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986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docx

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

第一章财务报告与会计政策

【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以及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和复杂化,社会各界对财务报表的需求量和需求面也逐渐蔓延和深化。

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层还是企业的外部投资人;无论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证券分析人士,他们均希望透过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作出明智的决策,希望借助财务报表分析透析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准确预测未来发展态势,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为日常管理、投资方向和信贷规模提供决策依据。

【学习目标】

①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财务报表对决策的重要性。

②理解会计假设和原则;会计政策与选择动机之间的关系。

③基本财务报表的内容及其披露的信息。

④理解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①会计政策与财务报表数据的关系。

②基本财务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其披露的信息。

第一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

一、财务报表分析主体

会计是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资料汇编成有用、明晰的财务报表,供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作为决策参考。

财务报表分析是与企业利害攸关的各个群体根据各自的目的,使用各种技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据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判断。

由于不同利害关系群体关心企业的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为了从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中得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他们往往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使用各种技术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加工分析。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包括:

①企业经营者;②投资人、证券分析家;③银行、供货方等债权人;④税务部门、行政监管部门;⑤消费者和地区居民;⑥企业员工和工会组织;⑦作为研究或调查对象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分析者等。

所以,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所组成的,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

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和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财务报表分析的种类

分类

分析主体和分析内容

内部分析

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为了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实力、利润分配和资本状况、现金流量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投资分析

投资人、证券分析家等为了掌握证券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侧重对盈利能力、利润分配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

信用分析

银行等债权人为了掌握企业对借款、应收账款等债务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短期性侧重于财务实力和现金流量等的分析,长期性侧重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税务分析

税务当局为了检查应税所得的计算是否恰当,侧重于盈利能力的分析

从表1-1中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是根据分析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方法从财务报表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财务报表对决策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根据公认会计原则、经系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进而汇总编制出能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报告。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根据各个利害关系群体对财务信息的不同要求,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提供给不同的利害关系群体。

(2)编制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以满足社会上对财务信息的共同需求,对各个利害关系群体的特殊需要用补充资料的方法予以提供。

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第二种方法对外提供财务信息。

我国会计法、证券法所要求的财务报表都是一般目的财务信息源的报表。

当决策者面临如何选择一项最佳投资方案,或决定是否授信给某个借款人、购货人时,必须参考广泛的财务资讯。

可参考的财务资讯很多,包括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也包括一些表外资讯,如产品品质、营销能力、市场占有率、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创新观念、行业发展态势、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

在各项可供利用的资讯中,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因其客观、具体和可衡量等特性占据重要地位;而且财务报表信息显示了企业已经发生的事实,极具预测价值,若与其他各项资讯结合,相辅相成,互为应用,将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大有助益,其分析信息的贡献价值罗列如下:

ö财务报表可明确显示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使决策者可据以预测未来并制定将来的经营方针和方向。

ö财务报表信息能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有助于各部门分工合作,明确方向,协调运作。

ö财务报表的及时提供有助于决策者随时获得分析数据,达成分析目标。

ö财务报表分析指标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评价管理业绩,调整产业政策。

第二节会计政策与选择动机

一、会计假设和原则

为了有效评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有必要了解形成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报表数据的会计理论。

我国财务报告所根据的会计理论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其中不乏对某一项会计经济业务核算提供一种以上备选方法的情况。

不同的核算方法产生的会计数据截然不同,对会计报表的结果和分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有助于分析人员理解会计的灵活性以及分析企业选择会计方法的动机及其适当性,从而进一步判别企业会计数据的失真程度和纠偏路径。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会计主体服务的核算内容必须和与实体相关的个人或其他实体的内部活动相区分。

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范围,有助于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的生产经营会继续下去,不会破产。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按正常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否则就必须按清算原则处理。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期人为地划分成一个个期间,每一期间称为一个会计期,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定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是等到歇业时才出具最终的会计报表。

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重大。

由于有了会计分期,企业整个经营才出现了前期、当期、后期等划分,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配比、会计调整等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

采用货币计量可以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但它也使会计报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会计报告中常以文字等形式披露非货币性信息作为补充。

(二)会计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资产应按取得时实际发生的成本入账,并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

受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因此会计账表上的资产价值往往不代表资产的销售价值。

这也是不懂会计的人常犯的错误,以为会计报表中列出的资产金额与资产的实际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同时某些资产的账面价值还受到会计折旧方法、摊销方法、计提资产准备、市场因素等影响,所以,报表分析的结果必须联系非会计信息和会计政策加以判断。

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具有弊病,但“市场价值”或“可变现价值”的应用更为困难,会计人员不仅难以对每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加以追踪,而且缺乏客观和验证性。

2.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费用,不论款项收付与否,均应在本期确认进账。

即收入、费用的确认以实际发生为准,不以实际收付为准。

权责发生制把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成本和利润的记录与现金的实际收支区分开来,收入与费用确认的会计规则运用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了经营业绩的衡量。

