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886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艳遇跨界见真章.docx

艳遇跨界见真章

序1:

专业,才见真章3

序2:

人生每一步都需要自己的勇气和坚定3

一财经的维度:

生活无处不财经5

我们的“八二四”5

美不过三秒,得意不过三天6

初到北京,并非独舞7

同事印象:

每片树叶都有独一无二的脉络9

清华EMBA之于我12

财经的神秘之处14

年少不知苦滋味15

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赞16

没有战袍,凭什么打仗?

17

女主播的自我修养18

为盲人讲电影,我的“艾米丽”同事们19

二跨界的态度:

软肋与铠甲21

不轻视每一个跨界的梦想21

过招“饭爷”后,我差点掀翻房顶22

投资就是投人24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25

我们投资的不是现在,现在已经来不及了26

“投资人不要急,创业者比你更急着成功”28

佟大为:

开发产品,新功能却希望永远不会启用29

当所有人在说“大IP”30

李静:

创业二十年,练就“闻味儿”的能力32

总得留点时间做自己的梦33

高希希:

资本是血淋淋的34

直播是突击战,创新节目是持久战36

三博弈的风度:

高手的小目标37

马云首次献声37

创新业态层出不穷,对主播来说也许是个“坑”38

有些遇见,蓄谋已久……39

对话王雪红,上半场的欢笑总会伴随下半场的落寞?

40

时代造就了张忠谋43

小池水与大湖泊之间的暖流44

“小确幸”与“大时代”45

线上与线下,从你有我无到你中有我46

对话国乒队,一次“不务正业”的采访47

四创新的精度:

未来属于智人,更属于职人48

硬科技,是比高科技还高的技术48

人工智能:

那么近,那么远50

台湾的源花莲:

精致文化农业的发展样本51

台生上海行梦想点燃激情52

吴晓波:

只有写作是一辈子的事53

我的“跨界”小伙伴,我的“镜子”们55

自媒体初体验,在Lady章身上发现另一个自己56

张首晟:

复杂世界的背后,一定有简单而普世的道理57

后记59

彩页:

(插图:

主播台永远是我的坚实阵地,我的热爱所在。

(《跨界见真章》发布会现场,当时的名字还叫《明星见真章》。

(【麻烦景莹帮忙把最左边的半个人裁掉。

】图说:

2017年9月,和同事史小诺(左四)、姚雪松(左一)参加由陈伟鸿(左三)发起的“鸿基金”公益活动,愿将爱传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经济信息联播》演播结束,在中央电视台老台演播室,和同事姚雪松、化妆师毕俊、阿娇摆出心心相印的造型,幸福写在我们脸上。

(在英国读书期间,论文答辩后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合影,毕业,是结束,更是开始。

(2012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希望为民发声,百姓开怀。

(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北京大学站收火仪式上,偶遇深圳台同事,当回忆久远,初心始现。

(在深圳卫视时期,那时的我还很青涩,现在回想,已不记得这位外国人的名字,但一直坚守在播报新闻的岗位上。

序1:

专业,才见真章

收到为章艳新书作序的邀请,在此先致以祝贺。

我与章艳的接触并不多。

对她最早的印象来自电视。

多年前,网络资讯还不像如今这么发达,我偶尔早上会收看深圳卫视的财经新闻,关注金融和市场信息。

这位年轻、专业的新闻主播,当时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一次论坛活动上见过,简单谈及一些社会话题,章艳对于经济金融领域的专业和专注,令我颇为惊讶。

再后来,听说她去了北京发展,担任央视财经频道的主持人,成为两岸财经领域的专家,新的访谈节目也办得有声有色。

同是深圳人,作为老观众,我真诚地为她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感到高兴。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年,各行各业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许许多多的创业者把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过去的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十年,各种新的商业思维百家争鸣,各种新的商业模式百花齐放,全面冲击着各个传统领域,媒体行业首当其冲。

作为资深的专业财经新闻工作者,章艳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记录者之一。

她在此书中,除了分享财经工作的乐和趣,更以财经为平台,记录了自己多年来与商业领袖、媒体精英、荧幕明星点点滴滴的跨界交流、思想碰撞,读者可以从中用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社会,反观自身。

