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279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docx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g

4.汉语词汇教学

研究词汇教学至少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

词汇量的控制;词的选择;词义解释,主要的练习方式。

下面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

(1)关于词汇量的控制。

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教多少词。

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常用词的有限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

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的所有的词,说这种语言的本族人不可能,其他人更不可能,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

教多少词主要由两个因素来决定:

一是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对听、说、读、写4项言语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只要求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技能。

二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既定的教学对象学习多少时间。

前者是必要性,后者是可能性。

词汇量的决定不但要考虑必要性,而且要考虑可能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达到某一种等级水平需要掌握多少词。

假设我们把水平等级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这3个等级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分别为2500、5000和8500,那么,每一个等级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就属于必要性。

所谓可能性,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词。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学习,所以我们所说的学习时间,既包括课堂教学时间,也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

目前在词汇量的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测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丙能掌握多少词。

难以测定的原因是:

对人们习得词的潜能以及学习和教学中的许多变因难以测定和控制,难以进行数量化处理。

学习和教学中的变因包括:

对听、说、读、写4项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部分要求;学生课内练习的机会和课外学习的时间;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语言环境。

学习汉语并不是只记住词就行了,除了词以外,还要学习语调、汉字、语法规则和有关的文化知识等,还要通过练习掌握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

也就是说,要把词放在言语材料中进行练习,直至真正掌握。

当我们说掌握了多少词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包含了运用这些词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否则就不能说已经掌握了这些词。

因此,教学要求是什么,怎样组织言语材料,用什么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在课内有多少练习的机会和在课外用多少时间进行学习,有多少机会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等等,都是决定教学词汇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存在着这些难以测定和控制的因素,目前只能根据经验来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多少词。

根据现有的经验,在不同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词汇量大概可以在2-6个词之内浮动。

  

(2)关于词的选择。

进行语言教学,不但要考虑词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的范围。

所谓词的选择,也就是确定要教的词的范围。

前面谈到,人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词汇选择不当,所教的词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就只能事倍功半。

不常用的词因为学了没有使用的机会,也很难掌握。

在语言教学中,选词的标准主要有两条:

常用,构词能力强。

是不是常用,还要看使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常用的词,在另外的范围内不一定常用。

最常用的词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这应当是选择的重点,其次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选择。

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可以跟其它词或语素构成合成词,这样的词就是构词能力强的词,也应当是选择的重点。

   词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教材中。

在编写教材时,选择常用词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是首先选择好话题。

这里所说的话题,是指谈话的中心内容,例如问候、家庭、婚姻、住房、人口、教育、经济、贸易、货币、股票等等。

在常用的话题中,还要选择常用的语句,如果话题和话题中的语句都是常用的,其中所包含的词一般也是常用的。

话题有大有小,在成篇的文章中,常常是一个话题中套着另一个话题。

例如在关于家庭的文章中,就可能涉及婚姻、住房、人口、教育等话题,在关于经济的文章中,除了也有可能涉及这些话题以外,还有可能涉及贸易、货币、股票等话题。

如果教材的课文不是编者自己编写,而是选用现成的文章,在选择时就要考虑文章话题的常用性和该话题所用语句的常用性。

(3)关于词义解释。

要真正学会一个词,除了掌握这个词的发音和声调以外,还要懂得它的意感和用法。

我们这里专门讨论一下怎样解释词义。

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方法很多,下面仅列举几种。

  1)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这是直接法的释词方法。

用这种方法解释词义,简单明了,又可以加快建立声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当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释。

  2)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解释。

  3)用语素义进行解释。

前面谈到,汉语的合成词在意义上跟构词成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用语素义解释合成词的词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了“好”、“看”和“好看”以后,就可以利用学过的“听”、“吃”解释“好听”、“好吃”。

在教合成词的时候,最好同时解释其中的语素,语素学多了,有些词即使不解释,学生也能懂。

例如,学了“海”,又学了“洋”,学生就会懂得“海洋”的意思,学了“读”、“作”、“者”以后,就会懂得“读者”、“作者”的意思。

   用语素义解释词义,最好结合汉语的构词法,即说明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以使学生在理解词义时能举一反三。

  4)类比。

例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学了“鞋”、“鞋店”、“帽子”,就可以用“鞋店”类比“帽子店”,学了“数学”、“数学家”和“化学”,就可以用“数学家”类比“化学家”。

  5)叙述情境。

例如教“梦”和“做梦”这两个词,可以这样叙述:

“我昨天晚上睡觉,很快就睡着了,可是一会儿又醒了。

为什么呢?

