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8677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6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docx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

招标文件

 

第二部分设计任务书

1

项目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1.1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最南端距市中心10公里。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昌平新城为首都规划建设的11个新城之一,功能定位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引导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随着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昌平新城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以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先导,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已启动并逐步建设,该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将与昌平新城东区、巩华城、沙河高教园区等重点地区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同步推进。

1.1.2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作为昌平新城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轴线,沿线已经集聚了产业、高教、研发、商业、城市居住等功能,是未来昌平新城城市化发展的主轴。

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规划用地正处于这个发展轴上的核心位置,其东侧有沙河高校园区、南侧为福田汽车生产基地和生命科学园,北侧有中关村昌平园产业基地和埝头工业区等,向南为中关村海淀园。

1.1.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决定在昌平科技园设立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有效集成科技力量,打造在全国具有创新和技术辐射功能的区域能源科技产业基地。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名称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及A12地块建筑设计方案

1.2.2招标人

中石油(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2.3项目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1.2.3.1建设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的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北部的10个地块(A-12、A-13、A-15、A-16、A-19、A-29、A-33、A-34、A-42、A-45地块)内。

用地范围北至为北六环路,西临原京包路绿化隔离,东临为八达岭高速路绿化隔离带,南至沙河西区六号路北边界。

1.2.3.2场地由京包铁路、北六环路、八达岭高速围合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约1400米左右,东西宽约1000米左右。

地势平坦,工程地质和植被条件良好。

1.2.3.3场地目前大部分为开敞的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

场地内原有钢材、铝材厂的厂房和仓库以及部分村庄等地上建筑物目前已基本搬迁、拆除。

一条由用地南部北沙河引出的中直渠由南向北从场地中部穿过,为规划中的排洪与景观结合的生态工程。

由一级开发商负责建设市政和建设用地外环境景观工程,市政工程目前已开工建设,环境景观尚未有方案。

1.2.4建设规模

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33.32万平方米,其中:

科研用房32.724万平方米,一般实验室用房48.606万平方米,特殊实验、试验室、实验厂房、北京石油机械厂、中国石油北京数据中心等建筑面积为38.920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建筑面积为13.07万平方米。

此外,还要结合停车、设备用房、人防等综合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地下室空间。

其中A-12地块作为一期工程先期开发,地上总建筑面积16.48万平方米。

1.2.5项目定位与功能

1.2.5.1项目定位

核心技术创新基地——以先期入驻企业及其它入驻企业为基础,集中优势,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依托园区内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试中心、交流中心等技术平台,加强新技术培训推广,完善技术、知识产权市场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创新人才培育基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实践基地,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和提高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研发水平。

1.2.5.2项目功能

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由入驻科研机构的科研办公及一般实验用房(通用实验室)组成科研区,其中一部分用于适应海内外石油科技单位和人才对科研办公实验等设施的建设需求,考虑布置专家工作站,并且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是对一些入住单位的特殊实验、试验室、中试生产等建设需求,在产业用地内分别进行考虑和安排,组成试验实验区;

三是对公共服务建筑如大型会议、文体活动、餐饮、图书档案以及信息交流、技术成果展示、产品转让、公共服务、管理等建筑用房等进行集中建设,组成公共服务区。

1.2.6建筑控制综合造价

投资标准暂按5000元/平方米限额设计。

本投资标准为红线内建筑、安装工程、室外工程等全部综合造价,不包括土地费用、实验设备、家具和建设单位发生的各类费用。

经济指标参考近年北京地区建筑综合造价。

1.2.7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结合各单位业务发展需要和创新基地土地一级开发时序,采取分步开发的模式进行建设。

结合土地一级开发进展情况,尽量安排A-12地块,作为先期开发地块解决有关入驻单位科研办公场所,结合总体规划考虑A-15、A-16地块先期解决一期工程部分公建配套设施。

