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198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docx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

高考中准确猜读诗歌作品思想内容

一、从诗题入手。

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

感。

读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

如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有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其中的“幽”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赵师秀的《约客》,交待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菊花》、虞世男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有的诗题,干脆还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例1:

有人说《夏意》一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请说出具体理由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凉,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答:

认同。

第一句中的“夏”直接点明这是夏天,第二句中的“石榴开遍”是夏天特有的景象,第三句“树阴满地”、第四句流莺啼叫写的也都是夏天特有的情景,所以说这首诗“无一句不切夏意”。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送”的?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答:

诗题里的“送”字透露了全诗所写之事件。

诗歌紧扣“送”字着墨。

楚江、建业点明“送”之地点,“微雨”点明“送”之天气,“暮”点明“送”之时间,从“雨”和“幕”中透露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中的景物描写,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伤心之情。

二.了解诗前的序。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如姜夔的《扬州慢》、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三、从注解入手: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例1:

你认为《夏意》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

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答:

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深沉的苦闷和悲哀。

   例2:

《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酌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答: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

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四、从字词入手。

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通过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了诗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意,才能正确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可见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的用语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重点注意诗中的重要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特别要注意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

分析重要词语离不开全诗的主基调、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所以还是得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例1:

《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分析:

“闹”字把春意人格化了,把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把杏花在枝头开放比作很多有生命有感情充满活力的生物在玩耍打闹,从而写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

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例2:

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答:

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例3:

阅读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体会“秋”字在诗中的作用。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答:

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例4:

怎样理解《别滁》第三句中的“且”?

   欧阳修《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答:

“且”是“姑且”的意思。

“姑且”和客人们一起开怀畅饮,借醉酒来进行自我安慰,来忘记别离的痛苦;写出了诗人表面轻快、坦然,实际上内心并不平静的痛苦心理。

   例5:

阅读《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后两句中的“醉”和“愁”?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答:

因为诗人内心有忧愁,所以便整日“借酒浇愁”,整日想沉浸在“醉梦”中;满川的风月本是美丽的景致,这时也因为诗人的忧愁而变得一派愁容,这满川风月的愁容不是景色本身有什么需要担忧的,而是她似乎也在为我发愁,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更突出了内心的忧愁。

例: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思考李清照为什么说“绿叶”“肥”了,而“红(花)”却“瘦”了?

   例6: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答:

诗中的“绿肥红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形容出叶的茂密和花的凋零,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

   例:

阅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体会白居易为什么把蚂蚁说出是“绿”的、把泥土说成是“红”的?

   例7: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答:

泥土在火炉的烘烤下变红了,“红”是一种暖色调,从而渲染了一种温馨的气氛;只有“红”色似乎显得太单调,于是诗人又用绿来衬托,从而表达出主人邀请朋友的诚意。

   

   五、从诗句入手。

   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分析诗歌时有善于抓住诗眼(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弄清诗句含义。

   例1: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回答“百匝千遭绕郡城”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答:

从表面上看,作者所处的地方四面群山环绕,作者处于重重阻隔之中,这种景象实际上暗示着作者的周围存在着重重包围他的敌对势力,使得他难以回归京城。

   例2:

汪莘《湖上早秋偶兴》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思考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

   答:

芙蓉花即荷花,用荷花上能坐人,写出了荷叶之密、荷花之多,从而表现出了早秋的美好景象。

坐在花上还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美感。

同时又暗点了题中的“湖上”二字。

   六、从意象入手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

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例1: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答: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

   例2: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析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出生平凡低微、不为人知,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特征。

   例3:

白居易《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职》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幽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依帆樯立,婢嫔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

本诗描写了一位出生高贵但生活不幸、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七、从意境入手

   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

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彻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

   答: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

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吃一个鹅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

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歌女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八、从写法入手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双关、联想、想象、照应等。

   例1:

戴叔伦《兰溪棹》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从整体上描绘兰溪的优美景色,写的是静景;后两句着重于写某一天的情景,写的是个体(雨、鱼),体现了一种动态美。

   例2:

《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答: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九.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例1:

北宋黄庭坚《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没有题目。

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

词写渔父生活。

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

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

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

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

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

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

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例2:

唐朝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

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

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

例3:

袁正真《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

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

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

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

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

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

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

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

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

双关妙语,亮出心曲。

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十、从诗歌结尾句子入手。

“诗言志”“卒章显志”,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结尾句子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例1:

比较阅读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王之涣《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畅当《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答:

王之涣的《鹳鹊楼》不仅写了在鹳鹊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更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更加高远;而畅当的《鹳鹊楼》只是描绘了鹳鹊楼的特点和在楼上见到的景象。

   例2:

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辙《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答:

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

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十一、从感情入手。

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具体为:

A.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B.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例1: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尽管诗人觉得自己是流落他乡的一个无用的腐儒,但仍对摆脱困境、实现抱负充满信心。

   例2:

曾巩《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千山急雨”是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更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打击:

“卧看”表明诗人根本没把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当一回事,从而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雍容坦然的生活态度。

十二、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论世

了解时代风貌即写作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另外,要注意诗人固有风格之外的情感。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的怀古诗、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一)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例1:

唐五代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

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

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

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简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晚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作者小传】: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例2:

唐五代王昌龄《从军行》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其边塞诗很著名。

有《王昌龄集》。

例3:

唐五代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1]“吐谷浑”,晋时鲜卑族慕容氏后裔,据有洮水西南等处,时扰边境,后被唐高宗和吐蕃的联军所败。

这里的“生擒吐谷浑”,泛指俘获敌人,不必泥解。

例4:

唐五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

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

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

指西汉时名将李广。

《汉书·李广传》载:

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

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

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二)中晚唐国势衰败,边塞诗夹杂了几许衰败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例1:

唐五代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注释】: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

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

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

【作者小传】:

卢纶(?

—798?

)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

例2:

唐五代~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

唐五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

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

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

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作者小传】:

李益(748——827?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进士,任郑县尉。

后弃官客游燕赵,从戎北方。

宪宗闻其诗名,召为秘书少监,官至礼部尚书。

其诗作音律各美,以写士兵久戍思乡知名,常被谱入管弦歌唱。

有《李君虞诗集》。

《唐才子传》卷4有传。

例4:

唐五代 陈陶《陇西行》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

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作者小传】:

陈陶(约812-888前)晚唐五代诗人。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祖籍岭南。

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大中(847-860)中,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

(三)宋先天不足,外交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救亡御辱的悲怆呼号。

例1: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拨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例2:

北宋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3:

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小传】: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

徽州婺源人。

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

有《晦庵词》。

例4: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无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5:

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例6: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十三。

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及艺术风格——知人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如《破阵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风格有豪放的、婉约的,有浪漫的、也有现实的,有华丽的、有新奇的、也有朴实的等等。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往往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

注意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词,体会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