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7955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docx

提高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狠抓落实做出成绩

付镇益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的进行学习探讨。

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所有学员,对前来授课的老师们(再次)【前面领导发言时已经感谢过的话使用“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第一位发言人,请允许我抛砖引玉,和大家浅谈一下领导干部如何狠抓落实,如果我的发言有什么不足、不对的地方,欢迎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讲 诠释落实的真谛

被称作“奇迹创造者”的拿破仑曾经说过:

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

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小浪底库区广场上,有一个雕塑群,主雕塑是“落实”。

其创意是用三根粗钢管斜向交叉,架着一块由天而降的大石头,以大石落下,寓意落实。

不少人看后赞誉有加,但也有细心人不以为然,认为下落巨石被三根钢管架着,没有落地,因而不是落实,是落不实。

连维良感慨,由此可见,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往往主观上很想落实,但客观效果却未必落实”。

在座的同志都是学校里的领导干部,是学校的骨干,作为领导干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想办法、抓落实、出成效!

那么什么是落实?

落实就是把口头上讲的,纸上写的东西,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借用一句歌词,落实其实就是“动起来,让生命更加精彩”。

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落实”这一概念,还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1、落实是一种观念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

成功等于正确的观念加积极的行动。

正所谓“心之所向,动之所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落实”观念,才会有会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脚踏实地、直面责任、狠抓落实,就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

甲乙两兄弟外出打工,一个听说北京是皇城根,大官名人遍京城,一个听说上海遍地金,一夜暴富也有可能,于是甲决定去北京,乙决定去上海。

去北京的甲发现,北京真的不错,他初到北京一个月,做个小保安,饿不死富不着,但是因为人机敏伶俐,倒是认识不少达官贵人,挖到了不少发财致富的法子,但是甲觉得还年轻,再等等再等等,宏伟的蓝图还没勾画好,等一切就绪,就可以开展自己的辉煌事业。

去上海的乙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

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甚至弄一盆水给人洗手洗脸也可赚钱。

乙为人木讷实诚,到上海后他先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然后在空暇时间研究了一些生财之道,发现上海人爱种花又不容易搞到泥土。

乙觉得自己一时半会干不了大事业,不如干点自己懂的小事情,还能赚点小钱。

于是乙到上海的第三个星期,他找到了附近搞基建的老乡,和老乡合伙将建筑挖出来的沙子和有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周围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往返3次,除了车费净赚了100元。

随后,他又和住地附近不少花店合作,专门给花店供泥。

一年后,凭着“花盆土”,乙在上海开了一间小门面。

在长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发现:

一些商店楼台干净而招牌黑。

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台而不洗招牌。

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档,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洁公司。

不久,他的公司就有150多名职工,业务也从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若干年后,乙衣锦还乡,碰见早已回乡的甲,因为在北京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实在混不下去,只好回家继续种地耕田。

上面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

观念指导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事实上,我们任何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是抓落实的结果。

如果我们缺少落实的观念,忽视了落实,不抓落实,不去真正落实,那么,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创新的思路方法、任何辉煌的前景宏伟的蓝图,都只能成为镜花水月,都会变成《再别康桥》里的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为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有效地完成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就必须时刻牢固树立落实观念。

因为强烈的“落实”观念,是“想办法”的延续,是“出成效”的前提,而只有整个集体自上而下的转变作风,从领导到干部到员工都树立抓落实的新风,我们才能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走的远、走的稳、走的精彩。

2.落实是一种责任

落实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责任。

责任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可推卸、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事情。

《论语》说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莎士比亚也用鹅毛笔郑重地写下“生活如契约,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我们身处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任何一位成员,都应该把集体的光辉前景,理想目标,当作自己的前景、目标追求;都应该把集体的未来蓝图,当作自己的蓝图来描绘;都应该把集体所制定的计划措施,当作自己肩负的责任来实施;都应该把集体的工作重点,当作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来遵守,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完成党和人民所委以的重任。

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这么一则新闻故事。

说的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建筑老板,因甲方工程款不到位,老板不仅本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

后来,他重头再来,当生意稍有眉目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落实他当初落魄事的承诺——归还所欠农民工资。

朋友劝他,他却说:

承诺就是我代表这个团体做的规定,有了规定就要落实,有了承诺就要兑现。

这是我的责任。

之后的20年,这位老板用行动兑现自己的承诺,当他偿还了最后一笔农民工工资时,他如释负重地说,无债一身轻了。

这位老板说的是“无债一身轻了”,但我看到的却是“铁肩担责任”,为了这一责任,他付出了20年的艰辛。

由此可以看出:

“落实”二字轻若鸿毛,实则重如泰山。

对于在座的各位同志来说,“落实”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一头连着集体命运,一端连着个人的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视为我们每位领导干部的责任,将严格执行组织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看作我们每位集体成员的任务。

3、落实是一种意志

开头曾经提到,落实并非易事,而是十分不易之事,它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坚定不移的意志。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他给学生上课说:

从今天开始,我要求你们每天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300下。

说完做示范动作,问学生能做到吗?