其中A-12地块作为一期工程先期开发,包括科研办公楼及一般实验楼(标准实验室)16.48万平方米。

2008年10月至2010年底完成一期工程。

2规划设计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2.1规划设计的目的

以集团公司科技资源整合为契机,入住5家科研单位为先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企业聚集和产业集群效应,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造一个体现中国石油卓越品质的、充满人性化的研究环境,突出表现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的标志性及独特性,把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研究试验、产品开发为一体,面向国内外石油市场,高新技术为先导,智力密集,资源共享,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研发型科技基地。

在体现中石油企业文化的前提下,应与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定位相匹配,满足绿色、环保和节能等要求。

2.2规划设计任务

2.2.1根据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完成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的总体规划。

2.2.2完成A12地块建筑方案设计(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2.3对总体规划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的运行能力、制冷和供暖的技术路线以及供电方案进行科学论证。

2.2.4中标人还需根据多方面评审意见及业主要求完成总体规划方案及A12地块建筑设计方案的修改直至达到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要求。

2.2.5中标人还应在各个地块招标时提出设计控制条件;可研重大调整时,协助甲方调整设计需求;对室外公用工程提出预留条件。

2.3规划原则

适用性:

坚持新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充分利用场地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园区的功能特点,满足其一般和特殊、当前和长远的要求,创造符合中国石油科技文化特点的建筑空间与环境,符合场地总体规划要求。

和谐化:

利用场地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随形就势,通过建筑环境空间组合和布局,创造独特的空间形态;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应用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人、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文化:

以人为本,兼收并蓄,注重企业文化传统,体现中国石油的行业特色,塑造独特的园区自然人文环境形态。

整体性:

综合利用土地和场地资源,科学合理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达到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

效益化:

坚持高科技、高效益,运用现代信息控制手段,软硬件并重,循环集约,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合理选择技术和设备方案,优化基础设施系统方式,达到高效、便捷、安全、准确,提高建筑的技术含量和使用寿命,注重投资效益,注重运行成本。

3规划设计条件

3.1功能定位与布局

按照《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基地是以自主创新为龙头,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基础,是昌平新城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中心。

根据《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用地功能布局主要由北向南分为六部分即研发区、产业区、公共服务中心区、多功能混合区(研发、产业)、高等教育区、配套生活区组成。

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场地位于创新基地北部研发区、产业区10个地块内,其中北部六个地块(A-12、A-13、A-15、A-16、A-19、A-34地块)为研发用地,南部四个地块(A-29、A-33、A-42、A-45地块)为产业用地。

研发用地主要用以安排科研以及办公等功能,产业用地包括技术转移、成果孵化、中试、生产等设施用地。

其功能性质与创新基地所在地块用地性质相吻合。

在对石油科技创新基地总体功能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基地总体规划要求,以规划道路结构为基础,将主要功能分为科研区、实验区和公共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块,在各用地区块内按其用地性质妥善进行功能布局,同时要满足规划控制指标、分期建设以及各功能区块之间内部关系、空间布局、环境协调等方面的要求。

3.2外部交通

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场地内西侧规划有一条铁路走廊,包括京包铁路、京张快速铁路和市郊铁路S2线等几条铁路线路,宽度控制在200米左右,两侧各设置宽度约为100米左右的防护绿地。

区域周边主要规划有八达岭高速公路及其辅路、六环路、顺沙路等几条道路。

八达岭高速公路辅路在该范围内规划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中布置,规划满足单方向两条机动车道提供交通服务。

顺沙路与六环路走向基本一致,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以西段规划等级为二级公路,规划红线宽度为40米,它是昌平新城范围内东西走向的一条重要干道。

3.3内部交通

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场地内有3条主干路、4条次干路(包括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辅路)和7条支路组成,基本形成格网结构,其中3条主干路为一横两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40-50米;4条次干路为两横两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5-40米;支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25米。

3.4主要交通节点

有1条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相交处为道路下穿铁路走廊,与规划河道相交的城市道路有1条,相交设置跨河桥。

