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599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docx

高三政治哲学框架知识体系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生活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处处有哲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

作和生活。

1、概念: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

二、哲学

和方法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

概3、哲学与

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联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三、哲

学的

唯物

主义2、唯

基本

物主

问题

义和

唯心

主义

1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二、哲学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实质(本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

唯物

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坚持唯物,将世界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唯

形式

了。

例如:

中国古代五行说。

物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从物质的具体形态得出机械结论。

义和

实质(本质):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

唯心

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形式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

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直接的唯心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

3、备注

2)主观与客观:

纯主观、纯客观、主观的客观、客观的主观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

一、真正的哲

思想。

学是社会变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

革的先导

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二、马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思主义哲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

物质性原理(世界观):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

世界的物质性(表现):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

一意识原理(世界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

人能够能

动地认识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

的作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

(意人能够能

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

动地改造

可能出现的东西。

世界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

二、物质与运动

三、规律

4

四、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运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动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1)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运动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和静止

2)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规律的含义(世界观):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三、

3、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意:

必须全面认识人类与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辩证

1、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做到主观与客观

5唯物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即既客观,又努力;既遵循规律,又重视意识的能动性。

11)实践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

一、实践与

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辩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与认识

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关系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

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

2、真

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理的

二、

(2)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

论)

3、认识1)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

真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4、方法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6

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联系(世界观):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

2、联

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1)坚持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

整体与部

3、联系

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观的方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遵循系统内部结

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四、创新观(辨证否定)

7

一、联系观

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程的事物,它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却克服

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世界观)

2、发展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世

界观)

量变:

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

(1)量变

3、发展的

证静止

和质变的

形式:

量变

(2)量变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和质变的

(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方法论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四、创新观(辨证否定)

一、联系观

二、发展观

(1)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对立指斗争性,统一指同一性,二者相反相成。

同一性指相互吸引、

1、矛盾

三相互联结,一是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二是互相贯通、渗透、包含,在一

(1)矛盾

①矛盾的普遍性含义: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的普遍②方法论: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2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

(2)矛盾

、有其特点。

的特殊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a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b同一

①二者相互联结。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

出来;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与同类有共

3、两点论与重点论

4、方法论

9四、创新观(辨证否定)

一、联系观

二、发展观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性质

①区别: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矛盾处于

三、

(1)主要矛盾

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复杂事物

矛和次要矛盾辨

有多个矛盾)

②联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①区别:

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

3、两点

(2)矛盾的

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

论与重

主要方面和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一个矛盾内部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过程时,既要看到(3)

方法

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

10

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把握主要矛盾;在认

四、创新观(辨证否定)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联系观

二、发展观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原理(世界

观、实质)

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而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

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

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

的否

定:

⑴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方法论

⑵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

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

论路。

创新③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创新推动生活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有社会意识,不论多么歪曲虚假,主观色彩浓厚,都是

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社会存

在与社会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不同步,可能先于社会存在,也可能落后于

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起推

进作用。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

社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备注:

(1)劳动主体、生产资料、产出价值是生产力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

产品分配方式

(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进

步的途

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

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三、群众观(人民观)

12

四、价值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观

人民群

众的社

会地位

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党的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

观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价值:

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价值与

价值观

含义:

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

意义(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价

值观

价值判

断和价

值选择

如何判断价值: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

显示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进行正确的价

值选择

正确的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价值判牢固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

13

创造价值最高的价值追求。

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