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5122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docx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

黄亢美识字教学文稿

 

【编者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

“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古今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即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能让学生快速形象地识记汉字,且能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

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较好地运用字理引发孩子的无限遐想和催生他们的创造吗?

我们的教师把“独体字问有多少画,合体字问是什么结构”当作了主流教法,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语文课程标准》),自觉地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呢?

为此,我刊特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撰写系列研究文章发表看法,也欢迎广大教师参与此话题的讨论。

如何依据汉字特点教学系列谈之一

字理+心理=合理

 

——凸显字理,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黄亢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要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也指出,“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

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字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进行识字教学,当是最合理的教学,简言之,即是“字理+心理=合理”。

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心理)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就是讲析字理。

汉字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化和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但是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有“理”,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依据字理教学,也就自然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依据字理进行教学其功效是多方面的,在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方面尤其彰显。

1.凸显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的意象美。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在全球展开了“脑的十年”运动,旨在促进脑科学研究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与汉字教学联系起来。

1998年1月16日,李岚清副总理考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时说,“多用右脑,多训练右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

所以,希望你们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研究右脑。

有人说下个世纪的十年是右脑开发的十年。

哪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突破,哪个国家就有活力。

而我们中国有先天的好处,因为我们用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脑。

但是我们没有自觉地用各种方法来开发右脑。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创造才能的竞争。

人脑是人的智力的发源地,所以,未来的世纪是人脑——特别是右脑的开发的世纪,这个课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其意义甚至大于物质的开发和利用。

”(李岚清副总理给陈至立部长的信)所以,从科技的高度和人脑科学的深层次上来探讨素质教育已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就识字教学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依据字理,析形索义的方式来开发右脑。

50年代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如“诗”似“画”,这是因其表意性使然,依据字理析解汉字,学生就能透过汉字的笔画出现如“诗”似“画”般丰富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识记汉字。

如何使汉字由抽象的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意象呢?

一般采取的对策是:

1、               通过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

如禾穗图与“禾”字的比照,简笔画的山

形与“山”字的比照等。

几乎每一种版本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初学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时,课本里都会以“文字图——小篆——楷书”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对这三者进行比照,可先具象再抽象(“文字图——小篆——楷书”),也可先抽象再具象(“楷书——小篆——文字图”)。

切莫单纯地教楷体的独体字,而仅把文字图和小篆当作简单的插图。

2、               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于那些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可采用分解

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会意”的方法。

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还可由此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通过动作演示再现情景。

如会意字“拿”“掰”等,这类字动感十足,用动作演示十分形象。

即使是“望”、“瞧”、“眺”、“瞅”、“盯”、“窥”、“盼”、“瞄”、“睬”、“瞪”、“瞰”、“瞥”、“瞟”等形声字,也可以用表情和动作来显现。

引导学生透过字形想象汉字所蕴涵的意象,久之,一个个的汉字在学生的眼前就真的会如“诗”似“画”,甚至其形其色其声俱现。

如在诵读《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和“黄鸟于飞,其鸣喈喈”的诗句时,从火的“灼灼”,使读者想象到桃花红得象火焰一样;从口的“喈喈”,又让我们仿佛听到黄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通过字理的析解和意像的透视,此时,“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象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

”(于漪语)

 

2.凸显字理,让学生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化古。

日本一位学者说:

“汉字的信息量很大,它本身就是一种IC(集成电路)。

”国内也有同行学者谈到:

“方块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缩微系统。

”汉字具有平面的二维结构的特点,它的形旁是信息存储体,它的声旁是信息识别体,至于象形字、会意字,几乎可以望文生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这样的信息载体的特点是线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我们应尽量通过析解汉字的形义,让学生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在字理析解中了解汉字形义的演变情况。

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使人见字而识形,见形而知义。

尔后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

例如“监”,繁体为監,像一个人弯着腰(亽),瞪着眼睛(臣)下视水盆(皿)照面的情状,本义是照镜子。

这个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没有镜子,只好用盆子装水照面修容。

春秋时,人们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利用青铜磨制出了可以照面的铜镜,于是先后以“鉴”、“镜”表示,以区别原来的水盆镜子。

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已不是铜的而是玻璃的了,但我们仍沿用“镜”字,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

2、在字理析解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古人造字时,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

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

“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

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孝字,从老省,从子。

儿子尽心侍奉老人为孝。

古语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古人认为这便是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

