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30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墨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墨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墨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墨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墨脱.docx

《墨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脱.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墨脱.docx

墨脱

墨脱——盛开在心中的莲花

(一)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在藏语里的含义是“隐秘的莲花”,据说从墨脱县城上面的山上看下去,墨脱及周围的地形很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墨脱县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再确切些说,应该是唯一一个不能一年四季通公路的县城,因为在每年6月中旬雪化以后,从波密还是能开车翻山到达墨脱县城的。

今年5月份,政府再次开始修建从波密到墨脱县城的公路,投资达到130亿人民币,预计两年能够完成,所以很快墨脱县应该变成是中国最晚通公路的县城了。

墨脱县之所以不能常年通路,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墨脱县所处的气候及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雨水多,泥石流、山体滑坡极为常见,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多次投资修路,但都无法保持畅通。

也正因为如此,墨脱成了背包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驴友”们,徒步旅行的天堂和挑战自我的终极目标,徒步墨脱也始终占据着徒步旅行十大路线之首。

圈内有一句话,在徒步墨脱的人前不言路,就足以证明徒步墨脱的挑战性。

在来西藏之前,我不能说不知道墨脱,但她在我心中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驴友们的圣地而已,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即使在北京周边都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的“驴行”的人而言,墨脱实在是太遥远了,遥远的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真正开始关注墨脱,还是要从去年10月刚进藏时说起,几个先于我们进藏的同志利用国庆假期徒步去了墨脱,回来以后着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他们一边展示着身上被蚊虫叮咬的累累伤痕,一边讲述着遭遇的塌方、危险以及旅途上的种种艰辛,词语中用的最多就是极限、难以承受、崩溃甚至是绝望和重生,但最终他们给我留下最强烈的信息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豪。

也正是通过和他们的多次交流,我也逐步给自己确定了些目标,那就是能有机会来西藏,在保证完成革命工作的前提下,还应该做些事情,比如坐火车进一次拉萨、开车进一次西藏、走遍西藏全部七个地区等,当然徒步走一次墨脱也成了我的目标之一。

不过即使是这样,墨脱依然是个概念,之所以成为目标,更多是受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所致,既然他们能走,我们明年十月也一定要去。

时光如梭,冬去春来,我们送走了前一批的援藏同志,虽然再没有人记得我们当初在酒桌上要徒步墨脱的豪言壮语,但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却仍旧把十月徒步墨脱当做了今年的目标。

由于时间还远,所以我自己并没有考虑的太多,也没做什么特殊的功课和准备,总觉得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是否真的能够成行还是个问号。

然而一次谈话却改变了我们的计划。

那是今年4月中旬,我们和林芝局的一位领导一起吃饭,席间我们就谈起了墨脱,说为了徒步墨脱,我们打算先去雅鲁藏布大峡谷练练脚力,做做准备。

不成想这位领导一听就说,与其去大峡谷练还不如直接走墨脱,毕竟墨脱线路比较成熟,走的人也不少,危险性小,虽然他自己没去过,但接送过几拨人,感觉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来,你们没问题的!

他的一席话一下子打消了我们对墨脱的神秘、陌生以及或多或少的畏惧,也点燃了我们几个铁杆的激情,饭还没吃完就已经决定把走墨脱的计划提前到了5月份。

这位领导大概也被我们这种突然的变化搞得有些紧张,赶忙又语重心长的嘱咐我们走墨脱还是很有风险的,一定要准备充分,不能盲动。

但这些话对于已经蠢蠢欲动的我们来说已经很难起作用了。

从这一天开始,徒步墨脱的准备工作就进入了实质阶段,买装备、查攻略、定路线、找向导等等,另外我也开始走路上下班,既是锻炼脚力,也是为了尽快适应登山鞋。

虽然5月非常的忙碌,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还出差了近两周,但最终我们还是利用端午节的假期,踏上了徒步墨脱的道路!

