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86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曲九.docx

阅读与鉴赏曲九

阅读与鉴赏曲九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元代】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元好问,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

本篇作于元初。

1.曲的上半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2.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请结合元曲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借景抒情。

绿叶浓荫、石榴花初绽、鸟语蝉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盛夏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②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

③比喻。

一阵“骤雨过”,就像无数的珍珠杂乱地分撒而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态。

2.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作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

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特别提示: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

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

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如本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绿叶浓荫和红罗是静景也是色彩,鸟语蝉鸣是动景也是声音,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景色惹人喜爱。

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在“何苦用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

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饰不住作者内心的苦闷。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3.阅读下面的曲和词,然后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选自王实甫《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选自范仲淹《苏幕遮》)

(1)《端正好》的意象组合典雅,请列出曲中所采用的意象。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怎样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

(3)“晓来谁染霜林醉”中的“染”与“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历来为人称道,请在“染”与“寒”中选择其一,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

(1)碧云(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答对4-5个,2分;答对2-3个1分;答对0-1个,不得分。

(2)游“芳草”、“斜阳”这些实景,想象到“斜阳外”的虚境,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情别绪。

(借“芳草”、“斜阳”抒情,1分,离情别绪1分。

①“染”字用得好。

“染”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浓重的离愁,在离人看来,霜林的“醉”是由离人的血和泪染红的。

②“寒”字用得好。

“寒”让一种清冷的感觉弥漫了所描绘的秋景,为后面抒写离情定下了冷艳凄美的色调。

(无论选择“染”或“寒”,分析写法2分,分析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只答“染”或“寒”用得好,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意象”即诗歌中包含作者感情的物象,意象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的景是实景,想象的景是虚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后面各题。

【中吕】阳春曲·皇亭晚泊

徐再思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

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中吕】醉高歌·感怀

姚燧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注:

①姚燧:

(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

历经多年的仕宦生活,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此曲为其晚年所作。

4.请简要分析第一首曲中的“晚”和第二首曲中的“暮景”,谈谈你的理解。

5.两首曲子表达的相同情怀是什么?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赏析。

【答案】

4.①第一首曲中的“晚”指天色已晚。

作者看到傍晚的树和茅舍,不禁生发孤独、寂寞、思乡的情怀。

(2分)②第二首曲中的“暮景”有两层意思,一是傍晚时分;一是作者到了晚年,正是功成身退的时候,抒发作者厌官思归情怀。

(3分)

5.都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①第一首,作者通过题目表明自己的游子身份,全

文移情于景,通过描写水的流踪不定、深浅各异以及山的高低错落、云起云飞等描摹游子漂泊、流浪的

状态,以此表达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怀。

(2分)②第二首使用张季鹰见秋风而想到家乡的莼菜、鲈鱼的典

故来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本题较为简单,只要是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第一首曲子,写傍晚时分,树上青烟缭绕,远处还有茅舍两三间,这首曲子写作者看见傍晚时分,树上青烟缭绕,远处还有茅舍两三间,移情入景,抒发天涯漂泊的旅愁乡思;第二首曲子写作者经历多年的仕宦生活,辗转北方、南方,如今上了年纪,有些厌倦,西风吹起,颇有思乡之感。

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其实是考查对曲子中的表时间的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应注意联系内容,结合背景,分析主旨,如“晚”和“暮景”两个词本身就有凄凉之义,再联系作者身世,不难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

认真研究曲作内容,不难概括出:

第一首曲子移情入景,抒发天涯漂泊的旅愁乡思;虽然曲子没有提及游子漂泊,但题目“皇亭晚泊”已经暗示作者的身份。

第三句点明节令和作者行止,也为开头作者鉴山赏水找到依托。

在此萧索的深秋黄昏,作者远望山水、浮云,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使用白描手法,写作者的思乡之情。

曲子写作者经历多年的仕宦生活,辗转北方、南方,如今上了年纪,有些厌倦,西风吹起,颇有思乡之感。

“西风吹起鲈鱼兴”,用的是晋代张季鹰的故事。

张季鹰是吴郡人,曾在洛阳做官,一日见秋风吹起,就想到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便弃官回乡,并说: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曲子使用这个典故,抒发作者厌官思归情怀;第二首曲子写作者经历多年的仕宦生活,辗转北方、南方,如今上了年纪,有些厌倦,西风吹起,颇有思乡之感。

“西风吹起鲈鱼兴”,用的是晋代张季鹰的故事。

张季鹰是吴郡人,曾在洛阳做官,一日见秋风吹起,就想到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便弃官回乡,并说: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曲子使用这个典故,抒发作者厌官思归情怀。

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

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

本题回答时,注意联系内容,联系题目,联系注释。

不难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后面各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6.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7.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6.