真乃“字小乾坤大”,从这些汉字中折射出古人诸多的价值观念,通过对这些汉字字理的析解,很自然地就渗透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3、在字理析解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是一种比较科学、能产的造字方法,其表意的形旁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的原始意义,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财、货、贵、贱”等字以“贝”为形旁,“币、帛”以“巾”为形旁,“钱、银”以“金”为形旁,从这些不同的形旁可知我国古代曾先后用过贝壳、丝帛和金银来作货币,反映了汉族人民对于货币价值观念的发展过程。

又如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以妇女为中心,很多姓氏都加上“女”旁表形,如“姜、姚、姬、嬴”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旁,一些美好的字眼也用上女旁,如“好、姣、姝”等。

到了男权社会的时代,从文字上就出现了许多侮辱女性的痕迹,如“嫉、婪、嫌、妓、奸、妨”等字,就连“偷”字和“懒”字也曾加上“女”旁。

“女”字真可谓“受宠”一时,又“受害”一时。

“政、教”以“攵”为形旁,从“攵”的字往往与“打击”有关,由此可知上古时代的“政”、“教”都与刑罚和体罚有关。

如此析解字理,能使学生领悟到祖国汉字所蕴涵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3.凸显字理,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

1998年1月16日上午,李岚清副总理在考察南京金陵中学向同学讲话时,在黑板上写下了“火”、“火山”、“火山口”3个汉语名词,然后又各自添写英文。

他说:

“中国字,只要把每个单字记住,就会读出这些单字组成的词,然而,英文却不是,每个字都不是一样的。

”李副总理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中国字很伟大,要好好学啊!

”的确,中国的汉字除因其表意性而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在音律、形体、情趣方面在世界上亦是别具一格,颇具魅力的。

例如,“对联”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左右两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语相对,平仄相调,内涵相联,真可谓无独有偶,巧夺天工,特别是一些内含字理的对联,尤显情趣。

A此木为柴山山出,

白水作泉日日昌。

B六木森森,杨柳梧桐松柏,

三水淼淼,海洋湖泊江河。

A联属于拆字联,把“柴”、“出”“泉”、“昌”进行分拆,这实际上是进行了汉字结构的分析。

B联除了对“森”和“淼”进行分拆外,后续的“杨柳梧桐松柏”和“海洋湖泊江河”又凸显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汉字字理的特征仍然十分突出。

中国的对联如此的对仗工稳、平仄相对、音律有致,这是线形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显现了汉语言文字独具的特色,特别是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更是中国的一大奇观。

我们的语文实验教材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多种教材都选用了“对子”形式的识字课。

此外,运用猜字谜的形式,也能较好的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字谜的形式古已有之,它跟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密切,课堂教学中突出字理的猜谜也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对汉字形义的识记和文化知识的吸纳的。

例如:

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一人欠着身,俯看皿中物;

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此物真是美,两滴口水出;

搅和九次后,白布变蓝布。

于是起坏心,把它偷回屋。

(染)(盗)

从上例可以看出,作为课堂上识字教学中的猜谜是与社会上的文字游戏式的猜谜是不同的,它特别注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突出字理的构成,通过猜这些形义结合的字谜,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获取了历史文化的知识,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由上可知,在识字教学中凸显字理,能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切实地感受汉字魅力。

我们教师当倾情尽力而为之!

 

(下篇提示:

《凸显字理,切实地培养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该文将从如何科学地依据字理进行有效的教学上进行论述,并具体地介绍依据字理进行识字的方法。

近日,有幸再次聆听孙双全老师的《送别组诗》,余音缭绕,余情不绝——

  课例:

情感之“场”

  听孙老师的课,不管是上课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会不知不觉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坠入情“网”——一种情感的“网”。

  “送别组诗”于我已经不是“一见钟情”,但分明愈来愈感受到了孙老师的这种“情场功夫”。

  《赠汪伦》诗前,“千里桃花,万家酒店”故事的娓娓道来,随即让学生进入了李白与汪伦的情感意境;面对着踏歌前来送行的汪伦,“李白”(孙老师)倏地站起身来,跨到岸上,激动地握着“汪伦“(一学生)的手,脱口而出——学生都被老师入情入境的演绎感染,齐声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学生理解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后,孙老师深情地过渡:

“同学们,这哪是长江水呀,这分明是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绵绵不绝的情意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呼之欲出,顷刻间化为激情勃发的吟咏:

“董大心情抑郁,又逢朋友分离,心情格外悲伤,高适能让好朋友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开吗?

不,他充满激情地对董大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一说,就如拨开了云雾,见到了明晃晃的太阳——董大,你别担心,以您的才华和名气,走到哪里都会有朋友的!

