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7984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docx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

【热门】听课记录小学(25篇)

听课记录小学

(一):

《5的乘法口诀》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贴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进取思考的氛围中。

另外,从杜教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听课记录小学

(二):

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

纵观整个展示课,我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

反思整个展示课,我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

下头以宁晓英教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如:

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

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

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鼓励学生用自我的方法解决问题,**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

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如:

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

没有放手让学生自我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

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

在教学“封闭”概念时,教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

而没有设置比较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经过比较,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听课记录小学(三):

《四边形》

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经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进取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理解知识

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齐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我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进取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经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和进取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听课记录小学(四):

科目:

数学

课时:

一节课

授课者:

刘素彦

听课时间:

2013年2月28日

课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

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

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

六七四十二生:

6×7=427×6=42

二、新授

1、师:

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

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

三七二十一,21个。

师:

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

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

那么换成运算式,怎样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

3+3+3+3+3+3+3=21(个)(板书)

师:

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

7个3,三七二十一。

师:

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

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

有汉堡和薯条。

师:

好,完整地说。

生:

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

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样怎样写运算式呢

生:

2×7=14(个)

师:

薯条呢

生:

7×7=49(个)

师:

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

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

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

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

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

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

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

(读)

师:

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

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

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

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我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

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

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我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

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

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可是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听课记录小学(五):

经过一天的团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

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教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

薛教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

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来自江苏的吴冬冬教师教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

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印象。

对于长方体顶点、面、棱的认识,以往的教授方式往往经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来得出,而这节课,吴教师经过多媒体的图形、立体的动画,学生的实际操作,最终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浙江的学俞教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人数,甚至用自我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俞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教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教师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必须的距离。

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本事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听课记录小学(六):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整体数学素质,一向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异常是当前,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

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进取的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并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我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

让他们觉得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我还是很有期望提高的。

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便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

永远记住: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

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异常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

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

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可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

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

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进取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听课记录小学(七):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

(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

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

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

【评:

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

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

啊!

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

情不自禁)。

【评:

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

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的意思?

(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的意思呢?

(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出示第三自然段:

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

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华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听课记录小学(八):

《统计》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经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本事。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

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

课始,沈教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

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

能够小组合作。

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

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

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

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听课记录小学(九):

《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

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

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比较、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

许教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头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进取作用。

此外,从2+2+2+2=8和4+4=8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一样会得到不一样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

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听课记录小学(一十):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

个位是3、6、9的数。

生:

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

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

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生:

想!

(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师:

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

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

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

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

(很多学生举手回答:

6根、9根、12根……)

生7:

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

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

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

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

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

同学们真棒!

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我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课记录小学(一十一):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

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

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

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

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学生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

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踊跃)

1)课文写……

2)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

两个感叹号。

5)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

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

条鱼很大?

(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引导读:

“哇!

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

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

(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

父子的对话:

爸爸: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

”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

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听课疑问:

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

介绍“规定”,问:

“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

(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

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

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

“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

此时的心境如何?

(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

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

后悔吗?

(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

“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

“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

”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听课记录小学(一十二):

《组合图形的面积》

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构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经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取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

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思考计算、最终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本事。

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