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86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讲义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陷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

最后遇大赦北还,但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

作品

  诗代表作有《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价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书画上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人物轶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但欧阳修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最后给他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

“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

”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一)背景链接

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

原来从六月以来,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弹劾苏轼。

他们认为苏轼的一些诗文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

宋神宗下令御史台(汉书《朱博传》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

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二)常识整理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

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

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

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

(《文心雕龙·诠赋》:

“赋者,铺也。

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2.感悟自然之美,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及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方法。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既望:

    

泛:

     

2.举酒属客属:

     

3.歌窈窕之章歌:

     

4.白露横江白露:

    

5.纵一苇之所如纵:

     

一苇:

    

如:

     

6.凌万顷之茫然茫然: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

     

8.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独立:

    

羽:

     

9.翻译下列句子。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文: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译文: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明确:

1.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漂浮 2.劝人饮酒 3.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4.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气 5.任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往 6.旷远的样子 7.通“凭”,乘 8.古今异义词,超群出众 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9.

(1)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状词后置句)

(2)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

(3)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

(4)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暂留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状词后置句)(5)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环节二:

把握文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④⑤

解析:

选D 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11.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

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解析:

选D 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扣舷而歌之        而:

     

歌:

     

2.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

    

3.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

    

4.倚歌而和之倚:

     

和: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

     

泣:

     

6.翻译下列句子。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明确:

1.连词,表修饰关系 名词用作动词,唱 2.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3.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4.循、依 同声相应,唱和 5.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6.

(1)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定语后置句)

(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抽泣又像倾诉。

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3)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环节二:

把握文意

7.下面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

选C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作者唱的歌。

8.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解析:

选A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正襟危坐而问客正:

     

危坐: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

     

东:

     

4.方其破荆州破: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

     

东: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

     

樵:

     

7.侣鱼虾而友麋鹿侣:

     

友:

     

8.哀吾生之须臾哀:

     

9.托遗响于悲风响:

     

10.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为其然也?

译文: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译文: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明确:

1.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端坐 2.名词作状语,向南 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4.形容词作动词,攻破 5.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 方位名词作动词,东进 6.名词作动词,打鱼 名词作动词,砍柴 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8.形容词用作动词,哀叹 9.动词用作名词,声音

10.

(1)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宾语前置句)

(2)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判断句)(3)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被动句)(4)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可如今在哪里呢?

(宾语前置句)(5)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

(6)哀叹我们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流水无穷无尽。

环节二:

把握文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解析:

选D ②是写曹操的英雄表现,④是写作者与客人游玩的情景,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12.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