当可能的失真程度很大时,会计分析的价值便凸现出来。

3.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收入与相关的费用相配比,以正确计算当期盈亏。

配比原则的运用首先要确认属于本会计期的收入,然后将与收入有关的费用与之相配比。

确认费用应考虑四种类型的交易:

(1)本期支付并本期负担的费用,如支付的广告费。

(2)上期支付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如上期预付房租在本期的摊销。

(3)本期支付由下期负担的费用,如预付明年的保险。

(4)下期支付但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如应交未交的税金。

这些费用在确认时均以一定的方法加以估算,会计分析时应充分考虑管理人员利用会计选择加强盈余管理的可能。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与以后各期收益有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混淆不仅影响当期盈亏,而且波及资产价值的正确反映。

5.收入实现原则

收入实现原则是指收入必须同时符合四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比如某公司将代销商品款确认为收入,被审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理由是,按收入实现原则,代销收入只有在收到代销清单时才能认定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才能确认为收入。

6.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前后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一贯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一是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企业作会计政策变更;二是改变会计政策可以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7.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

实施谨慎性原则有助于防患于未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计提资产八大准备就是谨慎性原则的实务运作。

8.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中区别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采用繁简不同的核算方法。

即对财务报告乃至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处理,并予以充分披露。

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误导报表使用者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9.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比如公司有一年期银行借款,每年到期后可以延期一年,而且公司和银行都打算如此长期安排下去,则这种债务应归类为长期负债而非流动负债。

认定交易的实质不同于形式的情况,是会计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二、会计政策和选择动机

(一)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会计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通常关键的会计政策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如合并的原则和范围、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方法供选择;当法律法规要求变更或企业出于信息趋真性的驱动时,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决定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换用新的会计政策。

尽管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熟悉,他们所作的会计选择可能是有价值的,但也存在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选择。

因此,报表分析人士应分析关键的会计政策,并与本企业以往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标准相比较。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动机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为了完成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将围绕着这一总目标的实现而进行,让会计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利益,甚至服务于企业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正面解释这是一种盈余管理,从反面看,过度的盈余管理就是一种利润操纵。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实现企业战略

每个企业面临的发展前景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激进的发展战略还是保守的经营战略,会计处理所选择的方法必须与发展目标相一致。

比如企业急速发展阶段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企业筹资的申请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极其相关,若会计政策太过谨慎,则不利于资金的取得。

2.管理层的利益驱动

对管理层的绩效激励制度关系到管理人员对盈利管理的驱动,比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奖惩是否与企业效益严密挂钩,管理人员是否拥有股票等。

尽管目前上市公司的期权激励力度还非常微弱,但公司业绩、规模与管理层的报酬和职位去留仍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股权激励计划将更加强化这种关系。

所以,当企业的财务指标高低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时,会计政策的选择将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3.资本市场的约束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些关键的盈利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关系到公司上市或从证券市场上融资的可能;在关键的时期,如连续亏损年份或增发股票之前,企业往往存在选择或灵活应用会计政策的冲动和欲望。

虽然我国会计制度将会计核算方法具体化、详细化和规范化,但仍不排除有许多业务的会计处理尚未规范,需要会计人员估计和职业判断。

所以,报表分析时应评价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

案例1-1:

资产缩水150亿元

早在2002年1月1日,财政部就要求外商投资的证券公司与上市证券公司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核算。

当时由证监会主席助理、机构部主任李小雪牵头此事,在北京、广州等地多次召开研讨会。

期间广泛征求了国内券商及业内专家的意见,大多数券商也表示愿意。

对于新会计制度的作用,一位与会的证券公司稽查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认为,券商执行现行会计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

一是不能反映自营和委托理财的收益,二是对有些资产没有相应计提减值准备,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这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但为何直到现在仍没有付诸实施?

“这还用说吗?

连续两年的低迷行情,券商的经营状况岌岌可危,如果当时严格推行新制度,其中很大部分的券商将面临倒闭和破产,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一位券商老总如是说。

而另据一位与会的业内人士透露,其实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券商的大股东,如执行新会计制度,其资产难免会有大幅缩水;二是因为新会计制度的作用,使一些历史问题暴露,会涉及到相关人员的责任。

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教授说,目前证券市场规模缩小,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明显下降,历史包袱未卸,新的风险不断增加。

而目前证券公司的会计报表仍然存在很大水分,如果执行新的金融会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并进行相应追溯调整,证券公司资产至少将减少150亿元,甚至不少券商净资本可能出现负数。

其结果是,有的券商因取得主承销商资格,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资质与公司总资产、利润、净资本紧密挂钩,而面临丧失资质的风险,有的甚至出现破产。

摘自:

栗新宏.财政部规范会计制度证券公司真实面目渐现.中国经济时报,2003-11-12

第三节基本的财务报表

一、财务报告的内容

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书面文件,主要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注释组成。

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有关附表等。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财务状况的资料;利润表主要提供企业的经营成果或盈亏状况;现金流量表则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

有关附表主要指利润分配表,它提供企业在一定期间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情况的信息。

主表和附表是财务报告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角度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会计报表的信息要求

为了实现会计报表的编制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保证会计报表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做到真实可靠、相关可比、全面完整、编报及时和便于理解。

