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634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安仁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安仁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用菌是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属营养型生物,以腐生或寄生存活,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营养而生长。

几个世纪前,我县豪山、关王等山区就有采摘野生食用菌食用的习惯。

最早意义上的人工栽培,就是砍伐阔叶木材,放置野外,经过一段时期,可慢慢生长出食用菌类。

严格意义上的人工栽培食用菌,我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坪上、羊脑、豪山等地农民通过摸索,逐渐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

但由于本地市场空间有限,食用菌消费未成气候,一些农民到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租田栽培食用菌,成为安仁农村率先脱贫的一批农民之一。

到2001年,全县在外栽培食用菌的人数多达2万余人,遍布福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河南等10多个省市,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土地、气候、资源等的限制,一些菇农逐步回乡创业,发展食用菌生产。

2002年,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300多户,从事的劳动力2000多人,其中产量在10吨以上的农户达160多户,外销食用菌2500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民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多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虽经多方努力,但终因各种原因,或市场需求不旺,或群众积极性不高,或体制不顺,或资源不足等等,收效甚微,不少领导和农业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奈。

食用菌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涨的群众生产积极性,为我们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无可置疑成为我们当前结构调整的重点。

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食用菌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一县一品”重点来抓,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现在,食用菌生产在全县各地铺开,全县上下思想高度统一,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何种途径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安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定位是什么,等等,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政策研究者需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当今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定位

1、我国是食用菌传统生产大国,多年来产量一直傲居世界首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食用菌更加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呈现出了许多新的消费需求。

千百年来,人们维持生命需要的食物主要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如稻米、玉米等,解决了全世界多达60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动物性食物满足人类营养的需求,能增强体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温饱和基本营养需要得到满足后,更注重食物安全、营养保健。

微生物食物特别是食用菌,由于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因而纳入了人们日常消费的范围,日常消费量剧增,正在形成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微生物食物三足鼎立的局面。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发生“非典”疫情的形势下,食用菌由于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个家庭的食用菌年消费量2000年达到8.2公斤,食用菌销售额占到蔬菜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16%,在冬天的火锅季节,更是高达30%。

按人均年消费量计算,香港地区达740克,新加坡554克,我国内地为51克。

食用菌由过去的农家自栽自用发展到入超市、上餐桌,由过去的辅助性食品成为某些必需的消费品,由过去的出鲜品、干品发展到菌饮料、菌酒等多样化产品。

2、生产和消费同步发展,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食用菌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栽培的品种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20多种;栽培工艺由过去段木栽培发展袋装栽培,由分散生产发展到庭院生产到工厂化生产;发展地域由南方少数地区发展到全国各地。

全国食用菌产量1978年只有5万吨,1986年达到58.5万吨,2000年520万吨,2002年达780万吨,比1978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23.38%。

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食用菌生产,产值过亿元的县就达38个,最多的达8亿元。

食用菌产量最大的福建省,其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食用菌产量达46.31万吨,成为全省排粮、肉、禽、大豆后第五大产业。

食用菌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出口1304万美元。

在生产惶惶不可终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猛增,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各类食用菌产品紧俏,部分产品脱销,价格一涨再涨。

当前,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人们已由追求温饱向注重食品安全和保健转变,食用菌市场看好,潜力巨大。

如果五年内我国人均食用菌消费量达到香港目前的水平,则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内地食用菌产量就将增加89.6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7.9万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我国栽培工艺先进,劳动力价格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食用菌出口面临更大机遇,市场广阔。

3、发展区域上呈现“南菇北移”之势,发展季节上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生产转变。

福建省由于早些年,食用菌超常发展,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影响了生态环境,以消耗木材为主的香菇、木耳等品种的生产受到限制,同时,食用菌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对生产成本影响很大。

湖南省属于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偏低,我县是省级贫困县,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53元,比全省、全国分别少545元和623元,农村劳动力价格相应也比较低。

受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限制,该省的食用菌产业以逐步向内地转移。

河南沁阳县就因抓住了“南菇北移”机遇,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快,短短的3-5年时间,产值就发展到7个亿。

过去食用菌的生产,特别是香菇生产,受季节限制较多,菌农生产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随着市场需求量扩大,栽培新品种的不断开发,栽培新工艺的不断改进,反季节品种增多,一年四季都可栽培,基本上做到了四季产菇,全年供菇,产品不断档,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拓展了市场。

4、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多样化、贸易国际化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食用菌产业逐步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分散栽培到集中发展、一县一品。

产品质量也逐步实现了标准化,品种实现了多样化,从单一的卖鲜菇、干品,发展到粗加工,盐渍、酱制品,再升级到精深加工。

国内外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产品贸易由立足国内市场、向境外市场拓展,由巩固东南亚市场向欧美、西亚、非洲等市场突破,发展国际贸易。

