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235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x

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12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者:

韩燕芳

单元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缠”“把式”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课件。

2、收集相关的寓言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训练点:

1、多音字“圈”。

2、理解重点词语“亡、牢”等。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4、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亡羊补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5、板书课题:

亡羊补牢  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补:

修补。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羊丢了然后修补羊圈)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重点指导“窟、窿、叼”等字的书写及个别笔画,书空。

(“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比较:

寓——偶、遇则——侧、测

3、说说这个故事大意。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5、第一次丢羊。

问:

羊少了,主人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街坊是怎样做的?

(1)理解“窟窿”“羊圈”“街坊”的意思。

(此三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2)角色表演,体会心情。

(3)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

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那个人听劝告了吗?

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6、第二丢羊。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

他现在是怎样做的?

读一读,画一画。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体会寓意,拓展思维

1、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说出理由?

(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2、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3、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一个人做了错事,并不要紧,只要能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播放成语动画《亡羊补牢》,加深印象。

八、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丢  劝  又丢 (后悔)

         有错就改   不算晚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南辕北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

是的!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是太聪明了吗?

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理解题意

  1、“南辕北辙”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辕:

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

辙:

指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南辕北辙”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

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重点词语:

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不课文读通读顺。

并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

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他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

怎样劝?

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

说说自己的理由。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学生分角色表演)

五、总结寓意

1、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

为什么?

2、小结寓意: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

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五、了解出处——与生活实际结合。

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

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如:

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播放动画片《南辕北辙》。

六、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七、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八、作业。

1、书写生字。

2、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课后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

 

三、把这两个寓言讲给家人听。

 

资料袋:

寓言:

“寓”:

寄托,“言”:

讲道理。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寓言的基本特点:

1、寓言中包含的道理很明显,但一般不直接加以说明,需要人们去“悟”出来。

2、多采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

通过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3、篇幅短小,情节简单。

古代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愚公移山、打草蛇惊、纸上

10、惊弓之鸟

教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魏国、悲惨”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课件。

2、收集相关的成语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训练点:

1、复习两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用“大吃一惊、不是……是……”说活写话。

3、用“因为……所以……”解释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

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同学们,请说说你了解的成语。

2、板书课题:

惊弓之鸟,齐读。

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

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三、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请提出来。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

“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七、作业。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深入的学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

(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用“”画出来:

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他的话?

(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

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

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

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

大雁听到弦声怎样?

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

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

思考:

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

每一句话讲什么?

(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

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判断

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   孤单无群 高飞

 

课后练习:

一、

 

三、读下面句子,并用带点的字写句子。

1、魏王看了,大吃一惊。

2、不是我的本领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四、把你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资料袋:

魏国我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惊弓之鸟”源于刘向编写的《战国策·楚策四》,词意近似于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大雁又称野鹅,属天鹅种类。

大型候鸟,我国重要的狩猎水禽,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大雁迁徙时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因为大雁在高空中受到强烈的气流作用,当大雁飞的方向是正对着气流方向的时候,大雁排成一排,这样有助于后面的大雁减少气流的冲击,减少体力的消耗。

所以一般在前面的大雁都是比较大的,有足够的体力来抵抗自然。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熟悉、严肃”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学习难点: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学习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训练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叮嘱、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2、用“和颜悦色、不像……而像……、要……不要……”说话写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2、学生交流关于杨桃的知识,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汇报: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4、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

)(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叮嘱、想当然、走了样”这三个词语。

3、小结: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学习课文第2-19段,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二、读中体会。

1、自读课文第2部分:

对于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大家持什么态度?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2、同学们的态度。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3、老师的态度。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

(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

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是怎样考虑呢?

(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板书:

“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

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

默读“老师”的话。

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

并指名读这一句。

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

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

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

包含着两层意思。

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走出文本,升华感情

老师说的话仅仅适用于画画吗?

你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意思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角度不同

11、画杨桃

(实事求是)样子不一样

课后练习:

一、

 

二、

 

三、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资料袋:

杨桃又名羊桃,五敛子。

酢浆草科。

常绿或半常绿乔木。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

花小,钟形,紫红色。

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

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

性喜高温多湿,好阴。

分布于热带亚洲。

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

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

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想当然:

成语,典出《后汉书·孔融传》。

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其子曹丕

把袁绍儿子袁熙的娇妻甄氏占为己有。

谋士孔融不满,又不便直说,就写信给曹操,说周王把纣王的宠妃妲己送给了辅佐自己建立周朝的周公。

历史上本没有此事,曹问出自何典,孔融说: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用意在于讽刺曹操父子。

后来,就用“想当然”为推想起来一定是如此的意思。

课后反思:

我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提炼出学生的两次对话,进行研读。

在每一句对话前加上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会是怎样的神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

再根据学生想象提示,进行朗读指导。

在这里再设计口语训练:

“如果面前的杨桃会说话了,它们会对这几位同学说什么呢?

”即:

杨桃看着面前这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