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582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青岛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青岛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青岛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青岛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城市规划.docx

《青岛城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城市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城市规划.docx

青岛城市规划

青岛新城市规划

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

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

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

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

    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

    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

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跨海大桥引桥

    城市特色:

“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

    在协调2870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方面,统筹城市规划区生态、港口、旅游、产业与特色的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战略支点,突出滨海组团的集约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将进一步彰显青岛“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打造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其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重点保护胶州湾生态“蓝核”,以崂山群脉为主形成的东部生态“绿核”,以小珠山、大珠山、铁镢山等地区为主形成的西部生态“绿核”等三大生态核心区;划定滨海生态间隔区,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严格保护滨海地区的生态资源,确保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青岛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东部沿海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是山东省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门户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引领半岛城市群走向腾飞的龙头带动城市,是整合半岛城市群成为区域统一体,实现半岛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高新区智力岛

规划确定“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

依托主城

主城,即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是青岛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规划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联系,实现新、老城区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旧城旧村更新改造之间的联系,积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寻找空间,为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寻找主题,重塑城市新形象。

拥湾发展

全面贯彻“环湾保护”的理念,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加强陆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科学规划利用并有效保护好胶州湾的生态岸线与港口岸线,合理有序的引导工业岸线转换为城市经济与生活岸线,确保环胶州湾地区的生态安全。

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强化环胶州湾地区团岛-老港区、四方李沧西部地区、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胶州沿海地区、红石崖地区、石化产业区、前湾港地区、海西湾地区等中心组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切实增强环胶州湾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辐射能力。

依托环胶州湾地区,积极辐射和带动外围地区,构建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邻近区域为外圈层的多圈层拥湾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组团布局

严格保护海湾、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地区,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地区及各类重大市政、交通走廊,合理控制城镇发展规模,严禁城镇空间的随意扩张和无序蔓延。

依托综合交通走廊,着重强化城镇的集聚化、紧凑型发展,积极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全面推进青岛市各规模等级城镇的组团式布局、网络化发展。

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胶南、胶州、即墨城区以及外围的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科学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合理引导城镇组团的有序发展,积极发展重点镇。

轴向辐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三条区域城镇发展轴向外辐射拉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轴向辐射、点轴分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

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市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

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

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国际帆船中心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文化、金融、商贸、港口、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区。

   鳌山组团:

高端会议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居住中心及海洋科研中心。

    田横组团:

港口、造船、临港产业基地、以海岛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琅琊组团:

港口、临港产业基地,以滨海旅游度假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根据城镇主要特征,划分为工业型、旅游型、交通型、农副产品型集散及加工型、农贸型五种职能类型。

其中,即墨以高新技术、轻型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平度,以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莱西,以资源深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胶州,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和仓储运输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胶南,以临港产业、科教、商贸和旅游业为主导的次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

   发展目标:

强化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风貌,远近结合,新旧结合,有机更新,合理安排。

公共设施规划包括商业以及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养老设施等专项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71.50平方公里,人均14.3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24%。

欢乐滨海城

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等级结构。

中心城市1个,即青岛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市8个,包括即墨城区、胶州城区、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田横组团,鳌山组团,琅琊组团。

小城镇66个,其中重点镇14个,一般镇52个。

   以海岸带为主体,向海域、近海岛屿和陆域纵深延伸,以滨海城市风貌区、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形成“一线、两翼、二十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

   

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的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青岛,包括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

缩小南北差距,结合青岛北站改造,逐步改造北部传统工业,加快实施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完善北部配套设施,提升北部整体环境。

黄岛,指黄岛区,主体功能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贸易集散中心、旅游度假地,现代制造业基地,西海岸地区的中心城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发展海港物流,合理控制石化产业发展规模,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规划形成六个功能区,即唐岛湾中心区、国际物流贸易枢纽港区、修造船基地、风凰岛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重石化基地。

红岛,指城阳区,主体功能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出口加工基地。

规划形成东部的城阳中心区、空港经济区和西部的棘洪滩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南部红岛片区。

其中,东部地区主要结合空港,重点发展航空服务、货运代理、商务会展等现代综合服务业,西部地区主要打造为青岛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集聚区,红岛片区预留为未来的行政和文化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会展中心,通过引进世界级项目的开发,使其成为整个红岛组团的标志性地区。

崂山,指崂山区,主体功能为青岛市旅游度假基地,科教研发中心,商务会展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发展区及孵化基地。

严格保护崂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青岛市旅游度假产业的核心基地。

   为充分发挥奥运带头作用,适应青岛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青岛市滨海沿线及海岛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带来的新要求,编制了《青岛市游艇码头专项规划》,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旅游模式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使之成为发展高端度假旅游项目的载体,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带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蓝色文明”。

 

