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单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152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风锣鼓单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威风锣鼓单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威风锣鼓单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威风锣鼓单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威风锣鼓单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风锣鼓单页.docx

《威风锣鼓单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风锣鼓单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风锣鼓单页.docx

威风锣鼓单页

 

第一章 认识威风锣鼓

第一节 什么是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诞生并主要流行在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

以鼓、锣、钹、铙四件乐器组成的四个声部的合奏为表现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

它属于清锣鼓,素锣鼓,不与丝竹管弦乐相配合(过去有的伴以小斗锣)。

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

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

一般铙可以伴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

因此通常说:

“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

”就是这个道理。

  威风锣鼓同其他民间打击乐一样,没有固定音高,只是由音响、节奏、力度、速度及其技巧来表现乐曲的感情。

它以连续击奏套曲为主,其节奏稳健,强弱分明,声震长空,引人入胜。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因此,当地村民以“华封三祝”寄寓多福、多寿、多子孙的愿望。

 

   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后,“威风锣鼓”也发展成为展现新时代农民心声的动态形象。

 1990年9月山西临汾410名农民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第八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他们敲出、舞出震撼大地的强音,显示出了当代中国人民豪迈的气概。

 

第二节 威风锣鼓的编制

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

乐器配备,通常一个鼓配二至三个锣,召钹比鼓少些,铙钹比召少些。

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召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

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

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

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

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

不论大型

 

这是当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很早就在临汾一带流行。

  威风锣鼓一开始,也可能只有鼓,其钹,锣由石片骨片,陶片,木头等代替。

进入青铜时代,发明了铜和冶炼技术,才逐渐有了铜质钹锣。

它在历史的长河里,在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成长着、健全着、完善着。

  威风锣鼓,过去用于迎神赛社,朝山进香,求神祈雨,或在年节的社火活动中做前导。

没有社火活动的地方,只在村中十字街头,围成一圈,进行敲打,借此热闹。

建国以后,则成为节日喜庆中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项目和游行队伍的仪仗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临汾地、市多次举行威风锣鼓专题比赛的基础上,从队伍、服饰、曲牌、队形、动作、舞姿、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就连它的名称,也是在1980年元宵节地区举行的第一次锣鼓比赛时,从各地“锣鼓”,“威风”“锣鼓家伙”等不同的叫法中,统一为“威风锣鼓”的。

这样,既区别于其它锣鼓,更与本身特点名符其实。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威风锣鼓,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仅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参加文艺比赛的重要项目,而且成为省内外,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成为迎接宾客,举行盛会喜庆典礼,开工剪彩的礼乐;成为活跃贸易市场,促进经济交流的良好形式;也成为融洽感情,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

 

第五节威风锣鼓的特点

   威风锣鼓为什么如此诱人,博得人们的青睐呢?

为什么能够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呢?

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有着独厚的自然特点。

  一、个性突出,风格独具,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

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

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

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

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

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

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

 

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乱插花》、《乱纽丝》等;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地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如《三点子》、《四点子》、《八点子》、《五点子》、《六点子》、《十二牌》等等,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群众生活所熟悉的声音、景物、事象和感受到的情趣,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人民的心声,时代的脉搏。

因此,不论观赏它还是学习它都喜欢接受。

  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

在临汾一带的较大村镇,几乎都有单独的锣鼓队,不少小村也有联队,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锣鼓曲谱,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

过去的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系中老年,1980年以来,参与人员成倍增加,队伍日益扩大。

连妇女儿童都参加比赛登场表演。

因此出现了少儿锣鼓队、女子锣鼓队,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

  

威风锣鼓的娱乐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活动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上。

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或动或静都可以演奏。

当人们劳动之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敲自乐。

由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在群众中很容易普及。

 

地人们却能习惯地把缺少的那一个八分音符读出来。

至于铙的声音,也没有显示,而当地群众却知道召钹只拍强拍,自然就把铙的声音现露出来了。

“口读谱”的例二、例四,都是一个道理,只是符号有所变化。

 

