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048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docx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提纲

绪论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

母亲给子女的印象通常是温柔体贴,而父亲则常常给人以严厉、强硬的感觉。

那么,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呢?

本文着重从父爱的定义、影响、原则这几方面来探讨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论

一、父爱的定义

二、父爱缺失的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易导致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有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直接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

(五)常会出现心理障碍

三、展示父爱应遵循的原则

(一)快乐教育原则

(二)心交心原则

(三)德智兼顾原则

(四)缓和冲突原则

(五)自主性原则

(六)身先示范原则

(七)激励性原则

结论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来说,父爱和母爱都不可或缺。

同样,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谈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父亲在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

有什么问题?

父亲是不是被忽视了?

假如被忽视了,被忽视到什么程度?

这里有一个对事实的评估问题,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又存在什么问题?

一个好的父亲哪些事情该他做?

父爱缺失又叫父亲教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教育缺位将对孩子未来成熟人格的构建造成很大影响,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学校构建学生人格的教育策略有:

建立“心灵导师”制度、开展“同伴互助”教育、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策略有:

由后位到前位、由缺位到补位。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爱缺失展示父爱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的,父母教育的差异性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交往的内容上,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或辅导孩子学习;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

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常更多地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

天长日久,这些点滴感受便会为孩子打下深深的烙印。

父亲参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能促使孩子产生对事业成就的追求。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与其父子(女)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换句话说,父亲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上进心和工作毅力。

如果父亲和母亲一起关心培养孩子,那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在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全面和快速。

一、父爱的定义

所谓父爱,即用男人的胸怀去包容一切,用男人的一切去了解爱,去付出爱,在行动上关爱自己的孩子。

没有人怀疑母亲的重要性,但父亲角色在家教中的位置同样不可替代。

省婚姻家庭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砾认为,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最具有竞争力的性格应是具有双性化气质,即取男性的坚强、勇敢、逻辑思考能力强等优点,和女性的细腻、善交流、沟通、具亲和力等优点于一身。

因此,这需要父母的合力,如一方天平倾斜,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城市中学“家校教育不同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针对“主要承担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员是谁”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教育存在“父爱缺失”现象。

父爱缺失又叫父亲教育缺位,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二、父爱缺失的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孩子的人格成长就可能有问题。

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

“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难以估量,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的形成,缺少父爱如同孩子缺钙,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焦躁孤独。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相互配合是最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失败。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亲不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对孩子未来成熟的人格构建将造成很大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为孩子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如果子女的教育完全由母亲“包办”,会使男孩女性化,也会使女孩的性格更加柔弱。

此外,父爱缺失家庭的孩子还将面临情感孤独、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诸多问题。

我走访过多所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亲常年外出,平日的教育都依赖于母亲,这些学生的性格明显比其他学生要偏激一些。

美国哈佛大学2003年研究发现,女孩缺少父爱容易学不好数学,男孩缺少父爱容易产生情感障碍。

在接受调查的1000位个例中,女孩学不好数学的其中有90%是常年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有情感障碍的男孩其中86.7%平时很少和父亲沟通。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宽容等刚性品质,每天与父母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具有进取精神、冒险精神。

得到父爱越多的孩子,长大后忍耐力和社会责任感越强。

研究发现,父亲教育缺位还导致许多学生出现违纪行为。

比如,迟到、违反课堂纪律、撒谎、不完成作业、爱玩游戏、上网成瘾⋯⋯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吸烟、酗酒、打架的不良行为。

父亲缺失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少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据我国民政部统计,2003年我国离婚率达到2.1‰,而离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

父爱缺失和缺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心理学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

婴儿期父亲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不利,影响尤其大。

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

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

女孩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

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父亲描述为儿童眼中的保护者、教育者和自己未来理想化的形象,儿童的认同作用会使儿童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像父亲。

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是通过同性别父母的榜样强化而形成的。

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可以说父亲的很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参照,青春期的女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异性伴侣,甚至是未来丈夫的模式。

案例一:

一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

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

案例二:

曾泽伟,年龄14岁,性别男,初中一年级学生。

曾泽伟在小学读书时,同学们就常常取笑他,并从最初背后叫他“假丫头”发展到当面喊他。

升入初中以后,情况仍未好转。

曾泽伟经常象个腼腆的女生一样两手交叉放在胸前,走路也颇有些“婀娜多姿”。

上课回答问题时常常脸红,并一字一板地回答问题。

其说话的表情及语气常引得全班同学哄笑,害得老师不敢叫他。

曾泽伟平时喜欢一个人在家里听音乐,尤其是古典轻音乐,不喜欢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甚至不喜欢观看有关体育的电视节目。

曾泽伟是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

但由于其父母工作繁忙,从小就经常在奶奶家,而在奶奶家又主要由其两个未出嫁的姑姑照看。

两位姑姑经常将曾泽伟扮成小女孩的样子。

由此曾泽伟喜欢和女性交往,行为举止有女性特点。

上小学后,其父硬性限制他与女性交往,又限制其爱好等,他从心理上惧怕其父,又不满其无理的硬性规定,反而加重了其行为上的怪异。

他父母对其管教欠周,尤其是其父长期不在他的身边,加上其姑姑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某种喜好,造成其心理上的偏差,出现性别角色的混乱以及与自己性别相反的爱好、倾向和行为特点。

显然,父爱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通过对父爱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多男子气,在学前阶段,当一个男孩缺少父亲,他与男性交流和模仿男性行为的能力通常严重受限。

大量的研究表明,缺少父爱的孩子会产生心理障碍。

(二)易导致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

研究发现,父亲存在家庭的儿童比父亲离开的儿童表现出更少的反社会症状,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可以降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亲缺失儿童的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并没有因为继父的出现而有所减弱,在父亲缺失家庭中儿童面临高犯罪的风险,在存在继父继母的家庭中,特别是母亲——继父的家庭中儿童的犯罪率最高,并且父亲的作用不能被继父代替。

小龙家住农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在班上多次得到老师的好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为了孩子的前途,小龙的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重庆打工,并把小龙一同带到身边,让他进入城市学校里读书。

平时小龙的父亲只顾赚钱,母节衣缩食,把打工挣来的钱全部花在小龙身上。

除了学习以外,他们不给小龙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不给他任何的零花钱,小龙平时几乎很少和父亲谈心。

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让小龙感到任何的快乐,渐渐地,小龙产生了强烈的叛逆心理。

2004年下半年,小龙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后索性休学在家。

看着小龙越来越不争气,父亲对他常常是拳脚相向。

面对父亲的暴力,小龙的性格越发倔强,叛逆心也越来越重。

后来,小龙认识了未成年人小东和小波。

去年12月1日晚,没钱上网的小龙与小东和小波相约去抢劫,3人携刀来到南岸区鸡冠石镇一偏僻处,尾随一名独身行人王某,欲抢其挎包,后因王某强烈反抗而未遂。

王某在群众的帮助下,当场将小龙、小东捉获,扭送公安机关。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这其中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最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父亲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三)有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父亲缺失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有欠缺,主要原因是父爱缺失的儿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作用。

英国人口学家Spivack和Shure编制了《学前儿童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测验》(PIPS)用来测量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该测验包含两种类型问题:

一个儿童想和另一个儿童玩另一个儿童正在玩的玩具;一个儿童被问如何在弄坏了母亲的东西后避免母亲生气。

Stanley等用此测验测查了25名父亲离开超过8个月的4~5岁幼儿。

发现父亲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父亲存在的家庭的孩子,表明父爱缺失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

梁伟宏是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他是个独生子,父母视若明珠,对他是有求必应。

他父亲对他的教育很粗糙,只管给钱,把孩子托付给奶奶保管,因此孩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在班级和同学很少谈得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稍稍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动怒。

心胸也很狭窄,总喜欢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计较,搞得没人肯接近他。

张燕萍则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张燕萍的父亲虽然常年在外地,但是他很重视和孩子的交流,每星期都要和孩子通电话,和孩子聊聊在学校的事,并为孩子在学校碰到的一些难事作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一次张燕萍因为偷懒而把衣服塞给奶奶洗,她的父亲知道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来和孩子倾心交谈了很久,并请老师帮忙教育孩子,使得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所在。

