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71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3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docx

浙江省历年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40C.60~70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B.多C.小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B.心境C.激情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

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

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有()

A.调节功能B.维持功能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A.难度B.效度C.信度D.标准化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潜在才能B.能力倾向C.性别倾向D.性别态度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A.选择功能B.激活功能C.指向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情境性B.激动性C.暂时性D.表浅性E.外显性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A.一般常态心理B.人格障碍心理C.轻度失调心理D.严重病态心理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横断研究法B.封闭式研究法C.纵向研究法D.开放式研究法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心理---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课程代码:

3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C3.A4.D5.A6.B7.B8.C9.C10.C

11.B12.B13.B14.B15.A16.B17.B18.B19.B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D2.ABCE3.ABCD4.BCD5.AB

6.BCD7.ABCDE8.ABCDE9.ACD10.A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

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

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

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答案要点: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浙江省2002年10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年。

A.1879B.1897C.1789D.1798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詹姆斯C.华生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B)

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B)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C)失眠。

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D.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B)秒钟。

A.5B.20—30C.60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D)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B)

A.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较高智力D.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C)

A.动机B.诱因C.需要D.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A)气质。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D)特征。

A.理智B.情绪C.意志D.态度

17.美感属于(B)

A.情绪B.情感C.心境D.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D)特征。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B)因素造成的。

A.先天B.后天C.遗传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B)岁。

A.6—12B.12—18C.6—18D.10—20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

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

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BE)

A.静止B.紊乱C.感觉麻痹D.解除抑制E.轻松

3.皮肤觉通常包括(BDC)

A.感觉B.触觉C.痛觉D.温度觉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B)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

A.感觉B.知觉C.注意D.思维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BCD)

A.新颖性B.离奇性C.生动性D.现实性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E)

A.记忆力B.注意力C.观察力D.色彩鉴别力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BCD)

A.成就B.包容C.情感D.支配E.生存

9.影响压力的因素有(BCD)

A.心情B.经验C.准备状态D.认知E.家庭

10.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ABE)

A.由上到下B.由内到外C.由轻到重D.由脚到头E.由简单到复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实验法2.注意3.记忆4.知觉5.心理健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2.简述遗忘的原因。

3.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4.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结合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功能。

_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课程代码:

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的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活动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苛勒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

3.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4.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

5.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失眠。

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

6.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关系。

A.正比B.同比C.反比D.对比

8.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主观性D.知觉的恒常性

9.“一题多解”体现的是()。

A.常规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

10.智力是一种()。

A.综合认知能力B.适应能力C.学习能力D.思维能力

11.某学生的智商是130,表示()。

A.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较高智力D.天才智力

12.智力的三元理论是由()提出的。

A.塞斯登B.斯皮尔曼C.斯腾伯格D.达斯

1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主导D.社会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表情B.心境C.激情D.应激

15.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强度的动机。

A.高B.低C.中等D.无

16.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动机。

A.外在B.内在C.自然D.从属

17.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属于()气质。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

A.独立性B.稳定性C.统合性D.复杂性

19.恐惧症来自于()。

A.挫折B.焦虑C.压力D.幻想

20.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叫()研究法。

A.横断B.纵向C.序列D.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A.调整行为B.控制行为C.改变生活D.防病治病E.放松自己

2.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

A.1年B.28天C.90分钟D.一个月E.一星期

3.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

A.红与蓝B.黑与白C.红与绿D.黄与蓝E.红与黑

4.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B.大小C.形状D.颜色E.空间

5.记忆的基本过程有()。

A.编码B.保持C.整理D.提取E.系统化

6.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间接性B.概括性C.抽象性D.想象性E.目标性

7.动机具有()功能。

A.社会B.成就C.激活D.指向E.维持

8.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是()。

A.机遇因素B.智力因素C.人格因素D.环境因素E.动机因素

9.社会性动机包括()。

A.交往动机B.成就动机C.工作动机D.权力动机E.归属动机

10.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A.智力正常B.了解并接受自己C.身强力壮D.适应环境E.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2.思维3.能力4.挫折5.人格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3.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4.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论智力的影响因素。

2.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教育学(中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

31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B5.A

6.B7.C8.B9.A10.B

11.D12.C13.A14.D15.B

16.A17.C18.B19.C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C3.AC4.BDE5.ABCD

6.BCE7.ABDE8.ABCD9.BCD10.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文化:

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2.美育: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课程:

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种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4.班级:

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5.学校事故:

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1)公共性:

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

现代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3)科学性:

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

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

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6)终身性:

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2.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

(1)儿童的发展史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教师聘任制的基本特征。

答:

(1)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合同对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

(4)有严格的聘任程序

4.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答: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答:

(1)学校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

(3)联系学校、家长、社会的纽带。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

(1)要认识当代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应该在教育目的地指导下,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来确定。

●德、智、体、美。

各育既相对独立,又在现实教育工作中结为一体。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而达到。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

教育事业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每个受教育者只有充分发展个性和才干,才能更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不同职业特点和要求有初步认识,做好准备。

(联系实际的内容不设标准答案,请自由发挥)

2.试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

1、优点:

(1)效率高,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保证教师主导,使教学活动计划有序。

(3)同质性强,有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启发。

2、缺点:

(1)不利于主体性的发挥。

(2)缺乏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

(3)缺乏灵活性。

(4)不利于因材施教。

(5)难于保证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浙江省2003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心理学(中学)试题课程代码:

3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5BCCCA6——10CCCDA

11——15CCABC16——20BCABA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2.ABC3.BCD4.BCD5.ABD6.AB7.CDE8.BCDE9.ABC10.AB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

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

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

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