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795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docx

党校考试政治理论复习题目

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答: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秩序的变更,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第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所谓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这是另一个重要条件。

在私有制下,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7.经济全球化

答:

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8.新经济政策

答: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标志。

核心是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

基本思路有: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答: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

答: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

答: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3.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辨析题

1.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它们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两者的区别: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

1.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效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答:

所有制与所有权两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是:

党的建设是核心,统一战线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武装斗争以统一战线为基础;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当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着统一战线的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就前进一步了。

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到在各个不同阶段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在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原则,实行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饿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科学地总结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促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斗争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的关系,党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如果党不准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他进行坚决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同样,如果党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不进行坚决的严肃的武装斗争,党也会瓦解,革命也会失败。

6.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7.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

(1)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现实追求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决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方向,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3)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辨析

答: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三是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江泽民在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9.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

答:

效率与公平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

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

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

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

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

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答: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恩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是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答: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三、论述题

1.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答:

1.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2.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答: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

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让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第四,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要求做到: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题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5.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7.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答:

一、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因此,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腐败是毒害党群关系的根源。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不懈滴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8.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答:

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里,即所谓“身心健康”。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原因大概有以下两方面:

1.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2.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那么,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包括:

1.平等原则;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

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是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二是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三是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四是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答: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

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政治自由两个方面。

3.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也是保持和发展公民个性的必要条件。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主要包括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特定主体权利。

宪法中的这些特定主体具体是指妇女、离退休人员、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等。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除上述义务外,我国《宪法》还规定: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