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790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docx

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非智力因素对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我校作为一所较偏远的农村中心小学,2010年才实现各村完小的撤并工作,班级中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

主要原因有:

1.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治平乡村民及外来打工子女,这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差。

﹙1﹚部分家长有急功近利的"如意算盘"——把钱花在孩子读书上不如让孩子早一点赚钱,造成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得过且过。

﹙2﹚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

2.表现优良的学生都往城区上学。

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就迁往城区居住,而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往往各方面表现优良。

3.2010年才实现各村完小的撤并工作,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三、四年级又是学生数学成绩易分化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科知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4.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笨”、“学习习惯差”、“学生难教”,但是对于这些学困生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采取何种有效的策略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

因此,开展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1.从个体意义上说,是帮助“这一个”学生排除思想、行为和习惯上的障碍,赶上队伍,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在人生道路上塑好自我。

2.从整体意义上说,是使集体形成得更好,更有利于班级教育教学的进行。

3.根本的一点是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二、课题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学困生,即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环境和教育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率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可得到转化,他们属于“学业不良者”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确定本文所述的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性格偏异、情绪焦虑、意志薄弱、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学习动力水平低下、缺

乏进取意识;有厌学、恐学、逃学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教导,学习偏科、缺乏计划、上课走神、不做笔记、拖交作业等。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

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

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作是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

他认为“后进生”归根结底是学生智能迟滞的一个阶段,导致学生某方面或各方面落后,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

为便于分析,他将后进生分成三类:

一是行规较好而学习不良;二是行规不好而学习优良;三是行规和学习都达不到要求。

前两者是性质不同的单方面“后进生”,后一类是双方面“后进生”,针对这几类情况,如果从学习不良或智能方面去探讨就带有片面性。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

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了差生问题,揭示了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由上可见,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此内容的研究。

但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转化每一位后进生,使其健康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举措。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研究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比较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访谈法:

了解我乡教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理解情况。

2.观察法: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3.调查法:

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4.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方案。

6.文献法:

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

在学习和研究“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为主题”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过程中,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课题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借助理论指导实践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弄清非智力因素对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影响。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并进行总结、推广。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弄清影响学困生产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影响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形成一份比较详尽的调查报告。

1.学习困难生的整体感知性差,对数学题的知识结构和形式结构的感知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间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的分析,因而容易产生解题失误。

2.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

3.缺少学习兴趣,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学习新知识不知从何入手,容易产生厌倦、畏俱的心理,因此减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4.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不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上不刻苦,做事也浅尝辄止,缺乏吃苦精神,行为懒散。

5.学法不当

6.教师的因素

7.家庭的因素

(二)转化农村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

(2)强化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2.提供“优先权”

(1)优先提问

(2)优先板演

(3)优先活动

3.提供“优惠”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2)评价上的“优惠”

4.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2)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

5.课前补习课后补习并行

6.家校合作,互相交流信息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如下:

姓名

课题内分工

洪旭升

负责人

洪旭升郑姗姗

执笔人

黄芳芳

收集资料

杨美金

收集资料

叶晓佩

具体实施

蒋国生

具体实施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学困生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在课题进行之初,课题组制定了调查问卷,对学困生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三、四年级学习困难生。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大部分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且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在意。

(2)多数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发言不积极、不参与思考。

(3)大多数人作业不及时完成或不及时订正。

(4)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或偏低,大多数采用批评教育法,缺少鼓励。

(5)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未形成系统的学困生辅导计划。

3.拟定课题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8月)

1.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2.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跟踪调查,并经常对其进行家访。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并展开交流和讨论,对授课形式进行改进,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4.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实践情况调整完善方案。

第三阶段:

总结鉴定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并汇集成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了解到了影响学困生形成的非智力因素,现在我们就“如何让学困生‘厌学’转化为‘爱学’数学谈谈我们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形成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我们觉得造成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1.内部因素

