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版.docx
《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版
小学六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教学目的:
对学生进行用电、防火、防盗等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资料准备:
《安全教育读本》
教学过程: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
(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
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
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
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截断电源。
二、防火安全(严禁学生带火种入校园)
1、提出问题讨论:
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
2、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首先:
自己不能玩火。
其次:
发现火灾要想办法自救。
再次:
要知道报火警:
119。
还要注意有电的要及时切断电源,同时要听从救火组织统一安排。
三、防溺水
结合现实生活中因游泳、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结合我们这些地方的天气和地域情况,要求学生不能私自到河滩、水库等危险地方游泳,即使是在游泳池也必须有大人陪同和严守规则。
同时,发现有溺水事件发生要及时报告大人,不能自行下河、水库等救人,因为你们还不具有救人的能力。
四、交通安全
禁止乘坐“三无”车辆,乘坐摩托要戴头盔。
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五、结合实际进行防止高楼坠下、误服药物中毒等教育。
禁止带任何刀具入校园。
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1、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2、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3、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4、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5、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6、上下楼靠右行。
7、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电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安全教育,今后我们还会学更多安全知识,这样对你们有很多的好处。
七、作业:
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
然后我们在下节课进行交流和讨论,好吗?
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性格决定命运
活动目标: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受人欢迎的性格是这样的?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自身素质。
活动形式:
自我分析,集体讨论
重点难点:
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活动准备:
制作幻灯片(1、有所作为的人一般具备哪些共同的性格品质?
2、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被成为天才发明家的爱迪生,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他从小家境贫寒,被学校人为是能力低下的学生而被学校开除,他离开学校后,做过报童,学过木工,因一次在火车上搞实验不慎失了火,结果受了处分,挨了打,耳朵也变聋了。
但他克服一切困难,利用空余时间努力学习,苦学好问,搞起实验可以几昼夜不眠,最后终于成为电学方面的大发明家,(提问)爱迪生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良好的性格是怎样的?
如何培养?
(板书课题)受人欢迎的性格,我需要
二、介绍性格有关知识
三、小组讨论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有作为的人一般具有哪些共同的性格品质?
2、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交流
3、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刚才交流的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一般具备以下这些良好的性格品质。
(1)自信
(2)恒心
(3)热情和痴心
(4)雄心和创新精神
(5)轻松愉快的心境和广泛健康的兴趣
同学们,对照一下你自己,你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品质?
四、自我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分析,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总结
五、集体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谈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如果你在学习中缺乏恒心,鼓励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约束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恒心的人,如果你某门功课学不好,先找原因,不要盲目下结论,否定自己,相信只要努力了,你就有所收获。
同学们还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来谈谈。
教师归纳一下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
要向自己明确地提出培养良好性格的任务。
要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鼓励自己要有实现目标的信心与勇气。
怎样对待长辈的叨唠
活动设计
12、13岁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早期。
他们具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做事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开始想摆脱父母的左右,已不愿与父母谈更多的关于自己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则喜欢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训晚辈。
同样的内容重复多了,就变成了叨唠,这样的叨唠则影响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首先让学生认识长辈一般都在什么情况下叨唠,然后要清楚叨唠的内容对自己有没有益处,最后是探讨在不伤害父母感情的前提下,怎么对待长辈的叨唠。
辅导目的
1、了解父母在什么情况下叨唠。
2、明白父母的叨唠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3、探讨对待叨唠的好办法。
辅导方式
1、小组讨论
2、小品表演
3、社会调查
辅导前准备
1、课前做好一份社会调查。
2、排练小品《小亮在家一、二》
3、准备一幅田园风光油画。
辅导时间与场地
辅导时间:
一学时。
辅导场地:
团体辅导室。
辅导步骤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早上好!
我们彩虹聊天的时间又到了。
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
怎样对待长辈的叨唠。
二、说说自己
1、介绍自己今天有几岁了。
(我今年……)
2、现在,你们当中有哪些同学能主动把自己的作业给爸爸妈妈看呢?
