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199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docx

关于临终关怀的感想

关于临终关怀

什么是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

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的HOSPICECARE。

我国大陆与港台的汉译略有差异,译文为“善终服务”,译文“安宁照顾”。

但其涵都同出一辙,均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使用权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质量午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

由于监终关怀心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

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临终关怀的实践,至少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癌症防治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①研究影响癌症发生与扩散的心理及社会因素;

②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估价;

③缓解症状与控制癌症疼痛的措施;

④了解病人病危死亡的过程。

为了实现现代医院的管理目标及处理好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有相对独立或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目前国外已发展起来的几种形式是:

①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

②附属于基层保健网的临终关怀;

③社会及家庭护理项目中的临终关怀;

④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

但无论哪一种,其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

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

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

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

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

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癌症对人类生命构成巨大威胁,而患了癌症的人,其生理及心理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且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主体,正是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对临终者的关怀,或者说是对“快要死的人”给予关怀,关怀的容应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

临终关怀的英文是“Hospicecare”,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临终关怀活动的容不尽相同,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学者们对这一词的译义也不一样,有的译为“招待所”,有的译为“济贫院”,有的译为“死亡医院”,“重危病人医院”、“安宁院”,在译为“善终服务”,译为“安宁照顾”,在中国大陆“临终关怀”一词由天津医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提出,经过几年的实践认可及交流。

“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临终关怀的概念含义有二:

其一、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它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目标在于使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珍惜有限的人生时光,能够少痛苦,甚至无痛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其二、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顾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临终关怀又可分为临终医学、临终护理学、临终心理学、临终关怀伦理学、临终关怀社会学、临终关怀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其中尤其是解除病人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的价值,适应角色的转换,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使病人能在有限的日子里,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氛围中,安祥、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达到更理性,更平静地接受死亡。

同时,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医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各方面给予病人帮助和关怀,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一保护生命、光大生命的新学科、新服务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临终关怀主要容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学、林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但它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照护)和发展规律,其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弥补现行医疗保健体系忽视临终病人需求的缺陷,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从而使医疗保健体系更趋完美。

临终关怀作为光大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新型服务,其主要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症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常见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主要来自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临终关怀对躯体疼痛的处理的原则是,以患者无痛苦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

对精神上的痛苦,通过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主动倾听病人诉说,而后根据病人心理状况予以解脱,使其安度余生。

美化生活环境,慰藉患者心灵。

临终作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优死,安乐”,因而,临终关怀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遥自在。

美化生活环境主要包括:

温暖舒适,整洁明亮,气味宜人等诸多方面。

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解除心理压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加强关怀照顾,安抚患者家属。

病人临终前后,其亲属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安抚照顾患者家属同样是临终关怀的工作容。

一方面,通过对病人的关怀照顾,使家属的心理得以安慰,另一方面要使家属尽早对病人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并共同努力料理后事,从而使病人“善终”,使亲属心慰。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1993年临终关怀医院-南郎医院定义道:

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和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

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及家属达到最高可能的生命质量,它是由多学科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提供的。

可见,临终关怀包含的主要观念无非是以下5个方面,让我们从这5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使我们护士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1、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

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

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

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

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顾海兵先生指出:

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

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

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

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

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

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

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

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

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

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

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

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

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

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

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

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

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

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

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

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畴之,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

古语曰:

死者何辜,生者何堪?

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

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

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

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

预防、治疗、临终关怀。

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

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

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闻临终讯息时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大致还会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一、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二、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有时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三、孤独产生的关怀需求,虽然病人有时会有静一静的想法,不过基本上病人并不希望这种静一静被误解为喜欢孤独的反应,事实上病人十分担心陷入孤独当中被家人遗弃,只是心中又不想因为害怕孤独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又想又怕的反应是家人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四、不希望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因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贡献价值所在,当然不希望由于生病就成为家人的负担,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时家人就必须从照顾的想法、方式到行动,想办法让病人产生参与感并介入其中,这样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积极实践自己的生活。

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1)否认期

患者表现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病情已恶化,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企图逃避现实。

患者焦虑急躁、心神不定、要求复查、少数者有自杀行为。

对策:

不将病情全部揭穿,以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逐步适应现存事实。

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以防不幸事件发生。

(2)愤怒期

患者表现为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气愤命运捉弄自己和将失去的健康与生命。

他痛苦、怨恨、常以谩驾或破坏性行为向家属或照顾者发泄心之不满。

对策:

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心之痛苦和不满,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制止和防卫患者的破坏性行为。

(3)协议期

患者表现为:

承认已存在事实,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出要求、期待好的治疗效果。

他对过去错误行为表示悔恨,请求宽恕。

对策:

对患者的种种协议或乞求,可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做出积极治疗与护理的恣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

(4)抑郁期

患者表现为忆认识自己的病治疗无望,身体日益衰弱、痛苦日渐增长,并消沉、低落和绝望,急于向家人交代后事,愿亲人守候。

对策:

鼓励和关心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带去快乐,增加其希望感。

(5)接受期

患者表现为感到已完成人生一切,重要事情已安排妥当。

他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情绪变得平静和安详。

对策:

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和气氛,帮助患者了却未竟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

以上5个阶段不一定按顺序发展,有时交错、有时缺如。

各个阶段时间长短也不同。

我国学者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中国传统文件影响,临终患者否认期前存在回避期,即患者和家属均知真情,却彼此隐瞒、故意回避。

对策:

采取相应的回避态度,不急于真实病情告诉患者,可寻找机会用暗示方法慢慢渗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回避至最后。