规划有两处公交首末站,一处与市郊铁路车站结合布置,另一处位于马满路与原京包路相交处。

此外,在公交首末站附近规划安排P+R停车场一处。

公共交通与市郊铁路紧密配合,为该区域构建了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和便捷的换乘条件。

3.5工程地质情况(普勘资料,仅供参考)

3.5.1工程地质的地层特征

本场地在地下40米范围内的地层按沉积年代和成因类型可分为:

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纪沉积层,按照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土层自上而下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成因年代

大层序号

地层序号

地层岩性

平均层厚(m)

容许承载力[σ0]

kPa

人工堆积层

1

亚粘土填土

1.26

新近沉积层

2

亚粘土

4.38

100

②1

粘土

80

②2

中砂

140

第四纪沉积层

3

亚粘土

7.06

150

③1

亚粘土

160

③2

粘土

120

③3

亚粘土

200

4

细砂~中砂

3.55

300

④1

粗砂~砾砂

320

④2

亚砂土

270

5

亚粘土

7.85

200

⑤1

亚粘土

250

⑤2

亚砂土

260

⑤3

粘土

180

6

粗砂~中砂

3.48

350

⑥1

细砂

300

⑥2

亚粘土

210

⑥3

亚砂土

210

7

亚粘土

6.13

220

⑦1

粘土

200

8

亚粘土

最大揭露厚度

4.6m

300

场地地表以下20.0m范围内的土层综合评定为Ⅲ类场地土。

3.5.2地下水特征

本场地有3层地下水,第一层水位埋深1.0~2.0m,属上层滞水,水量不大;第二层水位埋深11.0m~12.5m,属潜水;第三层水位埋深21.5~24.0m,属潜水。

近3~5年最高地下水水位表高42.0m。

地下水的水质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但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

3.5.3地震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特征周期0.45s。

当地震烈度达到8度,地下水位达到42.0m标高时,本场地

2中砂层为液化土层,其余土层均为不液化土。

3.6内外部市政基础条件

目前可利用规划区外的市政设施有:

高教园110KV变电站、巩华城高压B调压站、污水处理厂一座(包括中水处理厂)、西沙屯220千伏变电站一座,可满足园区内建设条件要求。

目前已由一级开发商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始建设内部市政管线(含给水、污水、中水、燃气、雨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信息网络等),可到达各用地地块周围道路边界并提供接口条件。

主要市政规划条件详见附件《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创新基地综合管网布置图。

3.7土地一级开发情况

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将结合土地一级开发时序逐步进行。

一级开发完成道路及沿路管网工程可保证园区内能源供应及接口条件,满足开工建设条件。

创新基地在建设中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先建设主要的路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后建设绿化及景观工程。

3.8用地控制性规划指标

3.8.1建筑规模根据《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133.328万㎡,其中研发建筑面积94.40万㎡,高新技术产业建筑面积38.928万㎡。

3.8.2控制指标: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情况见下表-2。

表-2规划指标控制表

地块

编号

用地规模(公顷)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m)

绿地率

%

建筑面积(万㎡)

备注

A-12

8.24(合123.6亩)

2.0

30

45

35

16.48

\

A-13

10.18(合152.7亩)

2.0

30

45

35

20.36

\

A-15

6.73(合100.95亩)

2.0

30

45

35

13.46

\

A-16

6.22(合93.3亩)

2.0

30

45

35

12.44

\

A-19

6.65(合99.75亩)

2.0

30

45

30

13.30

\

A-34

9.18(合137.7亩)

2.0

30

45

35

18.36

\

合计

科研设计用地:

47.20公顷(合708.0亩)建筑面积94.4(万/㎡)

A-29

6.13(合91.95亩)

0.8

35

24

15

4.904

\

A-33

9.93(合148.95亩)

0.8

35

24

15

7.944

\

A-42

11.34(合170.1亩)

0.8

35

24

15

9.072

\

A-45

21.26(合318.9亩)

0.8

35

24

15

17.018

\

合计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48.66公顷(合729.9亩)建筑面积38.928(万/㎡)

