甘油三酯多,高脂血症,血液粘度增加;8.低密度脂蛋白(LDL):

机体肝脏内合成胆固醇运至他处,高胆固醇血症,血管硬度增加;9.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游离胆固醇运至肝脏处理;碳水化合物1.分类2.乳糖不耐:

原因:

小肠粘膜分泌的乳糖酶活性降低,对乳糖分解能力降低;纠正:

少量多次饮用奶制品,培养乳糖酶活性;病例:

纠正+选用酸奶、舒化奶等替代品;3.消化和吸收P854.生理功能:

储存和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节约蛋白质,抗生酮作用,解毒,增强肠道功能;5.血糖生成指数(GI)GI=某食物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GI高的食物或膳食,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则表示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血糖浓度波动小;补充:

RNI和UL之间是一个“安全摄入范围”,日常摄入

 - 6 - 

量保持在这一范围内,发生缺乏和中毒的危险性都很小; 

动态平衡包括能量平衡、营养素平衡、水盐平衡; 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在比较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时常作为参考蛋白质,含丰富酪蛋白; 

影响蛋白质消化率的因素:

蛋白质性质、膳食纤维、多酚类食物、酶; 

脂肪水解后易被小肠粘膜吸收的分子:

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甘油单酯; 

脂肪不可以在人体缺氧状态下供给能量; 

第三节  矿物质(无机物) 

矿物质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共20多种。

常量元素是自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有钙、镁、钾、磷、钠、氯六种。

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动物肝脏和海产品;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组分②维持细胞内外液适宜渗透压③维持体内酸碱平衡④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一, 常量元素 1.钙** 

其中约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约1%的钙常以游离的或结合的离子状态存在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

 ⑪生理功能 

a形成和维持骨骼和牙齿的结构。

 

b游离钙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浓度降低可引起手足抽搐; 

C参与血凝过程→钙有激活凝血酶原使之变为凝血酶的作用; d其他 

钙、镁、磷元素存在相互作用 

⑫膳食中不利于钙吸收的因素:

草酸、植酸(大豆麦皮) 、纤维素、碱性药物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

维生素D、乳糖、合适的钙磷比例、酸性环境、运动 ⑬主要食物来源 

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佳食物来源 

豆类,少数食物如虾皮、海带、发菜、芝麻酱等含钙量特别高。

 2. 镁 ⑪生理功能 

① 激活多种酶的活性 

② 抑制钾、钙通道 

③ 维护骨骼生长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与钙相

同) 

④ 维护胃肠道的功能:

口服低度硫酸镁是短期胆

汁流出,促使胆囊排空,具有利胆作用。

口服低浓度镁有解痉作用。

 ⑫膳食参考摄入量 

饮水多时有明显促进镁吸收作用 ⑬食物来源:

绿叶蔬菜富含镁 

            食物中诸如粗粮、坚果也含有丰富的镁。

总镁摄入量常常取决于能量摄入量, 所以青年人和成年男子镁的摄入量常高于妇女和老年人。

 3. 钾* 

 体内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正常人血浆中钾的浓度为3.5~5.3mmol/L,约为细胞内钾浓度的1/25。

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 ⑪生理功能 

 a维持糖、蛋白质的正常代谢。

 

 B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

是维持渗透压的重要电解质; 

 C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正常功能(血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时,应激性降低,发生松弛型瘫痪;浓度过高时,应激性丧失,肌肉麻痹)  D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E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酸碱平衡 

 F降低血压(血钾与血压呈负相关。

对高血压及正常血压者有降低作用;橘子,土豆含钾高) 

(2)食物来源:

大部分食物含钾,但蔬菜和水果是钾最好的来源; 4.钠* 

体内钠主要在细胞外液,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 ⑪生理功能 

A调节体内水分和渗透压(钠的含量左右着体内的水量。

细胞内钠含量增高时,引起组织水肿) B维持酸碱平衡 C钠泵 

D维持血压正常(WHO建议每日钠的摄入量小于2.3g,约相当于食盐6g)血钠与血压正相关; E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

 

高温、重体力劳动、过量出汗,使钠过量排出 ⑫食物来源 

主要来源为食盐,酱油、盐渍或腌制肉或烟熏食品、酱咸菜类、发酵豆制品、咸味休闲食品等

-7-在高温环境,为了补充钠在大量汗液中丢失,需及时补充0.1%食盐的饮料。

5.氯(氯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二,微量元素所有微量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Fe)、碘(I)、锌(Zn)、硒(Se)、铜(Cu)、铬(Cr)、钼(Mo)、钴(Co)8种。

1.铁**铁、锌、铅、铜竞争性抑制。

铅中毒:

缺铁,缺锌⑪生理功能①铁为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一些呼吸酶的主要成分;②铁与免疫关系密切,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铁的吸收与体内铁的需要量有关;③铁催化ß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④铁缺乏时,血红蛋白降低,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粘膜和眼结膜苍白,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指甲脆薄、反甲等。

⑤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胎儿死亡与孕早期贫血有关。

⑥铁过量可致中毒,急性中毒常见于误服过量铁剂,多见于儿童,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且死亡率很高。

⑦肝脏是铁过载损伤的主要靶器官⑫膳食参考摄入量Ⅰ成人铁适宜摄入量(AI)男子:

15mg/天女子:

20mg/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男女均为50mg/天Ⅱ非血红素铁明显受膳食因素影响,在吸收前,必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分离,而且必须在转化为亚铁后方可被吸收;有利因素:

酸性环境、动物性食物、维生素B2;不利因素:

草酸、植酸、纤维素、多酚类ex.茶叶、碱性环境(抗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