学生笑着答,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90%同学举起了手。

又过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做到了,这次只有80%的同学举起手。

过了一年后,再问:

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每天坚持做300下甩手,现在仍然做到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手,这个学生就是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

“落实是一种意志。

海尔总裁张瑞敏语:

“什么是不简单?

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

能够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

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坚持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

就很多事情来说,卓越就存在于简单地重复之中。

坚持,是一种意志的较量。

坚持就是从小事做起,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直到把做好小事当成良好习惯,便具备了成功的品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是不行的,没有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也是无济于事的。

4、落实是一种文化

落实作为一种文化,对组织成员起着内驱力作用。

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这个组织就不会有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在这里,都不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相反,如果一个组织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以落实为荣,以不落实为耻,那么这个组织就会形成落实的文化氛围,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务就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因此,我认为,当所有组织成员在头脑中都确立了落实观念,对组织任何一项制度、措施、政策、任务等,都能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并形成一种落实的习惯,落实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大庆人的“三自四严四个一样”)

不落实、不抓落实,是中国社会的一种通病,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缺少落实文化氛围的国度。

上个世纪初,胡适先生写过一篇很著名的《差不多先生传》,文章写道: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大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时候,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回白糖,他妈骂他,他摇头道:

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在学堂时,先生问他:

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个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不对,是山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到一个钱铺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但只是做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掌柜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

千字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事,要搭火车到上海,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蹬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一边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忙跑,一时寻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

“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要差不多,就好了,何何何必太认真呢?

他说完这句遗言后,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圆通大师。

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但胡适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差不多先生”还依然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随处可见“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满足现状,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等等。

差不多先生,虽然生在不同时代,而且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视落实,轻视落实。

在当今的时代,这种忽视、轻视落实的文化氛围必须加以改变,因为我们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任何拖沓、缺位、延误,都将使我们失去机遇,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失败。

我们在创建文化监狱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人人讲落实,人人重视落实的文化氛围。

第二讲 抓落实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出竞争力

二、落实出生产力

三、落实出创造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竞争的年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怎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就是有靠落实,不折不扣地落实。

实践证明,落实是决策的落脚点。

讲几个事例:

①、有两个人去效区旅游,在森林中遇到了老虎,这时,甲弯腰去换旅游鞋。

乙说,你换旅游鞋也没有老虎跑得快,甲说,我并不想快过老虎,只想快过你。

乙没有惊慌,脱掉鞋子爬到树上,由于老虎不会上树,所以换鞋的甲某被老虎吃掉了,乙获得生存,故事中乙不被老虎吃掉,是因为他有上树的绝招。

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那么他们有什么秘诀?

我们看一看这所校长刘彭芝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和他的班子。

“校长抓工作,着眼点和着力点均放在两头,一头是事前出思路,做计划、定目标,另一头就是事后检查抓落实,奋始怠终,修业之贼;抓而不实,等于不抓。

抓落实,是务实的重要体现,是当好校长的重要条件。

世界名校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一张蓝图干到底,关健因素在人,我最关注的是如何为人大附中打造一颗奔腾不息的‘芯’,以把创办世界一流学校变成创办百年不衰的世界一流学校。

——摘自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刘校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他1997年6月,确立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统一思想后,把全部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他首先考虑的是领导班子建设。

1998年,人大附中校级干部平均年龄52.4岁,本科以上学历仅为40%

2004年,校级干部年龄由98年的52.4岁降到45岁,本科以上学历由40%提高到100%,其中研究生33.9%,博士和硕士各占16.7%

从这个侧面,说明班子建设工作得到了落实,也因为有了高素质的强有力领导班子,才使附中逐步实现了他们的发展目标。

③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

途中,他们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

耶稣让彼得把这块马蹄铁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装着听不见。

耶稣自己弯腰捡起来,用它在铁匠那边换了三文钱,并用它买了18颗樱桃。

出了城,师徒继续前行,他们经过的是茫茫荒野,土地干涸,耶稣知道彼得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就赶紧捡来吃。

