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021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1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docx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资料

安全事故案例考试大纲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第一章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 

  基本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生产领域中危害因素类别和辨识方法的掌握程度; 

  检验应考人员对事故预案的制定、预案的演练以及国家和部门的有关规定的掌握程度; 

  检验应考人员对安全生产的事故预防方法及技术措施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危害因素辩识的基本知识 

一、 熟悉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

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为了区分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 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因素。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震动危害

(6)电磁辐射危害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

(13)信号缺陷危害

(14)标志缺陷危害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行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1)作业空间不足

(2)标识不清等。

(二)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1986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危险因素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办法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7类。

二、掌握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常用的辨识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直观经验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由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害辨识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这是常用的方法。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进行。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害辨识。

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主要方法有:

事件树(ETA)、事故树(FTA)

模拟试题

1、辐射属于——危险、有害因素,“非典”属于——危险、有害因素,计算机操作者的座椅不合适属于——危险、有害因素:

a.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b.化学性,生物性,生理性

c.生物性,生理性,物理性

d.物理性,生物性,生理性

  第二节  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预防的规程和规范

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

(1)预防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①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②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③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

④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2)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①消除:

通过设计和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②预防:

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用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③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震装置、消声装置等;④隔离:

将人员与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防护罩、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防护面具)等;

⑤连锁:

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⑥警告:

在已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3、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

(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劳动安全卫生指标提出事故预防对策。

二、熟悉安全生产危害因素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基本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分列如下:

1、改进工艺过程,实行诫械化、自动化生产

2、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机械强度试验

试验方法为每隔一定时期对应试验的对象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也没有发生剩余变形或其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毛病,就认为合格,可以准许运行。

4、电气安全对策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5项对策: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5、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

配置主要设备时,要按照人体工程学要求使工人有最适宜的操作位置、座位、脚蹬子、脚蹬板等。

在工作地点应由适当的箱、柜、架板等。

7、个人防护用品

  第三节  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 

一、了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类别及预案编制方法

(一)应急预案的级别

1、Ⅰ级(企业级)

事故的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的界区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与内。

2、Ⅱ级(县、市/社区级)

事故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

3、Ⅲ级(地区/市级)

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

应急救援须动用地区的力量。

4、Ⅳ级(省级)

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特大危险源的省级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是灾难性的、规模极大、或需要用事故发生地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

5、Ⅴ级(区域级)

事故影响范围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须临近省、市力量援助。

6、Ⅵ级(国家级)

事故影响范围超越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

(二)应急预案的类别

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

针对已识别的危险源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

简要叙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主要起提示作用。

2、应急响应预案

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如化学泄漏事故的应急响应预案,台风应急响应预案。

3、互助应急预案

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

4、应急管理预案 

是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它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

这种预案要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

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

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三)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包括10个方面: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

(2)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

(3)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

(4)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1)确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

(2)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

(3)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1)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2)确定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3)确定24小时与政府椎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

(4)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5)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6)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7)明确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怎样保证有关人员理解并对应急报警的反应。

4、应急设备与设施

(1)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

(2)列出有关部门,如企业现场、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

(3)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

(4)描述可用的危险监视设备。

(5)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6)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助协议。

5、能力与资源

(1)明确决定各项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负责人。

(2)描述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

(3)描述评估小组的能力。

(4)描述评价危险所使用的监视设备。

(5)确定外援的专业人员。

6、保护措施程序

(1)明确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

(2)描述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

(3)明确负责执行和何时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

(4)描述对特殊设施和人群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

(5)描述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

(6)描述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1)明确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

(2)描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事故紧急信息的决定方法。

(3)描述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1)明确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

(2)描述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入事故现场的措施。

(3)描述宣布应急取消的程序。

(4)描述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5)描述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

(6)描述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

9、培训与演练

(1)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合格者上岗。

(2)描述每年培训、演练计划。

(3)描述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情况。

(4)描述通讯系统检测频度和程度。

(5)描述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并评价其效果。

(6)描述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1)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2)描述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

(3)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四)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包括:

总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的一个4级文件体系。

1、一级文件——总预案(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

2、二级文件——程序

3、三级文件——说明书

4、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

二、熟悉预案培训与演练的要求。

 

(一)应急培训与演习

1、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应急预案培训包括: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培训

(3)企业全员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2、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报警

(2)疏散

(3)火灾应急计划

(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初级意识水平应急者

⏹初级操作水平应急者

⏹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者

⏹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者

⏹事故指挥者水平应急者

3、训练和演习类型

(1)基础训练

(2)专业训练

(3)战术训练

(4)自选课目训练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般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是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

注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

凡是驻日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导则,同时,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危险化学品名录》

《剧毒化学品目录》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

《重大危险源辨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3.名词解释

3.1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依然液体、易爆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2危险化学品事故

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3.3应急预案

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4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5危险目标

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3.6预案

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险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7分类

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8分级

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4.编织要求

(1)分类、分级制订预案内容;

(2)上一级预案的编制应以下一级预案为基础;

(3)危险化学品单位根据本导则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预案编制内容。

5.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单位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情况。

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运输车辆情况及主要的运输产品、运量、运地、行车路线等内容。

5.2危险目标极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5.2.1危险目标的确定

可选择对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型、综合分析的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

(1)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现状的安全评价报告;

(2)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4)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5)其他。

5.2.2根据确定的危险目标,明确其危险特性及对周边的影响。

5.3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5.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5.4.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5.4.2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5.4.3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规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5.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2)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3)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6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1)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2)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5.7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3)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4)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5.8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险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1)危险区的设定;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5.9检测、抢险、救灾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灾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5.10受伤人员现场救援、救助与医疗救治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2)依据检伤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紧急抢救方案;

(3)接触者医学观察方案;

(4)患者转运及运转中的救治方案;

(5)患者医治方案;

(6)院前和医院救治机构确定及处置方案;

(7)信息、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5.11现场保护与现场清洗消毒

5.11.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5.11.2明确事故处理后现场清洗消毒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5.12应急救援保障

5.12.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2)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3)应急通信系统;

(4)应急电源、照明;

(5)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6)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7)保障制度目录

①责任制;

②值班制度;

③培训制度;

④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检查运输车辆实际运行制度;

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

⑥安全运输卡制度;

⑦演练制度。

5.12.2外部救援

根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单位互助的方式;

(2)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3)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4)专家信息。

5.1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5.14事故应急预案终止程序

5.14.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5.14.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结束。

5.15应急培训计划

根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

(2)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

(3)社区和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5.16演练计划

根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演练准备;

(2)演练范围与频次;

(3)演练组织。

5.17附件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单位平面布置图;

(8)消防设施配置图;

(9)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0)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11)保障制度。

6.编制步骤

6.1编制准备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制定编制计划;

(3)收集资料;

(4)初始评审;

(5)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

6.2编写预案

6.3审定、实施

6.4适时修订预案

7.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7.1格式

7.1.1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公章。

7.1.2目录;

7.1.3引言、概况;

7.1.4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预案内容

7.1.6附录

7.1.7附加说明

7.2基本要求

7.2.1使用A4白色胶版纸;

7.2.2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

7.2.3打印文本。

模拟试题

1、说明社区级、市级、省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针对的事故影响范围和需动用的应急救援力量的范围

Ⅲ级(地区/市级)

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

应急救援须动用地区的力量。

4、Ⅳ级(省级)

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特大危险源的省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