(1)写景顺序:

①由大处到个体,由远及近。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②由白天到晚上,由下到上。

五、六句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由地面转到天空。

(2)动静角度:

动静相结合。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7.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夸张,如“疾如电”、“飞如电”;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

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答出三种修辞即可,正确指出每种修辞方法1分,正确举例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

应先明确写景的角度,然后再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最后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主要写了“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塞鸿”等,从写景顺序来看,由远景到近景,从白天之景到晚上之景,从地面之景到天上之景;从动静的角度来看,江、山都是静态,江帆、山泉都是动态。

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

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

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

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

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

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

“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

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

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

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

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

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

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诗句手法归类:

1.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远景近景,俯视与仰视。

3.列锦(意象叠加),白描。

4.对比、映衬、渲染。

5.比喻、拟人。

6.虚写实写结合。

7.写景顺序。

8写景色彩等。

结的手法规律,使做题时有规律可循。

学生平时应熟记这些手法(相当于数学里的公式,必要时也可“套用”),遇到写景句子的分析或赏析,对应“解题”,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依据题干的指示到诗句中找到具体的景物,再分别对号。

7.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且指向“修辞”,同时要答出“三种”。

“长江万里白如练”“江帆几片疾如箭”,使用比喻;“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赋予新月以人的特点,比拟;“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使用对偶,同时这四句放在一起,使用了排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考生只要认真分析诗句,难度不大。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

①鲁酒:

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

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

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8.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9.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答案】

8.

(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

(2)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作用3分,答出一点给1分,结合意象意境分析出2点给2分)

9.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

(1)“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

(2)“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

(3)“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

(4)“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4点中答出任意3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就可得满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要描绘诗句所写之景画面,有总评句,有具体描写的句子,所表现的特点,表达的情感。

景物表达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某种情感,除此之处,还可以从结构上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

比如,为下文作铺垫。

该题限定答题范围是上阕,上阕写的景物有鞍马、关山、鹧鸪,这此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

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根据“逆旅新丰”及下文提供的注释理解,该典故抒发了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前面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这种愁情。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仔细审题,如何抒发“浓愁”的,要整体阅读理解全诗,读懂诗中哪些内容与愁有关,直接或间接的。

然后结合诗句一一加以分析。

答题时,先结合诗句,然后分析手法,如何写愁的,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小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

①霹雳:

琴名。

10.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1.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0.B

11.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

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

“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2)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

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

而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

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幸福安详,自然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那些归隐诗句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

B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

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

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

其它选项正确:

A项与9题有呼应;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

《平湖乐·尧庙秋社》是元初学者王恽在出判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通过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

曲中多处用到典故,但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别成一格。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题。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2.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13.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答案】

12.AB

13.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

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

B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

所以选AB。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

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

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考查曲牌名,选项B属于考查思想内容方面的知识。

CDE是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角度及表达效果角度来鉴赏的。

1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可先描述出“梅花惊作黄昏雪”的大意,例如,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

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然后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

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着眼于诗歌整体意境,联系上下句进行感悟。

例如,“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

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使得因为美妙的笛曲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感到“暗香浮动”送来的阵阵幽香。

“一声吹落江楼月。

”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

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①

【元】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

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

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①这首曲当是赵禹圭任镇江府判时作的。

金山寺:

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东晋时所建。

14.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说“此词称赏者众”,请根据一、二句,具体分析其“称赏”之处。

(5分)

15.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14.示例一:

曲子起句写长江浩渺,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接着写水面上漂浮的“云山”,山上的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中,清澄明丽,摇曳生辉。

前两句通过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现金山寺的高大、壮观。

示例二:

第一句用“浩浩西来”的长江作为背景,以动衬静,渲染金山寺的雄伟壮观;第二句用“云山”,即云雾缭绕的山来侧面烘托金山寺的高耸入云。

示例三:

写景由远及近。

由大到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长江的动点染出山的静,与物的缥缈衬托出山的壮观。

15.这首散曲塑造了一位具有豪迈气概和开阔脚禅的抒情主人公(词人)形象,“长江浩浩”“天地忘怀”,表现了作者有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分析,隐隐透露了对现实的迷惘(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