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747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docx

整理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知识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章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一、公共建筑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组成

各种性质与类型的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这三类功能与空间组合而成。

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教室、实验室、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是主要使用部分;厕所、仓库、贮藏室等是次要使用部分;而走廊、门、厅、楼梯等则是交通联系部分。

公共建筑空间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主、次要使用空间及交通联系空间这三大空间。

三大空间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设计方案。

使各使用空间建立起密切的有机联系,依赖于交通联系空间把各种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

通常将过道、过厅、门厅、出人口、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等称之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

交通联系空间的形式、大小和位置,服从于建筑空间处理和功能关系的需要。

一般交通联系空间要有适宜的高度、宽度和形状,流线直简单明确,不宜迂回曲折,同时要起到导向人流的作用。

此外交通联系空间应有良好的采光和满足防火的要求。

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进行建筑空间组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更需要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区分,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

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从空间的“主”与“次”、“闹”与“静”、“内”与“外”等的关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得到合理安排。

(1)空间的“主”与“次”

建筑物各类组合空间,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

在进行空间组合时,这种主次关系必然地反映在位置、朝向、交通、通风、采光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等方面。

功能分区的主次关系,还应与具体的使用顺序相结合,如行政办公的传达室、医院的挂号室等,

在空间性质上虽然属于次要空间,但从功能分区上看却要安排在主要的位置上。

此外,分析空间的主次关系时,次要空间的安排也很重要,只有在次要空间也有妥善配置的前提下,主要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2)空间的“闹”与“静”

公共建筑中存在着使用功能上的“闹”与“静”。

在组合空间时,按“闹”与“静”进行功能分区,以便其既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

如旅馆建筑中,客房部分应布置在比较安静的位置上,而公共使用部分则应布置在临近道路及距出人口较近的位置上。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公共建筑的各种使用空间中,有的对外联系功能居主导地位,有的对内关系密切一些。

所以,在进行功能分区时,应具体分析空间的内外关系,将对外联系较强的空间,尽量布置在出入口等交通枢纽的附近;与内部联系性较强的空间,力争布置在比较隐蔽的部位,并使其靠近内部交通的区域。

2.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因其性质及规模的不同,不同建筑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合理地解决好人流疏散问题是公共建筑功能组织的重要工作。

(1)人流组织方式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可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

1)平面组织方就适用于中小型公共建筑人流组织,特点是人流简单、使用方便门图l-1-1所示)。

2)立体组织方式:

适用于功能要求比较复杂,仅靠平面组织不能完全解决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如大型交通建筑、商业建筑等,常把不同性质的人流,从立体关系中错开门图ll电所示人

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人流组织问题,实际上是人流活动的顺序问题。

它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了使用要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有效的问题。

因此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不能忽视,应根据具体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进行深人的分析和合理的组织。

(2)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问题,是公共建筑人流组织中的又一问题,尤其对人流大而集中的公共建筑来说更加突出。

人流疏散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

一般正常情况下的人流疏散,有连续的的(如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的门剧院、体育馆等X有的公共建筑则属于两者兼有门学校教学楼、展览馆等人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不论哪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都会变成集中而紧急的疏散性质。

因而在考虑公共建筑人流疏散时,都应把正常与紧急情况下的人流疏散问题考虑进去。

(三)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主要指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1.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三个要点

(1)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

(3)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

2.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类型及特点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类型可分为两种形式:

即分散布局的群体组合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1)分散式布局的组合:

有许多公共建筑,因其使用性质或其他特殊要求,往往可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建筑进行布置,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组合体系,如某些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博览建筑等。

分散式布局的特点是功能分区明确,减少不同功能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适应不规则地形,可增加建筑的层次感,有利于争取良好的朝向与自然通风。

分散式布局又可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形式。

在大多数公共建筑群体组合过程中往往是两种形式综合运用,以取得更加完整而丰富的群体效果。

(2)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把某些性质上比较接近的公共建筑集中在一起,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或中心,如居住区中心的公共建筑、商业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展览中心、市政中心等。