总计

95.86公顷(合1437.9亩)

\

\

\

\

133.328

\

停车指标由投标单位根据控规要求及将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未尽情况详见《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规划设计要求

4.1指导思想

4.1.1立足当前,远近结合,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4.1.2符合创新基地总体规划要求,以规划道路结构为基础,合理进行功能布局,达到系统便捷合理,管理方便高效,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4.1.3合理利用场地既有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平衡,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为石油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运营创造条件。

4.1.4综合考虑当前和今后可能的发展需求,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整体规划,分期建设、合理安排,降低投资。

4.1.5与创新基地整体规划协调统一,同时相对独立,便于运营管理。

4.2建筑规模

科技创新基地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33.32万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32.724万平方米,一般实验室用房48.606万平方米,科研用房与一般试验室按4:

6配置,特殊实验、实验室、实验厂房、北京石油机械厂、中国石油北京数据中心等建筑面积为38.920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建筑面积为13.07万平方米。

此外,还要结合停车、设备用房、人防等综合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地下室空间。

建筑面积汇总详见下表-3。

表-3建筑面积汇总表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总建筑面积

万m2

133.32

一、科研用房

万m2

32.724

二、一般实验室(通用实验室)

万m2

48.606

三、特殊实验、试验室、实验厂房

万m2

38.920

北京石油机械厂建筑面积为15.950万平方米

中国石油北京数据中心建筑面积为5.214万平方米

其他先期入驻单位特殊实验室9.537万平方米

其他单位特殊实验室建筑面积8.219万平方米

四、公共服务建筑

万m2

13.07

4.3总体规划

4.3.1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条件,按照控规条件要求,合理组织交通、功能和空间,合理安排各单体建筑系统工程及接口,节约建设用地、降低营运能耗,方便高效使用。

4.3.2注重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达到节能、安全、健康和环保,节约建设用地、降低营运能耗。

4.3.3营造现代典雅、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体,层次丰富的创新基地空间,有品味的建筑细部。

在重点节点部位设置个性化公共建筑单体或景观小品,强调领域的功能性和可识别性。

从建筑功能出发,以建筑文化为先导,强调科技创新基地作为综合体系统性和前瞻性,达到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强调现代化、园林化、高科技、石油文化特色。

4.3.4按规划和北京市有关要求安排停车位,每栋建筑前设置访客临时停车位,基地内部50%以上停车位设置于单体建筑地下,地上留出最大地面空间用作景观绿化。

4.3.5在重点节点部位设置个性化公共建筑单体或景观小品,强调领域的功能性和可识别性。

4.3.6充分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4.4建筑单体

4.4.1在建筑设计上将功能的个性和共性结合,针对科研办公、实验试验、公共建筑、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类型,提供适合的功能布局及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

4.4.2对科研区建筑采用高效简洁的单元平面设计、灵活弹性的单体规模组合以及标准柱网组合,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提高使用系数和空间利用率。

4.4.3合理运用建筑材料与色彩,塑造大气而现代的石油科技企业形象,创造稳健、简洁的科技企业特有的建筑气质。

4.4.4公共建筑满足其配套服务功能,参照近年北京同类建筑水平达到平均、先进水平,室内装修和设备,达到智能化、现代化、生态化。

4.4.5科研实验建筑充分考虑建筑的通用和灵活可变性,设置集中通用的水电气、通风排气管井管道、管带和接口,采用中级室内装修和设备。

4.4.6特殊的试验用房,尽量多层布置集中建设,局部采用大跨度和高层高,满足工艺和设备的特殊要求,满足环保、安全、健康的要求。

4.5一期工程A-12地块设计要求

4.5.1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科研及一般实验室建筑(通用实验室),先期解决有关入驻单位科研办公场所。

安排安全环保院、规划总院的科研用房及一般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109万平方米,以及其它入驻单位科研用房及一般实验室11.361万平方米。

