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3603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 第二章 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章大气-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大气知识的第二个内容,在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后,学生对于大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节课主要是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教材分三部分进行讲解,首先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旧版教材和新人教版有所不同,内容比较详细,在新人教版中则省去这一节的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在教材中讲解的比较仔细,对于散射还有图片进行说明,图文结合比较生动形象;大气的保温效应和新人教版中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些相似,主要是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这两个过程,只是教材没有把图给画出来。

另外还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意义,让学生很直接的知道大气对于我们地球的作用,促使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形成;第二个内容,教材还讲到了全球的热量平衡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自然的平衡还有受人类活动的导致的不平衡。

在活动板块,用有大气的地球和没有大气的月球相比,凸显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还举例说明大气的温室效应在生活中应用,让地理更贴近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并且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以及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不同波段的作用。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画图分析各过程。

3.知道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了解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4.理解全球的热量平衡是如何形成。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和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大气的温室效应等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画图的能力。

3.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地理对生活有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

2.培养学生探讨地理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演示法,讨论法为辅

【教学用具】PPT(课件)

第一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011-10-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并且记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以及大气各成分对太阳辐射不同波段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生能自己画图分析“太阳暖大地”这一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现象,如:

交通路口指示灯以及汽车的刹车灯为什么用红色和绿色而不用其他颜色呢?

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呈蔚蓝色?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了

【投影】红绿灯,雨后天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2.2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

投影图片:

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k即:

6000-273=5727度,而地球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伊朗(卢特沙漠地区)也不过是71度,有5727—71,其中中间的能力去哪里了呢?

怎么会变少呢?

【板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能量的传递主要有:

热传导,辐射,对流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方式进行的,(投影: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并分析)而不同的波长它的辐射能力是不同的(投影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分析)横坐标代表是的波长,纵坐标代表的是辐射能力,面积代表的是辐射能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书,辐射能力最强的在可见光波段,紫外波段和红外波段辐射比较弱(图中的面积代表的是能量)

可见光区的能量50%=紫外区7%+红外区43%。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课件光区(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承转】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吸收,反射,散射

【板书】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注意:

先讲吸收作用后在说是否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O3——紫外线(波长短)

对流层中的水汽、CO2——红外线(波长长)

大部分可见光可以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板书】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颗粒能讲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云的发射作用是最强的。

提问:

夏天,多云的白天和晴天相比,气温哪个高?

为什么?

?

?

(晴天高于多云天,原因: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

太阳都还没有出来,但是天空都已经亮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散射作用(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示意图)---有选择性

蓝、紫光波长短容易散射

红、绿光波长长,穿透力强,不容易散射

【解决问题】回答课前提出的红绿灯和雨后天空的问题、

投影:

太阳暖大地过程图,并作简单分析

【承转过渡】问:

早上和中午的温度相比哪时会比较高?

根据图2.5分析原因?

【小结】:

①太阳高度不同: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

②太阳高度不同:

阳光经历的大气路程不同,削弱程度不同

不同纬度因太阳高度不同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削弱程度不同)

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长,被削弱的能量多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削弱的能量少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并且能够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效应

2.能够记住大气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3.理解全球热量的平衡与不平衡原因

能力目标:

学生能自己画图分析“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一个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北方,深秋的时候,为了预防霜冻,人们多采用燃烧烟雾来解决,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起学习寻找答案。

【板书】1.大气的温室效应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暖大地”这一过程,知道了地面的增温过程,地面除了吸收太阳辐射外,他同时又向外辐射能量。

由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向外放出能量,而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它属于短波辐射

地球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它属于长波辐射

我们知道大气对于太阳辐射是具有削弱作用的,但是大部分可见光是可以穿过大气到达地面的,大气中对流层中的水汽和CO2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能力强(75%--95%)使大气增温(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大气增温后(温度较低,属于长波辐射)又会想外辐射红外线长波,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弥补地面辐射出去损失的能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投影如下并作详细分析)

【板书】2.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降低了白昼温度,提高了夜间温度,减少了昼夜温差。

•温室效应把地球平均温度提高到了15℃,从而适宜地球生物的生存。

【板书】3.全球的热量平衡

自然的平衡:

收支平衡(地面和大气)

人为的不平衡:

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五单元第七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人教大纲版必修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能力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德育目标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难点

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

1.本节主要阐述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部分内容,三者逐步递进,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

2.多联系实际,结合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视新闻报刊资料、工业生产分布图及一些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与企业的空间发展;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新课教学]

5.7工业地域的形成(板书)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下面我们作一具体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可简单提问:

(1)教材叙述了哪几方面存在着工业联系?

(2)每种方式联系中,各有什么特点?

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一、工业联系(板书)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如布,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

正如课本图5.28所示,生产布匹首先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经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最后才成为成品布匹。

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这样的例子,同学们可举出很多,比如我们使用的笔、笔记本、服装鞋帽、自行车、电视机等等,都是由不同的工序加工组合而成。

从产品所用原料,到产品制作完成,都是由不同的工业部门所承担,最后组合加工完成,其中各工业部门的分工合作,即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体地说,工业在以下三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板书)

这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各工厂分别完成某一产品的某道工序,负责前一道工序的工厂的产出成为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厂的投入。

例如,上面所举布匹的生产过程,我们使用的课本、笔记本的生产过程等等。

他们在生产上存在着一种直接联系,即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是下一道工序的“原料”。

第二种情况是许多工厂某一产品生产零部件,生产零部件各厂家之间没有直接的投入—产出联系,它们分别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厂家(或总厂)联系,或通过组装厂家互相取得联系。

例如,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由于各自生产的零部件不同,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所生产零部件经汽车厂组装,使各零部件的生产厂与汽车总厂发生了工业联系。

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上面所举生产笔的厂家,还有暖水瓶生产厂家、电视机组装厂家等等,他们的生产过程中,各零部件均由不同的厂家(或部门)来生产(如笔尖、笔墨、笔管等),然后进行组装,即成产品(笔)。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专业化工厂的生产,同时与其他工厂进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发达的一种表现形式。

专业化生产企业配备有专门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专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等,以增加批量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在专业化工厂里,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相当紧密,自原料或零部件的投入至产品的产出,全过程自动化连贯生产。

提供这种工业生产的设备,称为生产流水线(见课本图5.29)。

可见,通过专业化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操作,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使工业联系更为紧密。

例如,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当中(如彩电、冰箱、纺织、机械零部件等),已基本普及了生产流水线,使企业内部的联系更为重要。

2.非生产上的联系(板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