在徒步墨脱前,我也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和博客,想通过前人积累些经验,把各种装备准备齐全。

但真是以这种马上要出发的角度去看才发现,每个从墨脱回来的人所说的以及所推荐的装备都各不相同,让我无法决定。

现在想想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每个人所走的季节不同、路上的遭遇也不同、感受更是因人而异,当然也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下面我就把我的装备情况以及建议给大家说说,不过必须事先声明,这些装备和建议仅仅适用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毕竟我只有这个经历,而且也只是限于我所遭遇的情况。

在准备之初,由于考虑到路上很艰苦,因此是按照大而全的思路去考虑的,后来临出发时掂了掂沉重的背包,再想想每天的路程,才又开始按照必需的原则重新精简。

我想这可能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准备方式吧,先把东西想全准备全,最后再精炼,以免遗漏重要的东西。

    首先说说背包。

我这次带的是一个35升的专业背包,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只是带一些随身必需的物品,所以有个20升的也应该行,这样光包的自身重量就能减不少。

背包必须是防水的,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不遭遇雨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还想进一步增强防水性还可以配一个背包的防雨罩,我是带了一个,但基本没怎么用。

另外,背包里的所有东西建议都要用塑料带包好,尤其是相机、手机之类,最好用带密封条的那种塑料袋,我这次使用效果不错。

    其次说说服装。

由于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要翻越雪山,而且翻越最后一座雪山前还可能要在52K住一晚,有些冷,所以保暖的抓绒衣裤还是要带一身的。

(对了,解释一下,所谓的52K就是52公里,这是圈内的简称,是指距离波密县城52公里的地方,后面还会提到类似24K、80K等,都是这个意思)另外,路上雨水多、涉水多,所以防水的徒步外衣、外裤要穿一身。

我这次是穿了一身始祖鸟的冲锋衣裤,效果不错,但有些夸张了,普通的防水服就应该行。

速干的内衣和内裤必须带两套。

还有就是除了翻雪山外,剩下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湿热的,因此建议带一件薄的长袖衬衫或者T恤衫,短袖也不是不行,就看你对蚂蟥的承受力了,哈哈!

有的文章中说可以泡温泉,因此我们就带了个游泳裤,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碰到温泉,所以这也是我这次为数不多完全没有用到的东西。

至于帽子建议带宽沿圆帽,既能遮阳,也能防止小虫等从上面落到身上,不过帽子最好能够透气,否则会很热,我们是带了一个有遮脸套的帽子,需要的时候可以连头带脖子都罩起来,本意是为了防蚂蟥,实际又闷又热,不理想。

还有就是墨镜,我开始差点没带,事实证明很有用,尤其过雪山的时候,所以建议带上。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不错的东西就是雪套,这个在户外店都有卖的,它能够将鞋和裤脚包起来,走起来不会拖泥带水的,不仅对雪地,而且对防蚂蟥、防水都挺有用的。

再有就是长时间行走,上、下山对膝盖都是非常大的冲击,所以建议带上护膝和护踝,我们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再说说鞋。

进行过徒步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最为重要的装备。

为了这次徒步,我准备了两双鞋,一双是重装的登山鞋,鞋底厚耐磨,同时能很好的保护脚腕,但缺点就是较重;另一双是中装的登山鞋,鞋底厚度以及鞋帮虽都不及重装,但也具备一定的耐磨和保护作用,关键是重量要轻很多。

起初根据网上的介绍,我一直是准备穿重装的,也一直在磨合,但在前往林芝的时候我还是把中装也带上了,并最终选择中装鞋上的路。

从实际情况看,我自己感觉选择还是正确的。

中装鞋的鞋底厚度足以应付各种碎石以及雪地了,对脚腕的保护也还不错,关键是重量轻给我省了不少的力气。

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同行的其他人有穿重装的,也都说不错,我只是觉得中装应该就够了,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后来脚上出泡了,不知道是哪儿的问题。

这儿还要提醒一下,无论是什么鞋具备防水功能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完全都是在潺潺溪水中前行,如果不防水脚湿了会很难受。

另外,配合鞋最好能带两双专用的登山袜,比较厚能保护脚。

很多博客中都谈到,除了选一双合适的徒步鞋外,最好再带一双拖鞋和一双军胶鞋,说是晚上放松穿拖鞋、涉深水时穿军胶鞋干的快轻便。

从实际情况看,拖鞋没必要带,所有的旅店都有,除非你特别好干净,不过要真是那样的话估计墨脱你也走不下来。

军胶鞋我个人认为也没必要带,一是底太薄脚底受不了,二是涉深水的地方不是很多,没有必要来回换,反正我是一次没用,这是第二件我觉得累赘的东西。

还有就是手杖。

手杖我以前从没用过,也没觉得有什么重要,只是网上说非常关键。

经过实践我是有了切身的体会,手杖在徒步中不仅能帮助自己保持平衡,减少跌倒,更能起到探路、支撑的作用,关键时刻还能转危为安,简直就象自己多了腿或手。

本来我准备了两根手杖,后来临出发精简了一根,走起来就后悔了,双杖并用在你体力不支的时候作用非常明显。

不过一路上有很多的竹子可以用来当手杖,效果也不错。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手杖前端一定要带雪爪的头,起初我并不知道它的作用,走了雪山方才领悟,有了雪爪手杖才不至于深陷雪中,才能很好的支撑,否则一插到底倒成了累赘了。