在这个喧嚣、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这份安静和从容的心态,这股专注和专业的精神,尤为难得。

“跨界见真章”是章艳创办的访谈节目的名字,也是本书的标题。

我谨以一句“专业,才见真章”勉励章艳,希望她能够保持初心,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持续专注、厚积薄发,期待她为观众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节目。

是为序。

 

(马明哲: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序2:

人生每一步都需要自己的勇气和坚定

人生的际遇有时很奇妙。

记得2009年我们《对话》栏目去深圳录制,场地是深圳广播电视台,走进演播厅之前,在通向演播厅长廊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深圳卫视节目主持人的大幅照片,笑意盈盈的他们,散发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活力。

有一张笑脸似曾相识,那是因为我在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节目当中常常看到她娴熟流利的主持。

走近一看,上面写着主持人的名字——章艳。

一个月后,频道准备改版老牌节目《经济信息联播》。

也许想要寻找一些新的感觉,所以,找了我来做样片。

大家对这种新的感觉充满了期待。

因为和我搭档主持的不是财经频道原来大家熟悉的主持人,而是一张新面孔。

我在节目串联单上看到女主持这一栏里,写着我在深圳看到的两个字:

章艳。

节目录制开始前,我才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从楼梯上急速下到了直播室,我们俗称的“坑里”。

这是当时《经济信息联播》所用的演播室,走到主播台需要下两节长达二十几级的台阶。

在叮叮当当的脚步声中,看不清她的脸,但是却听出了一份活力。

穿过灯架和摄影机,我终于把章艳这个名字和人对上了号。

试播的内容在今天已经淡忘,但试播结束后我和章艳的一番交谈却一直印象深刻。

当时章艳处在从深圳到北京的十字路口,对那时的她而言,最大的犹豫是要不要放弃深圳。

我突然想起自己离开厦门到北京工作时曾有过的不舍和犹豫,但看着眼前的她,我说的更多的是鼓励,我相信财经频道会是适合她的更大平台,更大空间。

事实也是如此,随后的几年里,大家看着她在财经频道的平台上迅速成长、如鱼得水、深受业界和观众的好评。

这两年,她又走出演播室、主创了自己的访谈节目《跨界见真章》,让我不禁感慨这个娇小的身躯可以释放出这么大的能量。

财经频道的工作之外我们也常常交流。

有一年的鸿基金慈善晚会,我给章艳发了一个微信邀请她参加,她爽快地答应了。

晚会上,她带来了一首《漂洋过海来看你》,让在场所有人的内心温暖了起来。

公益就是这样,让我们愿意如同漂洋过海一般去寻访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这份坚定和执着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力量。

人生也是如此,无论是漂洋过海还是跨越高山,每一步都需要自己的执着和坚定,它会让你看到成长、看到远方。

希望你能在章艳的书里找到那份漂洋过海、跨越高山的力量。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陈伟鸿)

 

一财经的维度:

生活无处不财经

我们的“八二四”

2009年8月24日,对于中央电视台,对于电视媒体人,对于我来说,都值得铭记。

这一天,央视二套换了身行头,观众所熟悉的“经济频道”更名为“财经频道”,原来满屏飞舞的红球,变成了金色箭头组成的数字“2”,鲜亮的金黄色彰显着财经印记,外界将它命名为——“财富金”。

这次改版,不只是LOGO变了,频道名称变了,内容定位也从泛财经转为专业财经,就在这天晚上,我成为《经济信息联播》的新女主播。

而这一刻对于我、对于每一个认识我的人来说,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改变。

就在十几天前,我还在深圳卫视工作,正在开会的时候,忽然接到自称是央视二套的电话,对方开门见山地说,二套要改版,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新主持人,几番辗转,他们拨通了我的电话,想要我立刻到北京参加演练。

北京,中央电视台,演练……脑海里闪过这几个紧迫又遥远的字样,不免狐疑。

同事问我什么事,我忐忑着不敢说出口。

会后我试探着问《直播港澳台》的导演梁博,“你听说央视二套要改版了吗?

