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770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docx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

英、美与我国台湾地区比较研究

PolicyInstrumentstoFosterUniversity-IndustryLinks:

AComparativeStudyofUK,USandChina`sTaiwan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日渐抬头之际,如何充分运用大学产生的知识基础,以促进产业创新与经济竞争力,成为当今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产学合作也成为创新政策工具中最主要的一环。

本论文提出了一个研究架构,针对各国政府所推动的各项产学合作方案,分析其对体制上、合作动机、合作障碍、合作机制运用的影响,与实施成果。

以个案研讨的方式,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与台湾产学合作的各项政策工具与方案的成效,并对当今台湾的产学合作政策提出建言,并勾勒出未来研究计划之蓝图。

关键字:

产学合作、政策工具、比较研究。

1.前言

在知识经济日渐抬头之际,如何充分运用大学产生的知识基础,以促进产业创新与经济竞争力(WebsterandParker1996),成为当今政府的当务之急,因而产学合作变成创新政策工具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创造大学研究机构之经济贡献,大学研究部门快速发展出制度上及组织上之创新,例如成立技术移转办公室、育成中心、大学创投公司及合作研究中心等。

尤其在科学基础的技术、生物科技及信息与通讯科技上,可以越来越清楚发现,大学研究部门的研究与发明,商品化机会的机会越来高。

使用大学所创造的知识关键之一在于促进技术移转至产业界,并管理智慧财产之商品化。

传统上大学的知识/技术为公共财,使得此知识/技术专有化程度过低而无法吸引私人企业投资,若由政府进行创新活动,再将成果分享社会,虽可使社会福利达最大,但效率可能不高,若由私人企业自行创新,虽具有创新诱因与效率,但未使社会福利达最大。

因此,政府鼓励产学合作,除了对大学收入及研究经费有重大贡献,也对产业支持及技术知识分享下的应用研究有长远的影响。

尽管大学成为产业创新来源之重要性不断提高,我们并不清楚大学对全国与地区产生经济贡献之连结(Harvey,1996;Bordt&Read,1999)。

自从1999台湾实施科技基本法以来,产学合作逐渐显现其重要性,然而,相较于欧美先进国家如英国与美国,皆已推行产学合作计划至少二十余年,台湾如何借重国外经验并迎头赶上格外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英国与美国产学合作有些许相似处,政府积极建立产业界及学术界之间交流管道,学界成立新的组织结构来充分处理产业合作,但二国推动方式仍有差异,英国主要由政府及相关研究组织推动多元的产学合作方案(initiatives),并鼓励大学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美国是由政府以科技立法创造有利产学合作之环境,鼓励大学研究成果商品化。

本研究目标是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与台湾推动产学合作的法案与方案,并逐一探讨体制上的改革、产学合作动机及合作遭遇之障碍,希望国外经验能对台湾推动产学合作之法案或政策有所借镜及启发。

产学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

英、美二国于产学合作之推动上一直不遗余力,也的确对其经济发展与大学财务收入上提供相当贡献。

我国由于产学合作仍在起步阶段,需要借镜他国成功经验,由跨国比较研究中发现,台湾师法美国经验较多,陆续颁布提升大学研究成果专属化之相关法令,然而由于产界与学界对研究成果商品化经验不足,另应学习英国经验,由政府或非官方组织视技术与知识发展需求推出建立产学合作之政策方案,才能引导为国家与地方产生最大的经济成效。

2.文献回顾

归纳国内外产学连结文献,有三项要素影响产学交流基础,第一项是快速成长的体制化改革,改变大学研究部门成为产业创新与经济成长之主要来源之一。

本研究尝试分析大学研究部门所采行之新法规架构与组织创新。

第二项是有关大学从事对产业界技术移转及商品化之动机、机制及障碍。

第三项检视随大学研究成果之市场模型逐渐实现,产界与学界之间关系之互动变化。

2.1大学研究部门的体制改革

一般而言,大学研究部门曾经历过国家与地方政府对研究经费缩减或不调整(Geuna,1999)。

这使得大学必须发展技术移转机制与商品化来弥补政府部门经费减少,同时代表大学必须从事对社会及经济有利益之研究,才能合理化其经费的开销。

现在许多政府为加速技术移转,明订政府所资助研究之智慧财产权可归属于大学,激励了科学家与学者商品化智慧资本使成为更具体形式,如权利金、授权收入,以及智慧财产权商品化。