  “老师喜欢举手的同学,你们举起的不仅是手,更是一种勇气和信心。

“当别人背不出的时候,你能背,就是不简单!

”……

  似乎是随口而来的鼓励,却营造了一种信心和动力的情感之“场”。

  赏析:

孕育情感的种子

  不管是真情故事导入,还是入情意境创设,也不管是顺势自然过渡,还是适时点拨渲染,就连随口而出的点评“小语”,都显得浓情欲滴。

诗情、师情、生情“三情合一”。

这样的情,如一张无形的网,无处不在地笼罩于课堂,似或浓或淡的雾霭,悠悠地弥散于课堂的每一个空间,渗透于每一个学生心田的每一个角落,慢慢地孕育着。

古诗的声律常识及运用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黄亢美

小学语文课本选有数十首古诗,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对于增进儿童知识、发展儿童语言、陶冶儿童情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要教好古诗,首先须了解古诗,把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否则就无法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不出古诗教学的特色。

小学语文课本所说的“古诗”一般来说是泛指清代以前的诗,它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近体诗即是格律诗,它兴盛于唐代,唐人把这种新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体按称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不拘格律的诗体称为古体诗。

我们今天仍沿用旧说,把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而非当今的新体诗),把不讲究格律的诗叫古体诗(而非以时代划分的古诗)。

为了和现代自由体新诗相区分,我们习惯上又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统称为古诗。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除《咏鹅》、《锄禾》等几首是古体诗外,其余的都是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句数、字数、用韵、平仄和对仗等几个方面。

在句数字数方面,两联四句的为绝句,四联八句的为律诗,绝句和律诗每句字数都是七个字的叫七绝和七律,每句字数都是五个字的叫五绝和五律。

对仗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

律诗八句四联,其每联名称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无对仗不能成为律诗。

所谓对仗,就是使每联内的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同时用字也不能重复。

例如五律《春望》中的颔联和颈联分别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说:

“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毛泽东在给陈毅关于诗的一封信中也曾说过: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何谓平仄?

古代汉语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传统的音韵学把它分为平仄两类,“平”为平声,声调平直,是长音;“仄”即侧,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种。

比照现代汉语,古代的“平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三声(有一小部分变为去声),“去声”就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少数变为上声),古入声字在中古时已逐渐“入派三声”,即分别归入到平、上、去三声中,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但在方言中仍然存留着。

如在两广的粤语和客家话中,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且往往以—b、—d、—g为韵尾的字就是古人声字,如“八、合、国”等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八”属于阴平,“合、国”属于阳平,但在古汉语中它们是入声字,归属于仄声。

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一是要求全诗押平声韵,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中的“流”、“楼”二字均属平声;二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

对,就是对句(每联中的第二句)与出句(每联中的第一句)的平仄相反,即相对立;粘,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同,即粘合。

平仄的对粘主要是针对每句中的偶数字位而言的,故有一种通俗但不很全面的说法,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说针对七言句而言,若是五言句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

绝句当先于律诗,律诗是绝句的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还是要从绝句开始。

如:

五绝仄起式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层楼。

诗句中下加“·”的为古入声字,不管现代汉语中该字是第几声,在古诗中均应视为仄声。

平仄谱中奇数位置的字一般是可平可仄的,但以“仄平”收尾的五言句“一”(含七言句中的“三”)必须论,若不论,那么就会出现全句除句末字是平声韵外句中仅有一个平声,这叫“犯孤平”。

“平平”收尾的五言句“三”(含七言句“五”)必须论,若不论,就会出现三个平声并列收尾的情况,这叫“三平调”。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律中不允许出现的,是近体诗的大忌,故说“一三五不论”,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为最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

如:

五绝平起式李白《夜宿山寺》

平平平仄仄危楼高百尺

仄仄仄平平手可摘星辰。

仄仄平平仄不敢高声语,

平平仄仄平恐惊天上人。

从上可知,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

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就是五言绝句平仄谱的扩展。

如:

七绝平起式白居易《忆江柳》

平平∣仄仄平平仄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攀折是何人。

七绝仄起式杜甫(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个黄鹂呜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窗含西岭千秋雪,

仄仄∣平平仄仄平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基础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

律诗的平仄谱就是绝句平仄谱的重复。

如:

五律仄起式杜甫(春望)