”她警惕地答:

“好像有这回事,你问这个干吗?

你要去吗?

未经确认的事我不敢惊动父母,悄悄和姐姐商量,姐姐怕我压力大,举重若轻地说:

“还是别声张,你就当去北京玩一圈儿。

虽不确信是真是假,更不清楚“改版”、“演练”的细节,潜意识却已经做了决定,这一趟北京一定要走,我甚至想到如果遇到骗子,可以带着针孔摄像机做一期节目……

第二天,一场台风刮过深圳,我的节目《直播港澳台》因此暂停播出。

台风过后,阴霾散去,一件白衬衫、一条牛仔裤,我独自登上了前往北京的航班。

那时中央电视台还在复兴路旧址,我来到主楼北侧的梅地亚中心五层会议室。

会议室里,十来人并坐一排,台下还有屏幕上见过的同行,气氛着实紧张。

我被安排在第二个发言,告诉自己就说点发自内心的吧。

记得我说:

“这次来就想看看中央台是什么样,很遗憾来的是梅地亚,没进到台里。

从工作第一天我就在做直播,亲历过无数新闻现场……”

结束发言,来不及回想自己说得怎么样就匆匆赶回深圳。

第二天,接到二套的电话,通知般地说:

“我们都很看好你,你随时做好准备。

”那一刻我连问一声做好什么准备的勇气都没有,懵懵懂懂地就挂断了电话。

接下来的日子,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二套主持人管理组小妮的电话,催我到北京演练,可是《直播港澳台》每天都要直播,我没有假期,直到8月22号,改版前两天,我才第二次匆忙地来到北京,也是这一次,我真正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从东门到演播间要经过一片花丛,初秋的桂花香飘过来,有一种儿时大院的味道;演播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了史小诺,和屏幕上一样干练利落;演播室里,和我搭档演练的陈伟鸿,同样是熟悉的亲切淡定。

外部的一切都顺利进行着,内里的纠结只有自己知道,和我一起承担秘密的姐姐一次次打来电话:

“你确定要去吗?

确定吗?

”我知道这个决定不只是关于我的,我也感受到有股力量在坚定着我的方向。

2009年是我的幸运年。

这一年,因主持《直播港澳台》栏目获得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也在这一年,我成为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的新主播,有了8月24日晚上的亮相。

(插图1-1:

2009年是我的幸运年,初到央视,一切还那么新鲜,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经济信息联播》是国内最权威的直播类经济新闻栏目,1994年创办,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播,2002年7月30日复播,这是唯一一档邓小平同志在全国范围内批示过的电视节目。

每天,它第一时间真实、准确、鲜活地对全球的重大经济事件进行深度报道。

从栏目定位、播出时段以及业界的高关注度来看,《经济信息联播》都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龙头栏目。

外界称它是经济领域的“新闻联播”,冀望它能够从媒体层面记录并推动中国经济的成长。

8月24日的节目结束、片尾曲响起、字幕滑过,新的职场、新的生活,真正向我敞开了大门。

就在这时,妈妈的电话来了:

“章艳,你怎么跑去北京了?

赶紧回来,明天你还上班呢。

”从小到大,这是我第一个没有和父母商量就自作主张做出的重大决定,当听到我的全名时,我知道要有大事发生。

上一次听到这种语气,还是在21岁时,我在广州电视台好好地做着新闻主播,一切都在走上正轨,我忽然提出想辞职出国读书。

爸爸劝我:

“都21岁了,还读什么书?

”但在充分沟通之后,父母明白我读书的目的,就转而全力支持我的学业。

而这一次,我没有和他们商量,就自作主张坐上了财经频道的主播台,他们在一半震惊和一半茫然中,猝不及防地接受了女儿人生新旅程开始的事实。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无须听太多的声音,遵循自己的内心,坚定勇敢地走下去,人生才会繁华。

《北平的秋》这样说: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

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我就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和北京说你好,我来了。

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一切还那么新鲜,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鲜活如昨,我们的“八二四”……