现在张燕萍和周围人相处得十分融恰,深受同学的欢迎。

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父爱对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有些儿童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造成儿童不敢交往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儿童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

因此,除了引导儿童进行正常交往外,父亲还可以带儿童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另有些儿童愿意交往,也敢于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父亲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直接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

期望是亲子关系重要的认知变量,期望是使有机体预期某一特定事件的一种内部状态,一种态度和心向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自己和对方都存在一种预期,这种心理定式会对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到了孩子身上,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压力。

动力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压力太大,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甚至导致孩子厌学,对父亲和社会的反感。

根据调查,涉及学习的各种项目已经排列在父亲和子女具体期望项目的最顶端。

合理的期待使儿童产生激励,关怀和依赖,从而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

过多的期待会使儿童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容易使儿童形成自卑心理。

研究表明,父亲对子女认知能力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殷切期望,对儿童一生尤其是子女成就动机与需要以及学习成绩等有较大的影响。

儿童若处于家庭气氛紧张的不良环境中,得不到父亲在学业上的情感支持,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

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偏向于情感温暖和理解,易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有助于产生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差等生父亲倾向于惩罚,否认拒绝子女,易使子女逆反及强自卑心理,对学习厌恶,抵触,缺乏信心,学习成绩更坏,这又将对父亲的不良教养态度产生巩固,强化作用,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子女智力发展水平受阻,学习成绩恶化。

人口学家Svanum等研究了5493个父亲存在家庭和616个父亲缺失家庭,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家庭儿童的学业成绩和IQ分数,结果发现在非控制SES的状态下,父爱缺失和父亲存在的孩子之间在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产生有害的影响,原因可能是由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经济条件往往要逊色于父亲存在家庭,儿童受到的教育、所接触的环境相对贫乏所致。

父亲缺失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儿童受到的监控、教育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五)常会出现心理障碍

专家说,缺少父爱的孩子常出现许多心理障碍:

一是情绪不稳定,常伴有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阳刚,而导致胆小、怯懦;三是极易与母亲闹僵,极易偏执任性;四是意志薄弱承受不了一点挫折;五是拙笨无能,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

据新华社太原2009年12月14日电: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山西省太原市一家医院心理科儿童心理障碍疾病已占日常门诊量的15%,上海市调查了3000名儿童,其中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南京和北京儿童精神科门诊中儿童情绪障碍分别占21%和11.6%。

父母亲离异率增加也是导致孩子精神受到打击和伤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的孩子要么成了父母倾诉的对象、仲裁者或出气筒,要么成为双方的遗弃物,像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孩子由于忧郁过度而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从而对家庭失去信心。

男性是力量的象征,但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上,更应体现在父亲对孩子的精神支持和行为引领上。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母配合、优势互补。

父亲们在外奔波、辛劳工作,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孩子”。

可是,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借口,以工作忙作托词而远离孩子,往往得不偿失。

三、展示父爱应遵循的原则

(一)快乐教育原则

儿童的天性是玩,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玩的权利被残酷地被剥夺。

而有许多父亲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即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对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

而大多成功的父亲,都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让孩子对学习感到有趣,既会学,又会玩,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这就是寓教、寓学于乐的原则。

张泽宏是一个推崇快乐教育的父亲,他的孩子十分热衷于玩模型,上课时也不离开这些模型,搞得老师接二连三地来告状。

张泽宏因势利导,给孩子报名参加少年宫的航模兴趣小组,孩子一下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十分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安排,经过努力,还在市航模制作比赛小学组中获得二等奖。

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心交心原则

父亲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主动并经常地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如果父亲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亲,使父亲对孩子能够保持经常的理解。

父亲如果能够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就会获得孩子的充分信任,使父亲的教育要求被孩子自觉地接受,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年前,小强和朋友酒后与一名出租车司机发生打斗,最终致对方身亡,小强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平时,父亲对他学习要求很严格,而小强则觉得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长了,小强便对父亲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一度不愿和父亲说话。