社会科学学者分析大学的社会机能已由训练及理论发展、无尽的知识疆域与应用关联转变成为财富创造,今日大学朝向财富创造的机能,扮演着教学、研究及创新之混合及多样化角色,这使得大学于知识创造过程本质上逐渐朝向跨学科部门及跨机构(Gibbons等人,1994)。

产业经济学家尝试采用”市场模型”来分析大学机构。

市场模型视大学研究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大学机构不仅必须反应更多社会对科学与技术之需求,也必须与企业合作,并供应容易转换为创新之应用知识。

此市场模型主张政府不应是大学研究之唯一资助者,鼓励大学在极竞争的研究市场中积极寻求不同的经费管道。

一些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学者认为采取”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能增加大学效率及其经济效能,包含合约、衡量及评估等绩效准则以取代政府部会之直接管理。

可以预期的是,大学智慧财产管理将逐渐采行执行机构、政府合约营运、非营利机构或完全私有化型态以符合其新风貌。

2.1.1改变中的大学社会机能

EtzkowitzandLeydesdorff(1997)检验自从19世纪以来演进中的大学社会机能。

他们证实改变中的大学社会机能经历三段不同时期:

(1)19世纪末学术训练阶段。

产业研究实验室出现并为实验训练学术界创造劳动市场,在此阶段,大学机能主要提供学术训练、理论发展及实验工作;

(2)20世纪初期扩张阶段。

在政府资助下,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生注册之数目巨幅增加。

在20世纪中期,此扩张涵盖耗资巨大的科学研究,及长期下增加实务面的关联;(3)20世纪后半期迄今之财富创造阶段。

知识创造新模式颠覆大学为象牙塔之传统,使得大学超越既有教学、研究、文化记忆之传统机能,并对全国及区域经济能有更直接贡献。

McKelvey(1997)解释大学藉由使用认知与制度化环境而改变其寻求知识活动的角色,即越来越由”科学-政府环境”(或基础科学环境)移向”科学-经济环境”。

基础科学环境中的寻求活动被设计为增加一般知识,然而,”科学-经济环境”鼓励有经济报酬可能之科学活动,其知识寻求活动被经济影响与科学精英之双准则所引导而逐渐扩张。

改变中的大学机能朝向财富创造,制度化疆界变得模糊并被网络连结所取代。

为回应此财富创造新机能,产学互动关系由之前比邻、短期、非正式交易,改变成为制度化、长期及正式合作关系(Geisler&Rubenstein,1989)。

甚至大学对于智慧财产管理及技术移转能耐之内化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2.2产学联结之动机

Mansfield(1980)指出产业或企业所执行基础研究的数量与总要素生产力增加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许多公司已开始寻求与大学校内基础研发直接连结,做为其主要之传输机制。

基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资料,Dickson(1984)发现在1979年由产界与学界人员共同发表文献由19%增加为31%。

然而,虽普遍认同需要建立产学连结,但若无二种环境之间密切而直接的交流很难实现。

大学从事产学连结之动机明显与产业界不同。

根据Howells等人(1998)针对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之调查报告,大学从事产学连结之动机(依重要性排列)为:

(1)使用产业界资金,

(2)大学的政策,(3)运用研究能耐,(4)帮助地方经济,(5)使用互补的专门知识,(6)提供研究成果之销路,(7)使用最新设备与场地及(8)政府政策。

Wu(2000)研究台湾的产学合作中发现大学采行产学连结动机包含(依重要性排列):