(教师评价:
大家的这些表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们长大了,都希望自己能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
)
三、说叨唠
1、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长辈喜欢叨唠吗?
讨论(让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一分钟)
2、长辈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叨唠呢?
(指名发言)
3、看小品表演《小亮在家》。
小亮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不久妈妈回来了。
“亮亮,在干什么呢?
写完作业没有……”妈妈一边换拖鞋一边问道。
“一会儿再写吧。
”“快写作业去,快去呀!
”妈妈话音刚落,爸爸也回来了,爸爸还没放好提包忙问:
“亮亮,今天表现怎么样?
还有……”爸爸还没问完。
亮亮就已经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
“不怎么样,还不是老样子。
”说完就看他的电视,这时,爸爸瞪着眼睛……
4、讨论:
小亮为什么会烦恼呢?
5、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叨唠?
他们往往喜欢说什么呢?
(举手发言)
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个别发言;②小组交流。
教师的评价则可以说:
“真有意思”“挺特别的”“我十分同情你”,“他们这样说可以理解”等。
6、实话实说: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听到长辈叨唠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小结:
听着父母反反复复地说着同一个内容,大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是比较正常的,可以理解。
四、爸爸妈妈的话
1、教师:
上课时,老师做了一份社会调查,并把这次调查的谈话记录下来了,下面,我们一些来听听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2、播放社会调查的录音实况
(问:
×××,您好,现在,想请你来谈谈关于“叨唠”的话题……
问:
×××,您好,你的孩子快12岁了,当你想跟他说一件什么事的时候,他有时候就表现得很不耐烦的样子,这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
(这份社会调查一定要提前两周去做,而且要细致,提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让每一位被访的家长说出他们最想与孩子讲的话,家长的姓名尽可能不公开。
)
3、小结:
刚才,我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心里话,相信大家一定受到心灵的震憾。
叨唠是天下父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五、消除烦恼
1、讨论:
叨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当自己的想法、做法与父母长辈的愿望不一致时,你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充分举手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小结方法。
)
(1)安静聆听法;
(2)转移注意力法;
(3)自我讽刺法;
(4)解释说明法。
……
2、看小品表演《亮亮在家二》
亮亮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不久,妈妈回来了,妈妈进门就问:
“亮亮,写完作业了吗?
”“妈妈,看一会儿电视就去写,放心吧!
”亮亮笑眯眯地帮妈妈拿拖鞋。
妈妈笑了笑,就做饭去了。
亮亮刚要坐下来,这时,爸爸也回来了,刚进门就问:
“亮亮,今天表现怎么样?
”亮亮调皮地一笑:
“还好,老爸,我这个儿子不会给你丢脸的。
”说完又继续看电视。
“亮亮,今天的日记准备写什么内容……”爸爸又问了许多问题,亮亮没有发火,只是静静地听着……讨论:
亮亮是怎样对等长辈的叨唠的?
(让学生用前面出示的方法来解答。
)
六、帮帮你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父母长辈的叨唠,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吗?
(让大家把问题写在纸条上,通过讨论来解决。
)
七、小结
父母亲由于爱而叨唠孩子,因为感激,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
让我们共同架设起一座虹桥,人和人之间多一份理解,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补充活动
开展辅导两周之后再次做社会调查,让家长谈谈孩子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和变化,为今后开展辅导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建议
本课程适用于小学5、6年级以上至初中学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避免说理式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辅导室里以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座位轻松入座,不必要求学生坐姿如何,只要得体大方即可,使辅导活动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021——202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森林防火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森林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森林火灾的危害及意义。
2、懂得一些基本的森林防火知识;了解火警以及报火警的方法。
3、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思想,将来能为保护森林环境贡献更多的力量。
教学重点:
懂得一些基本的森林防火知识;了解火警以及报火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我县近期森林受火灾的真实材料,森林图片;火灾后的图片、森林防火警示语。
教学过程:
(一)赏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
《长江我的家》
2、出示美丽大森林图片,感悟大自然的魅力。
师: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它们震撼着老师的心,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吗?
