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72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docx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

药物毒理学复习纲要

----与考试内容不全相同

1.毒理学“Toxicology”与药物毒理学“Pharmacotoxicology”的区别?

1.毒理学是指有关“毒物研究”,而药物毒理学是指…………..

2.现代毒物学是一门有关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而产生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3.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表观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药物毒理学、毒性反应、毒代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等概念及英文翻

译。

1.药物毒理学(Pharmacotoxicology):

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科学。

2.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3.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

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点。

4.急性毒性试验(acute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5.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1.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2.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

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3.应用毒理学(appliedtoxicology):

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4.通常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可包括:

(6个)

1.变态反应;

2.毒性反应;

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6.特异质反应。

5.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下列4个因素有关:

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

2.药物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

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6.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

1.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多数是被动转运形式,因此只有脂溶性大、解离度小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在误用药物的解救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是设法减少药物脂溶性,或增加解离度,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

2.气体药物经由肺部与经由小肠吸收的显著差别是不存在速率限制。

首先,气体和挥发性溶剂为非离子型分子,可以不考虑其酸碱性和脂溶性;其次,覆盖于肺泡的上皮非常薄、毛细血管紧贴肺细胞,经吸入的药物非常容易通过;最后,血液流经整个肺部毛细血管网只要3/4秒,经由肺部吸收的药物可迅速被血液从局部除去。

3.皮肤具有较好的屏障作用。

药物经皮吸收第一相为透过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关键;第二相为透过表皮层。

4.机体总体液可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血浆、组织间液和细胞內液;药物主要是与血浆蛋白结合、肝脏和肾、脂肪和骨髓等组织中储存。

5.生物转化:

是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机体通过肝脏或其他部位的酶对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以减弱其药理或毒理作用,并增加其水溶性以便加速从体内排泄的过程。

药物的生物转化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氧化、还原或水解,使多数药物灭活;第二步是结合,药物与体内物质结合后,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其极性增加。

6.药物的排泄途径:

尿液(最有效)、胆汁和乳汁等。

7.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5点)

1.通过给药剂量、药物体液浓度和毒性反应三者关系探索,阐明引起实验动物毒性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2.结合药物毒性研究中出现的毒性效应与最终结果间关系,预测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并解释中毒机制;最终为预测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3.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明确药物本身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5.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以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8.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有哪些?

→药物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基本上可分为:

1.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

2.红细胞被破坏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血液系统有毒性作用?

●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铅、华法林、双香豆素。

9.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的实质是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

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免疫系统有毒性作用?

→通常情况下,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分为:

●免疫抑制:

烷化剂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硫唑嘌呤、环孢素、抗艾滋病药齐多夫定、大麻素类等;

●过敏反应:

Ⅰ型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蛋白制剂等)、Ⅱ型反应(非那西丁)、Ⅲ型反应(与免疫复合物有关)、Ⅳ型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枢抗交感神经药(甲基多巴)、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和氟烷。

10.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是什么?

(可从肝生理学和形态学等各方面阐述)

●生理学方面:

肝脏是经口服或腹腔给药后,含药血液第一个分布的器官,最易直接受原形药物的影响,通常使肝脏处于具有潜在毒性作用药物最高浓度中。

此外,肝脏是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具有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代谢形成毒性物质;

●形态学方面:

中央小叶有最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细胞色素P450,成为大量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场所,该区域具有最强的解毒作用,由此也可成为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生成毒性产物的最初靶位。

11.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6种)

●肝细胞蜕变或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血管损伤;

●肝硬化;

●肿瘤。

1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肝损伤类型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抗代谢药、烷化剂

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水杨酸盐、乙醇、四氯化碳

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氯丙嗪、雌激素、红霉素

胆道损害——亚甲基二苯胺

肝硬化——砷、甲胺蝶呤、维生素A

血管损伤——达卡巴嗪、吡咯双烷类生物碱

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黄曲霉素

13.针对肝损伤如何进行评价?

