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106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0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docx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1、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

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

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潜伏期一般为3~10天。

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

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

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

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

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

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

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

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

(1)内服:

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

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亩·米

2、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

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

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

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

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

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4.防治方法

预防:

(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2)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

(1)内服止痢肠炎宁(参肠宁)+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3、赤皮病

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

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3.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鳞片脱落,出血发炎,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

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并出现“蛀鳍”。

4.诊断方法

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患病草鱼体侧鳞片脱落,体表发红、发炎

5.防治方法

(1)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4、烂腮病

1.烂鳃病可分为粘细菌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三种

2.流行特点:

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

发病时间南方在4-10月份,北方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

目前虾、蟹鳃病发生也很严重

3.发病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江浙渔民称为“乌头瘟”。

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着。

严重时鳃丝被浸蚀成柱状,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时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

发病虾蟹鳃丝被侵蚀,呼吸受阻。

病虾常游到浅水处俯伏不动。

病蟹上岸不肯下水,不吃食,不脱壳,或脱壳不遂而死亡,常与肝脏病、肠炎病等并发,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30%-40%。

4.防治

预防:

(1)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细菌的孳生源,因此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2)利用粘细菌在0。

7%食盐水中就不能生存的弱点,可在鱼种过塘分养时,用2%-2.5%的食盐水溶液,给鱼种浸洗10分钟-20分钟,可较好地预防此病。

(3)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治疗:

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5、水霉病

水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

1.流行情况:

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2.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3.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4.防治

预防:

(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运输过程时要小心以防止操作受伤

(2)苗种下池前用3%~5%的食盐洗浴5~8分钟

治疗:

(1)全池泼洒霉菌净50ml/亩·米

(2)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6、细菌型败血病

1.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气单胞等的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

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白鲫等鱼。

2.流行特点:

近年来,名、优鱼类,如斑点叉尾摇、鳜等也有本质发生。

主要侵害1月龄以上的鱼,和2月龄的鱼种。

在混养的鱼池中早期发病的是鲫、白鲫、鲢,随后为团头鲂和鳙。

如果肠鼠气单胞菌引起鲤的细菌性败血病,但不能使鲢、鳙发病。

本病发生的温度为9~36℃,而28~32℃为高峰,6~7月份容易暴发。

如果鱼池中淤泥增多,水质恶化,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变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病症表现:

发病初期,在鱼的颈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部轻度充血。

病鱼食量减少。

随后病情严重,病鱼体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

如刹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

剖检,腹腔内含有黄色或白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呈半透明,肠道内充气并有稀薄的粘液。

部分鱼贫血鱼鳃色变深。

4.防治

预防:

(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暴发速停+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

(1)内服鱼病统杀+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7、竖鳞病

1.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

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竖鳞病

是金鱼、鲤、鲫以及各种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华北、华中、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南方饲养的草鱼、鲢、鳙等有时也可发生这种病。

2.流行特点:

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

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鲤的亲鱼死亡率高达85%。

3.症状表现: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症状;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病情严重的鱼体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

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至3天后即死亡。

4.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见有大量短杆菌即可做出诊断。

必须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的鳞囊内时,也可以引起竖鳞症状,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即可加以区别。

5.防治

预防:

(1)彻底清池,患病的鱼种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浴10分钟

(2)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治疗:

(1)发病初期加注新水

(2)全池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3)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8、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

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

流行情况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

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

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症状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生石灰带水消毒

2、发病季节,三环绝杀拌料投喂,连用三天,半月一次。

治疗方法:

1、全池泼洒菌虫卵三绝杀20ml/亩·米或混杀鱼安30ml/亩·米

2、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九、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由多子小瓜虫侵入淡水鱼的皮肤、鳃、鳍等组织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幼鱼和观赏鱼。

病程一般5~10天。

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症状

典型症状为寄生处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在皮肤和鳍上形成许多小白点。

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

防治方法

预防: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体胞囊,全池泼洒纤虫清20ml/亩·米

治疗:

(1)全池泼洒纤虫清,

(2)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10、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鳃或皮肤上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

症状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

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

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

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防治方法

预防:

(1)生石灰彻底清塘

(2)三环绝杀拌饲投喂,连用三天,半个月一次

治疗:

(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

(2)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十一.大中华蚤病

[病原]鱼大中华蚤病,又名鱼鳃蛆病。

病原为大中华蚤,属桡足类甲壳动物。

  [症状及病理变化]大中华蚤寄生很多时,病鱼常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变黑;病情严重或并发其他疾病时,病鱼离群独游,呼吸困难,不久即死。

掀开鳃盖,可见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并附着大量带卵囊虫体,像挂了许多白色小蛆,因此,俗称“鳃蛆病”。

 

  [流行情况]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仅寄生于草鱼、青鱼及赤眼鳟,尤其对当年草鱼危害严重,而同一水域的鲢、鲤、鲫等鱼则不感染。

大中华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长江流域每年5~9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水中大中华蚤虫卵、幼虫和带虫者。

 2.鱼种放养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5克硫酸铜、2克硫酸亚铁)浸洗鱼种20~30分钟。

 3.根据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选择性的特点,可采取轮养的方法进行预防。

 4.发病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在食场挂袋。

治疗可全池遍洒正大灭虫精或鱼虫杀星或杀虫止血灵。

 

十二。

锚头蚤病

此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病,是由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

症状:

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

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

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因此,被锚头蚤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

1.用碘王带水清塘,用量为200~250毫克/升。

2.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液浸浴,用量为10~20毫克/升,时间15~30分钟。

3.在该虫繁殖季节,全池泼洒正大灭虫精,每两周1次,连用2~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