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模拟信息卷一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安徽省中考模拟信息卷一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模拟信息卷一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中考模拟信息卷一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安徽省中考模拟信息卷
(一)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净水
B.制作冰雕
C.比较合金的硬度
D.钟乳石的形成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是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倡导大家要爱护自然环境。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可过量使用农药化肥
B.城市推行共享单车制度
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
D.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3.多个国家的研究团队多次尝试合成119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符号为Uue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9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9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9g
4.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pH
B.滴加溶液
C.称量固体
D.稀释浓硫酸
5.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学校等场所使用了各种消毒液每天进行消毒杀菌,其中一种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1O)。
下列关于次氯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C1O由三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B.NaC1O中含有NaC1,是一种盐
C.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D.NaC1O中Na、Cl、O的质量比为1:
1:
1
6.化学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衣服能晾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水凝结成冰,体积变大
分子体积变大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
A.AB.BC.CD.D
7.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为延迟食品的保质期,可用甲醛溶液作防腐剂
B.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
C.明矾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D.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
8.下图是某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后进行的归纳,你认为相应图示表示不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B.盐的化学性质
C.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D.物质分类
9.镓酸锌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其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的激发下能发出很纯的蓝光。
镓酸锌也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镓酸锌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B.反应前后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
10.侯氏制碱法除了制得纯碱外,还可以得到氯化铵,下表中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C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A.氯化铵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的大
B.20℃时,50g水中加入20g氯化铵形成不饱和溶液
C.将3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升温至50℃,仍为饱和溶液
D.5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低一定温度,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某电子产品拆解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塑料属于__________(选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选择钛合金作为螺丝材料,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金属的硬度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该电子产品外壳制造材料使用了铝合金,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用石墨作电极在高温条件下电解熔融氧化铝,在阴极和阳极区分别得到A1和O2,阳极区使用的石墨易消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2.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将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干燥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利用F装置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____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四、流程题
13.为了达到收旧利废、节能减排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中,分离和提取出重要化工原料MgSO4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图: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步骤①中被磁铁吸引的金属A是_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②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②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还可选用下列试剂___________(填序号)。
a.硫酸铜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五、科学探究题
14.食品工业中碘化钾(K1)可用作营养增补剂。
碘化钾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久置会“泛黄”变质。
某实验小组对碘化钾变质后的成分及变质的条件进行探究。
I.探究变质后的固体成分
(查阅资料)淀粉溶液遇碘(I2)变蓝。
(实验1)
编号
①
②
操作及现象
加热变质后的KI固体,黄色消失,产生的紫色蒸气使淀粉溶液变蓝
向变质后的KI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Ⅱ.探究变质的条件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KI固体“泛黄”变质可能与O2、CO2和水蒸气有关。
(实验2)
利用下图装置和表中所列物质分别进行实验,放置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
装置
编号
①
②
④
⑤
试管中的物质
O2和H2O
O2和CO2
H2O和CO2
O2、CO2和H2O
固体颜色
无明显变化
无明变化
无明变化
固体泛黄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由(实验1)中现象推知,“泛黄”变质后的固体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和K2CO3。
(3)由(实验2)得出“KI变质一定与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填编号)。
(4)由(实验2)推知,KI“泛黄”变质的条件是__________。
Ⅲ.依据初步结论,深入探究变质的条件
(实验3)分别取相同浓度的KI溶液进行实验,在空气中放置相同时间,现象如下表。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④
实验
溶液颜色
无色
浅黄色→黄色(依次加深)
(5)(实验3)中,观察到③~⑤溶液颜色依次加深,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
(6)由(实验3)推知,KI固体久置“泛黄”变质过程中,CO2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5.在一节实验课上,某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展开了探究。
(1)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的CO2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①
块状大理石、10%稀硫酸
②
块状大理石、7%稀盐酸
③
大理石粉末、7%稀盐酸
图中丙对应实验______(填实验编号)。
对比甲和乙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之一是______。
确定用乙对应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用乙对应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当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仍有剩余,小明对此展开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紫色石蕊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会变成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一:
反应后溶液中无盐酸;
猜想二:
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①小丽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观察到______,说明反应后溶液显_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
②小明认为小丽的实验不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于是补充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A:
配制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溶液,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不变色。
实验B: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溶液变为______色。
③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也不够严谨,并再次改进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猜想一不成立。
(注意:
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
(实验探究二)请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
______
______
六、计算题
16.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气中喷洒石灰石浆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硫,其反应原理是
,若用5kg石灰石浆(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为原料,请计算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用活性炭净水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制作冰雕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比较合金的硬度是利用合金和纯金属相互刻画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钟乳石是由二氧化碳、水以及碳酸钙反应形成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
【详解】
A、农业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应合理使用,不符合;
