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332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 组图.docx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组图

昆曲音乐伴奏舞蹈艺术赏析组图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剧照

昆曲简介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

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

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长生殿》演出剧照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元代末年,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加以整理和改进,形成了昆曲的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他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充分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

  后来,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进一步研究和改革,让昆曲有了清唱的形式,并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汇于一堂用来伴奏,获得成功。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从那以后,“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昆曲几百年冠绝梨园,2001年,更因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

昆曲音乐赏析

昆曲的乐谱  

  作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几百年来它的音乐载体是以工尺谱的形式出现的。

工尺谱是我国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早在明、清时代便有《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贵丰富的遗产。

  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当今简谱的1、2、3、4、5、6、7;用带勾的上、尺、工、凡四个字加上合、四、一共七个字表示简谱低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用带立人偏旁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简谱高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

而声乐作品绝不可能有三个八度的音域,因此也就足够了。

将曲词标好工尺后再点上板、眼,一支曲牌就谱成了。

  但工尺谱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一拍当中如果有三个音,假如是6、5、3、工尺谱上就不能分辨前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还是后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这是其一;另外工尺谱能表示4却不能表示#4,能表示7却不能表示b7,这样在众多的北曲曲牌中凡是有近关系转调,也就是调式交替的曲牌,演唱和演奏将比较困难,如果在齐唱或齐奏时同时出现还原4和升4和同时出现还原7或降7,那将极其刺耳,非常难听了。

  另外,工尺谱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当今的简谱。

所以现今各昆曲剧团所用的曲谱大多为简谱或线谱。

由于上述原因,将工尺谱翻译为简谱的工作很早就开始进行了。

如1926年出版的《昆曲新导》、1936年出版的《怡志楼曲谱》、解放后1982年出版的《振飞曲谱》、1987年出版的《侯玉山曲谱》、1990年前后出版的《马祥麟曲谱》、2002年出版的《兆琪曲谱》及《振飞曲谱下册》等等,这些简谱译本为昆曲的传承和普及,为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昆曲的板式。

昆曲板式并不复杂。

主要由散曲、慢曲、中曲、急曲组成。

慢曲、中曲是昆剧中最多最主要的板式,它是一板三眼的四分之四拍,也是四分之八拍的曲牌叫带“赠板”,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板还是按四分之四打。

急曲是一板一眼的四分之二拍及有板无眼的四分之一拍。

(四分之一拍京剧称之为“流水扳”、“快板”)散曲就是散板,节奏自由,无板眼限制。

  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曲笛,和曲笛相对的是梆笛,曲笛外形较为粗长,音域较低,适于吹奏昆曲因此得名“曲笛”。

梆笛外形较细短,音区较高,适于在梆子腔中吹奏因此得名“梆笛”。

曲笛的材质是竹管,由一个吹孔,一个膜孔(贴笛膜用)和六个发音孔构成。

最常用的曲笛是D调曲笛,即将六个发音孔全闭合后发出的音为标准音A,开第三个孔为D的这种竹笛。

  昆曲的调门儿就是根据这种曲笛而定的,几百支甚至上千支的曲牌共用七种调门。

我们把曲笛六个发音孔全闭合称为“筒音”,筒音为“5”是昆曲的“小工调”,今称D调,筒音为“4”是昆曲的“凡字调”,今称E调,筒音为“3”是昆曲的六字调,今称F调,筒音为“2”是昆曲的正宫调,今称G调;筒音为“1”是昆曲的“乙字调”,今称A调,筒音为“7”是昆曲的上字调,今称降B调,筒音为“6”是昆曲的尺字调,今称C调。

京剧的调门与昆曲相同,只不过京剧又多了半音的调门,如扒字调为降E调,扒半调为E调,六半调为升F调。

  其实无论昆曲,或京剧的调门都应该统一在当前音乐的规范中,这样才会更为明确,更为方便,即直接用C、D、E、F、G、A、B等调门符号说话,现今很多专业演员,已经用英语字母来表示调儿了,比如京剧《望江亭》的四平调已经很少人说唱“尺半调”了,大家都说唱升C调。

昆曲曲牌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曲牌,亦称牌子。

是元明南曲和北曲等各种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

明王骥德《曲律》说:

「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

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

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朝元歌〕,〔胜如花〕,〔双棹入江泛金风〕,〔叠落金钱〕等。

每一个曲牌都有固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格式,可依据固定的格式,填写新词。

以〈嫁妹〉中〔点绛唇〕为例:

  如意康宁,平安吉庆,

  新春景,连级三升,

  天赐平安信。

  该曲牌共五句,二十个字。

第一句四个字,第二句四个字,第三句三个字,第四句四个字,第五句五个字。

若要填写一首新的〔点绛唇〕曲牌词,就要依它所固定的句数,字数,句长,句式以及平仄律,对偶律,像填表格似的逐字逐句填写。

如果用一个曲牌不足以写成一段故事,就用若干个曲牌,依剧情一支支串联起来,从而构成一折戏或一个剧本。

  昆腔南曲和北曲拥有数以千计的曲牌。

每一支曲牌各有不同的曲牌风格,不能随意使用。

  古人将音律风格大致相同的曲牌归纳为若干类,称为「宫调」。

南北各曲共计有六宫十二调。

六宫即:

仙吕宫,黄锺宫,南吕宫,中吕宫,正宫,道宫。

十二调即:

羽调,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高平调,揭指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在十二调之外还有一仙吕入双调,即仙吕,双调二宫调合并起来的合称。

  但是,就同一「宫调」的曲牌,何种曲牌用於前面,何种曲牌用於後面,何种曲牌可以加赠板(即在原曲板数上增加一倍板数),何种曲牌不能加赠板,皆有一定的规则。

而且各宫调所统属的曲牌绝大部分名称各不相同,熟悉曲牌的人根据曲牌就能知其所属的宫调。

但也有少数曲牌,牌名相同而宫调不同,如:

〔水仙子〕,黄锺宫,双调都有这一曲牌;〔寨儿令〕,黄锺宫与越调也都有这一曲牌等等。

昆曲曲牌音乐又可按其不同用途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

 

  唱腔曲牌:

唱腔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就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的。

昆剧的唱腔曲牌,在每一出戏中是按照「引子-过曲-集曲-尾声」这样的次序加以运用的。

  引子:

是指以几句词来启发正曲的意思。

在南曲中,生,旦出场一般都用「引子」,北曲一般不用。

但也有些南曲不用「引子」,第一支曲牌即用含有「引子」性质的「过曲」。

如〔腊梅花〕,〔望吾乡〕,〔金钱花〕,〔一江风〕,〔六么令〕,〔秋夜月〕,〔忆多娇〕等等。

而丑,净出场习惯上一般也不用「引子」,在南曲中有时用短曲牌来代替。

这类曲牌也含有「引子」性质,如〔光光乍〕,〔五方鬼〕,〔普贤歌〕等等。

引子在一折戏中最多不宜超过三支,在应用上,可以和正曲不同宫调,移宫换调不受限制。

  过曲:

过曲是引子後面各曲的总称。

过曲,顾名思义就是经过的意思。

过曲的曲牌最多,每一宫调中的曲牌,少则数种,多则数百种。

其中有慢曲,平曲,急曲之分。

慢曲即南曲长三眼(4╱4拍,慢速)有赠板的曲子,如〔胜葫芦〕,〔桂枝香〕,〔醉扶归〕等。

平曲即不快不慢(4╱4拍,中速)的曲子,如〔刮鼓令〕,〔出队子〕,〔太平歌〕等。

急曲是唱腔较快(4╱2,4╱1拍子)的曲子,例如〔光光乍〕,〔一封书〕等。

  集曲:

集曲也是过曲的一种,因为它是集凑了几个曲牌的长短句子,经过剪裁合成的曲子。

如《长生殿制谱》一戏中的〔醉罗歌〕,就是用仙吕宫「醉扶归」曲牌的首几句,[皂罗袍]曲牌的中间几句和[排歌]曲牌的尾几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

又如《西厢记佳期》一折中的〔十二红〕,就是集〔醉扶归〕-〔八声甘州〕-〔沈醉东风〕-〔傍妆台〕-〔永团圆〕-〔皂罗袍〕-〔江儿水〕-〔鲍老催〕-〔望吾乡〕-〔排歌〕-〔包子令〕-〔黄莺儿〕等十二支曲牌中的长短句组合而成的一支曲子。

集曲的宫调如何确定,可根据第一句原来属何宫调而定,如:

〔醉罗歌〕,〔十二红〕首句的曲牌都是〔醉扶归〕,而〔醉扶归〕是属仙吕宫的,因此这两支曲子都属仙吕宫。

  尾声:

尾声又名「馀文」,也叫「情不断」,因是十二板,又称「十二时」,「十二红」。

一般用於一折戏结尾的最後一曲,所谓「迟以媚之也」。

多数曲子皆用尾声,但也有不用尾声的。

  前腔,么篇:

在昆曲的曲牌中,常见有「前腔」二字。

它不是曲牌名,而系表示继续使用前一个曲牌的简称。

如〔前腔〕前面的一支曲子用的是〔解三酲〕曲牌,那麼这个〔前腔〕就是指仍继续用〔解三酲〕。

南曲称〔前腔〕,北曲则称〔么篇〕,可以连续使用,一般都是连用一,二次,但也有连用三,四次的。

如果起头的字句稍有增减,则就不再称〔前腔〕,而是称为〔前腔换头〕;北曲则称[么篇换头]。

  套曲:

也叫「套数」。

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相连贯,称为一个套曲,或简称一套。

选用的曲牌大都属於同一个宫调,如果借用其他调的曲牌,就称曲牌,那借宫。

南曲和北曲曲牌原则上不能在同一套内使用,如在一个套曲裏兼有南曲和北曲,则属「南北合腔」;其一南一北或一北一南组织规律的,则称「南北合套」。

而一般套曲曲牌的排列次序更大致有一定格式,如北曲仙吕〔点绛唇〕套曲,常用的格式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寄生草〕-〔赚煞〕。

」每个套曲必须一韵到底。

  器乐(吹打)曲牌:

指戏曲伴奏中用乐器演奏的曲牌的总称。

传统戏曲演出中对某些特定戏剧场面,诸如喜庆,宴会,发兵,升堂,升帐等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对某些特定身段表演的烘托,往往通过乐队演奏相应的传统曲牌给予配合。

器乐曲牌是从唱腔曲牌中变化而来,但它虽与唱腔曲牌同一个名称,实际上演奏的旋律,用途,风格等变化很大,可以说是自成体系。

昆剧器乐曲牌的演奏,主要是以吹管乐作为主奏乐器,所以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吹和粗吹两类。

细吹以笛为主吹,管乐器有箫,笙;弦乐器有三弦,提琴,胡琴等。

另有打击乐器-板,单皮鼓,堂鼓,齐钹,汤锣等组成。

粗吹则以唢呐为主,有时还用两只唢呐一齐领奏。

没有弦乐器,打击乐中也不用单皮鼓和板。

还有一种「乾牌子」或称「乾念牌子」。

它原是唱腔曲牌,後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乾念台词的节奏,如〔金钱花〕,〔水底鱼〕,〔扑灯蛾〕等。

在昆剧的器乐曲牌中,根据其相近的应用范围,舞台情绪和表现内容,大致分为舞乐,军乐,喜乐,哀乐,宴乐,神乐等六大类。

从演奏的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粗吹打和细吹打两种,粗吹打以唢呐为主,细吹打以曲笛为主。

除军乐仅限於以唢呐为主奏的粗吹形式外,其他几类中的粗吹乐曲,都可以用细吹形式加以演奏。

另外,在昆曲中,常常有一些以唢呐吹奏的曲牌或特定的唱腔曲牌,这种曲牌往往都有其相对应的一整讨套锣鼓,这种曲牌统称「混牌子」。

昆曲声腔赏析

昆曲难唱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有人不禁感叹,“这昆曲真是难唱呀”。

是的,昆曲难唱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

首先昆曲没有过门,一唱到底,因此对演员的呼吸(即所谓的“气口”)要求甚严;其次,昆曲剧目都是载歌载舞,对身段要求很严,大家知道边唱边舞是很吃力的事情,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的。

  另外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

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

《西厢记·佳期》红娘所唱的[十二红]则由E调的低音3到高音5,两个八度零两个音。

  昆曲中音域达到二个八度的曲牌很多,如《牡丹亭-惊梦》的[山坡羊]、《琵琶记·赏荷的[桂枝香]、《白蛇传·断桥》的[金络棠]、《长生殿-闻铃》的[武陵花]、《长生殿·絮阁》的[喜迁莺]、《千钟戮·惨赌》的[倾杯玉芙蓉]、《玉簪记·问病》的[山坡羊]、《邯郸梦-扫花》的[赏花时]、《牡丹亭·惊梦》的[山桃红]、《荆钗记·见娘》的[江儿水]、《单刀会-刀会》的[驻马听]、《水浒记·活捉》的[梁州新郎]、《跃鲤记·芦林》的[降黄龙]、《浣纱记·寄子》的[胜如花]、《焚香记·阳告》的[朝天子]、《西楼记·玩笺》的[二郎神]、《玉簪记·秋江》的[小桃红]等等。

  诚然民歌也有高难度的如“青藏高原”也是两个八度,但毕竟凤毛麟角,能者不多。

一般的歌曲最多有一个半八度左右。

一些民歌如“小白菜”只有一个八度:

  53322|533211|132166|211655|66165|

  当今有的流行歌曲甚至不到八度只有六度,比如:

  33236365|212321--|6321|6567655—|

  它的旋律比较昆曲的难唱不言自明了,因此很多剧种尤其京剧,像过去的“富连成”科班都拿昆曲作为基本功的教材,号召“文武昆乱不挡”。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会唱很多昆曲,他的《游园惊梦》、《断桥》等剧目都作为保留剧目拍成了电影,京剧舞台上很多武戏都是昆曲。

如《挡马》、《夜奔》、《扈家庄》、《雅观楼》、《石秀探庄》、《钟馗嫁妹》、《挑滑车》等。

  昆曲的四声与旋律走向关系

  大家知道我国汉字分为四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字典上都用符号标在字音上面。

而戏曲的道白,尤其是京剧昆曲大多是上韵的,称为“韵白”。

之所以上韵无非是把原来就具有音乐性的普通话经过艺术处理,再加强它的音乐性、旋律性。

一段高质量的韵白,犹如一首音符记录不了的歌曲,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使人陶醉,所谓“千金话白四两唱”就是对念白的强调,尽管这句话有失偏颇。

古人留下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芷。

”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样加上上声、去声。

这就形成了阴、阳、上、去的四声。

  所谓调值就是字的音高位置和走向,在京剧中,普通话的一声字在韵白中叫阴平字,它的调值最高,普通话的二声字在韵白中称阳平字,它的调值低于阴平字,但阴平、阳平两者都要求“平道”,不要“低”和“昂”,普通话的第三声叫上声,要求从低音向高处冲着念或唱。

所谓“猛烈强”就是这个意思。

普通话的第四声就是韵白的去声,要求从高处向低处念或唱,尾音再向上翘一下。

念白是没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念。

二者合二而一,相辅相承,辩证统一。

  昆曲的四声在曲牌旋律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昆曲的阴平字要高于阳平字这一点与京剧相同,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第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中“晴丝吹来”四个字,因为“晴字”、“来”字是“二声”阳平字,像“丝”字、“吹”字是一声阴平字,所以“晴”字比“丝”字低,“吹”字比“来”字高。

  再说上声字,昆曲的上声字旋律走向与京剧上声字走向完全相反;京剧由低向高唱,而昆剧则由高向低唱,这种腔型昆曲叫做“罕腔”,是专为昆曲中汉字中三声也就是上声所用,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中春香唱“艳晶晶花簪八宝填”的“宝”字是这样唱的,几乎经过一个八度滑落下来,在《牡丹亭·寻梦》[江儿水]这个曲牌中“花花草草”的“草”字、“生生死死”的“死”字两字都为上声字。

因此可以说昆曲大多数上声字音符都是由高向低的走向,可泛称“罕腔”,只是下滑过程的快慢不同罢了。

  昆曲的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较高,它要比昆曲的阴平、阳平上声都高,并且出口后还要向上面的音滑去,昆曲去声字的腔型,叫“豁腔”,《荆钗记·见娘》一折中,王十朋唱的一段[刮鼓令]曲牌,唱词中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都是很高的。

曲牌的主腔和昆曲的转调

  主腔就是曲牌特征的代表,无论南北曲每支曲牌的构成都有它一句特色的旋律,这句旋律我们称为主腔。

  如南曲[懒画眉]的主腔是:

  3556116653|1233231651|2165|6---|1212116-|

  北曲[折桂令]的主腔是:

  0565336|5432332|1232161567|656123212|1000||

  南曲[一江风]的主腔是:

  232121136|561165|35653231|3561553|2---|

  北曲[石榴花]的主腔是:

  232327|6276565|352354323|2–6765|653235-|

  352354323|2000|

  北曲[喜迁莺]主腔是:

  121-|1217656176|5535231|1–00|

  南曲[川拨棹]主腔是:

  612316|65-56|51653-|3–00|

  下面再谈谈昆曲的转调问题,转调是丰富曲调旋律性的一种技巧,也是消除听觉疲劳的有效手段,我国戏曲唱腔经常有调式交替的现象出现,最常见到的应属京剧中“二黄声腔”与“反二黄声腔”的交替使用。

在昆曲中,五声音阶的南曲大都不转调,七声音阶的北曲给转调提供了方便,只要将曲中的“7”音降低半音成为“b7”,那么原谱的“1”就成为新调的“5”音了,而“b7”就成为新调4音了,形成近关系的转调,在《长生殿·弹词》中[六转货郎儿]就是一支2/4的急曲。

它是乐工李龟年描述“安史之乱”时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场景时所唱。

  在昆曲北曲中,如果把曲中的4音升高为#4则原谱的5音就成为新调的“1”音了,#4则成为新调的“7”音,昆曲中有一折,《紫钗记·折柳》北曲[寄生草]。

从曲谱上看该曲是D调,这里面有14个“4”音,23个“7”音,绝对是北曲,但当把所有的“4”全部升半音变为#4时,同样的一支“寄生草”立刻变成A调,只有两个“4”音和14个“7”音。