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由于功能性质不同,反映在群体组织中必然各具特色,只有抓住其功能特点及主要矛盾,才能既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又能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

如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以两个圆弧状的高层办公楼,环抱着一个圆形大会议厅的组成建筑群,并置于一个长方形的台座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

第二章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一、地形条件

1.布局

  地形的形态往往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如河谷地带。

水网地区等,将导致总体布局呈线状结构。

地形的起伏有利于形成生动的空间和变化丰富的建筑轮廓线。

2.竖向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的高差,是场地设计中对不同高程的利用、竖向空间及景观组织和地面排水及防洪水等方面考虑的重要依据。

3.小气候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布置建筑、绿地等设施。

如在山地利用向阳坡面布置居住建筑,可获得良好的日照等。

4.坡度

充分利用和结合自然地面坡度,可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在项目用地选择和总体布局上,需了解的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及投资量和建设进度,因此,场地设计必须考虑建设项目对地基承力和地层稳定性的要求。

建筑物对土壤允许承载力的要求如下:

一层建筑60~100kPa、二、三层建筑100~120kPa;四、五层建筑120kPa。

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

同时,场地内的项目建设一般不应位于地下矿藏上面,或有崩塌、滑坡、断层、岩溶等地段。

以下是几种不良的地质现象及其防预措施:

1.冲沟

  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冲沟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

前者指植树、植草皮、封山育林等工作;后者为斜坡上作鱼鳞坑、梯田、开辟排水渠道或填土以及修筑沟底工程等。

2.崩塌

  崩塌是山坡、陡岩上的岩石,受风化、地震、地质构造变动或施工等影响,在自重作用下,突然从悬崖、陡坡跌落下来的现象(如图1-2-1所示)。

对于可能出现小型崩塌的地带,应实施加固防治措施。

3.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震动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如图1-2-2所示)。

场地设计时,应明确滑坡地带与稳定地段边界的距离,项目和建筑应尽量避开。

也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表水浸蚀或修筑保护坡脚的措施予以防治。

4.断层

  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岩石体本身强度时,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整体性,而发生的断裂和显著位移现象(如图1-2-3所示)。

在选择建筑用地时,必须避免把场地选择在地区性大断层和大的新生断层地带。

5.岩溶

  岩溶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被地下水侵蚀成溶洞,产生洞顶塌陷和地面漏斗状陷穴等一系列现象的总称。

6地震

  地震是一种具有很大危害性的自然现象。

用以衡量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出能量大小的标准称为震级。

里氏震级共分10个等级,震级越高,强度越大。

表示地震发生后造成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的地震烈度,共分12度。

从防震观点看,建设用地可分为3类:

(1)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一般是稳定岩石、坚实均匀土、开阔平坦地形或平缓坡地等地段。

(2)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一般是软弱土层械饱和松沙、淤泥和淤泥质土、冲填土、松软的人工填土)和复杂地形问条状突出的山脊、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等地段。

(3)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一般是活动断层,以及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山崩、地陷等地段。

场地设计的防震措施如下:

(1)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适当远离高耸烟囱或易倾倒、脱落的设备,以及易燃。

易爆的建筑物。

(2)考虑防火、防爆、防有毒气体扩散措施。

(3)建筑物间距适当放宽。

(4)基地内通道最好不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以便于地下管道发生断裂时及时开挖抢修。

(5)场地内的一切管道,采用抗震强度较高的材料。

(6)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连接处或穿墙体处,既要连接牢固以防滑落,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管道拉断。

第三章建设程序及设计阶段

一、概述

(一)基本建设程序简述

1.基本概念

  建设程序是指建设项目从设想、选择、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人使用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的法则。