耶稣边走边掉,彼得也就只得费力弯腰18次捡樱桃。

耶稣笑着对彼得说:

“如果你一开始就按我的要求去做,你一开始只要弯一次腰就行了,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事实证明:

如果不能有效落实,就不可能顺利地吃上“樱桃”,甚至吃不上樱桃。

④据报载:

近两年中部地区湖北、河南已连续两年保持20%的增速。

拿湖北为例,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益,是他们坚持不懈抓落实的后果。

他们实施工业兴省战略,除了几个大中城市外,他们搞县城经济。

使仙桃、汉川、宜都一批县级市经济小老虎跃起。

他们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举办“香港周、韩国周”等等,一次次地把湖北开放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实决策的过程,落实工作任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首先,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和管理层的工作部署,主要是从全局考虑的,着眼于事物的共性。

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因此,有效落实,就需要把上级的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相结合起来,把上级宏观政策同本单位的微观实际结合起来,就需要创造,而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照搬照套。

其次,从决策到落实,总有个时间差距,不仅如此,在落实决策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客观环境变化,遇到一些影响落实的干扰因素,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换句话,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就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方法,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第三讲 寻找落实不力的根源

一、组织成员缺乏强烈的落实意识,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只图形式,不管实效

2、抓而不实,抓而不力

3、遇事推诿,不负其责

二、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落实机制

1、缺乏落实的目标责任制度(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细化、不到人)

2、缺乏落实的监督检查制度(工作放任自流)

3、缺乏落实的奖惩追究制度(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

三、落实流程缺乏简约性,过于烦琐

一些制度空话太多,制度设的关卡太多。

有篇讽刺文章:

某单位申请添购一只普通水壶的报告,“旅行”了半年之久,而且最后还因各种批示矛盾,含糊,使下级无法具体执行,其过程是:

总务科长批“同意购买”;王科长批“不同意购买”,办公室主任只画个圈;行政管理局孙副局批:

要注意关心群众生活,应该添置;钱副局批:

一只小壶也要旅行,何其荒唐,不精简机构,不整顿作风,怎么行,建议以此为例,在干部中进行教育;张局长批“同意”。

局长到底同意哪种意见,申请者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

说明:

烦琐的落实流程是产生官僚主义的罪魁祸首,烦琐的落实流程也让落实的主体失去耐心,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落实。

四、执行偏差缺乏敏感性

2004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几千年的梦想终成现实,这是划时代的创举,是全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大事。

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了不起,把人送到太空中去,是继前苏联、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三个国家把人送到太空的国家。

不过中国人做电池都做不好,做一颗螺丝钉做不好呢。

我们怎样看,我们说,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经过多年积累培养出的伟大情操,中华民族是优秀的,一咬牙要做某件事情,是没有做不到的,不过做电池、做螺丝钉的时候忘记咬牙罢了。

五、不注重细节,不追求完善

我们的同志没有追求完善的习惯,只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善的人太少。

六、不会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处理一些问题

抓落实、讲执行力是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级和每一个阶段都要重视的问题,是单位所有人共同的责任。

责任就是做好份内的事,但有的人没有认真做好份内的事。

如果一个人连份内应做的事都做不好,又何谈执行力,抓落实?

毛主席经常有这么一句: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还有一个问题:

出了问题总怪下层的错,与自己无关。

这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有份内的事,职位越高,责任越大。

七、不能也不想坚持单位(组织)的制度与标准

法国人管理的故事

问题是:

对制度、工作标准无所谓,过得去,我看还行。

执行制度,评比结果,喜欢向后看,看后面还有谁,来原谅自己,让自己感觉不错,觉得自己还可以,很少看前面是谁

八、领导者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抓落实,要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把握主次矛盾,做事要抓根本,否则舍本逐末,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缺乏抓落实的工作技巧。

抓落实不分轻重缓急,不抓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思路不清、不多,措施不得力,结果,力气没少下,效果却不明显,落实也不到不了位。

这个工作技巧,就是备忘录,每天把自己需要做的事和需要别人做的事制成“内部备忘录”这样才能对自己关心的事不会忘记。

第四讲 做一个落实型的领导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书籍、文章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因为领导这个概念比较大,有中央领导、省级领导、厅级局、有大领导、小领导之分,大领导有大领导的要求、小领导有小领导即基层领导的要求、但大领导是由小领导做起的,就我们学校来说都是基层领导。

