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70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馆》节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茶馆》节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茶馆》节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茶馆》节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茶馆》节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馆》节选教案.docx

《《茶馆》节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馆》节选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馆》节选教案.docx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教学要点: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课时: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熟悉课文,了解剧情结构

一、导入课文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

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

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

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

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

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

讨论题:

以王利法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哪些人物?

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

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提要:

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预习:

试体会本剧的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初步感知《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二、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分组讨论)

明确:

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雄伟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

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

小结: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特殊的戏剧冲突小茶馆影射大时代

三、结合剧情,通过分角色朗读,鉴赏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王利法:

1、从《茶》全剧宏观显示王利法的一生:

一幕:

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左右逢源,只求温饱,天下太平。

二幕:

随着时代大改其良,任它开放,我去开张,不问天下,莫谈国事,非常顽固保守。

(前面开茶馆,后面开旅馆)

三幕:

请女招待,使茶馆焕发青春,最后倒闭,自杀。

为作顺民,心机用尽,

顺民不行,悬梁自尽。

2、学生分角色朗读:

“难民在门外央肯……你倒是抓早点买菜去呀”后评析王利法对不同态度:

对难民:

难捺的烦恼,没有同情心。

对巡警、大兵: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反映的性格:

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3>对唐铁嘴:

称呼“先生”

打发“不再拉拉扯扯白送茶喝”满心厌恶轻蔑,仍笑脸相迎,不得罪

说谎“住满了人”

<4>对报童:

烦恼。

小结:

王利法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写照

联系下文的有关情节,进一步把握王利法的性格:

自私:

默许刘麻子的肮脏交易/不愿收留康顺子母子,同情但有限度。

圆滑、怕事:

对宋恩子、吴祥子的敲诈不敢反抗,曲意奉承。

继续分角色朗读,鉴赏其它几个人物形象:

讨论:

1、常四爷:

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但一个人很难挽狂澜于即倒

——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

2、松二爷: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

——无谋生能力的旗人代表。

3、刘麻子、唐铁嘴:

满嘴流气、无耻无赖

——反映了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4、崔久峰:

——悲观、绝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5、吴祥子、宋恩子:

——蛮横霸道,傲慢无礼的老牌特务的代表。

总结:

受帝国主义、军阀、反动势力、地痞重重压榨的人,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闪烁着鲜明的时代的色彩。

而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反动势力的横行霸道,更显示出社会的黑暗与灭亡的必然趋势。

分析本剧的语言特色

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的特色,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如王利法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又一特色。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比如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表面看滑稽可笑,但仔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深意,明明是受人侵害却偏偏要自我夸耀,这是一种让人带泪的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