因为做了一个梦。

做了一个什么梦呢?

我梦见你们每个人都考了100分,我可高兴了,可是一高兴就醒了。

”叙述完就可以问学生:

我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怎么啦?

如果学生回答出来了,还可以再间:

你们常常做梦吗?

你昨天晚上做梦了吗?

谁能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梦?

通过这样的方法,“梦”和“做梦”这两个词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练习。

  6)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言译释。

有些词不能用上面的任何一种方法解释,只能借助于媒介语。

用媒介语解释词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说明,一种是对译。

采用说明的方法,要能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

对译有一个很大的间题,就是不同语言的对应词的词义大部分不是等值的,许多对应词的褒贬色彩和用法也不一样,学生如果按照翻译的词义去理解,常常会用错。

例如,我们有些汉语教材把“会”和“知道”都翻译成toknow,在某些情况下,“我不会”和“我不知道”都可以翻译成1don'tknow。

根据这样的理解,学生在回答“他怎么没有来?

”这样的问题时,就可能说“我不会。

”又如,“吹捧”在汉语中是贬义词,而英语中与它对应的词flatter不但有“吹捧”的意思,而且也有“过奖”的意思,可以说Oh,youareflatteringme。

如果把“吹捧”简单地翻译成flatter,学生就有可能把“您过奖了”说成“您在吹捧我”。

(引自鲁健骥: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l987年第4期)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间题,有些词在解释的时候最好加上例句,连例句一起翻译。

以前面举过的“家”为例,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

家family,home

例:

(1)你家几口人?

youfamilyhowmany(measureword)people

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

(2)你下课以后回家吗?

youclassbeoveraftergo(home)backhome(questionword)

Areyougoinghomeafterclass?

(4)关于词汇的练习。

前面谈到,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应用这样几个阶段,因此,词汇练习可以分为感知性练习、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记忆性练习和应用性练习等不同性质的练习。

下面介绍一下这几种常用的不同性质的练习的练习方法。

1)感知性练习。

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听音)和词形识别(认字)。

主要的练习方法有听录音、跟读、认读、给字注音等。

2)理解性练习。

对词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词义。

主要的练习方法有:

说出或写出反义词,用同义词替换,用线条或箭头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图示方位词、数量词和其他能用图示的词语,听词指物、指物说词,用目的语或媒介语解释词义,等等。

3)模仿性练习。

包括语音模仿和汉字书写模仿。

语音模仿主要是听录音和跟读,汉字书写模仿主要是描写、临写。

4)记忆性练习。

上述练习方法都可以作为记忆性练习的一部分。

5)应用性练习。

词的应用性练习,是指怎样运用指定的词。

主要的练习方法有选词填空,利用指定的词组词、造句等。

选词填空和利用学过的词组词、造句要涉及语法问题,但是词汇练习的侧重点是词的选择,因此练习题的设计要从词的选择的角度出发。

上面介绍的这些练习方法实际上是举例性的,不但不全面,可能有更好的方法这里还没有提到。

更多更好的方法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造。

设计练习,最重要的是首先明确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性质,即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同时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掌握好练习的程序和步骤,把从感知到应用作为一个习得过程,并做到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第三节  语法和语法教学

由于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和方法等不完全相同,人们对语法的解释也往往不同。

根据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需要,我们主张对语法作动态的观察和解释,也就是从言语和言语交际的角度观察和解释语法。

从言语和言语交际的角度观察和解释语法,也是语法研究的必由之路,因为就象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一样,语法就存在于言语和言语交际之中。