在进行设计时结合入驻单位需求尽量考虑建筑的通用性,便于实际入驻时分配调整。

一般实验室建设内容详见附件1。

4.5.2主要指标

科研用房7.65万㎡,一般实验用房(标准实验室)8.83万㎡,总建筑面积16.48万㎡。

表-4一期工程A-12地块建筑面积汇总表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总建筑面积

万m2

16.480

一、科研用房

万m2

7.650

其中

万m2

万m2

1.200

含研究室、中小会议室、辅助用房

万m2

万m2

1.800

含研究室、中小会议室、辅助用房

万m2

万m2

4.650

含研究室、中小会议室、辅助用房

二、一般实验室(通用实验室)

万m2

8.830

其中

万m2

万m2

1.200

万m2

万m2

0.909

万m2

万m2

6.721

4.5.3设计要求

1)在建筑设计上考虑个性和共性结合,针对科研办公、一般实验等不同功能提供适合的功能布局,并结合实际经验,经济合理确定建筑层高、柱网组合、结构选型等技术方案。

2)采用高效简洁的单元平面设计、灵活弹性的单体规模组合以及标准柱网组合,创造丰富灵活、使用系数高的建筑使用空间。

在朝向上应充分利用南北向自然采光。

设置适当的地面停车位,其余停车位设置于建筑地下,地下停车数量占总停车数量的50%以上。

3)节约建设用地、降低营运能耗。

经济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合理进行地下停车,设备用房等功能的面积分配,并按国家现行规定设置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平时使用性质按车库考虑。

4)合理运用建筑材料与色彩,塑造大气而现代的石油科技企业形象,创造稳健、简洁的科技企业特有的建筑气质。

4.6景观设计

4.6.1对场地绿化、道路、建筑、硬质景观及既有的水渠等环境因素进行整体设计,融入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元素,创造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石油科技文化环境氛围。

4.6.2运用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造景、借景手法,室内外结合、自然和人工结合,提供现代园林式办公、科研场所空间,体现对人的最大关怀。

4.6.3结合整体规划,可布置适当的水系,应考虑与既有水渠(中直渠规划上口宽30米,两侧绿化带宽各30米,沿中直渠南北向规划为城市绿化景观轴线)的关系、可操作性以及适当的使用成本。

4.7建筑设备

4.7.1供热系统:

在产业用地内的特殊实验室、试验厂房、库房等设置散热器供热系统,热源可以选用燃气热水锅炉,燃料为天然气或者采用适当的新型供热、制冷系统(如地源热泵技术等),投标人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路线的论证。

4.7.2空调系统:

科研和公共区空调系统冷热源选用直燃机,燃料为天然气或者新型的制冷系统。

冷热源机组及相关设施尽量统一设置,方便管理,位置设在地下室;室外冷热水管线宜集中布置,管沟敷设。

数据灾备中心主机房部分空调尚要增加机房专用恒温恒湿空调,并采用顶棚回风、地板送风形式。

4.7.3燃气系统:

天然气管道接园区主网,在各个用气点分别设置中压/低压调压站,保证低压燃气管线入户,管线埋地敷设。

4.7.4给水系统:

生活及消防等用水均依托园区管网。

室内饮用、盥洗、沐浴、试验等用水由给水管网直接供给,卫生间冲厕用水由园区内的中水给水管网提供;热水由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内分设在各区块的直燃机和屋顶太阳能设备提供。

4.7.5排水系统:

采用污、废分流制。

室内生活污水排入室外污水管道,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室内盥洗、沐浴等废水排入污水管网后在中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处理;实验、试验室内排出的有害废液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特殊处理,各项指标达到市政排放标准后,排入到市政污水管道。

4.7.6雨水系统:

采用雨、污分流制。

地面雨水先排入各地块的雨水渗沟或地块内进行下渗,再通过渗沟将雨水汇集,在收集池中;屋面雨水采用内、外排水相结合的方式,由雨水管道收集排至室外,经室外场地内雨水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