●肝毒性综合征:

肝脏损伤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可涉及肝细胞死亡、肝血管损伤、胆汁形成和流动受损、良性或恶性肿瘤;

●形态评价:

实验动物组织切片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检查是最有价值的,可获得肝损伤区域和性质的直接资料;

●血液试验:

通过血液检查能很好地了解肝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14.肾脏易受药物损害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肾小球是血液滤过器,肾小球的结构和其所带的负电荷可减少清蛋白从滤过膜通透,药物损伤基膜可导致清蛋白等漏出增多;药物直接或间接导致肾小球系膜异常增殖和系膜区基质增多,免疫球蛋白沉积均可造成系膜损伤。

15.评价肾脏损伤的功能性测定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流量。

16.“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肾脏有毒性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其他药物。

17.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类型有:

●气道反应;

●肺水肿;

●肺纤维化;

●肺癌。

18.“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物质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

●气道反应:

拟胆碱药物、组胺、各种前列腺素、白细胞因子、一氧化氮;

●刺激反应:

乙醚;

●药物性肺炎:

青霉素类、红霉素、磺胺类、氟嗪酸、呋喃妥因、氯丙嗪、安痛定、对氨基水杨酸钠、干扰素、甲胺蝶呤、三氮唑核苷、皮质激素;

●药物性肺纤维化:

醛固酮类药物、盐酸胺碘酮、马利兰(白消安)、博莱霉素卡氮芥、他莫昔芬;

●药物性哮喘: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普萘诺尔、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氢化可的松、胆碱类药物、麻醉类药物、抗菌类、酶类药物及生物制品;

●药物性肺水肿:

镇痛药美沙酮、可待因;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氯氮;降压利尿药:

巯甲丙脯酸、氢氯噻嗪;钙通道阻滞剂: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抗肿瘤药:

甲胺蝶呤、阿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

●药物性肺栓塞:

甲胺蝶呤、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氯米芬、他莫昔芬、氯丙嗪;

●药物性肺出血:

肝素、枸橼酸钠、尿激酶、奎尼丁;

●药物性肺癌:

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

●药物性肺动脉高压:

阿米雷司、普萘洛尔、环孢素、鱼精蛋白;

●药物性肺血管炎:

苯妥英钠、青霉素、金盐、碘化物、磺胺类药物。

19.常用的呼吸药有哪些?

(6个)

●异丙基肾上腺素;

●舒喘灵;

●氯喘;

●氨哮素;

●氨茶碱;

●莨菪碱及异丙阿托品等配制液。

20.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有:

●脑损害、颅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精神症状。

21.影响神经毒性作用的因素?

(6个)

●血脑屏障、能量需求、轴索运输、髓鞘形成与维护、神经传导、神经元损伤等。

22.“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

●阿霉素(多柔比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机磷酸酯、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紫杉醇、胺碘酮、派克昔林、氯丙嗪、烟碱、苯妥英钠、丙咪嗪、利多卡因、异烟肼、阿托品。

23.药物引起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类型有:

●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对核酸合成的干扰、心跳骤停、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心瓣膜损害、心绞痛、血管病变、高血压症、低血压症、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

24.“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毒性作用?

●心肌炎:

磺胺、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心肌病:

阿霉素;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奎尼丁、洋地黄、依米丁、巴比妥类、二氧化硫、砷化氢、二硫化碳、氯气;

●心律失常:

吩噻嗪、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缺血性心脏病:

吲哚美辛、二甲麦角新碱;

●心力衰竭:

吩噻嗪、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吲哚美辛、二甲麦角新碱;

●动脉粥样硬化:

氯乙烯、砷、二硫化碳;

●高血压:

皮质激素类药物、避孕药、可乐定。

25.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有:

(9种)

●药疹;

●光敏反应;

●原发性刺激(皮肤结构改变、皮炎和皮肤色素沉着);

●过敏反应;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氨苯砜综合征/砜综合征;

●红人综合征;

●经皮吸收产生的全身中毒反应;

●化学物对皮肤附属器官的影响。

26.药物经过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

●通过表皮而被吸收;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官而被吸收。

27.药物对眼的毒性类型有:

(8种)

●染色和沉着;

●过敏反应;

●刺激性炎症;

●腐蚀灼伤;

●眼睑损害;

●眼球运动障碍;

●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

●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

28.“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作用”一章中归纳了哪些药物对生殖、胚胎发育有毒性作用?