   例三的符号,一般不常见,它以斜杠代表召钹,八叉代表铙钹,圈圈代表锣。

符号中每一个斜杠、圆点、八叉代表圈圈,都是一个八分音符。

其中,圆点没有念音,却有时值,所以每个四分音符(即一拍),都是由两个符号组成。

   这些记法,在民间代代相传,它象“密电码”一样,只有本地、本村人知道。

从符号上看,只体现了锣钹配合的关系,却没有鼓的显示。

民间符号式口读谱的念音,也由于方言差别,把锣音念成镗、当、旦、刚、光、匡、康、锵和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把召钹声音念成平、庆、穷、恰等;把铙音念成嘁、嚓、叉等;把鼓音念成咚、嗵、噔等,各有不同。

 

 

第三节 各种符号的说明

  

   威风锣鼓四种乐器发出的基本声音为平(召钹)、叉(铙钹)、匡(锣)、咚(鼓)属于正击。

但在运用技巧和闷击、花击以及击奏的位置变化时,字谱和符号则有变化。

威风锣鼓曲牌,按照简谱记谱规格,也标有各种记号,说明书如下:

    -----保持音记号。

即保持力度平衡、扎实、音响饱满,节拍要奏足。

   ||:

 :

||反复记号。

表示在这记号中间要反复击奏,有几个点就反复几次,最多不超过四个。

    D.S    段落反复记号。

表示在这个记号中间要反复一次。

  V      换气记号。

表示此外要换气。

    〈       渐强记号。

表示逐渐强起来。

     〉      渐弱记号。

表示逐渐弱起来。

 

而是浑厚沙哑,带有粗犷风味。

现在锣重量轻了,便于推、举、端、托、表演灵活,颇受群众欢迎。

也由于客观存在体小身轻,数量众多,所以编排队形,考虑动作时,总是以它为基础。

   

   召钹 铜制,直径在33至40公分之间。

   它的称谓极不统一,它是由两扇钹对击而发出音响,在威风锣鼓里称召钹;也有因其共鸣腔大而叫“大碗钹”的;有的地方叫“铙钹”;临汾这一带简称叫“召”,为了统一,还是叫召钹为宜。

   召钹,在威风锣鼓里的地位十分显要。

因它的音响清脆洪亮,它可领导一切乐器,而其它乐器,则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威风锣鼓曲牌,百分之九十五是从召钹开头的,如一首曲牌是这样开始的:

||:

平……平平平平……匡……匡匡匡匡:

||,它非常自由,可任意延长,一人拍钹,可等待他人接锣。

所以有号召、呼唤人们来敲锣鼓的意思。

   过去的召钹,共鸣腔(碗子)大,钹扇也大,一般八斤左右,拍起来嗡嗡作响,威震四方。

现在的召钹一般四斤左右,但由于锣鼓队人数众多,加之有了队形和表演,及服装的鲜艳,以视觉上的满足,弥补了音响上的不足。

 

   铙钹 称谓也不统一。

有叫钗钹的,还有叫召钹的,威风锣鼓里则称铙钹,简称“铙”。

   

 

起装饰作用),鼓的高低以背起鼓放在表演者腹部宜。

这样背起的鼓,鼓面平稳不会摇晃。

 

     鼓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锣 锣的配件有:

     1.支撑杆一个(粗约3公分,直径长约30公分)

     2.尼龙绳一条(长约50公分)

     3.塑料管一条(长约20公分)

     随着威风锣鼓表演艺术的提高,锣的加工也做了改变,将支撑杆放在锣内三分之一的地方为其适宜的长度;支撑杆两面的剖面,要锯成马蹄形与锣内侧的弧圆面相吻合;支撑杆的位置要与锣原先钻的两个小孔成垂直状,然后在支撑杆与锣边接触处,从外边一边钻出两个小孔,用木镙丝拧紧,以防支撑杆转动(要注意撑杆尽量靠锣边,以防手握支撑杆后,接触锣面,影响声音),最后把塑料管套在尼龙绳的中间,将尼龙绳的两头,穿过锣边的两个小孔,拴在支撑杆上,绳子的长度,以手插进塑料管套握住支撑杆为宜。

     