5、食用菌产业已越来越成为中西部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首选产业。

“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的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门路窄,农民增收更是难上加难。

食用菌产业,栽培工艺简单易学,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先声夺人适合千家万户生产。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减小农民进城务工的压力,2002年我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菇农,半年时间户平增收上万元,一部分原来靠贷款投入的菇农,年底不仅还清全部贷款而且还买起了摩托车,效益十分可观。

实践证明,食用菌产业是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首选产业。

在国内外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基础。

一是我县处于承接产业梯度均每年前沿地带。

距广东、福建、香港距离近,可朝发夕至,对粤港澳和福建市场,反应最敏捷,具有优先承接菇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二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

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传统,目前污染空气常年在外栽培食用菌的人员多达20000余人。

县内劳动力价格低,发展食用菌具有低成本、高竞争的优势。

三是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食用菌发展前景看好,充满信心,栽培食用菌的积极性高涨。

四是具备丰富的温光资源。

气候湿润、温和,未受污染,具备发展高质量、无污染菇产品的条件和基础;属半山半丘陵地区,适宜各种菇类发展,适合一年四季出菇。

同时,木材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的木材来源有保障。

五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

县委、县政府已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品”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扶贫、银行等部门把该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农户致富、财政脱贫的战略产业。

通过5-10年的努力,食用菌及其相关产业安置剩余劳动力10万个以上,为农民提供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2以上。

通过建市场、深加工等使食用菌及其相关产业为县级财政提供税收稳定在4000万元以上,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3以上。

_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从2003年起到2008年前,为快速发展时期,形成年产鲜菌20万吨,产值过亿元的生产基地,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区域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菌业旅游、消费胜地。

2009年后,食用菌产业进入高效、稳定增长时期,产业素质更强,效益更高,对财政和农民的贡献更大。

_平菇、香菇为主,珍稀食用菌适度的产业格局。

适应大众消费需要,大规模发展平菇和香菇;同时瞄准高消费人群,适度发展珍稀菇类,发展反季节菇类,以适应多样化需要和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

_立足国内、瞄准国际的发展战略。

以国内市场主导,实施大规模扩张战略,迅速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积极瞄准国际市场,根据WTO规则,努力开拓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国际国内市场一齐上,内销出口一齐抓的格局。

二、当前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县食用菌产业的近年来发展是依靠企业运作起来,但目前采发展壮大,瓶颈也在龙头企业。

县内目前只有两家从事生产和销售食用菌的企业即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和坪上特种食用菌开发公司,其今年的生产规模最多只能分别达到7000吨和1100吨。

从两个公司目前的运作情况看,难以承载做大食用菌产业的重任,必须首先是公司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思想保守。

仍然是走传统的经营之路,推行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依靠自我的原始积累。

面对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公司不敢下单,短期内无法做大做强。

其次,公司运作方式落后,内部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管理粗放。

等三,企业规模小,组织农民的能力低,带动和辐射程度小,难以进入国家和省市龙头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按照国家规定纳入全国和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值必须分别达到10亿元、1亿元和0.5亿元;创利税分别达到5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能够带动农户分别达到20万户、10万户和5万户。

按照这个标准,这两个企业无一能够挤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2、市场开发落后。

在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开发中,还没有把开发和培育放到应有位置。

首先是没有专业性的菇类批发市场,县内所有菇类产品除满足县内市场外,必须全部外销,不仅增强了运输成本,而且流失了税收。

其次是没有形成营销网络。

两个食用菌开发公司都 还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目前产量少、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多少风险;一旦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健全的营销网络,就难以规避市场风险,就很难把公司做大,把产业做强。

第三,缺乏专门的市场开拓人才和队伍。

扩大产品销售,不能坐等客户上门,等不来订单,也等不来效益,必须主动出击。

目前,安仁懂栽培、会管理的技术人才不少,但从事菇产品市场开拓、精通产品贸易的人才极少,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能力较弱,难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和贸易。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如小姬菇、绣针菇等大都属平菇类,只有龙市柱古村部分农民栽培香菇,羊脑极个别农户发展高档菇如鲍鱼菇等,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公司和菇农所得利益不高。

从现在生产情况来看,大部分地方仍实行千家万户庭院栽培,相当一部分菇农因陋就简,利用废旧房屋、猪舍等发展生产,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宏观调控缺乏手段。

安仁的食用菌由企业自己运作起来的,发展之初,县乡政府没有进行有效地扶持,对产业实施有效的调控,致使产业发展缓慢。

宏观调控薄弱主要体现在:

一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

县里虽然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但缺乏强有力、精干的工作机构。

目前的农办(产业办)无论从工作力量、工作效率上都难以承担此项任务。

二是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政策支持。

发展食用菌生产所涉及用地、税费、信贷、奖励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硬性的、稳定的规定,企业不放心,菇农不安心。

三是缺乏在生产过程得不到有效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