在惊喜之余,请告诉老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3、认识森林的重要作用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点拨,总结。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
4、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如何让森林陪伴人类安详地生存呢?
让森林赋予我们更多的人呢?
(既然森林有这么多的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好他,让他不受火灾的侵害,火灾是森林的克星呀!
)
学生朗诵诗歌《我的长江,我的黄河》
5、森林火灾的危害
学生通过看图对比反思知道了森林火灾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烧毁林木;
(2)烧毁林下植物资源;(3)危害野生动物;(4)引起水土流失;(5)引起空气污染;(6)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回顾前面内容,看下图谈感想
(1)师一边向展示图片,一边向学生讲解森林失火后,蓝天白云下的一片荒芜凄凉情景……
(2)学生谈所想。
(3)师列举真实事例:
森林火灾是森林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出版的刊物《国际森林火灾新闻》,8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统计的森林火灾每年约25.5万次,年均危害的森林或其他林地面积636.7万公顷。
该数据还未包括未统计的国家(如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实际的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要远远高出上述数据,其燃烧面积约占全世界每年森林消失面积2000万公顷的一半,占全球森林总面积0.2%-0.3%。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大火不断,森林火灾成上升趋势,并且90年代后期随着长期干旱的到来,火灾从非洲东移,从北南移,从欧亚陆转向海岛地区——东南亚,使数百万公頃热带林遭到破坏,严重损害这一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
师生总结:
因此,要有前车之鉴。
森林防火,贵在预防,人人要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不应该一次又一次让火灾发生,防范要紧,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努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三)遇到森林火灾怎么办?
生讨论后,师补充回答:
首先要冷静、沉着,不要慌张,迅速地撤离火场,不要去救火。
然后拨打火警免费“12119”(板书),让专业人员来扑救,记住报火警时一定要说清楚火场的准确位置,火情的大小,以及有无有毒有害物质,有无人员被困或伤亡。
(四)歌声中回顾总结
全班齐唱歌曲《歌唱祖国》,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向同学们说说!
再次出示美丽大自然图片森林防火警示语图。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
行程问题
第一讲行程问题
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
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
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距离=速度×时间
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
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
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
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
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
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与相遇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
例1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
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
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
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54-6=48(千米/小时).
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
48×1.5=72(千米).
答:
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
例2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解一:
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
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
50×10÷(75-50)=20(分钟)?
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
75×20=1500(米).
答:
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
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
家到公园的距离是
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
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
例3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35千米/小时,要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一:
自行车1小时走了
30×1-已超前距离,
自行车40分钟走了
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
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
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
解二:
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
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
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
35-15=20(千米/小时).
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
例4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解:
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
8-4=4(千米).
而爸爸骑的距离是4+8=12(千米).
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
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
4+12=16(千米).
少骑行24-16=8(千米).
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
8+8+16=32.
答:
这时是8点32分.
下面讲“相遇问题”.
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
例5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解:
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
36÷(3+1)=9(分钟).
答:
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
例6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解:
画一张示意图
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
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2÷(5-4)=2(小时).
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5+4)×2=18(千米).
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
”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
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
请再看一个例子.
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
解:
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
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
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D点.这两点距离是12+16=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
(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
28÷5=5.6(小时).
比C点相遇少用6-5.6=0.4(小时).
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
12÷0.4=30(千米/小时).
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
16÷0.4=40(千米/小时).
A到B距离是(30+40)×6=420(千米).
答:
A,B两地距离是420千米.
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
例8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
问:
(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
(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
解:
(1)小张从A到B需要1÷6×60=10(分钟);小王从D到C也是下坡,需要2.5÷6×60=25(分钟);当小王到达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25-10=15(分钟),走了
因此在B与C之间平路上留下3-1=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
2÷(4+4)×60=15(分钟).
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
25+15=40(分钟).
(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A点需要走1÷2×60=30分钟,即他再走60分钟到达终点.
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
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
答:
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
二、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
例9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
(1)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
500÷1.25-180=220(米/分).
(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
500÷(220-180)=12.5(分).
220×12.5÷500=5.5(圈).
答:
(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
(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
例10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解:
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