曲调近似南曲,更流畅好听了。

  昆曲的调式

  一首昆曲曲牌如同一首古代歌曲,而歌曲都是有一定调式的,所谓调式就是指它音阶的排列中必有一个音是最为稳定,曲调中多次出现该音,主要乐句最后都要落到该音上,尤其是结尾。

  中国音乐的传统调式有五种,即“宫、商、角、徵、羽”,也就是当今的“1、2、3、5、6”。

为什么没有“7”和“4”呢?

因为这两个音非常不稳定“7”音古代称为“变宫”。

也就是把“宫”音变化了,降低了半音。

而“4”音古代称为“变徵”,也就是把“徵”音变化了,降低了一个音。

近代学者认为“变徵”的叫法不科学;“变宫”是降了半音,而“变徵”却降了一个音。

应更名为“异角”更为贴切。

因为“4”音离“3”也就是“角”音最近,是半音关系,将“角”音异动一下升高半音,那才是“变徵”的位置。

“变”是向下变化半音,“异”是向上异动半音,这样叫很是合乎情理。

只因“变宫”和“异角”,亦即“7”和“4”本身很不稳定,所以传统调式中没有它们的位置。

  昆曲中凡以1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如《长生殿·弹词》李龟年唱[三转货郎儿],以2为主音的曲牌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曲牌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曲牌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曲牌为“羽调式”。

昆曲曲牌中羽调式曲牌最为多见,南北曲都是如此,如《铁冠图·刺虎》一折,有[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带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朝天子]共六支北曲曲牌,它们的结尾音有五支都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只有[朝天子]略有变化,尾音落在羽调式的尾音上。

南曲《牡丹亭·学堂》一折中共有[一江风]、[绕地游]、[掉角儿]、两个[前腔]以及[尾声]共计六支曲牌,这六支曲牌的尾音全部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

昆剧伴奏八音俱全

《牡丹亭·惊梦》(昆曲写意画)

  人不仅爱昆剧,更爱昆剧的伴奏音乐。

曾观看白先勇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趁剧场休息间隙,对江南丝竹着迷的观众迫不及待,直奔后台伴奏乐团,围着琴师们问长问短。

刚迷上埙的小女孩,在爷爷的陪同下,也来请教埙乐大师。

屏幕上介绍有“提琴”字样,我是大提琴爱好者,也来寻觅“提琴”的踪影。

其实呢,作为昆剧伴奏的提琴,不是西洋乐的大提琴或小提琴,而是有点类似板胡的拉弦乐器“提琴”,亦称提胡,比一般的胡琴大多了。

那么,共鸣音忒浑厚的低音乐器呢?

我猜想一定是大提琴或贝司。

琴师说,那是革胡的演奏效果。

太意外了,共鸣箱似腰鼓,弦轴杆直直的,比大提琴还长,大多用来弹拨衬底音。

革胡弹拨效果恰似大提琴,胜似大提琴。

更有惊喜,竟然还有编钟!

 

  戏曲与曲艺主要的伴奏乐器:

京胡伴京剧;板胡伴豫剧;小三弦伴评弹;竹笛伴昆剧。

观昆剧,赏民乐。

昆剧伴奏乐器就是中国民乐之精华,艺术之殿堂。

天南地北,无论长笛短笛梆笛曲笛羌笛苏格兰笛,将笛子演奏发挥到极致的,要数昆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笛。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亦称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称“苏笛”。

 

  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有横吹也有竖吹的。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

 

  昆剧,也称“昆山腔”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作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经过明代魏良辅的声腔改革以后,昆曲更加细腻婉转动听,缠绵抒情,有“水磨腔”之称。

如今的昆剧伴奏乐器,更是八音荟萃丰富多彩。

打击乐有锣、鼓、钹、板、铃、木鱼及编钟。

吹奏乐有笛、箫、笙、埙、唢呐。

弹拨乐有琵琶、古筝、扬琴、柳琴、三弦、中阮。

弦乐有提琴、革胡、雷胡、高胡、中胡、二胡。

 

  尤其是笛子,位于乐团指挥左手边的是首席笛手,依次还有第二、第三笛手。

依据不同笛子音色调式演奏不同的曲牌体。

走近后台,数十位乐师组成的昆曲伴奏乐团,简直就是民乐的盛会,作为观众,我顿时感觉受宠若惊,不免有点奢侈。

 

  按照乐器制造材料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