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806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docx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

 

产业政策与数据分析

第35期

(总第756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17年09月07日

国信观点:

 产业扩容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强力约束

宏观导航:

 承载希望金砖国家将再启“金色十年”

      人民币稳步升值逼近6.5中性降准呼声起

      2050年老龄人口将增至4.8亿养老消费刚刚开始

数据快报:

 上半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企稳向好

      钢价上涨并非“价格异动”存在两大支撑

政策快递:

 保监会:

鼓励外资险企进入健康、养老等专业领域

      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政策红利期

国际产经:

 华尔街:

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表现令人叹服

      乌克兰:

正在制定、完善“一带一路”线路图

内部报告: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示“新一轮繁荣”过于乐观

      中国应警惕资产证券化的滥用

产业扩容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强力约束

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而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的深层次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

数据表明,1992-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能耗总量变动轨迹呈现上升趋势。

美国能耗增长了15.48%,日本能耗增长了13.74%,印度能耗增长了45.46%,中国能耗增长了24.87%。

国际能源局(IEA)2010年的《世界能源展望》称,在今后20年内一次全球能源使用增长将近40%,而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将在未来25年里驱动全球能源需求。

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在2008年到2035年间会上升75%,到2035年,中国占世界能源需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上升至22%。

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资源环境方面大的突出问题比欧美发达国家提前35至40年出现,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产业发展将继续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只有未雨绸缪提出和正视问题,用新理念和后发优势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道路,才能避免产业走“先发展后治理”或者“边发展边治理”的老路。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发展形成约束

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增加过快,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约束加大制约着工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发展的约束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包括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承接或转移等等。

1、控制产业规模和容量扩张

受自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影响,每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度的、特定的,不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规模、扩张容量要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符合、相匹配,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否则,以牺牲资源环境带来的非理性发展难以为继。

目前,基于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对不同产业的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产业规模扩张起到较好指导作用。

采用平衡指数计算法对新疆煤化工产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得出不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应减缓煤化工项目的实施规模,以免对该地区水资源造成更大范围的过度使用或者水源污染。

采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法预测,对辽河源头区四种未来发展方案的水环境人口承载力及产业结构匹配度分析预测,得出节水治污政策偏好决策方案是该地区最佳发展方案,在该方案下2020年辽河源头区的人口适度规模为550.32万人,可承载从业人口规模为302.68万人。

构建人口、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北京市2020年的水资源人口极限承载力为2402万人,即2013年以后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数量不得超过每年41万人。

典型地区的分析测算,对全国整个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有较大借鉴意义。

2、引导和强化产业合理布局

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是实现环境友好型低碳经济的重要条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约束下,要确保产业顺利发展必须在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的选择。

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主要是以特定地区为案例,进行主导产业的优化选择。

以长春新区为例,将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以基准形式纳入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并依据基准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春新区应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7个产业作为工业的主导产业,而过去传统的资源型行业、制造业不在选择之内。

基于对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资源环境基准、综合要素生产率基准、比较优势基准和产业关联基准构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对江苏省工业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未来一个时期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的行业选择。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主要是不同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发展优先级的评定;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将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特征,提出制订产业准入门槛、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等产业规划建议。

3、指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条件下,进行产业结构研究,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目前主要是建立优化模型或是综合评价体系,得出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关注较多的主要是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如何最优布局。

对山东济南和青岛新区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生态赤字等进行测算,发现这两个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得出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调整各产业内部比例,增加环保投资等分析结论。

通过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发现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以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为主。

4、取舍产业的承接和转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

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在产业绿色发展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上优势明显,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但产业绿色发展处于劣势。

因此,不同地区间的产业承接和梯度转移,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和增长需要,还必须统筹兼顾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通过对资源环境一体化条件下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资源环境及生态容量约束背景下,建立区域开发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机制,包括产业转移、行业协调、产品协作、联合开发和组建集团等模式。

在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各承接区的生态承载压力和生态承载弹力均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合肥可适当承接资源依赖型产业,马鞍山可适当承接环境依赖型产业,其他承接区可同时承接资源依赖型和环境依赖型的产业。

二、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个地区产业规模或产业结构的变动,势必对本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进而造成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的下降或者恶化。

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工业化初期和物质产品匮乏的时代,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破坏的影响不为人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重视且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这一时期,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谴责,必须引以为戒。

衡量和分析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二是产业对资源环境影响评估法;三是增加新兴产业对资源环境消耗新增需求的分析。

1、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通过某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变化轨迹进行分析,将经济产业发展对资源生态的使用范围、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进行量化研究,综合评价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再生性状况,得出产业优先发展序列,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运用产业生态足迹法,对1990—2000年10年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占比最高、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生态效率的主要问题;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比居中,生态效率增长最快;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占比最低,生态占用强度也最低,但其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

在地区产业生态足迹研究方面,通过计量模型得出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将生态足迹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进行协整分析,得到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35,其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668:

0.011:

0.049,说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农业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再使用。

政策建议为加强土地管理、强化区域贸易、改变消费方式、完善产业体系等。

2、产业和资源环境影响评估法

科学评估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也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了参考方向。

在评价方法方面,主要采取构建产业资源综合承载力理论模型、综合评估法和因素评价法。

一是提出包含资源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附加环境成本的产业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概念,用以评估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例如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在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和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降低10%以上。

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

二是提出由经济效益、环境资源产出率和环境资源满足度三因子集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矩阵转换评价方法,对某地区资源环境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产业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发现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是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发现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减弱,环境负载率不断提高,人口承载力持续降低。

对新疆的研究表明,新疆的产业资源消耗的时间特征呈现出长期以来农业用水占较大比重、近期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强度较大。

“九五”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

3、新兴产业对资源环境新增需求不容忽视

从理论上讲,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新兴产业,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较小,但是,随着新兴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些产业也会派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问题,对资源与环境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高端制造业所需要的稀有元素资源问题以及所产生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满足的要素承载力问题,包括知识承载力、信息承载力、人力资源承载力等,均会对资源环境消耗和排放产生新的需求;三是新能源生产和利用所需要的资源及环境影响问题,循环经济所带来的一次资源承载力变动问题等等。

这些产业的深度发展都会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产生冲击和挑战,在产业后续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

三、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导致对外贸易的“生态逆差”

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但是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呈现快速消耗和破坏的状态。

201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升高,且煤炭消费量占比始终较高。

这是因为在国际化分工当中,我国始终处于劳动密集度高的低端产业链环节,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资源环境的透支和危机又会制约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依靠扩大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虽然我国的工业产品走出国门赚取了大量外汇,然而,在向世界大量输出各种产品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自身的能源消耗,增加了自己的环境污染。

例如,中国每年出口1亿吨以上的粗钢,间接地出口了2亿吨煤炭,同时还把工业污染排放在国内。

这种“替代”一方面为其他国家减少能源消耗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压力。

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外贸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