(1)整体感知性差。

学习困难生对数学题的知识结构和形式结构的感知不精确,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忽视数学间的内在联系与隐蔽条件的分析,因而容易产生解题失误。

如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对边都相等”这句话是否正确,学困生就往往容易判定此题是错的,他们的原因是正方形不是对边相等,而是四条边都相等,因此可见他们没有将两种平面图形之间的知识结构与联系理清。

(2)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知道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听到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在美术课堂上,可以欣赏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而相比之下,数学内容显得更加枯燥无味了,导致这些后进生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扰。

其次,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兴趣,甚至最终失去学习积极性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学困生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困难或障碍,而其本身意志薄弱,自觉性不强、自制力不高,所以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几乎普遍形成不良的自我意识,表现出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感到压抑、自卑、畏缩不前,认为自己缺乏学好数学的能力,甚至怀疑自身的价值。

当他们学习遭到挫折时,常常解释为自己不是学习的好料子,为放弃学习数学找理由:

“努力也学不会”“学不会才不学”……。

(3)学法不佳

学困生往往差在既不会想,又不会做;既不会吸收,又不会消化;既不能向前探新,又不能回头抚旧。

面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不反思,不深究,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机制僵化肤浅。

我班的一个同学,课堂40分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课,课余时间自觉地做数学题,学习用功,吃苦耐劳,但效果不佳,数学成绩总上不去,使他自己非常苦恼。

于是我和他一起查找根源。

当我详细听了他的学习过程后,发现问题在于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所以,我给他讲了一些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课后怎样回顾小结,怎样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怎样分析解题思路,解后如何反思,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等。

经过分析指导,这个学生及时纠正了学习方法,从此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采用最佳的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

反之,学法不佳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2.外部因素

(1)教法不当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抓“学困生”有以下行为:

①拼时间。

为了“学困生”,用“起早贪黑”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恨不得所有的时间都据为己有,剥夺了“学困生”课内、课外的时间,“学困生”也是苦不堪言,家长更是怨声载道。

②压作业。

有些教师,在作业“一刀切”的前提下,给学困生“加码”,美其名曰“熟能生巧”,采用错一罚“几”的方法,更加重了“学困生”的负担,导致个别学生“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倒不干”,恶习也就此形成。

③多指责。

本来,一个班级或多或少出现几个“学困生”,是很正常的事,所谓“十根指头有长短”。

然而有些教师总是对“学困生”戴着有色眼镜,无视他们的个体特点,经常对他们指责、训斥,不正常的心理更加重了他们学习的负担,导致因不会而不做,成绩每况愈下。

(2)家庭因素

①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没上过大学,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所以希望孩子能有优异的成绩,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只要子女学业不良,就不能面对现实。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文化也比有能赚大把钱,还有的认为自己挣下的财富都够孙子坐享一辈子了,所以是否读书无所谓,对孩子的学习放任不管。

②缺少正确的方法

在家庭中,家长的语言、行为、习惯、情操等等都是教育。

而许多学困生的家长往往自身素质较低,教育观念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要么宠爱,要么体罚。

结果培养了一些“小皇帝”、“小太阳”,或者是“小绵羊”。

孩子在家里,或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或百依百顺、惟命是从,出了家门,就成了“低能儿”,干什么都不行。

在学习上也如此,最终成了学困生。

③残缺的家庭结构

我们在家访时发现有较大一部分学困生家庭残缺不全,父母或有外遇、或离婚,或正在闹离婚。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只是顾及自己的感受,极少顾及孩子的学习。

由于孩子(特别是男孩子)缺少自觉性,作业要么不完成,要么马马虎虎,质量极差,知识也得不到巩固。

家长的打闹使得孩子无法集中心思学习,时间一长,就变成学困生了。

(二)小学中段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关心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又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

“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

2.提供“优先权”

(1)优先提问

提问是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领会程度的重要方式。

因所提问题难度不同,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有差异,给学困生以浅显的问题,更容易使之享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其产生“我还行”的想法。

因此,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就应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

