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61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docx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会计学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愈来愈严重,有的问题与具体会计处理有关,更多的问题则涉及会计准则的制定。

财务丑闻给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被指责在作出必要的准则改革时速度太慢,力度不够,而且制定的准则脱离了基本原则,包含了太多的例外情况。

正是由于准则制定的不完善,才使得表外融资、不恰当的披露、形式重于实质的交易大量增加。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在不断完善,但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却始终无法消除,针对目前上述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会计准则应该做怎样的改进,正是这些问题构成本文写作的动因。

(二)选题的意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行为。

合理的盈余管理是企业出于良好的管理目的,合规地选择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但是我国市场机制正处于转机阶段,产权结构和市场环境还不合理,证券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腐败、财务欺诈的规范约束还不完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带来了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引起公众对财务报告系统的广泛关注,更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分析我国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从制度上防范和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新会计准则将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扩大利润操纵空间的规定,大大缩小了企业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进行盈余调节的空间范围,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虽然会计规范能够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

但也为企业留下了一定的活动空间,这就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已经出台实施的背景下,分析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阐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绝大部分是以实证研究为主。

研究的方法集中在管理当局如何操纵应计利润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主要包括动机、方法、市场反应、制约因素等。

Katherine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认为其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Healy(1985)则从会计准则制订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人员也开始集中讨论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连接”。

因此,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经理人员在实施各种契约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达到操纵会计数据的目的,即企业经理人员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

目前基于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基本上是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几乎都有资本市场案例背景。

从1997年5月到2005年3月,财政部共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其中除了现金流量表和中期财务报告这两个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之外,其余的具体会计准则都与企业会计盈余确认有关。

如:

琼民源事件直接导致了我国首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诞生;1996年中川国际事件引出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出台;为规范股票市场大量的债务重组活动而发布了《债务重组》准则;为规范上市公司利用收入确认手法操纵利润诞生《收入》准则等等。

从会计准则出台的顺序来看,现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重点是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确定,而对其他项目则涉及较少。

这既体现了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视,也与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紧迫性密切相关。

1、理论研究

薛永红在《经济师》2009年第7期发表的《存货、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在新准则的规定范围内,企业可能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来降低某一会计年度利润甚至出现巨额亏损,由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并且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要重新调整折旧的计提数额,在随后的年度内折旧额将大幅度减少,利润将大幅度增加。

这种可能对亏损公司特别有利。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内不得转回”。

新准则的实施有可能促进了盈余管理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企业几个年度综合折旧率的变化来分析。

杨德岭(2008)在《新会计准则与盈余质量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

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特色是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引入。

如果会计固守历史成本,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和市场价值越离越远,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价值将大大降低。

新准则明确规定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唯一原则,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例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合理估计公允价值。

这些规定有效提高了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

而在公允价值同样适用的非货币交易中,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换资产运用公允价值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该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利润的行为,切实提高盈余质量。

李晶波、蒋昌稳在《中国工会财会》2007年第9期发表的《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而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

先进先出法是指存货发出计价时,参考最开始购入的原材料价格来计算发出材料成本。

后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后一次购入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发出材料成本。

在两种同时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下,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企业就会采用后进先出法扩大公司的利润率;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改用先进先出法。

新会计准则显然遏制了企业任意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曾繁、苏万贵在《经济理论研究》发表的《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一文中指出:

关于企业合并,原来的规定主要是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即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这会使上市公司在业绩不佳的年份,通过收购业绩优良公司的股权或者是减持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份额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母公司需要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不再是依靠投资比例这一个唯一的衡量标准。

这一规定使一些企业无法通过降低业绩差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范围中剔除,或是提高业绩好的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一章第十条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周翠兰在《财会园地》2007第12期发表的《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新会计准则强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区分,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不代表公允价值。

因此,新合并准则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人为的利润操纵。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新准则考虑了企业合并实质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规范,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新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改变使得一些上市公司无法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达到粉饰集团整体业绩的目的。

勇小芹在《市场论坛》2010年第1期发表的《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一文中指出:

我国还没有比较准确的计量标准,没有像国外一样完善的评估机构,而且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时评估方式,不同的评估机构,得出的评估结沦也不尽相同,公允价值的操作使-些公司达到某种盈余管理的目的成为可能。

沈烈、张西萍在《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发表的《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中指出: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如果某一年确认巨额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损失,随后的许多年度将会因为折旧费用或摊销费用偏低,从而导致利润偏高。

另外,资产减值禁止转回主要指的是长期资产,而对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委托贷款等短期资产是允许转回的,因此,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可能将成为资产减值准备中盈余管理最主要的方式。

李向红在《会计之友》2007年第8期上发表的《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一文中指出:

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这又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并允许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条件情况下,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将增加企业资产价值,增加开发企业的收益。

崔鑫、徐昊在《齐鲁论坛》2007年第4期上发表的《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分析》一文中指出: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

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比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准则的这一变化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这样企业为了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门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或者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

顾中国在《会计之友》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对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几点理解》一文中指出:

新准则下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即通过合理规划,将原来属于关联方的企业变为非关联方企业,从而避开关联方交易披露准则的约束。

关联方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关联方间的购销、租赁,股权转让及置换、资产转让及收购,以及担保抵押,资金占用等都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一些形式也将继续延用。

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中均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得关联交易更加有利可图。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方式:

①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解除关联方关系。

②隐瞒关联方关系。

③利用中间公司,将一笔关联交易变为两笔非关联交易。

于晓在《现代经济信息》2007年第7期上发表的《新会计准则对利润操纵的影响》一文中指出:

新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法调整。

因此,企业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王伶、林艳红在《经济师》2009年第12期发表的《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上市

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的一文中指出: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债务重组和补贴与减免三个。

政府补助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盈利的构成之一,甚至成为部分业绩差的公司的主要方式。

2、对策研究

(1)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姜春风在《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2期上发表的《新会计准则总体特点与对策分析》一文中指出: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

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在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方面

乐建英在《时代经贸》2008年8月第6卷发表《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一文指出:

规范当前企业盈余管理的措施需要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如果会计准则的规定具有诸多漏洞,不仅会给企业的利润操纵和盈余操作留下可乘之机,而且在事后监管中也会遇到不少麻烦。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留下了一些新的漏洞。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始终保持务实求真、与时俱的精神面貌。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新的会计准则,对新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修改,进一步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会计准则评估制度。

具体运用在我国,建议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同各方专家尽早制订出我国的准则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己颁布生效的准则进行评估。

对评估出的质量等级低的准则应重点关注,优先修订。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应更加明确、具体,对一些主观性判断较强的会计原则和政策的运用应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从而进一步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3)在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思想建设方面

刘泉军、张政伟在《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上发表的《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而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经验、不同阅历、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

由于会计自身因素的限制,加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大、难度之高,客观上提高了会计人员执行的难度,由此必然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和新准则的执行不到位,给会计盈余质量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因此,有关方面应面向会计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企业和会计人员尽快吃透新准则的精神,尽力了解和掌握新准则的规定及其应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质,从“人”的方面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使新准则对盈余质量的积极影响落到实处。

(4)在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方面

杨芳在《北方经贸》2009年第3期上发表的《新会计准则下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中指出:

加强外部监督,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

另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准则的安排,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盈余管理的涵义进行阐述。

(2)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3)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规范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运用了规范会计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归纳、演绎和理论等手段,在探讨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问题,结合我国特殊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分析形成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障碍提出对策。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难点与预期达到的目标

现阶段,虽然财政部已经颁发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我国市场机制正处于转机阶段,产权结构和市场环境还不合理,证券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腐败、财务欺诈的规范约束还不完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带来了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引起公众对财务报告系统的广泛关注,更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是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论文写作的重点所在。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07.01-2010.07.23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07.24-2010.10.07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

2011.03.01-2011.03.19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20-2011.05.10毕业实习

2011.05.11-2011.05.17毕业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HealyPM.Theeffectofbonusschemesonaccountingdecisions[J].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1985(7):

P21-23.

[2]SchipperK.CommentaryonEam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

P67-69.

[3]胡俊南,徐晓阳.盈余管理的两面性[J].经济师,2003(7):

P36-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

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6.

[5]薛永红.存货、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

2009(7):

P142-143.

[6]杨德岭.新会计准则与盈余质量若干问题研究.会计之友,2008(8):

P84-85.

[7]李晶波,蒋昌稳.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中国工会财会,

2007(9):

P8-9.

[8]曾繁,苏万贵.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6):

P80-83.

[9]周翠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财会园地,2007(12):

P114-115.

[10]勇小芹.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市场论坛,2010

(1):

P41-43.

[11]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

(2).P11-12.

[12]李向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会计之友,2007(8):

P81-82.

[13]崔鑫,徐昊.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分析[J].齐鲁论坛,2007(4):

P62-64.

[14]顾中国.对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几点理解[J].会计之友,2006(6):

P90-91.

[15]于晓.新会计准则对利润操纵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7(7):

P23-25.

[16]王伶,林艳红.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09(12):

P145-146.

[17]姜春风.新会计准则总体特点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P42-45.

[18]乐建英.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规范[J].时代经贸,2008(6):

P172-174.

[19]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

P112-113.

[20]杨芳.新会计准则下对提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J].北方经贸,2009(12):

P75-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