B、城市推行共享单车制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符合;
C、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符合;
D、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符合;
故选A。
【点睛】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3.D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信息图可知该元素符号为Uue,正确;
B、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9,正确;
C、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9,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9,单位是1,不是g,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在元素周期表一格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表示的是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其他信息。
4.A
【详解】
A、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将pH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点滴板或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操作不正确;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托盘天平读数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操作不正确;
D、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操作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5.C
【详解】
A、NaC1O由钠、氯、氧三种元素组成,钠是金属元素,氧、氯是非金属元素,不正确;
B、NaC1O中含有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不含有NaCl,是一种盐,不正确;
C、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正确;
D、NaC1O中Na、Cl、O的元素质量比为23:
36.5:
16,不正确;
故选C。
6.C
【详解】
A、由于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湿衣服能晾干,选项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是正八面体结构,石墨是片状结构,选项B正确;
C、水凝结成冰,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隙变大,分子本身体积不变,选项C不正确;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选项D正确。
故选C。
【点睛】
注意物质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隙改变造成的,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7.B
【详解】
A、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溶液作防腐剂,选项A不正确;
B、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选项B正确;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杂质,使其沉降,但不能除去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故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选项C不正确;
D、厨房煤气泄漏,应关闭阀门,轻轻开窗通风换气,不能开启排气扇,开排气扇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引起爆炸,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8.A
【详解】
A、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气体、沉淀、水生成,三者满足任意一个即可,不正确;
B、一些盐能和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如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一些盐能和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如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一些盐和盐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盐,如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一些盐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如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正确;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含空气体积的78%;其次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仅占空气体积的0.03%,正确;
D、根据物质含有的种类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正确;
故选A。
9.B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
CO2和H2在催化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详解】
A、上述反应中镓酸锌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不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都不变,氢原子也不例外,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反应前分子总数是4,反应后分子总数是2,分子总数改变,不正确;
D、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10.A
【详解】
A、根据表中列出的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知,温度越高氯化铵的溶解度越大,故A正确;
B、由表可知,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2g的氯化铵,所以在此温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6g氯化铵,加入20g氯化铵形成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3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升温至50℃,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5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低一定温度后,溶解度变小,溶质会析出来,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11.合成大
石墨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详解】
(1)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称为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属合成材料;选择钛合金作为螺丝材料,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金属的硬度大;
(2)该电子产品外壳制造材料使用了铝合金,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易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保护里层的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1+3O2=2Al2O3;阳极区使用的石墨易消耗的原因是石墨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点睛】
12.试管A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b
【详解】
(1)根据图示,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干燥氧气,过氧化氢是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用固液混合不加热型,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干燥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A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3)实验室利用F装置收集氢气时,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即气体应从b端通入。
【点睛】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3.过滤铁
a
【详解】
(1)由图可知,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
铁能被磁铁吸引,故金属A是铁;
(2)剩余的两种金属为镁和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a、加入硫酸铜,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可除去镁,得到铜,符合题意;
b、镁、铜与氯化钠不反应,不能选用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c、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不但除去了镁、也除去了铜,还引入了新的杂质银,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I2④⑤O2、CO2和H2O同时存在加入酸的量不同提供酸性环境
【详解】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加热变质后的KI固体,黄色消失,产生的紫色蒸气使淀粉溶液变蓝,说明生成了碘单质;
②向变质后的KI固体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生成了碳酸钾,故填:
I2;
(3)得出“KI变质一定与O2有关”的结论,则应选择一个含氧气,一个不含氧气,其它因素相同,且含氧气的实验中KI变质,故选④⑤;
(4)由实验2可知,二氧化碳、氧气、水同时存在时,KI“泛黄”变质,缺乏其中一个条件,则无明显变化,故变质的条件是:
O2、CO2和H2O同时存在;
(5)由表可知,实验3中,③~⑤所加盐酸的量不同,其它因素相同,故溶液颜色依次加深,推测其原因是:
加入酸的量不同;
(6)由实验3可知,酸性越强,KI溶液越容易变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CO2起到的作用是:
提供酸性环境。
15.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溶液变红色酸CaCl2(或氯化钙)红取少量反应后的剩余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剩余固体中有碳酸钙
【详解】
(1)图中丙对应实验①,因为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甲和乙稀盐酸浓度相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故对比甲和乙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实验探究一:
①猜想一为反应后无盐酸,猜想一不成立,说明反应后有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②该反应的生成物为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实验A:
配制氯化钙溶液,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不变色;
实验B: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故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探究二:
探究剩余固体中是否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钙,实验步骤为:
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实验结论:
剩余固体中有碳酸钙。
16.2.56kg
【分析】
考查含有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时要注意参与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应该是纯净物的质量,而非混合物的质量。
【详解】
解:
设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x=2.56kg
答:
理论上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2.5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