那么,我只就基层领导如何做落实领导谈一些认识。

执行力强(抓落实好)的九个特征:

1、自动自发

一个人会做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会做还要有工作的意愿(动机),即自动自发(自加压力)。

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

在接受工作后应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

这样一讲,似乎是一个普通的定义,其实它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竞争的、高速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都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一些小风小浪。

在这些风浪面前,有人退却了,碌碌一生,开始怨天尤人;也有人在同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强人名人。

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一念之差——人生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人生的态度。

自动自发(自加压力)是一种可以帮助你扫平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一件小事,对我们来说也许司空见惯,微不足道,但对群众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要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办理落实,一件件难事的解决落实,积累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人民的支持,增进与人民间的感情。

3、为人诚信,敢于负责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人格魅力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

如孔子说:

“言必信,行必果。

”即“人无信不立”。

只有诚信,一个人才会去为自己许诺而积极干。

不能履行职责时,给组织造成损失时,对自己的行为痛心、负责。

4、善于分析判断,应变能力强

应变能力往往表现为一时灵感,更多是捕捉到等待已久的在瞬间出现的时机,机会是平等的,看你如何判断。

我们讲一切可能,一切又不可能,可能的要预测,不可能的不要忽略。

不可能积累多了,就可能变为突发。

遇突发事件要理性分析,果断决策,快速应对,从而化险为夷。

5、乐于学习,追求新知,具有创意

一哲学家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体系的三大能力。

其中学习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没有关于学习的能力,其他能力就不可能存在。

6、工作投入

什么是工作?

工作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工作室人免除三大流弊:

生活乏味、胡作非为、一贫如洗。

工作是快乐的源泉。

世界上没有不快乐的工作,只有不快乐的人。

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工作是一种苦役,人生就是地狱。

潜心工作处处可成净土。

全力投入工作热情,不仅是管理者成功的要素,也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

没有对工作热忱,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无法坚持到底,对成功就少了一份执着。

有了对工作的热忱,在执行中就不会斤斤计较得失,不会吝啬付出和奉献,而是富有激情,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7、有韧性

指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忍受力,自我控制和意志力。

在艰苦、不利,面对外部和自身困难时都能坚持目标和信念,坚持完成任务。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有句著名的话:

“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

”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谁挺住了,胜利就属于谁。

8、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良好

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对下属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团队合作对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之路。

管理者的执行力绝不是个人勇猛直前,孤军深入,而是带领部下共同前进。

团队精神包括四方面:

⑴认同别人:

互相欣赏,互相信任,而不是互相瞧不起,互相拆台。

发现认同别人的优点,只有会欣赏别人,才能肯定自己。

⑵主动帮助:

别人有求于你是要尽力,别人无求于你时要主动。

⑶无私奉献:

自己奉献,组织同事额外奉献。

⑷团队自豪感。

以团队为荣,把感觉集合在一起。

9、求胜的欲望强烈

欲望是一切行动的源泉,也是支持人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没有欲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其人生也将变迁空洞平淡。

但不要偏激、劣等。

一、对工作永远怀有满腔的热忱

伟大人物对使命的热忱,可以谱写历史,甚至可以推进历史的进程。

普通人士对工作的热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将他所拥有的梦想变为现实,使他从一般人变为巨人。

中央党校刘玉瑛教授说“热忱是一种具有矢量性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

它可以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工作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枯燥的工作会变得兴趣盎然,它可以帮助人们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即使是困难的工作,也会变得简单而做。

卓有成效的人,都是对工作怀有满腔热忱的人,他们用100%的热忱去做1%的事情,而不去计较那1%的事情的微不足道,他们能用100%的热忱去对待任何一项工作,而不去考虑那项工作的报酬如何。

因为他相信,有耕耘必有收获;100%的热忱投入,一定能带来丰硕的果实。

态度热忱,会使你充满活力,工作会干得有声有色;态度冷漠,会使你垂头丧气,工作黯然失色。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如果你想在系统内创一流,你就必须满腔热忱对待上级部置、安排的任何一项工作,而不是执行的随意性。

因为上级绝不需要哪种讨价还价、随随便便的下属,而是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的下属。

二、要养成尽职尽责的风格

某公司刊登一则广告,要招几名管理人员:

“工作很轻松,但要全心投入,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如何做到“全心投入,尽职尽责”

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是“全心投入,尽职尽责”的前提。

北宋有位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