●环磷酰胺、丙烯酰胺、砷酸钠、甲胺蝶呤、阿霉素、长春新碱、苯丁酸氮芥、马利兰(白消安)、沙利度胺(反应停)、异维A酸、苯妥英、丙戊酸钠、己烯雌酚、烟碱、雷公藤、槟榔、狼毒、大黄、牛膝、合欢皮。

29.特殊毒性试验:

●药物有一些毒性反应,常常只在经过较长的潜伏期以后或在特殊的条件下,才会暴露出来,其发生率较低,但造成的后果常较严重而难以弥补,这就是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畸性)与依赖性,这几种毒性的试验通常被称为特殊毒性试验。

30.特殊毒性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六个试验:

◆致突变性三个试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动物微核试验)

◆生殖毒性三个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动物致畸胎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试验包括八个试验:

◆致突变性六个试验(基因突变试验,包括哺乳动物培养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包括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包括动物短期致癌试验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第三阶段:

为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31.“人类药物依赖及戒毒药”一章中归纳的“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有哪些?

(8类)

●阿片类药物;

●巴比妥及其他镇静催眠药;

●苯丙胺类药物;

●大麻类药物;

●可卡因类药物;

●致幻剂类药物;

●挥发剂类药物;

●烟草类。

3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要求和意义?

●目的:

◆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实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

◆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

◆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研究复方制剂新药时,还应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的差别。

●要求:

药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意义:

急性毒性试验为全身给药的毒性研究内容之一,是评价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2次间隔6~8小时)累积给药后,动物表现出的毒性反应。

该项研究一般与药效学研究同时进行,以通过急性毒性研究资料和药效学研究资料,获得治疗指数或其他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试验药物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为深入全面研究该药物的毒性作用打下基础。

33.急性毒性试验为全身给药的毒性研究内容之一,是评价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2次间隔6~8小时)累积给药后,动物表现出的毒性反应。

包括定性(毒性反应的类型、出现和消失时间、可能的靶器官和死亡原因等)和定量(致死量、最大给药量、半数致死量等)等两方面内容。

该项研究一般与药效学研究同时进行,以通过急性毒性研究资料和药效学研究资料,获得治疗指数或其他定量指标,初步判断试验药物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34.LD50测定的实验方法?

(5种)

●寇氏法

●改良寇氏法(简化几率单位法)

●何尔恩法

●Bliss法

●改进Bliss法(几率单位加权回归法)

35.根据我国药政部门的规定,静脉注射制剂必须进行全身毒性试验,又叫常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

(4个)

●血管刺激性试验

●体外流血试验

●过敏性试验

●热原试验

36.一般毒理学(安全药理学)的概念,我国现行的新药临床前研究技术对一般药理学研究内容的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毒理学:

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

●安全药理学:

研究药物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剂量时,潜在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反应。

→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对重要生命功能系统的影响:

²中枢神经系统;

²心血管系统;

²呼吸系统;

●其他观察指标:

²追加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²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内容:

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胃肠系统;

²其他研究:

潜在的依赖性、骨骼肌、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等的影响。

37.日本对一般药理学研究内容的要求与我国的不同?

日本对新药所做的一般药理项目较多,几乎覆盖了机体所有系统,这与药物本身的作用部位、作用机制以及用途有关。

在涉及一个新药的一般药理试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舍,但最基本的应该按照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内容,并能反映药物作用的靶位及其所涉及的作用机制。

38.皮肤用药制剂毒性试验包括:

(6个)

●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

●皮肤用药长期毒性试验;

●皮肤刺激试验;

●皮肤过敏试验;

●皮肤吸收试验;

●皮肤光敏试验。

习题

1、特异质反应:

C

A、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B、是一类免疫反应

C、是用药者先天性遗传异常引起的

D、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

E、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有:

E

A、非共价键结合

B、氢键吸引

C、电子转移

D、共价键结合

E、以上全是

3、下列分子中,哪些通常不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A

A、ATP

B、脂质

C、核酸

D、蛋白质

E、DNA

4、关于药物,不正确的描述是:

E

A、药物剂量过大,会发生毒性反应

B、蓄积过多,也会发生毒性反应

C、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前研究

D、新药上市前需要做临床研究

E、获取新药生产上市证书后,就是绝对安全的。

5、药物引起的氧化溶血常见情况不包括:

D

A、服用“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汀

B、出现异常血红蛋白M

C、出现异常血红蛋白H

D、服用氰化物和硫化氢

E、有G-6-PD缺乏的个体,应用伯氨喹等药物

6、药物引起自身免疫的典型疾病是:

A

A、药物源性狼疮

B、哮喘

C、过敏性皮炎

D、荨麻疹

E、溶血性贫血

7、同化类激素损伤肝脏血管引起:

D

A、脂肪肝

B、肝肿瘤

C、胆汁淤积

D、肝紫癜

E、肝硬化

8、大鼠长期致癌试验的实验期限通常为:

D

A、3个月

B、半年

C、1年

D、2年

E、3年

9、通常认为不致畸时的指数为:

C

A、<100

B、<50

C、<10

D、10-100

E、以上都不对

10、体细胞突变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D

A、传给下一代

B、细胞死亡

C、隐性改变

D、癌症

E、显性改变

11、常见的肾毒性药物不包括:

D

A、对乙酰氨基酚

B、头孢噻吩

C、庆大霉素

D、青霉素

E、妥布霉素

12、容易引起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II型细胞磷质代谢障碍的药物是:

A

A、胺碘酮

B、博来霉素

C、呋喃妥因

D、马利兰

E、利多卡因

13、以下引起药物性哮喘的药物致病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C

A、对花生四烯酸环氧酶通路抑制

B、特异性抗体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

C、β受体激动剂

D、对咽喉、气管的直接刺激

E、对呼吸道平滑肌上迷走神经张力的直接影响

14、氯丙嗪引起溢乳-闭经综合症的机制是:

C

A、催乳素分泌减少

B、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

C、阻断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

D、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乙酰胆碱受体

E、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多巴胺受体

15、利血平引起精神抑郁的机制是:

D

A、阻断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β受体

B、阻断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α受体

C、激动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α受体

D、使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耗竭

E、激动中枢神经的肾上腺素β受体

16、异烟肼常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可服用下列药物中的哪种进行防治:

B

A、维生素B2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以上都不是

17、首次静脉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可能出现:

D

A、砜综合征

B、超敏反应综合征

C、氨苯砜综合征

D、红人综合征

E、DRESS综合征

18、皮质类固醇全身使用可导致的最常见眼毒性作用是:

C

A、角膜着色

B、变态反应

C、白内障

D、青光眼

E、视神经萎缩

19、吗啡药物依赖性的特征是:

E

A、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身体依赖性

B、有身体依赖性没有精神依赖性

C、有精神依赖性没有耐受性

D、有身体依赖性没有耐受性

E、有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和耐受性

20、下面哪组中药所含有的毒性成份为生物碱类:

A

A、乌头碱、马钱子

B、苦杏仁、桃仁

C、万年青、夹竹桃

D、巴豆、大黄

E、砒霜、雄黄

1979年,FDA根据动物实验和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将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分为五类(级别):

A、B、C、D、X

⏹A类: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见对胎儿有损害,是最安全的一类,如青霉素钠。

⏹B类:

动物实验显示对胎仔有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

多种临床常用药属此类,如红霉素、磺胺类、地高辛、氯苯那敏等。

⏹C类:

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

如硫酸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异丙嗪等。

⏹D类:

临床有资料表明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权衡利弊后再应用,如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链霉素等。

⏹X类:

证实对胎儿有危害,为妊娠期禁用的药物。

如:

Va、抗叶酸药、香豆素类、性激素等。

1.药物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用药途径错误所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与器官功能改变或形态损害的生物学效应称为药物的()

A毒效应B副效应C药害体质效应D后遗毒效应E停药效应

2.决定一个化学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嘴关键的因素是()

A化学药物的结构B化学药物的物理特性

10在化学药物的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中,下述哪一项宜用剂量—反应关系表示()

A药物的摄入剂量与酶活性变化

B药物的摄入剂量与生理学功能的变化

C药物的摄入剂量与动物死亡率

D药物的摄入剂量与血液学指标的变化

E药物的摄入剂量与生化指标的变化

11.区分雌雄小鼠的主要依据()

A乳房大小B尾长占身长的比例C肛门至外生殖器的距离D外生殖器的形状

12.下述哪种溶液是动物实验常用的黄色标记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