药品也很关键,很多网上都介绍了,从实际看差不太多。

我感觉必须多带的就是创可贴,过蚂蟥区的时候非常有用。

另外就是建议带一小瓶的速效救心丸,高强度行走后有了它就有备无患了,更何况它还有安神的作用。

其他就是些常用的感冒药、消炎药、风油精以及治腹泻的药了。

至于网上普遍说的蛇药我们也带了,实际中也有同伴看得蛇了,但很少,应该说只要不远离道路基本上蛇不会产生威胁,也可能和季节有关吧。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一旦走上了前往墨脱的道路,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医疗可说了,尤其是走到了中间,如果真是发了急病,没有任何的办法,即使是想抬到有医院的墨脱县城也同样要一、两天,还别赶上异常天气和塌方。

所以打算去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清楚的认识,包括家族的病史,因为当体力大量消耗时可能会引发潜在的病患。

象哮喘等特殊病症一定要自己带上特效药,有备无患吧!

还有就是网上说的带些盐用于防蚂蟥,我们也带了,但其实没空用,更何况客栈里有,所以可以省了。

    再有就是食品和水。

早饭和晚饭都是在客栈吃,所以要带的就是路上中午要吃的,我们是带了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糖块儿。

就我个人来看,早晨吃饱了路上基本不用吃什么,每天也就是一块儿巧克力,当然也有食欲旺盛的,要想多吃就得多背呗。

我是带了一个铝合金的水壶,有点小,建议每天除了水壶以外再带两瓶矿泉水或者饮料之类,长途奔袭对水的需要量很大。

有经验的人说永远不能把带的水全部喝光,必须留些应急,不过这一路上溪水山泉很多,不会缺水,只是要看你的肠胃能不能承受了。

同行的人建议再来就带透明的水壶,说这样可以看清所接的山泉水里是不是有虫子和异物,仅供参考吧。

    其他的东西就是可选的了。

比如照相机,有些人为了减轻负担只带便携的或者根本不带,我是考虑再三,还是毅然带上了我的D80,甚至为此牺牲了睡袋,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太正确了,虽然辛苦了些,但却记录了一路的历程。

至于睡袋和防潮垫之类,由于所有的客栈都有被褥,因此可以省去,除非你很在意卫生。

由于我们是三个人,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带了对讲机和海事电话。

从实际看,虽然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摩托罗拉的小对讲机,但一走起来大家差距很大,最远的能差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有了对讲机就能及时沟通了。

至于海事电话本来就是应急的,因为从上路开始前三天手机都没有信号,只有到了背崩才能通话。

但在实际中,由于高山阻隔,真想用海事的时候也不见得能用,所以用处不大。

还有就是建议绑一条毛巾在背包上,随手能够得到,走起来汗水、雨水淋淋,擦擦会舒服些。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带个小MP3,我走的过程中就经常想要是能听听歌曲和老郭的相声也许会更轻松,呵呵,这个完全是我的设想。

至于说到是否要请向导和背夫,我的意见是必须请向导,无论是初走者还是走过的,向导都是安全的保证,毕竟即使走过的人也不可能记住所有路,一些关键点包括雪山还是有迷路的危险的,更何况向导还能帮助背一些辎重,一旦有紧急情况也能发挥作用。

网上那些所谓不用向导的人,我感觉很可能自己没请,但和别的团队同行,因为在这条路上只要有人走,大家都只能走在一起、住在一起。

     罗罗嗦嗦说了一大堆装备,其实还有一个最关键的没说,那就是除了物质的以外,还必须要准备一颗坚强的心和必胜的信念。

因为即使一个人的体力再好,在最后靠的也只能是意志,否则不仅自己会崩溃,还会使整个团队垮掉!

墨脱——盛开在心中的莲花

(二)

我们徒步墨脱的旅途首先是从拉萨赶往林芝开始的,林芝我在2003年以及去年9月份都曾经去过,林芝号称西藏的江南,由于海拔不到3000米,因此植被茂密,风景秀丽,一路上有尼洋河相伴,中流砥柱以及大柏树等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观,这些我以前都曾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这回有幸第一次游览了思金拉错湖。

不知道大家从湖的名字里能不能知道她在汉语中的意思呢?