    旅游规划图  

     青岛市游艇码头专项规划图   

 极地海洋世界

 

    青岛市海岛开发利用规划图

    青岛市所辖海域共有68个海岛(黄岛除外),总面积14.23平方公里,全部为基岩岛,自东北向西南分布在全长710.9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

它们是青岛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也是大青岛的重要海上拓展空间。

    规划遵照国际海岛保护与利用标准,结合海岛资源特点,建立集国防、旅游、休闲、度假、科研科普、渔业、海洋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的海岛群落,拓展海上青岛的度假旅游版图,形成海陆一体,陆岛联动的“山、海、城、岛”的城。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要求,2002年编制了《青岛市市区商业网点专业规划(2003—2010年)》。

该规划对推动青岛市商业网点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青岛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业网点网络和商品市场体系,把青岛建设成为区域性贸易中心,起到积极作用。

   规划形成以快速路和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为道路网基础的功能分明、层次合理的道路网络;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常规交通为基础,出租车和海上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青岛市市区商业网点专业规划图  

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图

    绿地系统规划

加强大环境绿化和城市绿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大环境绿化以荒山绿化、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和珠山风景区为背景,以沿河道及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带为分隔,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城市绿地建设以城市公共绿地为核心,以海岸线绿化风景走廊为纽带。

到2020年,城市绿地面积75平方公里,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0%。

严格落实市政府划定的城市绿线,严格保护城市绿地,禁止各类建设侵占现有绿地。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发展目标

   强化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风貌,远近结合,新旧结合,有机更新,合理安排。

公共设施规划包括商业以及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养老设施等专项规划。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71.50平方公里,人均14.3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24%。

    海岸带利用规划图 

   积极与海洋功能区划相协调,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岸线为目标,对710.9KM大陆岸线进行合理的功能配置,并对各功能岸线提出保护与利用指导。

积极与海岛保护规划相协调,在加强海岛保护的基础上,以建设旅游海岛为重点,有序推进海岛开发为目的,合理确定海岛功能。

   城市规划区用地布局规划图 

   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等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含青岛市域的海岸带地区与近海岛屿)。

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胶州湾东部的鳌山组团、田横组团,西侧的胶南城区、琅琊组团为两翼的滨海组团布局形态。

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由中心城区向次中心城市辐射,与市区轨道线网有机衔接的四条市域轨道线,分别为:

汽车东站经即墨至莱西轨道线;丹山经红岛城区至王台轨道线;鳌山卫经城阳至平度轨道线;太行山路经胶南至大珠山轨道线。

 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宜居城市、现代文化名城。

完善普惠性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载体,为城乡人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公平性发展机会。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

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积极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加强生产安全监督,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方面等各类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构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整体安全功能,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建设平安青岛。

生态环境目标:

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

以胶州湾保护为核心,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严禁非法填海和破坏生态湿地系统;积极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严格保护、合理有序利用海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实施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河流的截污处理,加强城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和重要区段景观营造,加强企业搬迁后污染土壤清理修复,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加强资源要素保护,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地区,加强海域、岸线、湿地、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地区保护,突出胶州湾滨海湿地保护,高度重视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老工业历史遗产保护。

     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 

   为实现再生水回用、雨水利用、海水利用与自来水使用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平衡与可持续利用,青岛市2003年8月编制完成了《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本着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近远期结合的编制原则,《青岛市中水利用规划》具有可实施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并在国内同类规划中处于领先水平,对促进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主要地铁线路规划分布图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2年—2020年) 

   2002年8月,编制了《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则》(2004年经市政府批复),对青岛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广的综合交通大调查,初步建立了青岛市交通信息库。

对青岛的道路系统、客运系统、内外衔接系统、货运物流系统、交通管理系统,营造一个新型的、人性化、高品质、可持续、与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指导青岛市未来十几年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主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停车问题,保证动态交通的畅通,为停车设施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2004年编制《青岛市主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2005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该规划依据《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则》,提出了适合青岛市的停车发展战略;通过对停车需求的预测,对规划区内的停车场进行了布局规划,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区范围内共规划了260余处社会公共停车场,泊车位总计约5.7万个.围绕停车需求矛盾突出的区域提出了近期实施的重点;针对停车场规划难以实施的现状,从停车政策、体制、管理、技术、资金、价格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青岛市停车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为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青岛市停车实施建设,将停车场建设,管理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步缓解青岛市停车紧张的状况。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全面贯彻“环湾保护护湾发展”理念,切实加强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规划划分为六类管制区,并针对各管制区特点,制定相应的关注策略和措施。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新客站及周边片区

   一体两翼背依中原面向大海展翅高飞

   “一体”是指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凝聚了我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河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通过全省一盘棋,一体推进,两翼展开,使全省区域经济板块有机结合,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青岛新闻网记者 朱颖摄影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