是项目科学决策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建设程序不可违反,必须共同遵守。

2.基本特点

  建设程序是由基本建设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建设周期很长,物质消耗很大。

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短则2、3年,长则10年,建设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建成投产之前只投入不产出,这就要在投资建设之前,必须充分进行建设前期工作,经过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搞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之后,再慎重决策。

(2)涉及面很广,协作配合、同步建设、综合平衡等问题很复杂,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一建设进度,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做到综合平衡。

(3)建设地点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

因此,建设之前必须准确掌握基地的地质。

水文。

气象、社会条件等资料,并需要选择几个方案进行论证和比较。

(4)建设过程不能间断,要有连续性。

由于建筑项目一般都比较复杂,涉及到土建。

工艺。

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运输等等。

要求整个建设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循序前进,有条不紊,否则就会出现矛盾,造成浪费。

(5)建设项目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用途,一般只能单独设计,单独建设,即使是相同规模的同类项目,由于地区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也会有很大差别。

3.主要内容

(1)提出项目建议书;

(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3)建设项目进行评估Z

(4)编制设计文件;

(5)施工前准备工作;

(6)组织施工;

(7)交付使用。

4.基本步骤

(1)项目建议书阶段;

(2)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3)设计文件阶段;

(4)建设准备阶段;

(5)建设实施阶段;

(6)竣工验收阶段。

(二)项目建议书

1.场地概述

(1)说明场地所在的市、县、乡名称,描述周围环境,与当地能源、水电、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相互关系。

(2)概述场地地形起伏、丘、川、塘等状况问位置、流向、水深、最高最低标高。

总坡向、最大坡度和一般坡度等人

(3)描述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保留(包括大树、文物古迹等)、拆除、搬迁情况。

(4)与总平面有关的因素,如地震、湿陷性黄土、地裂缝、岩溶、滑坡及其他地质灾害,植被覆盖、汇水面积、小气候影响、洪水位等的择要概述。

(5)若工程位于城市近郊时,应叙述耕地情况及农田改造措施。

2.环境保护

(1)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

(2)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3)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

(4)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项目建议书编制

(1)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3)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等的初步分析;

(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估计。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1.可行性研究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市场预测和确定的依据;

(3)技术工艺、主要设备、建设标准;

(4)资源、原材料、燃料供应、动力、运输、供水、通讯等协作配合条件Z

(5)建设地点、厂区布置方案、占地面积;

(6)项目设计方案,协作配套工程;

(7)环保、防震等要求;

(8)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9)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

(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

(1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环境保护

(1)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2)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3)资源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

(4)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5)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初步方案;

(6)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或环境影响分析;

(8)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根据经济预测、市场预测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

(2)资源、原材料、燃料。

动力、供水、通讯、运输条件;

(3)项目建设条件和项目选择方案;

(4)技术工艺、主要设备选型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

(5)主要单项工程、公用辅助设施、配套工程;

(6)城市规划、防震、防洪等要求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管理制度;

(8)建设进度和工期;

(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筑策划

(一)提出项目构成及总体构想

1.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和规划部门的要求进行总体布局。

包括总平面布置图、竖向布置图、管道综合图、风玫瑰图、测量地形图、地形图识别。

2.项目功能分区及各分区的建筑面积分配,要详细研究场地标高和城市道路的关系,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并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3.根据相关设计与管理的法规进行停车场地设计。

4.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布置绿化用地。

5.研究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及结构选型。

6.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供电照明、弱电等6个工种根据建筑提出的方案设计图提出本工种的择优方案,并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第四章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一、低层、多层建筑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如何将四大结构材料构成的各种类型的受力构件适当地组合起来,用以抵抗各类荷载的作用,以期构成一个安全、经济、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这就是结构选型的问题。

低层、多层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有砖混、框架、排架等。

(一)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是使用得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型式。

这种结构能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适合于一般民用建筑,如住宅、宿舍、办公楼、学校、商店、食堂、仓库等以及各种中小型工业建筑。