思金在汉语的意思不就是想钱吗?

哈哈,所以这个湖就叫财神湖(可不是财迷湖),看来藏汗在很多地方还是比较相同的嘛!

思金拉错就位于拉萨前往林芝路边山中,距离不是很远,但需要翻一个小山坡,由于到目前并没有过多的开发,因此和纳木错、巴松错相比名气不是很大,只是在路边立了一个提示牌。

但据说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心目中,财神湖还是一个祈求财富非常灵验的地方,还传说财神湖里有很多的宝藏,那都是历代藏人为了祈福而故意敬献到湖里的。

由于财神湖海拔也得4000多了,正好可以再练练脚力,再加上对她的好奇,我们于是路上开了个小差,来到了财神湖。

翻过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坡,我们终于可以远眺到财神湖了,她略带含羞的躲在群山的怀抱中,不到山顶还真是很难一睹她的芳容。

谁说财神湖没开发就没游人呢,远远看去,怎么湖边全是人呀,看来这年头想发财的人也太多了。

等逐渐走近才发现,那哪儿是人呀,原来是密密麻麻半人高的玛尼堆,几乎布满了整个的河滩,而且还有一些人仍在其中插空堆呢,看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财神湖肯定是神灵的化身,也一定很灵验。

可能是我们来的季节还太早,再加上天气有些阴沉,因此整个财神湖略显灰暗,湖边山野上遍布的高山杜鹃此时也都还是土黄色,我想等再过些日子,有了满山杜鹃和明媚阳光的映衬,财神湖一定会更加靓丽,到那个时候再来拍照吧。

不过经过这上下近一个小时的高海拔徒步,感觉自己状态还不错,也更加期待即将开始的徒步墨脱之行了。

    经过一路的奔波,我们终于在5月27日来到了派镇,对徒步墨脱略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传统的徒步穿越墨脱路线就是从派镇的松林口开始的,也是比较经典的正穿墨脱(反穿是指从波密到派镇)。

终于来到了这个在网上和地图上多次看到的名字,再想想即将开始的旅途,我的心里不禁有些激动,也不由自主的好好打量了一下这个小镇。

派镇真的不算大,称得上是街道的也就那么三、四条吧,街边上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的商铺和旅店。

但就是这么个小镇,却修了一个非常体面的大门,而且一般的车辆还不允许进出,管理严格。

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也是个景区,穿过小镇不远就是著名的南迦巴瓦峰观景台,再走下去还有不少风景优美的小村落和大桥,而这些都一直有蜿蜒曲折的雅鲁藏布江相伴,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美丽的雅江大峡谷的特有景观。

我们今天就要住在派镇,时间还早,因此抽空也就顺便游览了一下这雅江大峡谷的美景。

首先要去看的当然就是南迦巴瓦峰观景台了。

南迦巴瓦峰是世界上第15的高峰,海拔7787米,也是海拔7字头中的老大,也就是说比她高的都上8000米了,她还有一个名字叫“羞女峰”,顾名思义,就是说明她终年白云缭绕,难得一见尊容,因此这也成了南迦巴瓦峰最为神秘也最为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很多人大老远跑来都要等好几个小时才能一睹芳容,更有很多人都无缘相见,这也算是个卖点吧。

所谓心诚才灵,我这次主要是为墨脱而来,看南迦巴瓦峰只是顺路而已,因此也没抱什么太多的期望,南迦巴瓦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保留了一份矜持没有冒然相见,我只在观景台略作停留,对着云雾后的神山暗中相约,改日专程拜访吧,毕竟现在没有什么比墨脱更重要、也更吸引我了,穿越墨脱也是我现在唯一的目标。

辞别了南迦巴瓦,我们继续前行,果然雅鲁藏布江七扭八拐的将一路的小村庄和大桥串在一起,再加上两岸大山的包裹,景色别有洞天,这虽不是雅江世界闻名的“天下第一拐”,但也让我感受到了雅江的刚柔相济、辗转婀娜。

到了派镇除了游览,我们还完成了另一件徒步墨脱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接洽上了我们的向导桑果。