(1)使大学研究商品化,

(2)参与实务工作,(3)使用产业界资金,(4)提供学生就业机会及(5)使用设备与场地。

而黄敏如(1999)整理产业界从事产学连结之动机为:

(1)提升科技发展,

(2)分散风险,(3)节省成本,(4)弥补研究设备、技术之不足,(5)激发内部研发创意,及(6)招募新进研究人员与员工训练。

Wu(2000)认为产业进行产学连结动机包含:

(1)获得尖端研究与技术知识,

(2)解决特定困难,(3)解决技术人员短缺之问题,(4)招募优秀学生,及(5)降低研发成本。

值得注意不同国家之产学合作动机互有差异,这差异亦反应了政府研究资助经费削减、研究设备与场地可利用之程度,及政府与大学提升产学连结的政策。

台湾直到1999年初才经立法院三读通过”科学基本法”来商品化大学院校之研究成果,因此大学与产业之间对于智慧财产商品化经验仍不足。

在政府对大学机构研究经费删减下,使得大学需要寻求其他经费来源,目前在不计算政府补助经费下,产业经费是大学之主要经费来源,随着科学及技术发展之复杂度增加,设备与场地变得更加昂贵,共享实验室场地/设备便成为产学合作动机之一。

2.3产学联结之障碍

Stankiewicz(1986)提出产学连结二种主要障碍。

首先,学术界容易忽略研究成果之潜在利益,而这忽略乃源自于对产业界的需求缺乏了解,或是所谓的象牙塔思想。

其次,障碍来自于体制上的冲突。

Stankiewicz解释体制上的冲突有:

(1)现行学术价值、典范与目标的冲突,

(2)研究优先级之冲突,(3)资源配置之冲突,(4)自由沟通与保密之冲突,及(5)来自产学组织之间不兼容之冲突。

Howells等人(1998)研究发现大学维持与产业之连结主要障碍有:

(1)合作伙伴之间目标之分歧,

(2)缺乏大学专业之引领,(3)对目标误解/或缺乏了解,(4)学术界研究有不同之优先级,及(5)当人员异动时仍能维持联系。

2.4技术移转与商品化之机制

Stankiewicz(1986)专注于较直接的产学机制并排除非正式及独立之研究协助,区分产学连结为五种主要机制:

(1)短期合约研究;

(2)长期研发合作;(3)研究创投;(4)中介单位,及(5)实体基础建设。

每一种机制类型与实例于表1表示。

Howellsetal.(1998)着重于研究流动或连结方向而非制度实体型态,提出产学连结之分类:

(1)到产业界兼任的交换人员;

(2)学界做为执行或非执行董事;(3)由现有公司商品化大学之研究;(4)大学衍生公司。

Geisler&Rubenstein(1989)综合并分类大学与产业之间正式与非正式互动(见表2),包含产业延伸服务及产业向大学购买服务,资助大学从事产业感兴趣之研究项目及共享彼此之研究场地/设备;大学与产业之间合作研究、多家企业与大学成立研究联盟或产业委托大学进行研究,通常是基础研究。

表1产学连结之机制

类型

实例

独立、短期合约研究

咨询

产业资助研发

长期研发合作

应用研究机构

合作研究中心

研究创投

产学联盟

大学衍生公司

中介单位

联络办公室

一般协助单位

实体基础建设

研究园区

科学园区

资料来源:

修改自Stankiewicz(1986)

表2产学关系之类型与机制

配置型态

交流模式与机制

1.产业延伸服务

◎信息移转与咨询

◎现场实习、短期课程

◎企业对大学单向餽赠设备或

器材

◎捐赠资金给大学院系、中心

及实验室

◎至产业举办讲座

2.产业采购服务

◎原型机发展、建造、测试、

在职训练、论文指导

◎员工之教育训练、研究契约

、咨询服务

◎大学之产业会员。

产业付费来使用大学之资源。

3.合作研究

◎联合研究规划及执行

◎合作研究方案;通常是基础

、非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