不同使用要求的混合结构,由于房间布局和大小的不同,它们在建筑平面和剖面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从结构的承重体系来看,大体分为三种:

纵向承重体系、横向承重体系和内框架承重体系。

1.纵向承重体系问图14l)

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

板一梁一纵墙一基础一地基。

纵向承重体系的特点:

(1)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的设置主要为了满足房屋空间刚度和整体性的要求,它的间距可以比较长。

这种承重体系房间的空间较大,有利于使用上的灵活布置。

(2)由于纵墙确的荷载较大,因此赔上开门、开窗的划。

和位置都要受到一定脱。

(3)这种承重体系,相对于横向承重体系,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多,墙体的材料用量较少。

纵向承重体纱适用于使用上要求有较大空间的房屋,或隔断墙位置可能变化的房间。

如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工业厂房等。

2.横向承重体系(如图1-4-2)

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

板—横墙—基础—地基。

它的特点是:

(1)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起围护、隔断和将横墙连成整体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纵墙的承载能力是有余的,所以这种体系对纵墙上开门、开窗的限制较少。

(2)由于横墙间距很短(一肌在3~4.5m之间),每一开间有一道横墙,又有纵墙在纵向拉结,因此房屋的空间刚度很大,整体性很好。

这中承重体系,对抵抗风力、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载的作用和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比纵墙承重体系有利得多。

(3)这中承重体系,楼盖做法比较简单、施工比较方便,材料用量较少,但是墙体材料有量相对较多。

横向承重体系,由于横墙间距密,房间大小固定,适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性建筑。

3.内框架承重体系(如图1-4-3)

外墙和框架柱都是主要承重构件。

其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

其特点是:

(1)墙和往都是主要承重构件,由于取消了承重内墙由柱代替,在使用上可以有较大的空间,而不增加梁的跨度。

(2)在受力性能上有以下缺点:

由于横墙较少,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由于柱基础和墙基础的形式不一,沉降量不易一致,以及钢筋混凝土柱和砖墙的压缩性不同,结构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使构件中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3)由于柱和墙的材料不同,施工方法不同,给施工工序的搭接带来一些麻烦。

内框架承重体系多用于教学楼、旅馆、商店、多层工业厂房等建筑。

在设计砖混结构时,必须根据生产使用要求、地质条件、抗震烈度、材料、施工等条件,本着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对几种可能布置的承重体系进行综合比较,最后确定选用哪种承重体系。

(二)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层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

框架结构能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房间分隔灵活,便于使用;工艺布置灵活性大,便于设备布置;该结构抗震性能优越,具有较好的结构延性等优点。

框架结构的体系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

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它是主要承重结构。

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系梁连系起来,即形成一个空间结构体系,墙体不起承重作用。

二、大跨度建筑结构选型

所谓大跨度建筑,都是相对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跨度的尺度在不断地拓展。

(一)平面体系大跨度空间结构

使用平面结构体系可获得理想的大空间建筑物。

1.单层刚架

这种结构杆件较少,因为是直线杆件,制作方便,特别是横梁为折线形的门武刚架受力性能更为良好。

我国的门式刚架跨度已经做到76m。

2.拱式结构

拱是一种较早为人类开发的结构体系,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与桥梁工程中。

使用的材料极为广泛:

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木材以及石材。

拱是一种有推力的结构,它的主要内力是轴向压力。

因此这种结构应特别注意拱脚基础的处理。

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体育馆、展览馆、散装仓库等建筑。

这种结构的跨度比较适宜的应用为40-60m。

3.简支梁结构

当屋盖跨越的距离在18m以下,屋盖随构件采用屋面大梁(简支梁X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结构方案,因为施工制作简单,施工技术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但跨越的距离受约束。

4.屋架(即排架结构的主要构件)