桑果是藏族,也是上拨来墨脱的同志推荐的。

说起找到他还真是费了一番周折,早半个月前我们就一直和他联系,但电话一直处在关机状态,这几乎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他了,打算到了派镇再找别的向导,这也成了我们最不确定的一个因素,要知道一个好的向导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就在我们出发前最后一次尝试中,居然电话通了,原来桑果前一段去山里挖虫草了,刚回来就接到了我们的电话,他也算是和我们很有缘分吧,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我们一到派镇,就见到了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桑果和他的妻子,桑果汉语一般,能听懂但说起来费劲,起初我以为他们两口子都要陪我们去墨脱,聊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他的家就在派镇景区里不远的格嘎村,在他的邀请下我们还一起去他的家里做了客,看得出桑果很勤劳,因此家里也算是比较殷实。

亲兄弟还要明算帐,寒喧之后我们就开始商定桑果的费用了,桑果很实在,我们很快就达成了通行的价格,每天100元,管他一路的食宿,分手时给他返回的路费,另外如果感觉好我们可以再嘉奖他。

其实从这短暂的接触中,我对桑果已经非常放心了,嘉奖数都差不多想好了,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下次大家有需要的我可以帮着联系他。

 所有准备工作都就绪了,我们就按计划住在了派镇的所谓政府招待所。

网上关于派镇的住处其中有一个叫什么客栈来的,据说有酒吧,背包客云集什么的,我们也去看了其实都差不多,都是木板搭起的小房,至于酒吧其实就是一张桌子、一台电视,大家围坐而已,也算是背包客苦中作乐吧。

我们这个招待所就在一个驻军检查站的对面,下面是饭馆上面是住宿,老板一家很热情,饭菜也不错,对我们是有求必应,价格也公道。

住在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由于他们就在驻军对面,和当地驻军关系很好,很多小战士就把他们这里当食堂,有空了还聚在门口打打台球,因此,老板帮着在夜里把我们的车放到了驻军院子里保证了安全。

另外,我们也有机会和小战士们聊聊天,了解了一下前往墨脱的情况。

从他们口中我们得知,所有从这里进墨脱的游客都要在这里登记,因此他们对徒步穿墨脱的人数有个大概的统计,基本上是每年不超过1000人,平均每个月60-70人,9、10月份学生放假的时候来的人多些。

这么算来从06年开始到现在最多也不过4千人徒步穿行了墨脱,而我们是2009年的第9批。

另外,战士们也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季节走墨脱很危险,一是雨水开始大了,二是气温高了,大面积融雪会产生泥石流和雪崩,虽然他们也知道到了派镇已经没什么能阻拦我们的脚步了,但还是很善意的提醒说,还是不要走了吧。

看着这些也就二十出头的小战士,我不禁开了个玩笑,反问到,你们去过墨脱吗?

小战士说,没有,也不想去。

我们相视一笑,是呀,在他们的眼里我们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

其实,我自己也经常在想,徒步墨脱是为什么?

逞一时之勇、增加阅历、磨练意志还是挑战极限?

或许几者兼而有之吧。

总之从4月份决定走墨脱之时,墨脱就象一块磁石紧紧吸引住了我,即使有很多关于艰难、危险的提醒,但都已经无法阻挡我了,也许这就一个人的本性吧。

聊天归聊天,战士们还是非常认真的提醒我们进行登记。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去墨脱也必须办理边防证,同时要带身份证,我们这一路上查的非常严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被挨个查一遍,有时候一晚上甚至要查两回呢,所以这两证一定别忘了!

    5月27日的夜晚注定是难以入睡的夜晚,窗外的小狗吠了整整一宿,我数了数,经常一口气要连续叫几十声,一晚下来真是个体力活儿,不知它是要提醒我们什么,还是在给我们加油。

比起狗吠更让我睡不好的是自己激动的心情,明天就要开始向墨脱进发的旅途了,这将是我走的最长、也是最陌生、也许还是最危险的一条路,临从拉萨出发前,我在自己的屋里给自己留了个字条,写着“我一定会成功!

”现在虽然不免有些忐忑,但我依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

天色已经微微开始发亮,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踏上征途了!