离开言语和言语交际,语法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从言语和言语交际的角度观察和解释汉语语法,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介绍的就是我们的初步探讨。

  1.什么是语法

   前面谈到,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语言用于交际的方式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

我们研究语法,就是要研究人们是怎样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的。

言语是由一个个言语单位构成的,人们用言语进行交际,必须使用言语单位。

但不是所有的言语单位都能直接用于交际,要用言语进行交际,必须首先把有关的言语单位组织成言语交际单位。

把言语单位组织成言语交际单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就是语法。

换句话说,语法就是把言语单位组织成言语交际单位的规则。

  下面首先说明什么是言语单位,什么是言语交际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言语单位指的是言语中的语言单位,也就是人们说话或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单位。

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等都是语言单位。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语言单位则是对言语单位的抽象,所以在言语中的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就是言语单位。

其中语段是指意思完整的一段话,语篇是指一篇完整的讲话或一篇文章、一本书。

言语单位有大有小,词是最小的言语单位,语篇是最大的言语单位,从词到语篇,一级大于一级。

句子是最基本的言语单位,因为人们说话总要一句一句地说,至少要说一个句子。

   言语交际单位就是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言语单位。

并不是所有的言语单位都能直接用于交际,只有能直接用于交际的言语单位才是言语交际单位。

前面谈到,语言用于交际,就是互相传递信息,以达到彼此了解或理解。

要达到彼此了解或理解,传递的信息就必须包含能够使对方理解的足够的信息量。

不包含足够信息量的言语单位不能成为言语交际单位。

试比较:

A,他     B.明天晚上        C.他去上海。

 明天       坐飞机         他明天去上海.

 晚上      明天坐飞机        他晚上去上海。

 坐飞机    明天晚上坐飞机      他明天晚上去上海。

 去       去上海          他坐飞机去上海。

上海       明天去上海        他明天坐飞机去上海。

坐飞机去上海        他明天晚上坐飞机去上海.

以上三组都是言语单位。

其中A组都是词。

词是表示概念的,概念只能提供单一的信息。

单说这一组词中的任何一个词,听话人都无法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如果只听音不看字,zuò(坐)还有一组同音词,包括性作、做、坐、座”等等。

同音词在同跟它有一定语义联系的词结合以前,连确定的概念也不能表示。

可见,词不包含能够使对方理解的足够的信息量,所以词不是言语交际单位。

B组都是词组。

词组是表示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但是概念与概念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并不是所有能表示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言语单位都能提供能够使听话人理解的足够的信息量。

例如,单说B组中的任何一个词组,听话人也都不能完全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由此可见,词组也不包含能够使对方理解的足够的信息量,所以词组也不是言语交际单位。

c组都是句子,尽管长短不一,信息量不等,但是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都足以使对方理解所传递的信息。

可见,句子可以作为言语交际单位。

   这里所说的句子,都是指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中的句子。

因为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脱离言语环境和上下文的句子只能是不提供任何信息的抽象的句子,这种抽象的句子不能用于言语交际。

言语环境是指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交际双方及其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上下文是指说话或写作时的“前言后语”。

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也是所属句子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

例如:

当输出的一方说“他去上海”这句话时,一定估计到输入的一方对这一信息感兴趣,也估计到输入的一方知道“他”这个代词的所指。

我们决不会在大街上贸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说“他去上海”。

又如,在回答“他明天去不去上海”这句话时,只要说“去”或者“不去”,听话人就知道回答的是“他明天去上海”或者“他明天不去上海”。

答话中隐去的“他”、“明天”和“上海”都是问话中已经提供的信息,答话中隐去不提并不影响信息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中,上面所举的A组中的词和B组中的词组都可以组成句子。

由此可见,一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不但取决于这个句子自身所拥有的信息量,而且也取决于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为它所提供的信息量。

在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中,只要是规范的句子,无论长短,也就是无论它自身拥有的信息量的大小,都能够传递足够的信息量。

下面再举例说明言语环境和上下文对句子的作用以及言语单位和言语交际单位的区别:

A:

今天晚上有电影,你看不看?