(一)客观性

会计报表必须根据核实无误的账簿记录来编制,不得弄虚作假,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即报表各项目的数据必须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以免误导信息使用者。

(二)相关性

会计报表应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并且便于信息使用者作出不同企业间、不同时期间的分析比较,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服务。

(三)充分披露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全面完整,企业应按照有关准则、制度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填写,不得漏编漏报,力求充分揭示。

(四)及时性

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再完整、真实的报表,一旦失去时效,也失去了价值,所以会计报表必须及时编制、及时呈送,以利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

(五)明晰性

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楚明了、便于理解。

如果会计信息晦涩难懂,使用者就无法据以作出合理判断,报表就失去了其信息的价值。

三、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

(一)利润表及其作用

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通过利润表,读者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以及净利润(或亏损)的实现及构成情况。

利润表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

首先,该表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有效工具。

通过该表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比较数据,可以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利润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其次,该表是预测未来盈亏及现金流量的基础。

尽管该表揭示的信息体现了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但过去与未来绩效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该表可用于预测利润和股利,预计公司股票的价值,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现金流量的大小、时间及不确定性加以预测。

第三,该表是衡量管理人员经营绩效的工具和作出未来决策的导航标。

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之一为投资报酬率,而决定投资报酬率的因素之一为利润,利润指标从某一方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二)利润表的格式与内容

利润表的格式主要有多步式和单步式两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其步骤和内容如下:

第一步,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第二步,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计算出营业利润。

第三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第四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净利润(或亏损)。

表1-2列示的是新天公司20×2年度的利润表。

表1-2利润表

编制单位:

新天公司20×2年度单位:

项目

上年数(略)

金额

一、主营业务收入

1 875 000

减:

主营业务成本

1 125 00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0

二、主营业务利润

750 000

加:

其他业务利润

0

减:

营业费用

105 000

管理费用

162 000

财务费用

62 250

三、营业利润

420 750

加:

投资收益

77 250

补贴收入

0

营业外收入

75 000

减:

营业外支出

29 550

四、利润总额

543 450

减:

所得税

154 588.5

五、净利润

388 861.5

(三)利润分配表

利润分配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已实现利润的分配情况或企业亏损弥补情况、以及年末未分配利润结余情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分配表的起始项目是利润表中的税后利润,而最后一项——未分配利润,又正好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一致,因此,该表被视为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纽带。

表1-3列示了新天公司20×2年度利润分配表。

表1-3利润分配表

编制单位:

新天公司20×2年度单位:

项目

本年实际

上年实际(本栏略)

一、净利润

388861.5

加:

年初未分配利润

0

盈余公积转入

0

二、可供分配利润

388861.5

减:

提取盈余公积

58329.23

三、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330532.27

减:

应付利润

0

四、未分配利润

330532.27

四、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又称财务状况表,是用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信息使用者可从资产负债表中了解以下三类信息:

第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第二,企业的资本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

第三,企业的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来自于:

(1)资产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

(2)由经营活动产生资金流入的能力。

(3)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筹措资金的能力。

(4)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变卖现有资产取得现金的能力。

资产负债表所展示的资源分布情形及对资源的所有权,有助于解释、评价、预测企业的财务弹性。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依照编表的目的、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组织形式,按一定的标准,对所有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归类。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

按流动性分类和按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类。

1.按流动性分类

在这种分类方法下,流动性强的资产项目排列在先,流动性弱的资产项目排列在后;负债按到期日的远近排列,近者在先,远者在后;所有者权益则按永久程度排列,永久性大的在先,小的居后。

表1-4为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基本分类。

表1-4    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流动资产

负债:

流动负债

长期投资

长期负债

固定资产

所有者权益:

无形资产

投资资本

其他资产

留存利润

根据以上分类原则,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可分为: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指货币资金及其他可以在一年以内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变为现金或耗用、售出的一切资产。

按照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强弱可依次排列为: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

凡不符合流动资产定义的其他资产,均为非流动资产。

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递延税款(借项)等。

其中,固定资产项目包括:

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其他长期资产。

负债类项目一般按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递延税款(贷项)进行分类、分项列示。

(1)流动负债。

指须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归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2)长期负债。

指归还期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递延税款。

指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间的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以及在以后期转回的金额,其贷方余额列示在负债项目下方,借方余额列示在资产项目下方。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一般按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分别列示。

2.按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类

在这项分类中,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被分为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

货币性项目是以货币形态存在或将以货币形式收回的资产,以及将以货币形式抵偿的债务,包括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非货币性项目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或将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的债务,包括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列举如表1-5所示。

表1-5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举例

项目

货币性项目

非货币性项目

资产

流动性

货币资金、应收款项

存货、预付账款

非流动性

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负债

流动性

应付款项、应交税金

预收账款

非流动性

长期借款、应付债务

长期应付款(补偿贸易引起)

企业会计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对资产和负债加以确认计量,所以在物价变动情况下,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在偿债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异。

非货币性项目反映的是购置日的历史成本,即使某些非货币性项目,如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