仄仄平平仄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恨别鸟惊心。

……………

仄仄平平仄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浑欲不胜簪。

七律平起式杜甫《客至》

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平︱仄仄仄平平莲门今始为君开。

…………………

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

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馀杯。

律诗除以上两种平仄格式外,其余的如五律平起式及七律仄起式均可由相应的绝句平仄谱重复一次顺推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除少量的律诗外其余多为绝句,所以,我们主要能掌握绝句的平仄谱式即可。

近体诗凡偶句末用韵,首句也可用韵,而用韵则须用平声韵,故首句末的字就由仄变平,为协调平仄,该句倒数第三字也要随之相应地由平变仄。

这一变化可识记为:

近体诗首句入韵,五言体三五平仄对调,七言体五七平仄对调,如卢纶的五绝《塞下工》: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首句“林暗草惊风”按五绝仄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风fēng),故三五平仄对调换,变为“仄仄仄平平”再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首句“钟山风雨起苍黄”,按七律平起式的平仄要求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由于首句入韵(黄huáng),故五七平仄对调换,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入韵的近体诗仅首句平仄调整变化,其余各句平仄不变。

至此,我们便可归纳出近体诗的平仄谱式的类型:

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均有仄起式和平起式两种,如果再按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划分的话,每类又各有两种。

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式表面看似繁杂,但只要识记了五绝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平仄谱,其余的皆能顺推出来。

“调平仄”是近体诗的重要格律之一,一些古诗为了适应声律上的要求,往往把语序作适当的调整,这就形成了句法和词序上的倒装。

这种因声律要求而形成的倒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为了协调平仄。

近体诗的主要格律是要讲究平仄的对粘,诗人有时为了协调平仄,只好调换平仄就之。

如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句,按正常的句法应为“欲目穷千里”或“目欲穷千里”,然而这样形成的“仄仄平平仄”句式则与五绝仄起式平仄谱第三句“平平平仄仄”的谱式相拗。

平仄对粘不当为近体诗所大忌,故诗人为协调平仄而将这句倒装为“欲穷千里目”。

再如李白诗《军行》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中的“骝马新跨”,杜牧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枫林晚”,皆因平仄不协而倒装,按现代汉语语法可梳理为“新跨骝马”和“晚枫林”。

2.为了合辙押韵。

古诗中为了合辙押韵而倒装词序的现象是较普遍的。

如卢纶诗《塞下曲》首句“林暗草惊风”,“草惊风”实为“风惊草”,否则于情理不通,但诗人为押平声韵而倒装了。

翻译时,我们应先将该句梳理为“林暗风惊草”,然后引导学生翻译则顺当多了。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流”,孟浩然《春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闻啼鸟”,都是诗人为了押韵,同时也是为了协平仄而倒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事理及文意将它们梳理为“流入海”和“闻鸟啼”。

3.为了构成“三字脚”。

不管是五言体还是七言体古诗,就其句子节奏之间的疏密关系看,后面三个字与前面的几个字关系疏一些,它往往自行组成一个音步,与前面的字词形成一个较大的停顿,这就是所谓的“三字脚”,这是古人在吟哦诗句时出于运气及行腔处理上自然形成的一种间歇。

至今我们朗读古诗时,“三字脚”仍是一个大的停顿,五言句往往读成“oo\\oo\o”或“oo\\o\oo”,七言句读成“oo\oo\\oo\o”或“oo\oo\\o\oo”。

“三字脚”一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意群单位。

如李白七绝《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按汉语语法当为“朝辞彩云间白帝”,但“间白帝”则不构成一个意群单位,故要把“彩云间”后置,倒装成“三字脚”。

翻译时如果先梳理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然后再翻译为“早晨辞别了彩云缭绕之中的白帝城”,这样学生就极易理解了。

一般来说,是为了“构成“三字脚”而调换词序的,梳理时要把“三字脚”这个整体一并移位,如上例。

古诗句式的倒装,有时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构成“三字脚”,或者同时又是为了合辙押韵。

如贺知章的《咏柳》诗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把“一高树”倒装成“一树高”.既是为了协调平仄,也是为了合辙押韵。

此外还有一些诗句是为了造成某种特有的意境而有意倒装的,如柳宗元古绝《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一般可把该句梳理为“独寒江雪钓”或“寒江雪独钓”,然而诗人这样倒装后,便可使读者产生这样一种联想:

“钓鱼乎?

钓雪乎?

”别有一番令人遐思的诗趣。

掌握古诗的基本声律知识,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善于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这样就可以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距离,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确切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下熟读背诵,避免死背译义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一、辨别下面的古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下加“·”的是

古入声字)。

枫桥夜泊江上渔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