B:

看。

A:

你呢?

C.很想看,但是今天晚上有点事。

  这是3个人的一段对话,可以看成是一个语段。

显然,这个语段传递的信息是清楚的,所以不但是一个言语单位,而且也是一个言语交际单位。

从这段对话的内容看,这3个人不但相识,而且关系密切。

如果不相识,就不会贸然问人看不看电影,除非是在电影放映地附近兜售电影票;如果关系不密切,说话的口气就不会这么随便。

3个对话者所说的话长短不一,最短的只用了一个词。

但是他们的话都能使听话人理解,可见每句话都包含了足够的信息量,因此都是一个言语交际单位。

他们的每一句话之所以都包含了足够的信息量,就是因为依靠了言语环境和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

A的问话首先叙述了前提―今天晚上有电影,这实际上是为以后的间答提供的信息,所以当他问“你看不看”的时候,听话人就知道他问的是“今天晚上你看不看电影”。

如果听话人没有得到“今天晚上有电影”这样的信息,就不知道他间的是什么时候看不看什么。

接下去的问答因为有前面的问答作前提,所以也都包含了足够的信息量。

B回答的实际上是“今夭晚上你看不看电影”这样的问话,所以只需说一个“看”,听话人就知道他说的是“我今天晚上看电影”。

其中的“我”、“今天晚上”和“电影”是问话中已经提供的信.息,答话中可以隐去不提。

如果没有上面的问话,孤零零地说一个“看”,谁也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A对C的间话因为有上面的一间一答,所以只需间一句“你呢”,C就知道是在问他今天晚上看不看电影,回答一个“很想看,……”,听话人也就知道他说的是“我今天晚上很想看电影,……”。

如果没有上面的间答,突然说一句“你呢”,或者随便说一声“很想看,……”,都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上面这些例子说明,言语交际单位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量,以便使听话人能够理解所提供的信息。

因此所谓言语交际单位,就是能够为交际的一方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而提供足够的信息量的言语单位。

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至少要说一个句子,所以句子不但是最基本的言语单位,而且也是最小的言语交际单位。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包括它最重要的语音形式―句调。

〔在书面语言中用句号、间号、叹号表示)不带句调(或句号、问号、叹号)的言语单位,无论由多少词组成,也不是句子,也不能成为言语交际单位;带句调(或句号、问号、叹号)的言语单位,哪怕只是由一个词组成,也是一个句子,在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中也可以成为言语交际单位。

句子提供的信息量或者是句子本身所拥有的,如“今天晚上有电影,你看不看?

”或者是句子本身所拥有的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所提供的。

词和词组因为信息量不足,固然不能成为言语交际单位,就是像“很想看,但是今天晚上有点事”这种具备了句子条件(即除了相应的词和词组以外,还带有句子的语音形式―句调)的言语单位,如果没有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为它补充信息,也不能成为言语交际单位。

这说明句子作为言语交际单位是有条件的。

  语段和语篇拥有比句子更大的信息量。

语段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言语单位,语篇是由若干个语段组成的言语单位。

语段和语篇,特别是语篇,能够直接交代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所以能够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用若干个句子组成一个语段,用若干个语段组成一个语篇,就是为了传递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因为语段和语篇的信息量大于句子的信息量,所以它们不但是大于句子的言语单位,而且也是大于句子的言语交际单位。

要把言语单位组织成言语交际单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例如,“今天晚上有电影”不能说成“有电影今天晚上”,“你看不看”不能说成“看不看你”,回答“你看不看”只能说“看”或者“不看”,而不能说“我”或者“看不”。

把言语单位组织成言语交际单位的规则包括把词组织成词组的规则,把词和/或词组组织成句子的规则,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规则。

跟“句本位”、“词组本位”的语法观念不同,我们把这些规则统称为语法。

因此也可以说,语法就是把词组织成词组、把词和/或词组组织成句子、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规则。