美不过三秒,得意不过三天

重新改版的《经济信息联播》打了一个开门红,改版第一天就创下收视新高。

我作为主播台上的新鲜面孔,自然也收获了很多溢美之辞,但生活有它的戏剧性,当我在突如其来的赞美与光环中懵懵懂懂的时候,一盆冷水迎面泼来。

亮相的第三天,2009年8月26日,在《环球财经连线》和海外嘉宾英文连线的环节中,我有两个单词发音不地道,事情迅速发酵。

有网友在天涯网发帖,跟帖者纷纷诟病我的英语水平。

(插图2-1:

演播室常备宝典:

《新华字典》。

汉语、英语必须全部过关,才可在主播台上游刃有余。

前一天广东各大主流媒体还写了很多文章报道我从地方台到央视的成功,没想到第二天剧情就反转了,这一棒让我迅速从懵懂中回到现实。

看到我的情绪受到影响,《环球财经连线》当时的制片人董迎春老师叫我一起吃饭。

他真诚、耐心地开导我,让我放下包袱,客观面对赞扬和批评。

记得董老师说: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是新节目,关注度自然高,你也不用拘谨,我觉得还行,过几天就好了。

”这质朴实在的宽慰,对我来说,话不多,能治病。

面对质疑,首先要反思这堂课带给我的经验和教训,然后自己要坚定,正是大家对新改版的财经频道、对所谓的新任主播有着很高的期望,才会提出这样的批评。

你站在这个万众瞩目的位子上,就是要被品头论足的,世界上没有零差评的人,只有不被关注的人。

辛苦和委屈,只能留到台下自己消化。

生活抛给你意料之外的问题和困难时,可能也送来了一条你意想不到的路。

后来做《跨界见真章》的初期也屡屡受挫,特别是在嘉宾邀请上。

很多大家熟悉的明星,跨界投资做得很成功,但是让他坐到台前来讲,就有很多顾虑。

有人对财经领域不了解、有人怕暴露过多个人信息,你不得不挖空心思、费尽口舌地讲这个节目的初衷、讲对他形象的思考,一点点打消他们的顾虑。

有次和一位歌手见面,他创办的产品品牌在垂直领域已经做到销量第一,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

为了邀请他参加节目,我们从他对创业项目的野心、对音乐市场的思考,聊到他对个人形象的敏感、对保护家人隐私的顾虑,整整四个小时,出来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就不信还有比他更难搞定的嘉宾。

最终,他还是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放弃了拍摄。

但是现在想起他,居然有些庆幸那四个小时的“游说”,如果不是他提了那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这个节目对一个嘉宾而言如此重要,更不相信自己有那么强的说服力。

走过来,才知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坎坷都是一个“小幸运”,它让你低头看脚下的路,看自己是不是足够坚定。

走过这个坎坷,也让你发现了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能力,修炼出另一种不曾想见的潜能。

如稻盛和夫所说,“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点,或许也正是我最大的幸运。

初到北京,并非独舞

来到北京后,工作上的起落是一个挑战,另一个挑战是对天气和工作节奏的不适应。

深圳是一座海滨城市,而北京的秋冬风大、空气干燥,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和成长都在南方的女孩来说,是折磨也是巨大的考验。

我终于倒下了,高烧四天。

当时来北京时很匆忙,也没带换洗的衣服。

那些日子几乎是我人生最狼狈、最孤苦伶仃的日子。

已经逐渐接受我来到央视工作这一事实的父母,在安慰我的时候,仍免不了少许的抱怨。

现在还记得,当时爸爸在电话里说:

“中央电视台有什么好的?

我们又不看中央台!

