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033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docx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

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贯推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我们党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指出:

“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

”同时告诫我们:

“贵州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总体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其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

古人讲: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前提。

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步,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而忽视人的生存状态的完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物的增长与人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首先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不但要注重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其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国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

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一是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模式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过反思。

卢梭就曾对工业文明的过分膨胀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

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作出过深刻思考。

马克思指出: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恩格斯曾发出警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尤其从1972年以来,《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等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

二是世界性的生态现代化正在形成。

如果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大会算起,世界生态现代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等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

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党中央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同时,不少省份也适应生态现代化的新趋势,相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和决定,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适应上述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跟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贵州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一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省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

“欠发达、欠开发”的特殊省情,蕴含着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以及组合良好的能矿和“三线”军工企业等宝贵资源,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的比较优势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巨大潜力,需要我们切实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努力实现贵州发展的后来居上。

二是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是解决贵州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省开发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近些年,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而这些产业往往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大,任其下去势必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正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更加强烈。

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上,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提高应对灾害能力、搞好灾后恢复发展的现实需要。

这次我省遭受的历史罕见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损失重。

据气象专家解释,直接原因有两条:

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现象,但从根本上说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联系,而全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人类活动、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在大气中大量存在,森林资源大幅度锐减。

所以,从根本上说,这种极端灾害天气是由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恶果。

因此,全省上下一定要从这次灾害中汲取深刻教训,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文明真正入脑入心,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二、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和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并在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进一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全面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第一,要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必须加以全面把握。

一是把握生态文明的三个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

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二是把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现。

三是把握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好生态。

  第二,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既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又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需要我们立足省情实际和发挥生态优势,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进一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坚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把这项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抓出成效来。

要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突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重点及要求。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产生活,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重大的机遇。

因此,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把握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重经济增长轻保护转变为保护生态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二是在政策上,要从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问题。

发展政策上,抓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充分融合;发展布局上,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发展规划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三是在措施上,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相一致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一再出现。

四是在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大力推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着力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一是强化生态危机意识,及时客观地提示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警醒人们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的转变。

三是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资源环境意识,促使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实践。

大力营造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着重在生产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实践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第二,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城镇化。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5日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能越快打开发展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

”对于我省来讲,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任务还是要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

二是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抓好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增效节能和环境保护。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化,增强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能力。

在城镇化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镇化中注重生态平衡,在城镇化中塑造生态文明。

从编制城镇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始就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从环境容量出发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满足生产与消费需求出发考虑城镇化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在推进绿色城镇化和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但“污染增加、资源浪费”和“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因此,要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省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开发建设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不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使符合贵州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四,着力抓好生态试验区示范建设,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继续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与发展。

抓住试验区成立二十周年的契机,紧紧围绕“三大主题”,按照把毕节试验区作为“贵州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的要求,进一步支持试验区在开发扶贫上取得新突破,在生态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人口控制上取得新成效。

二是支持抓好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发展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统一规划、创新机制、党政推动和全民参与,把贵阳建设成为更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的生态文明城市。

三是支持抓好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结合黔东南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相契合的优势,突出打好生态牌和民族文化牌,支持其逐步建设成为国内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胜地。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今年初遭受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盼更高,妥善安排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是进一步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灾区搞好查灾核灾,逐村逐户搞好对缺吃少穿、缺衣少被受灾群众的认真排查,对偏僻山区、乡村要重点排查,及时送达救助款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防寒衣被、有病能及时医治、有避风寒的稳固住所。

三是继续做好灾后恢复发展的各项工作。

注重把恢复森林、防治次生灾害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把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结合起来,把完善抗灾救灾指挥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责任体系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住有所居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交通运输通行保障能力和社会应急管理能力。

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认真做好这次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发展的总结工作,着重从如何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与我省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如何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如何进一步加强我省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我省生产力布局等六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便使我们今后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更好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更好地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六,着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纳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下大力气突破解决相关的制度性障碍。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常抓不懈,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

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使用等相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增强生态建设、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权威,尤其加大在政策制定、规划管理、法规执行和重大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

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地方立法,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同志2008年3月24日在省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时的发言,发表时略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