   锣棰 厂家出厂即可使用。

 

     召钹 召钹的配件有:

    

 

第三节 乐器的操作方法

  

    鼓 背鼓:

双手拿好鼓棰,鼓带斜夸在左肩上,左手在鼓带下伸出以击鼓,右手则无鼓带的限制。

    鼓挎好后,鼓腔贴腹部,鼓的前沿略低,双手握住鼓棰的后疙瘩(无缨穗的一端),左手举至胸前靠右,右手举至头顶,准备开打。

   打鼓前,要思想集中,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昂首注目,好像即将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

  

  锣 加工好后,锣手可用左手在锣面的一方,插进塑料套圈,握紧支撑杆,然后根据手的大小再整理绳子,至合适部位固定。

   右手用拇、中、食指握住锣棰底端。

开打前和鼓一样要求,思想集中,目视前方,两腿平分,挺胸收腹,右手将锣棰举起,左手(锣)按教练要求,或提或端,准备开打。

   

  召钹召钹加工好后,左手指平展,插入召钹与护手垫之间,呈握球状,如手感摇晃,还得紧握手垫,重新绑扎直至牢靠。

   右手与左手同。

   拍召前,两脚平分与肩同宽,两手握召,召面向上,曲肘托于胸前两侧,目视前方。

  

 

第四章击奏方法与基本技巧

            

第一节 鼓

  

   鼓的类别:

威风锣鼓的鼓,基本上有三种。

一是现在最普遍通用的扁鼓;二是阴阳鼓,即一个鼓手打一大一小两个鼓。

大鼓架在架子上,小鼓架在其右侧,拍钹时敲其小鼓,敲锣时敲其大鼓。

优点是层次分明,音域宽广,更能显出阴阳对比。

三是架子鼓。

这种鼓在击奏时不能死打而要弹鼓,还要敲出阴阳鼓的效果。

即拍钹时敲鼓的前沿。

打锣时敲鼓心,听起来也是轻重缓急,音响丰富,对比显明,悦耳动听。

   

   鼓是威风锣鼓的灵魂、核心。

它对威风锣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敲鼓则十分讲究。

   

敲鼓,不论什么音符,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

如四分音符,|X  X|(俗称一点子)如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XX XX|(俗称二点子),则右左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XXX XXX|(俗称三点子),则右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音符|XXX XXX|(也称三点子)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

 

动,发出|花儿 花儿|的音响。

   例如:

匡匡 匡匡|花儿 匡|。

如花儿是一拍,鼓棰不要回划,如果是|花儿花儿 匡|,那么两手从两侧向前划去,再从前向两侧划回,但必须是在一拍时间完成。

   

   按鼓:

多用于后八分休止。

   如:

|匡匡 匡匡|O匡 匡O|

       |XXX   XX|OX  XO|

   在最后一拍与锣配合休止,要干净利落,就必须按鼓。

即在最后一拍击鼓后,左手立即用手按住鼓面。

   

   闷击:

一般用于轻松愉快的情形,即用左鼓棰后端,按住鼓皮,右鼓棰稍轻击鼓,

   如:

|匡 匡 O|工 工 工匡 O|

       |X  X  O|工 工 工匡 O|

   工即闷击。

   

   鼓的基本动作:

鼓手把鼓背好后,目视前方,右手举棰至头顶,左手扶鼓,或冲跑或齐步走出。

开打后胸部略向后倾,两腿分开成马步状,随着节奏两腿自然颤动。

   

威风锣鼓素以粗犷奔放、慷慨激昂为特点,所以击鼓时,要

 

   

  “双棰花”:

它和单棰花的要领一样,只是左手有鼓带的限制,只能靠下挽花。

   

  “盘头花“:

击奏中遇到的较慢节奏,为了占满空间,还要显示威武的气慨,才用盘头花,即右鼓棰抬高到头顶,逆时针转一周落下。

   

   鼓点(谱)的设计:

威风锣鼓的锣钹谱是“死”的,但鼓点是“活”的,它可因人而定。

因人是对初学者而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平叉匡|平叉匡|,初学者可设计为

平叉 匡|平叉 匡|                 平叉  匡|平叉 匡|

XX XXX|XX  X|,熟练后可设计为:

XX XXXX|XXXXXX|,当然最理想的鼓点是

平叉  匡|平叉   匡|XXXXXXX|XXX XXXX|由此可找出威风锣鼓鼓点设计的一般规律:

即锣鼓钹谱为八分音符时,鼓谱即为八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或前十六后八分音符。

如果锣钹谱是四分音符,只要不是结束句的最后一拍,一般情况下,鼓谱应设计为十六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如|平平 匡匡|,鼓谱就应设计为:

|XXXX XXXX|XXXX X|,最后一个匡,应设计为四分音符,表示一句的结束。

但也有特定情况下的设计,如:

|匡匡|匡匡|   | 嗨嗨 |嗨嗨|四声锣的情况下,为了增强气氛,在敲锣的同时还要加四声嗨,那么鼓点就不能打十六分

 

锣的里沿不能接触身体)

再讲举锣:

当曲谱由低潮将要转入高潮,或者打到情不自禁、极其兴奋之际,自然要用举锣。

举锣,就是左手把锣举到肩部略靠前成45度的地方,右手从头顶的右侧,下到左肩部击锣,其手腕的爆发力和腿的颤动与前述同。

和举锣相联系的就是推锣。

为了显示高潮,表达情绪的激奋,增强威风锣鼓的气氛,往往以剽悍、粗犷的推锣动作来助威,使之“威”上加威。

推锣从举锣的部位开始,向左上方45度的方向推起,推锣可根据教练要求,或注视锣的方向,或注视正前方均可。

推锣一般是在“平”的半拍推起,如匡平 匡平|匡匡 平平|匡在肩部打,平就得推起。

第二拍匡,又要把锣拉回到肩部同时击锣,但第二小节第一拍就得在肩部打完匡匡,到平平,再起,推上去停留一拍。

按此推锣,如果是平匡 平|平匡 平|就是先推锣,后半拍击锣。

由此可见,推锣是锣表演中的一个动作,也是威风锣鼓的独到之处。

下面再讲托锣。

托锣和端锣、举锣不一样,前面几种均可利用腿部颤动时向上的反弹作用,连身躯带推锣一气呵成,而托锣就要靠臂力的支撑。

托锣,身体朝正前方,身体的重量放在右腿上,左腿跨前半步,脚根着地,脚尖跷起。

左手持锣,举到头部略靠下的部位击打,击打时曲肘收回,然后颤动,头部略向后扬,犹如抬头望月(锣)。

 

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按锣:

多用于后八分休止符。

最后一拍敲完后,右手不要抬起,立即用手掌按向锣面,形成休止。

二、锣的动作

锣的动作与威风锣鼓其他乐器一样,要刚(劲)、粗(犷)、豪(放)、美,才能引人入胜。

前面讲过的推锣、托锣是表演中的动作,举锣、端锣、提端都是敲锣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动作。

动作是在威风锣鼓发展前进中产生、提炼、发展的,所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下面讲讲在训练实践中,常用的几个动作:

左右甩锣:

第一拍,面向正前方,挺胸收腹,锣面垂上朝前,左腿向左大跨一步,成大马步,与此同时,锣向左甩去,停留在膝盖之外的部位。

第二拍不动。

第三拍转向右侧,动作和第一拍一样,第四拍不动。

来回向左向右,始终挺胸部一字甩开,不要弧线,才显得刚劲有力。

上下推拉:

第一拍,双手扶锣,锣面垂直朝前,两臂伸直,推到头顶,整个身体尽量抬高。

第二拍,两腿稍曲,把锣拉到胸前。

第三拍,推拉各一次,第四拍,推上。

如果两句曲谱连起来,那么左右甩锣,上下推拉,也要连起来。

由此可见当锣连续四拍或八拍休止,此动作完全是为了充实空间,增强威风的气慨。

众星捧月:

当队形变换成若干小组时,小组人数不论多少,

 

纺线花:

它是模仿过去单车纺线往出抽纱的动作而得名,是在特定的曲谱中使用,用来抒情、耍彩,起点缀之效用,故不宜多用。

挽花时,右手从右侧下部向右后方向开拉,一拍一个花,边拉边挽花,目光随着棰花转。

纺线花的挽法和双棰花一样,只是在手的运动中挽成。

如:

|匡匡 O|嘟儿嘟儿嘟儿匡O|,这儿的嘟儿就是挽纺线花。

抛锣棰:

它是在威风锣鼓表演中,利用拍钹的间隙,把锣棰高抛二米左右接上再打的一种技巧。

从抛到接,时间较短故不宜过高,否则在规定时间里,接不到棰,影响下面敲锣,同时过高易偏离方向,影响整体队形。

 

第三节 召钹

   

    如何持召、拍召,第三章第三节已讲过,现在讲一下召的技巧。

    召的技巧十分重要。

它与曲谱、形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如果没有技巧,它将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好像是一个只有心脏跳动的植物人一样。

所以说,良好的技巧,它不仅可使人们体会到“威风”的含义,而且能使威风锣鼓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发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召最主要的技巧,就是翻召。

也是威风锣鼓的一绝,翻召

 

匡 匡匡|匡匡 平增|在第二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就要后翻,也就成了匡匡 匡匡|匡匡翻 平平翻,通过反复练习,理解节奏,定会熟能生巧取得成功。

随着威风锣鼓的发展,尤其是队形排列的需要,还会产生新的动作和技巧,但只要掌握了“翻召”这一基本技巧,也就奠定了拍召的基础,其他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第四节  铙钹

   

铙钹,由于是上下相擦,就受到许多限制,加之它有重任在肩,越是热闹,越要冷静,越是激昂,越要稳住阵脚,故技巧不宜过多。

转铙,在擦铙的过程中,铙随手转,手随铙走,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自然而然,铙柄就会在手心里转动。

要曲谱某句的最后一拍,就可以转铙,如平叉 平叉|平叉 平|,最后一个平,就可转铙。

转铙,可利用四分音符的时间,顺势扬到头顶,但要转而不离手。

抛铙,“转铙”是“抛铙”的准备,“抛铙”是“转铙”的必然。

在转铙的基础上,高抛离手,然后接住,就是抛铙。

这一技巧难度较大,要训练有素,万无一失。

抛铙多高为宜,即要看铙手的熟练程度,还要看曲谱允许的时间,一般以一米五的高度为宜。

 

第一节 念谱、背谱

  

一、念谱。

现在的威风锣鼓曲谱都是按照简谱法记载的。

念谱的基础。

不但要念会,而且要念好,要念出阴阳顿挫,要按照节拍、音符、提示,念出情绪,念出节奏,念出韵律。

念谱可由一人领念一句,大家复念,稍熟悉后,就可齐念直至记牢背熟。

二、背谱。

威风锣鼓不像其他乐队那样可以看着乐谱演奏,必须熟记熟背。

威风锣鼓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自身规律,掌握了这一点,就会帮助你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一)  对应句式多:

威风锣鼓里,多是下句对上句,或理解为问答句,如前句是|平平|,下句是|匡匡|,前句是|平平 叉平平|,下句则是|匡匡 平匡匡|。

(二)  交错句式多:

就是音符结构不变,只是锣钹的位置互换。

如前一句是|平匡匡平|平匡 平|,接着就是锣钹位置互换成了|匡平 平匡|匡平 匡|。

(三)  蛇退皮句式:

即一句比一句少,接连递减,俗称“蛇退皮”。

如第一句|:

平叉 平|平叉 平|平平 叉平|叉平 平|匡匡 匡|匡匡 匡|匡匡 平匡|平匡 匡:

|。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能否认识它、掌握它,掌握了它就好记了。

     

 

 

就是前八分后十六分音符;当锣谱最后一拍是四分音符时,鼓一般是十六音符(通常都要反复),结束句,鼓则是四分音符。

例如曲谱是:

|平匡 匡平|平匡 平|,鼓谱是XXX XX|XX XXXX|,那么鼓手可念为:

平冬冬 冬平|平冬 平冬冬冬|,这就是把两种乐谱合二为一,好记多了。

  锣钹铙在乐谱中的交替、交错进行也不很难。

交替进行比较容易,钹上句,锣下句,你问我答,虽然平淡,但较顺畅。

交错进行,略有难度,如:

|平匡 平匡|平平 匡匡|平匡 平|匡平 匡平|匡匡 平平|匡平 匡|,确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掌握了它的规律,也就化难为易了。

在这儿要掌握两点:

一是前半句是钹开头,钹是强拍(只是第二节第二拍没钹),后半句锣照着钹的路走就是了。

二是钹手心中必有锣(谱),到锣点时,钹手的肘子略往下压,就代表了锣(谱),这样拍起来,就不会乱了章法。

反过来说,锣手心中必有钹,到钹点时,锣手的手臂上去,挽一锣花,就代表了钹(谱),即占住了空间,也不会乱了方寸。

只要寻找规律,反复练习,定会掌握自如。

 

威风锣鼓的演奏,如果没有激情,即是能打出轻重缓急,也是干巴巴瘪皱皱的,没有活力,没有生命。

激情,不能做作,要靠内心的思维,要靠朴实的感情,情绪才能真实,才能丰富,只有这样轻重缓急也才能真正有了“内功”。

最后,练动作、技巧、段落间的衔接与吻合;威风锣鼓练到有轻重缓急、有激情,还不算完美,还必须与动作、技巧结合起来,因为动作和技巧既可刺激情绪的激发,情感的渲泄,又能带动动作技巧的自由发挥。

另外,段落的衔接、吻合,不容忽视。

因为段落的衔接处一般有节奏的变换;另一方面也多是队形变换之际,所以要把节奏卡死,把变换处(或者说节奏的转折处)牢牢掌握好。

 

就地敲打,大多依照声部,自然地站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圆形,一般鼓居中心,锣手面向鼓围成半圆形,召钹和铙钹面向锣站在鼓的后面。

方形,鼓站在底端,锣分两行面对面地站在鼓的左右,召钹与铙钹和鼓相对站在前端,中心留有空隙,三角形,鼓、锣、钹(召和铙)各站一个角。

一般站上角,锣与钹面向鼓各站下面左右一角。

这三种队形,击奏起来没有队形变化,也没有表演动作,只有队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各种技巧的运用。

其人数可多可少,乐器比例要求也不严格。

它适用于无场地条件的十字街口或一般热闹取乐。

二、路行:

路行即游行表演。

其队形是根据街道宽窄,将各种乐器按声部分成三大块,列成若干路纵队。

一般锣在前面,鼓在中间,钹在后面(其中召钹在最后)。

也有的鼓居中心,锣分别排在鼓的两边,形成一个方块,铙钹和召钹分别居后。

    游行时,应选择四分之二节拍的曲谱,反复击奏,边击边走。

但也有的是,除鼓边走边击外,钹与锣在击奏长句式时,则停顿下来,根据威风锣鼓曲谱呼应式的特点,便形成了钹击锣走,锣击钹行。

不论上述那种走法,如果到了宽敞区域观众聚集的地方,则迅速走成表演队形,击奏精彩乐段,这种队形,全部、局部均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局部,就是由某个声部,摆成场地表演队形,进行击奏。

如此,

 

第三节 怎么变换队形

   

    威风锣鼓曲谱,分乐句、乐段,它反映着不同情绪,也都有各自的完整性能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在变换队形时,通常在击奏曲首或曲尾乐句中进行,若场地过大,所击的拍数,不足以变换,可再反复,做到不慌不忙恰到好外。

    队形,是威风锣鼓训练中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排练中先拉开队形,无乐试走,然后持乐练习。

其步法按节奏统一起来,但应有变化,或走步、或跳跃、或跨步;其方向或向前、或后退、或左右靠拢;其位置次序,先远后近,繁而不乱,快而有序。

队员交插碰面时,向右互让,避免相撞。

    进入队形以后,各种乐器在尽力发挥各自技巧,运用不同姿势、动作,进行演奏,保持整齐、统一、干净、和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