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进心,满足学困生的成就感。

如:

在每个单元主题图的教学时,老师总会问学生: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这样的机会先给学困生,再给学优生,这样不仅给学困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也给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2)优先板演

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困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后,争先恐后地要求当众试一试,此时,顺水推舟,以相信他会成功的目光和赞许他有这种勇气的言语,让学困生施展一下,从中让他知道“老师眼里有我”,促使学困生开动脑筋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同时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3)优先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方式,对于学困生也不例外。

课堂活动中,给他们优先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与潜能,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为其捕捉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促进他们独特、多样、充分的表现,使人人都精彩,个个都灿烂。

3.提供“优惠”政策

(1)作业上的“优惠”

学困生由于负担过重,基本上只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

为了更好地实施转化,在作业难度上宜浅不宜深,作业量上宜少不宜多,对学困生的作业批改上力争采用优先批改,当面批改的形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评价上的“优惠”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前的“一刀切”评价机制,实行了“分组赛,分类奖”的评价方法,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优秀生的竞争意识。

其具体做法如下:

将班级学生依据学生水平的不同状况,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比赛。

每个小组都分配一定名额的“智慧星”、“特长星”、“优秀班干部”、“进步星”、“三好学生”、“优秀队员”……让学生去竞争,这种多把尺子衡量人的评价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获得荣誉的机会。

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一刀切”评价方式带来的危害,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了后进学生不甘心落后,优等生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局面。

4.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的不明确,自制力差。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动,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

(2)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榜样对“学困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能起到最好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能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萌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攀科学高峰,做一个了不起的人”的信念。

为此,我们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让优秀学生在班级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用主题班会“未来的我……”的形式,使学生不断增强信心,磨炼意志,发展能力,坚定地迈出通向成功的步伐。

(3)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

实践活动是意志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而儿童的意志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他们的意志。

5.课前补习课后补习并行

学习就像造房子,基础不扎实,房子就造不高。

因此,打好基础,是学困生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

课前补习,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进行摸底分析,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寻找原因。

通过这种弥补,帮助他们扫除障碍,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下课铃的敲响,并非等于教学工作的结束,课堂教学还有后期工程,作业的批改,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从学困生作业中反映出的错误,更需要老师为他们多花一些时间,需要围绕预习时设计的问题,让学生重现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对学困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做到当天的问题不拖到第二天解决。

6.家校合作,互相交流信息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老师在那里“单操”是不行的,必须求得家庭的配合,使家长、教师合为一股力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①建立“家校”联系网络

教师将事先调查得到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制成表格,并向家长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

②建立“家校”互动的平台

每天让学生记录好家庭作业,希望家长定时检查学生记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监督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家长每天都知道子女的学习状况,并参与到转化工作中来。

③帮助缺乏家教知识的家长了解有关的基本常识,向他们推荐家教方面好的资料。

同时,还要帮助缺乏民主气氛的家庭召开民主生活会,创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气氛,为“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改正自我、超越自我的家庭环境,让家长也成为教学“专家”。

④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转化情况,树立家长对学困生的信心。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大部分学困生已经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具体情况如下图:

2010学年上学期学困生情况统计图

图表一柱形图从左至右依次为一、二单元,三、四单元,五、六单元,七、八单元,期末测试。

2010学年下学期学困生情况统计图

图表二柱形图从左至右依次为一、二单元,三、四单元,五、六单元,七、八

九单元,期末测试。

十、课题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有若干因素,都对“学困生”的形成和转化有重要影响。

但诸因素有些是教师不可控制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一直与一些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但少部分的家长依然我行我素,对老师的建议、要求采取回避战术,甚至部分家长还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对于这样的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使得家校间真正形成合力,还需要我们加强探究。

另外,对涉及本次调查范围学生的任课老师来说,还要花时间进行协调,比如某个教育环节,对这个学生应该注意什么,就需要进行沟通,否则,就会有某些副作用。

因此,在如何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上,还须进一步研究。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就能把“学困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建设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