”爱女心切,自然多了一些愤激。

在深圳的一些好朋友也打来电话,甚至有闺蜜专程赶来北京安慰,不过,她也说着和父母类似的话。

但是,我仍然相信并坚持自己的选择。

那段时期,工作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基本就是24小时连轴转,顾不上食宿是否习惯,同事们都一样,吃的都是台里的盒饭。

可以说,我从到央视第一分钟开始,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清晨的《交易时间》,午间版和下午版的《环球财经连线》,晚上的《经济信息联播》……全天候处于主播或备播状态。

从节目开播前的一个多小时到节目结束走出演播室,是我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段,几乎没有一分一秒的喘息。

化妆、看厚厚一摞稿子,还要在一小时之内迅速把稿子内容消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串串有感觉无知觉的数字,一堆堆连专业人士都可能陌生的专业术语,尤其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那些如火山喷发般冒出的各种生僻金融概念,都要一股脑儿统统塞进脑子,还要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观众,和节目嘉宾聊起来也要尽力做到谈笑风生、应对自如。

新闻直播时的状态如打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要排除任何干扰,全神贯注地投入,而我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女斗士。

这其中,需要有幕后团队的支撑,但我自己也知道,作为主播如果没有厚厚的知识储备以及临场的应变和发挥,如何驾驭一档节目。

好在那时,团队给了我从工作到生活的妥帖照顾。

发烧时,化妆师翟铭为我送来了药;每天播出的节目,总有同事过来和我不厌其烦地沟通,讲述编排思路、理顺稿件;甚至并不熟悉的嘉宾也为我讲解财经专业知识;领导们更是不断鼓励。

虽然刚来,但我已经能够强烈地感觉到,央视的舞台很大,我不是独舞,有大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大平台的开阔激励我不断地前行、成长。

我一直觉得,作为财经新闻的主播,我的运气不错。

虽然没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全球金融市场哀鸿一片时来到央视财经频道。

那时候,对金融危机的高度关注和海量直播,缔造了央视财经频道最初的辉煌。

可我赶上了2009年经济大转折时期,各种财经大事件层出不穷,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创业板、家电下乡、调控楼市……国际上,华尔街风暴还在继续肆虐,美国倒下的银行一个接着一个,政府救不救“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华尔街如何酝酿史上最严厉的监管政策,奥巴马每天都在朝着拿巨额年薪的华尔街高管们咆哮……

绝非幸灾乐祸,但那场华尔街金融风暴对于任何一家财经媒体和任何一个财经媒体人来说,都将是他们职业生涯最精彩、最美好的时代,也许是千载难逢。

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会思考、会学习、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那时候,基本上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库,层出不穷的金融术语,所谓的主流经济学不断被现实颠覆,好在凭借研究生阶段对金融专业的学习和数年时政新闻的采播经验,能快速地理解事实、找到新闻突破点,那时我主播时总穿深色衣服,也养成了习惯,因为它能让我更淡定、更深沉地去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变化。

有人问我是如何完成从地方台的时政类栏目主播到央视专业财经主播这种角色转变的,实际上没有任何窍门。

这8年来,阅读、记笔记,梳理笔记,再接着阅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也会觉得枯燥无味,但停下来时却也心心念念。

每天看的大多以财经为主,无论是著作还是报纸杂志又或是产业分析再到案例报道,从不间断。

对于我来说,追问式的对话已然变成职业习惯,以至于我平时和人聊天时,总会各种直接各种追访甚至“上手段”。

记得一次三五好友小聚,闺蜜提醒我要把握好“问侯”时间,别又工作状态了,那是种病,得治!

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我们在新闻直播中,都会以访谈形式和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甚至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对话,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一天三档新闻的工作量是需要培养语感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将脑子里的信息和现场对话“速溶”产生“化学反应”,提炼有效信息,抓取重要内容,传导受众,我只能逼自己,不成疯便成魔。

因为我知道,除了自己,没有敌人,剑客肥硕,不战自溃。

无论何时,无论如何,好好干活,走心付出,总是真理!

都说电视直播总是会留下各种遗憾,对于我来说,感受至深。

即便是天天播,可主播结束后我依然会有一点儿小沮丧和小失落,当然隔三岔五地也会有一点儿小欣喜和小得意!