屋架是较大跨度建筑的屋盖中常用的结构形式。

我国的预应力混凝土屋架的跨度已达

60多米,而钢屋架的跨度已做到70多米。

不过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屋架跨度

为24~36m,

屋架的受力特点为节点荷载,所有杆件只受拉力和压力。

因为屋架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在节点荷载作用下,杆件只产生轴向力。

以上四种结构,均为平面受力体系,即结构所受的荷载以及由荷载而引起的内力均作用在由构件轴线所构成的平面内。

这种平面结构体系,为人们所常用而熟悉,受力明确,传力简便可靠,分析理论经典而成熟。

但这种结构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侧向刚度差。

欲想获得在使用上最低限度的侧向刚度,必须另行设置支撑体系或连系梁,相对来说较不经济。

(二)空间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体系包含网架、薄壳、折板、悬索等结构形式。

1.网架结构

网架是一种新型结构,由许多杆件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网状结构。

具有各向受力的性能,不同于一般平面行架的受力状态,是高次超静定空间结构。

它具有如下优点:

由于各杆件间互相起着支撑作用,具有整体性强,稳定性好,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

在节点荷载作用下,网架的杆件主要承受轴力,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同时由于杆件类型划一,适合工厂化生产,可地面拼装、整体吊装。

2.薄壳

薄壳常用于屋盖结构,特别适用于较大跨度的建筑物,如展览馆、俱乐部、机库、仓库等。

壳体的种数又多,形式丰富多彩,适用于多种平面,这为创作多种形式的建筑物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条件。

薄壳结构的曲面通常以其中面为准,其平分壳板厚度的曲面称之为中面。

薄壳结构的曲面形式:

(1)旋转曲面(如图1-4-4)。

由一平面曲线作母线绕其平面内的轴旋转而形成的曲面称为旋转曲面。

如球形曲面、旋转抛物面、椭球面、旋转双曲面。

(2)平移曲面(如图1-4-5)。

由一竖向曲母线沿另一竖向曲线平移所形成的曲面称平多曲面。

在工程中常见的椭圆抛物面双曲扁壳就是平移曲面。

(3)直纹曲面(如较1-4-6)。

一段直线的两端各沿2条固定曲线移动形成的曲面叫直纹曲面。

扭壳、抛物面壳、筒壳、柱状面壳等均是直纹曲面。

3.折板

折板结构是一种类似于筒壳的薄壁空间体系。

它也是由边梁、横隔以及薄板组成。

空间工作原理也类似筒壳(如图1-4-7)。

目前我国施工的折板跨度已达27m。

4.悬索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大型公共建筑要求的空间愈来愈大,采用前面已提到的结构形式已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即使可以达到要求,但可能由于因其材料用量大,结构复杂,施工困难,造价很高,会造成极不合理的现象。

悬索屋盖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适应大跨度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由索网、边缘构件、下部支承结构组成,如图1-4-8所示。

假定索是绝对柔性的,任一截面均不能承受弯矩,而只承受拉力。

悬索只能单向受力,承受与其垂度方向一致的作用力。

三、高层建筑结构

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如下:

1.高度高

顾名思义,高层建筑的特征在于“高”。

对高度大于等于24m的房屋,用传统的砌体结构承重已不适宜,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力已成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

‘“高规X峨的上限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提出最大的适用高度限制,对简体结构为180m。

建议宜将高层建筑大致划分为:

一般高层建筑24~50m;

较高高层建筑50~100m;

超高层建筑100~200m;

特殊高层建筑200m以上。

2.荷载大

由于高层建筑高度大、层数多,竖向荷载很大。

100m左右高的建筑,底部单柱竖向轴力往往达10000~30000kN。

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力、风荷载产生的水平力,不单数值大,而且作用高度高,使建筑底部产生很大的弯矩与倾复力矩。

3.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体形高耸与荷载大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例如:

需要采用轻质材料,特别是轻质的新型墙体材料以减轻自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材料,如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

在混凝土结构中,受力较大的部位(如底部各层的柱),可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