现代死亡特征与临终关怀的目的

对于现代死亡总结出三个显著特征:

1.死亡过程的延长:

100年前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急性热性病,如鼠疫、天花、结核、肺炎,很快就死去了,所以死亡过程很短,然而100年后的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心脑血管病、肺炎,这些都是馒性病,病人得病后的死亡过程延长了,其结果造成了社会上的濒死病人数量要比100年前多得多,病人的死亡过程减缓,故需要临终照顾的病人亦越来越多。

2.死亡制度化:

在100年前人们患了病很少住医院,而是住在家里,受到家属的照顾,病人的家属会尽最大努力给予照顾。

现在不同了,很多病人是死在医院里,只有少数死在家里。

他们在医院里得到的不是给予濒死者的照顾,而是接受检查、诊断、治疗,对临终病人很少给予照护,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终止病人的生命,所以在延长生命方面,选择了很多人工的方法、手段,正是这些方法和手段给一些濒临死亡病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3.死亡世俗化:

在几百年以前,很多人都有一些信仰,在西方世界,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按照他们的死亡观,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则相信死亡轮回学说,过去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观,但这些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认为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只有形式不同。

现在很多人虽然不信仰,但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死亡观念,他们既不了解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死亡变得越来越困难。

只有那些关心死亡、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才能知道如何使病患及家庭得到好的照顾,令其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

广大医护工作者开始考虑能否找到其他的方式为临终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控制疼痛,使临终病人能更舒适一些,解除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样在医学领域里就出现与发展了临终关怀服务。

其临终关怀的目的:

①为临终病人提供选择死亡的地方,减少肉体的疼痛,给予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

②提供专门为姑息照顾而设计的结构,辅助末期病人和垂危病患接纳临终的事实,安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③提供一种神圣的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灵的关怀,包括身体方面:

增进舒适,减轻痛苦。

心理方面:

协助病患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家人互动关系,面对死亡恐惧事实;遗族辅导等。

心灵方面:

获得心平安,灵魂的救赎等。

医院是以抢救和治疗为目的,而很多病人本来已没有治疗效果了。

临终关怀服务,对垂死的病人照顾的重点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何提供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减轻痛苦,享受余晖。

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工作

(1)疼痛控制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有70%以上晚期肿瘤或疾病末期的临终患者主诉疼痛。

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绝望感。

世界卫生组织(WTO)早已将控制疼痛提到重要位置并建议采用三麻醉性镇痛剂提高镇痛效果:

第一步:

给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类;

第二步:

给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可待因等;

第三步:

给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哌替啶等。

专家们强调镇痛剂的正确使用,注意选择给药时间与途径,用药品种与剂理和患者耐受性等。

某些非药物方法也可取得一定的镇痛交果,如松驰术、音乐疗法、生物反馈、外周神经阻断、针刺疗法等。

临床表现,控制疼痛的最大障碍是恐惧和疼痛。

因此,照顾者通过有效交流,用同情、安慰、鼓励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消除患者疼痛恐惧感,提高其疼痛阈值也很重要。

(2)解决基本生理需要保证营养

遵照患者饮食习惯,提供家庭式餐饮,少食多餐,调剂花样,辅以助消化药或必要时给予鼻饲、胃肠外高营养等方法均有益于临终患者的基础营养需要。

(3)缓解症状

如呼吸困难是临终患者的严重症状,给予整洁的环境,低浓度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人工辅助呼吸及必要时的气管切开均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

(4)控制排泄紊乱

便秘或腹泻、尿潴留或尿失禁常给临终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改善其临终生活质量。

(5)做好皮肤护理

临终患者衰退竭的体质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褥疮发生。

保证定时擦洗,每天按摩受压处、采用各种皮肤保护等方法有利于降低褥疮发生率或减轻损害程度。

(6)做好心理疏导针对临终者心理、行为特征和个体差异,帮助他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容。

其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是,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亲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心理,鼓励患者说出心的忧虑和苦恼。

同时,要以良好的态度、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身体、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困扰,并主动取得亲朋友好友和全体家属的配合,共同积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7)关怀家属

随着临终关怀的深主发展,对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研究和关怀安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怀家属现已成为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临终心理?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怀疑和否定期

“我不会死的!

“正是此期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忿恨期

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

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自责期

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

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子出世等。

抑郁期

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

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绝望期

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

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音乐治疗与临终关怀

音乐治疗虽已广被应用,但因这些研究中的科学严谨度各异,且仅有少数研究使用长期的追踪评估;因此,当引用这些结论时需特别注意。

即便如此,在临床上除了用来调适压力之外,音乐治疗至少已被应用在下列状况:

一、减轻因医疗程序引发的焦虑;

二、调适综合医院病人的情绪;

三、减少加护病房病人的并发症;

四、减少怀孕的焦虑与纷娩的疼痛;

五、减轻小儿科病人与新生儿的不安;

六、减少接受手术病人的焦虑与不安;

七、当做牙科病人的“听觉止痛剂”;

八、减轻癌症病人与临终病人的不安与焦虑。

不管病因为何,临终病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煎熬与痛苦是其它时候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需要协助的其实不是最痛苦的病人而已!

现今的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研究,更强调病人家属、甚至癌症或安宁病房中的工作人员的心理反应与生理压力,也都值得我们投与适度地关注与照料。

从一开始被诊断罹患绝症之际,病人无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连串的情绪反应。

每个病人的情绪反应依个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与社经阶层的不同而不尽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