访谈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节目,因为是直播,允许有瑕疵,但绝对不能有问题。

新闻直播是寂寞的职业,更是神圣的职业,开始直播的那一刹那,你就是一池湖水,不管内心多少波澜起伏,外表仍然从容淡定。

所以,对许多心怀主播梦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

耐得住寂寞,人在高处、万千瞩目、被鲜花和掌声簇拥包围时,一定要看得清自己,不断为自己的湖水引流,你的每一点积累终究都有它发挥能量的时刻,没有白走的路。

同事印象:

每片树叶都有独一无二的脉络

从深圳到北京,从地方台到中央台,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与收获。

央视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事,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气质,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无论是观众熟悉的面孔,还是幕后的电视人,他们的阅历、经验,对我的成长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初到央视,首先见到的两位老师便是赵赫和孟莉。

赵赫老师是《经济半小时》的主持人,是财经频道的金字招牌,也是很多主持人的楷模。

见其第一印象,比荧幕上清瘦很多,比想象中还要知性、宽厚,话虽少,但只要开口必说到点子上。

那一刻,我预感到,我将从这位前辈身上学习到很多,事实也印证了,在日后的八年时间里,赵赫老师为我的未来带来引导性的影响。

在我策划并主持《跨界见真章》期间,赵赫老师作为财经频道副总监分管创新节目,在确定人物、节目修改方面提出很多中肯意见。

他的身上有一种独特气质,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词汇来形容,那就是“笃定”,只要他站在你旁边,就感觉底气十足,充满着砥砺前行的力量。

在邀请《跨界见真章》的嘉宾人选上,我曾一度迷惘,定位不精准。

赵赫老师看到我的焦灼,便提出对“跨界”的定位,即“由非商业领域到商业领域”,令人思路大开,再结合实践的论证,让我和团队都更有信心开启第二季。

关键的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赵赫老师有师长的气派,时刻对我这样的后辈翻土、施肥、敲打。

他宠辱不惊、沉稳从容,总是云淡风轻的态度,令人如沐春风。

(插图4-1:

《跨界见真章》第一季由赵赫老师负责审片,他在认真讲,我在用心记。

孟莉老师曾经是《经济与法》的主持人,也是央视二套的制片人、管理主持人团队,总觉得她身上有一种人淡如菊的气质,她是我的前辈、也像大姐姐,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两位老师是我在央视的领路人,很感恩他们一路上的指引和鞭策,使我不断前行。

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老师,正直、公平,像是一股清流涓涓流淌,无论他在怎样的职位,都保持着很强的学习动力。

作为频道领导,他注重频道新鲜血液的培养,鼓励节目创新,我主创并主持的《两岸财经观察》是他期期都会审查的节目。

他也给大家提供了一片快速成长的土壤,帮助大家在专业的道路上怒奔。

李瑞英老师是我们每个新闻主播心中的标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央视工作,她在央视新闻的平台上工作了30多年。

2014年5月,她告别《新闻联播》,到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从事培训工作,我非常幸运能多次得到李瑞英老师的指点。

“精益求精”是李瑞英老师对于工作的要求,在外景主持时,她常常带上小板凳。

一次在白宫前进行现场直播,为了保证全景的效果呈现,她踩在小板凳上进行现场报道。

她经常说的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也在工作的点滴中践行着。

第一次在台里的主持人培训会上见到她,她送给我一本印着CCTV标志的笔记本,说:

“一定要相信笔,不要相信脑子。

”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把大大小小的事写下来、记下来,再回头看自己,经验清晰可见。

到央视的第一场演练是和陈伟鸿搭档,“踏实”二字可以高度概括他的品质。

演练的时候,我尽可能收起心底的陌生感,想象这就是我熟悉的深圳台的直播间,不过是换了一个场地播音而已,演练顺利进行。

很多年后我问他:

“咱俩第一次演练的时候你看我是什么感觉?

我看起来紧张吗?

”他说:

“看你就像在很熟悉的主播台上播音一样,从容淡定。

”这大概就是同行间的默契。

同事的这段时光里,他始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从不刻意扮演盛气凌人的角色。

他更愿意或者更喜欢的是,在平和的状态之下让对方融入其中,让对方敞开心扉。

陈伟鸿说过:

“我在主持方面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唯一的优势就是善于观察,愿意不断地学习。

”我深有同感。

(插图4-2:

2011年,和陈伟鸿一起主持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北京大学站收火仪式。

马洪涛是我在《经济信息联播》的搭档,年长我几岁,他有观点、有想法,我们经常交流业务。

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