就这样,小强开始和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混在一起,学习成绩开始滑坡。

升入高中以后,小强更是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孩子混在一起,最终卷入了那场打斗。

小强的父亲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单位工作,母亲则自己做生意,两口子平常都很忙,除了保证儿子在学校衣食无忧,他很少与小强沟通和交流,即便是说话,也仅限于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在他看来,只要学习好了,将来考大学才有希望,其他都是次要的。

父亲望子成龙,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却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沟通;日渐长大的儿子觉得父亲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对父亲的话置若罔闻。

当一扇铁门将儿子隔离在高墙之内后,两人都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有例子表明,平时经常和子女谈心的父亲更能博得子女的亲近,父亲和子女之间就会自然产生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能化解孩子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困难。

(三)德智兼顾原则

很多父亲只重视对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发展。

这种教育做法容易出现问题。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在接受一定智力影响的同时,心理上还会受到各种思想品德的影响。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德育和智育兼备共育是十分重要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三千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其中一题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请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重要的德育内容,选项率没有超过12%,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这是社会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对推进素质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四)缓和冲突原则

家庭教育中产生矛盾是必然的,但在发生矛盾时如何避免冲突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成员中在发生矛盾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双方的矛盾得到缓解,是家庭教育中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父亲应该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与子女之间,都应该遇事冷静,心态平和,避免使用激烈的言词或容易激发矛盾的行为。

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的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就这个问题我于2009年寒假期间作了问卷调查。

下面是调查记录:

1、在调查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位高先生,他对我问卷很热情,也给我讲了很多他处理自己和孩子关系的态度和方法;概括一下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①别多问,别多管

②尊重孩子隐私

③别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④尽量少打骂孩子,以和为贵

⑤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不打击孩子自信心

2、我也遇到一位姓李的的高中生,他告诉我:

“我父母总是爱看我的日记,经常查看我的聊天记录,好郁闷呀!

3、我也遇到一对年轻夫妻,身边还有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我在询问他们家庭状况时,小孩子父亲很谦虚地接受小组人员的建议,表示会尊重孩子,让他健康成长。

在子女冲撞了父亲的时候,父亲可以采取写信、留言条等形式来和子女沟通,以达到缓和冲突的目的。

(五)自主性原则

所谓自主性原则是鼓励孩子独立地完成应该由他们自己做的事情。

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要参加社会活动或自己做事的独立个性。

这种独立的人格个性萌芽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要独立地面对整个人类社会,他们能否形成独立的人格品质,是他们能否在未来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品质,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的个性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

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

作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

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我国儿童独立性普遍比较差,这是有独特的成因的。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有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其中父为子纲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把儿童当成独立的个体,认为儿童是父母所生,就应该听父亲母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服从于父亲。

父亲管儿童天经地义。

认为儿童年幼无知,应该处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凡事都要按家长的意图和喜恶去做。

对儿童有过多的限制和干涉,不给儿童独立需选择和做出决定的机会和自由,因而造成儿童的独立性较差。

其次从现实的原因来分析,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家只有一个惹人痛,儿童成了父母的唯一希望和寄托,儿童一出生就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一方面父亲对儿童百般呵护,不让儿童做有危险的事情和活动,不让儿童受一点委屈和挫折。

另一方面当前早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偏重至于而忽视个性品质的培养,父亲包揽了儿童自己所力所能及事情,于是儿童独立处理问题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就在父亲的越俎代疱中抹杀了。

(六)身先示范原则

父爱,首先是身先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亲不仅是孩子的偶象,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许多孩子在与其他儿童游戏时,都会自豪地夸奖自己的父亲,甚至用自己的父亲和其他小朋友的父亲进行比较。

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之大,是任何教育因素也难以比拟的。

这方面,父亲要做好以下三点:

1、要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

如:

孝敬父母,你对父母很孝顺,你的孩子对你也不会太失格。

2、借助于社会上正面形象影响和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把名言写下来放在孩子的书桌上作为孩子的座右铭,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3、引导子女向周围身的人学习。

(七)激励性原则

对孩子经常进行鼓励是非常有益的,而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提高工作效率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