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615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docx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

中医知识大全(针灸)

1.针灸穴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针灸的81特效穴位.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

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

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

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18.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9.鼻塞特效穴——迎**

20.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21.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22.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

23.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

24.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

25.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

26.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27.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

28.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

29.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第二章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1.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

2.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

3.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3.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一一心俞穴

4.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5.失眠特效穴——安眠穴

6.哮喘特效穴——定喘穴

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

8.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9.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0.贫血特效穴——脾俞穴

11.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2.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3.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

14.尿路结石特效穴——下极俞穴

15.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

16.月经延后特效穴——气海穴

17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18.胎位不正特效穴——至阴穴

19催乳特效穴——膻中穴

20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血海穴

21.小儿厌食症特效穴——承浆穴

22.小儿疳积特效穴——华佗夹脊穴

23.小儿流涎特效穴——涌泉穴

24.小儿遗尿症特效穴——膀胱俞穴

25.小儿夜啼特效穴——一推天河水

26.小儿腹泻特效穴——天枢穴

27.落枕特效穴——天宗穴

28.脚腕扭伤特效穴——环跳穴

29.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飞扬穴

30.肩周炎特效穴——照海穴

31.手腕扭伤特效穴——阳池穴

32颈肩僵硬特效穴——肩井穴

33.小指发麻特效穴——小海穴

34肛周瘙痒症特效穴——长强穴

45眼角鱼尾纹特效穴——瞳子廖穴

36.黑眼圈特效穴——四白穴

37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38.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下关穴

39慢性咽炎特效穴——太溪穴

第三章养生保健特效穴

1.补虚特效穴——关元穴

2.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

3.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

4.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

5.提高女性**特效穴——回春穴(即十宣穴)

6.提高男性**特效穴——**

7.延长**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

8.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

9.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

10.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

11.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

12.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针灸必背歌.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

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

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针灸必背歌

1.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2.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3.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5.十二背输穴歌:

三椎肺输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输,

十一脾输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输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输与十九平。

6.十二腹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经日月肝期门,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寻,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窥浅深。

7.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量,上下巨虚大小肠,

胆腑有病取阳陵,膀胱委中焦委阳。

8.十六郄穴歌:

孔最温溜肺大肠,梁丘地机胃脾乡,

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

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但肝藏,

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跗阳。

9.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汇大杼膈俞血,脉在太渊气在膻。

10.四海:

髓海、脑;

气海、膻中;

水谷之海、胃;

十二经之海、冲脉;

针灸科论文中医针灸论文:

面瘫的针灸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针刺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面瘫患者经针灸治疗,痊愈45例好转20例。

结论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且经济实用,几乎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面瘫;针灸治疗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又称歪嘴风、口僻,是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一种症状。

本症多由风邪入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

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面瘫患者65例。

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26~70岁,平均47.3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5d。

1.2临床症状面瘫起病突然,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鼓腮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在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部分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或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症状。

1.3结果65例面瘫患者经10~15d针灸治疗,其中:

45例痊愈;20例好转。

2针灸对症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基础治疗。

主穴:

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配穴:

局部取穴还可以加阳白、太阳、翳风;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太冲;气血双亏足三里、脾俞、胃俞。

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合谷针刺对侧穴位。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风邪侵袭面部,风中面部经络,气血阻滞,面部筋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阳白、太阳、地仓、颊车疏通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散风寒之邪;“面口合谷收”,取合谷为远部取穴之一。

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以疏散风邪;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清泄肝阳;肝气郁结加太冲疏肝理气;气血双亏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3讨论

面瘫患者是由于风寒之邪入侵面部经络,导致面肌瘫痪的病证。

绝大多数为一侧性,极少数为双侧性,发病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面部两侧的发病率大致相同,无明显的季节性,复发者极为少见[1]。

面瘫的辨证,主要通过病期及兼证进行。

本病以患侧面颊平坦、皱纹消失,目张不合、露睛流泪、引口移颊症为主。

临床上有寒、热、虚证之不同,寒者多由感受风寒之邪所致,面部引口移颊,肤色不变,兼见头项痛,恶风寒,舌红苔薄白等证。

热者因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病多以耳部疱疹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口眼歪斜,并兼有面部肿胀,耳鸣重听,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证。

虚证多为面瘫日久不愈,出现面颊筋惕肉瞤,抽搐,兼见心烦,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等。

治疗本病以疏风通络,活血牵正为主,兼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养血润燥。

面瘫是由风邪人中面部,经络阻滞所致。

关键在于辨别是否兼夹有寒、热或痰之邪。

①风邪外袭:

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苔薄白,脉浮,多有面部受凉史。

风邪侵袭经络,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寒为阴邪,其气凝闭,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苔薄白,脉浮为风寒袭表之象;②肝风内动:

以口眼突然斜,眩晕欲倒,头重脚轻为证候特征。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由于恚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而歪斜。

虽然此证与外风侵袭导致的口眼歪斜症状有相同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外风,一个为内风。

由于外风引起的,兼见表证,如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等症;而内风多有肝风内动的前兆,如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

二者不难鉴别;③肝气郁结:

以口眼歪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为特征。

常见于多愁善感的女性,与他人发生口角是非,或独自思虑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怫郁,阳明脉络不和所致。

除口眼歪斜外常伴有情志的改变,如善太息叹气,悲伤欲哭,口眼歪斜可因精神刺激而发作或加重;④风痰阻络:

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风痰相结为病易流窜经髓,经络受阻则见面部麻木作胀;痰浊中阻则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⑤气血双亏:

面瘫日久,面肌僵硬,时有抽搐,舌质淡,脉细弱。

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络,则见抽搐,面肌僵硬;舌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式面瘫)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姚景莉.实用内科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平衡针灸穴位图

穴位详细清单!

刚刚没有弄好,不好意思!

1.升提穴

定位:

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

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

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

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

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

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

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

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

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

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

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活血化愈,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

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

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

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

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

(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1—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

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局解:

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

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

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

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

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

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

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

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

(1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几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

滞针手法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

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

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

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

(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

耳尖上3厘米。

局解:

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

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

滞针手法:

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

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

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

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

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

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

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

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

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退热,止痛。

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

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

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病。

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

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

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

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

(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

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

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

同上。

功能:

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

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

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

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

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歌诀:

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

(垂直进针0.5—1寸)

8.明目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

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

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

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

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

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

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

白内障是纸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

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

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

(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局解: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

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

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

局部酸胀痛为主。

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

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

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

临床所眼所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

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

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

醒脑保健于风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