以上各种规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就是语法系统。

换句话说,所谓语法系统,就是把词组织成词组、把词和/或词组组织成句子、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规则系统。

2.语法的本质是对现家与现象的关来的分类和归类

  从根本上说,语言是表示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的。

人们用语言进行表达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的表达和理解。

例如“我看书”这句话所表达的是这样几种关系:

“我”和“看”的关系―施动者和动作的关系;

“看”和“书”的关系―动作和受动者的关系;

“我”和“书”的关系―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

  就像宇宙间的现象是纷纭浩繁的一样,现象与现象的关系也是纷纭浩繁、错综复杂的。

要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进行表达和理解,就必须首先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

前面指出,语法系统就是把词组织成词组、把词和/或词组组织成句子、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规则系统,这样的规则系统实际上就体现了人们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规则系统。

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这正是语法的本质所在。

下面再举例说明。

“看书、写文章、买东西”是3个不同的词组,把这3个词组比较一下就会知道,其中的“看、写、买”属于同一类概念,都是动作的名称;“书、文章、东西”属于同一类概念,都是实物的名称。

“看书、写文章、买东西”这3个词组所表示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也属于同一类关系一一动受关系;在这类词组中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在前,表示实物的词在后,而不能相反。

从这3个词组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而且可以看到概念的类和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类。

凡是表示动受关系的言语单位都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这既是一条语法规则,也是一条表示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对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规则。

又如,“在桌子上,在教室里”是两个不同的词组,其中“桌子”和“教室”都是实体的名称,代表实体;“在……上”和“在……里”都是表示某种位置关系的,是位置关系的名称,代表某种位置关系。

从这两个词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概念与概念的关系、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类。

凡是表示这类位置关系的言语单位都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这也是一条表示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对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规则。

再如,在“每天看、总是写、常常买”这3个不同的词组中,“每天、总是、常常”是说明“看、写、买”这些动作的状况的,它们与“看,写、买”这几个动词的关系是一种状动关系,凡是表示这类状动关系的言语单位都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这同样是一条表示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以及对概念与概念的关系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规则。

如果在“看书、写文章、买东西”这3个词组的前面加上一个表示施动者的词,就可以组成“我看书”、“你写文章”、“他买东西”这样的句子。

在这3个句子中,“我、你、他”都代表人,属于同一类概念,他们在句中都是施动者,跟“看、写,买”等表示动作的概念的关系都是施动关系,他们在句中的位置都处于句首‘利用上面的例子中的词组,还可以组成“每天看书、总是写文章、常常买东西”等更大的词组以及“我每天看书”、“你总是写文章”、“他常常买东西”等更长的句子。

从这些更大的词组和更长的句子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概念与概念的更复杂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看到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更多的类。

在上面列举的词组和句子中,有代表人、物、动作、状况等不同的概念,概念与概念的关系有施动关系、状动关系、受动关系、施受关系,这些关系的类就是施动类、状动类、动受类、施受类。

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什么是概念的类,什么是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什么是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l

人的名称

动作状况的名称

动作的名称

物的名称

2

每天

书。

总是

文章

常常

东西

3

  动

上表中的1代表概念的类,2代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3代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类。

  语法系统体现对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的分类和归类,这是各民族语言的本质特征。

不同的语言尽管结构方式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施动关系、动受关系、施受关系、状动关系、时间关系、位置关系、因果关系,等等。

而这些正是现象与现象的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且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叫做意念。

词表示概念,词组和句子都表示意念。

意念有大有小,例如“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大小不同的意念,“他去上海”、“他坐飞机去上海”、“因为买不到火车票,所以他只好坐飞机去上海”也是大小不同的意念。

语段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表示意念与意念的关系,我们暂且把意念与意念的关系叫做意群。

因为语段有大有小,所以意群也有大有小。

语篇所表示的是意群与意群的关系,我们暂且把意群与意群的关系叫做意群组合,意群组合也是大小不等。

意念、意群和意群组合都属于语义,概念与概念的关系、意念与意念的关系、意群与意群的关系都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也就是现象与现象的关系。

  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就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