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7713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鲁教版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两份质量相等的碳,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为

A.2:

1B.1:

2C.3:

4D.3:

8

2.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

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B.BC.CD.D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

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4.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

D.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

5.图中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

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

表示()

A.固体的质量B.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C.二氧化碳的质量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6.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生石灰和石灰石B.用MnO2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H2和CH4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7.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对现象的认识

B、对安全的认识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

2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家中天然气泄漏赶紧打开排风扇

C、对鉴别除杂方法的认识

D、对人物贡献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除去CO2中少量CO,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③除去CaO中CaCO3,高温充分煅烧

①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

②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③张青莲--测定水的组成

 

A.AB.BC.CD.D

8.在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

A.2∶1B.1∶2C.22∶3D.22∶7

9.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11.用“

”和“

”分别代表A2和B2两种物质,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C.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3:

1

12.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44g丙和27g丁。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个

①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3g

②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

3

③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

1

④参加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48:

44

⑤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A.1个B.2个C.3个D.4个

13.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

A.

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

B.

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C.

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

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14.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

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

A.30gB.50gC.100gD.150g

15.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B.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

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烷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增加氧气量,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

18.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19.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

A.114B.61C.175D.289

20.在硫酸亚铁

和硫酸铁

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6%B.31%C.66%D.无法确定

21.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2.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23.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

段时间

B.加热一定量的高

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B.BC.CD.D

24.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5.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2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D.若有17g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

27.下列关于2CO+O2

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

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

2

28.在3A+B=3C+4D反应中,已知84gA与16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32gC,A的化学式量为28,则D的化学式式量为(  )

A.28B.144C.112D.56

29.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0.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

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根据己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控制产生O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CO2选用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G装置可用来测盘生成的CO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2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装置具有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

如收集氧气时,只要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通入,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也可以代替上图中的D装置,请简述操作方法:

事先向集气瓶内装满______________,再将氧气从____(填a或b)通入。

②检验气体:

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然后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通入。

32.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①(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③。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①(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②(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填字母序号)。

33.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部分装置:

(1)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备一瓶氧气用于性质实验。

①该方法制得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选用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装置组合。

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把导管口放入水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并验证其可燃性,可选用_______(填序号)与E装置组合,在E导管口点燃。

实验过程是: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制备氢气——>_____________——>点燃。

②电解水也可制得H2。

装置如图F,_________管中产生的是氢气。

③氢气的生产方法是制约其作为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科学家根据生产方法提出“绿色”氢气和“有污染”的氢气的概念,下列方法可获得“绿色”氢气的是_________。

A.用矿石生产锌和硫酸,再相互反应

B.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光解水

C.利用煤燃烧发电,再电解水

D.利用风能、水力发电,再电解水

34.水是生命之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用100mL的量筒等仪器组装成的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以看出,a连接电源的____极,_____(填“甲”或“乙”)量筒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乙量筒内气体的体积约为____mL,该实验的结论是:

水是由_____组成的。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电解水将__能转化为_____能。

(2)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填字母)。

A.汽水 B.矿泉水 C.蒸馏水 D.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3)净水时,为了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沉降,可以向水中加入______(填物质名称)。

(4)硬水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问题,生活中可用__区分硬水和软水,可采用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5)图2是小刚用身边的物品(饮料瓶、膨松棉、活性炭、细沙、小卵石等)制作的一个简易净水器。

图2中的②处是____(填上述物质名称)。

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等作用是____。

其中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___。

(6)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进行投药消毒,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

(7)图3是过滤操作,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5.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

(1)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应选用__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已知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2),则应选用__________做气体发生装置。

(3)有一名同学欲用F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

另一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O2应从导管口________通入。

(4)实验室若用B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时,往长颈漏斗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F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_进入(选“a”或“b”)。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碳充分燃烧时,C+O2

CO2,一个碳原子跟两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分子二氧化碳,即一个碳原子消耗两个氧原子;

碳不充分燃烧时,2C+O2

2CO,一个碳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结合生成一分子一氧化碳,即一个碳原子消耗一个氧原子;

由于两份碳的质量相等,碳原子的质量一定。

设每份碳中碳原子的个数为x,则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为:

(氧原子的质量×2x):

(氧原子的质量×x)=2:

1

前者与后者消耗氧气的质量之比2:

1。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物质质量与原子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即物质质量=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D。

3.C

解析:

C

【解析】

(1)因反应中氧气为气体,则氧气质量为30g-20.4g═9.6g,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

所以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y则

2KClO3 二氧化锰、加热 2KCl+3O2↑

245149  96

 y    x9.6g

149/x=96/9.6g245/y=96/9.6g

解得x=14.9g,y=24.5g

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14.9g,

则反应后剩余氯酸钾的质量为0.5g,即反应后有剩余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及催化剂二氧化锰三种物质。

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但是固体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

选C

4.C

解析:

C

【解析】A.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高温条件下杂质不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固体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零;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大于零;C.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所以锌先反应完,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金属反应完,金属的质量决定氢气的质量,同质量的铁比锌生成氢气多,所以最终铁的平线更高;D.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所以水的质量增加;选C

5.D

解析:

D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增加,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分析C+2CuO

2Cu+CO2↑可知,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错误;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C

【解析】A、取样品,加水,试管发热的是生石灰,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熟石灰,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B、取样品,加入MnO2,产生气泡的是双氧水,不产生气泡的是蒸馏水,可以鉴别,正确;C、氢气和甲烷燃烧都是淡蓝色火焰,现象相同,不能鉴别,错误;D、把CO和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现象的是一氧化碳,能鉴别,正确。

故选C。

7.C

解析:

C

【解析】

A、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B、家中天然气泄漏一定不能开启任何电器,因开启电器以产生火花,易引发爆炸;D,张青莲为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选C

8.C

解析:

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分别为x,y,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24%,则X:

Y=22:

3.故选C.

考点:

元素质量的计算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铜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解】

A、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错误;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错误;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错误。

故选A。

11.B

解析:

B

【解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两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B.反应时,B2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物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故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正确;D.参加反应的A2与B2的分子个数比为6:

2=3:

1,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根据模型图可知丙为二氧化碳,丁为水,根据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出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根据元素守恒计算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水中氢元素的质量,求出甲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并确定甲中是否含氧元素。

【详解】

根据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