墨脱——盛开在心中的莲花(三)

5月28日我们所有人都起了个大早儿,虽然昨晚基本没怎么睡着,但我的精神依旧非常的好,毕竟马上就要上路了嘛,那种激动和兴奋已经驱走了一切疲劳。

虽然前面已经把行李收拾了好几遍了,但真要上路前,还是不由自主的再次整理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精简了一根手杖并最终决定穿中装鞋。

老板一家人也都起得很早,象送行自己的亲人一样忙碌起来,给我们每人做了一大碗面条还加了一个荷包蛋。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早饭要吃八成饱一定不能吃撑,就象马上要进行剧烈运动前不能吃撑的道理一样。

饱餐战饭、收拾停当之后,我们告别了热情的老板一家人,再次驱车上路了。

徒步墨脱的真正起点是松林口,从这里开始就必须徒步前行了。

从派镇到松林口大约有18公里的山路,由于最近雨水较多,山路很泥泞,还不时有倾倒的树木横亘路中,使我们不得不经常下车清除障碍,不过还好,我的小自由人还算争气,也就40分钟左右吧,终于把我们送到了松林口。

    环顾这鼎鼎大名的松林口,不过就是个百十平米面积的山中平地而已,车到了这里就再也没有通行的道路了,在松林口一边则是登山的台阶了,从这里开始到墨脱县城,每一步都要靠自己的双脚前行了;从这里开始也才算是徒步穿越墨脱的真正起点;从这里开始我们要经过几天暂时与世隔绝的日子了。

我们下了车,再次整理了一下全身的行装,背起了背包、撑起了手杖,精神抖擞的拍了几张出发照。

我们几个商定好了,出发前和完成后分别拍些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在和尼玛再次确认了我们重逢的时间和地点后,我们一行在桑果的带领下出发了,此时的时间正好是早晨的7:

30分。

    徒步墨脱第一天的行程就是要从松林口翻越多雄拉雪山,然后到达第一个客栈所在地拉格,总共行程大约只有19公里左右。

多雄拉雪山垭口的海拔并不是很高,大约只有4200米左右,但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比较复杂,因此每天中午12点过后就很可能会变天,极易使人迷路,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在12点前翻越多雄拉山。

从松林口一出发实际就是在登多雄拉山,刚上路就是一个几乎垂直的上坡,对刚上路的人来说还没来得及热身就来高强度,的确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考验。

还好我思想准备比较充分,身体的底子也还行,按照向导的带领一步步的向山顶进发。

不过就象长跑一样,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出现极限的时间不同,别看我们就三个人,走了不到半小时距离就已经渐渐拉开了。

按照我们事先的准备,我算是体力好的,因此断后确保相互有个照应。

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周边的绿色已经渐渐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茫茫的雪色。

别看现在已经马上就到6月份了,但多雄拉山上却仍旧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丝毫看不出季节对她的影响。

积雪有些地方非常的松软,每一步下去都是一个深深的脚窝,这个时候手杖上的雪爪就发挥作用了,不至于使手杖深陷雪中,足以支撑着我向上攀登;而有些地方的积雪则冻的比较硬实,不用力踩下去非常容易打滑,尤其是有些陡坡至少得有40多度,稍不留神就可能出溜下去,虽不至于有很大的危险,但要碰到下面的大石块还是很危险的,更何况滑下去轻松,再爬可就累了。

这个时候有两个诀窍,一是可以踏着前人的脚窝前行,比较省力;二是如果实在无可借鉴的话,每上一步前用脚尖在雪地上踢出个脚窝来,虽然有些费力,但能确保安全。

正在我们努力攀登的时候,出了个小插曲,同伴的水壶不知道怎么突然从背包边上的插斗里掉了出来,一眨眼的功夫就滑下去了十几米,虽然同伴急着说不要了,但刚出发就没了水壶可不好,于是断后的我就反身准备下山,由于山比较陡,我不得不蹲坐在雪地上,突发奇想,干脆来个滑雪吧。

这一滑不要紧,可能是准备不充分,这滑起来的速度比我想象的快得多,几乎超出了我的控制,我赶忙用手杖插雪打算刹车,但由于有雪爪的缘故使得手杖无法真正插下去,这就是有利有弊呀,也算急中生智吧,我赶忙用双脚后跟使劲蹬雪,这才及时刹住了车。

再一看居然已经下滑了7、8米了,回头看看两个同伴也都张着嘴发愣呢,看来也是吓了一跳。

不过这一滑倒是使我有了经验,于是故技重施,通过脚控制速度和方向,很快就安全到了坡下,这着在翻越最后一个雪山时也起了很大作用呢!

通过这个我也想提醒大家,徒步也好尤其是翻雪山的时候,一定要把挂在背包上的东西用安全扣扣好,防止遗失。

我们赶的天气还算不错,山下晴空万里,上山路上也还过得去,风不大,能见度也还不错。

上山前就听说也有一行人要在今天开始徒步墨脱,走着走着就远远看到了他们,和雪山相比我们这些登山者看着就象是一群小蚂蚁,但谁又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