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988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docx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一个“回顾•拓展”。

本单元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其中《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是精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是略读课文。

《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从看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中,选一部印象最深的推荐给大家。

目的是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加深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

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回顾•拓展”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三个栏目。

“交流平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2.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3.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成语故事“讲的是“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典故。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爆发、瞻仰、排山倒海”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的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激发学生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热爱之情。

1.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七律·长征》——2-3课时《开国大典》——2-3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1-2课时《毛主席在花山》——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2-3课时回顾·拓展八——1-2课时

1.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力争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

1.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读课文。

1.在朗读的过程中,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5七律·长征

1.相关资料

(1)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之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2.写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

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课文题目

七律•长征

课文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一词概括了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语言高度凝练。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平时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了解,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就为学生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指导学生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毛泽东与长征的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等影像资料,歌曲《长征》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约5分钟)

1.播放歌曲《长征》,导入新课。

导入法: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在长征中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揭示课文题目:

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写下了《长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

1.欣赏歌曲,想象歌曲中展现的情景,交流感受。

2.交流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

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约15分钟)

1.朗读诗歌。

2.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来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1.朗读课文,边读边画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3)规范书写。

(4)理解词语。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约15分钟)

1.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看看全诗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再读诗歌,想一想:

全诗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当成是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3.范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

1.通读全诗,全班交流诗歌的意思。

提示: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1)结合注释来理解。

(2)了解相关背景。

(3)查阅相关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全诗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按照节奏练读,读出停顿和节奏来。

引导学生了解诗意的一些方法,要求学生不要一字一句地去翻译,了解大概意思即可。

四、总结回顾,背诵诗句。

(约5分钟)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组织全体学生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1.在老师总结的基础上谈收获。

2.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当堂达到熟能成诵的地步。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

(约5分钟)

导入法:

(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想起这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我们一起再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背诵诗歌。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约10分钟)

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

1.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谈谈对这句诗的体会。

“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诗句告诉我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不仅仅包括自然界中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但我们的红军把这些看成了平平常常的事情。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思考问题:

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小组交流:

怎样理解第一句诗?

谈谈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体会红军的精神。

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三、细读诗歌,升华情感。

(约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想一想: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

(2)读读颔联,体会诗中的含义。

(3)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

还有哪些困难?

(4)朗读尾联,“更喜”“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怎样的感情?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1.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2.交流、汇报成果。

(1)朗读颔联、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2)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

3.反复朗读,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再现诗中的意境。

配乐朗读。

背诵全诗。

4.全班交流:

全诗采用了总分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四、拓展阅读。

(约5分钟)

1.小结:

学习了这首诗,我们领略了毛主席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2.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

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体会作者的感情。

通过阅读其他毛泽东的诗歌,更能了解领袖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精神。

五、课堂板书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暖

大渡桥横寒

不畏艰难乐观向上

六、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由于诗歌的背景和长征中感人的故事比较多,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

可以通过范读等方式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问题记录

《七律•长征》课堂精彩片段

师:

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

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

(师范读)

生:

写了红军长征,经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师:

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

把它画出来。

生:

应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画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生:

等闲。

师:

“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等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

生:

选第1种。

师:

对的,平常,平平常常。

师:

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

生:

红军把万水千山看成平平常常的事,说明他们不怕任何困难。

师:

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

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

……

师:

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翻过了——五岭,翻过了——乌蒙山,跨过了——金沙江,跨过了——大渡桥,这在他们看来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现在知道,这个喜就喜在——

生:

他们把一座座大山,一条条大河变成了很小的事情,他们很乐观。

师:

喜就喜在他们渡过了万水千山。

生:

他们团结力量解决了无数艰难万险。

 

26开国大典

相关资料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54门大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

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

课文题目

开国大典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学情分析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搜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策略

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

应让学生抓住场面描写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时可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体会,从而激发情感,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2.教师准备:

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影片《开国大典》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段,导入新课。

导入法:

(谈话导入)这段电影的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2.揭示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板书课文题目)

看完电影片段后,思考并交流:

这段电影的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片段入手,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有所期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约10分钟)

1.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自由读课文,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有的问题可当时解答,有的可以随着学习课文再解决。

1.自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通过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约20分钟)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提示: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的。

2.创设情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

为什么?

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择拍摄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

1.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2.小组合作,选取拍摄镜头。

3.小组合作,写解说词。

提示:

怎样写解说词?

(1)首先要了解你要解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句子要简短,让人把握住有效信息。

(2)解说词要注意内容的取舍,哪些必须介绍,哪些可有可无。

要点要清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解说词采用的人称要注意转换。

(4)解说词的语言表达不要生硬晦涩,切忌用生僻词语。

表达要流畅自然,富有亲和力。

微课设计: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约5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选择感触最深的句子进行背诵。

1.回顾课文内容,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2.摘抄句子并背诵。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伟大祖国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约5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3.提问:

通过学习,你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概括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最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

通过回顾内容,顺势导入新课。

二、重点研读,体会情感。

(约15分钟)

1.交流解说词:

大典前的会场。

(1)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解说词:

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1)通过展开想象,加深理解、体会。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

3.交流解说词:

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1)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2)试背这部分内容里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小组交流、汇报:

给大典前的会场配写的解说词。

2.小组交流、汇报:

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3.小组交流、汇报:

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解说词,每次环节都注意引导学生先交流再汇报,汇报完要组织学生做评价,有的段落在做完解说之后再次朗读,以加深理解和感悟。

三、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约15分钟)

1.回顾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写清楚的?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进行分析。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热烈的场面进行分析。

2.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进行片段练习。

出示班级跳绳和踢毽子比赛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1.回顾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写清楚的?

2.根据老师对不同场面描写的分析,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根据老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当堂练笔。

提示:

场面描写需要注意些什么?

(1)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2)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3)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通过利用课文中的描写场面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感知写法,这样更直观有效,便于学生学习借鉴。

从而让描写更为细致、生动。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约5分钟)

1.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主题。

2.再一次朗读课文,再一次回味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1.总结课文主题。

2.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课堂板书。

大典前——会场

大典中宣告、升旗仪式、读公告

开国大典阅兵式庄严隆重

群众游行喜悦激动

大典后——光明

六、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可以通过抓住描写人民群众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爱戴,同时也侧面烘托了毛泽东的高大形象。

还可以抓住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去感受。

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问题记录

《开国大典》课堂精彩片段

师:

第五自然段哪些句子是描写群众反应的?

生: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

还有吗?

生: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

我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

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

三十万人都很热爱自己的领袖。

三十万人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

生:

没有

师:

这就叫“不约而同”。

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

……

师:

第七自然段中也有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

又是“一齐”。

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三十万人的心情如何吗?

生:

这三十万人非常激动,行动都一样的,一起欢呼和欢跃。

生:

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盼望许久,终于等到了。

师:

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

谁来读?

生读。

师:

真能看出来你很激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

中国是很广的,声音也传了很远很远。

师:

没错,这声音传得多远呀,传到各个角落。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相关资料

(1)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对此,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毛岸英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

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课文题目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