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821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docx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

第一讲传播学

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

在这个时期,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

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使得许多的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

第二、历史和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传播有着许多衔接的一些社会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研究的方法。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第四、1933年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1)欧洲源流:

塔尔德:

模仿理论。

著有《模仿的法则》,是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默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

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

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楚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也就是与谁有信息传播的关系。

(2)美国源流:

杜威: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库利: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group)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帕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在某种意义、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过程。

因此帕克也被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米德:

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与帕克的二号领袖任务,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80)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

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

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他对研究方法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的调查后发表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库尔特·卢因(Kurt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理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卡尔·霍夫兰(Carl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或"传播学之父"。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

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

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1)香农与信息论: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使得传播学的表述更为准确;开阔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

(2)维纳与控制论:

把“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二、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它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学科。

三、传播学主要学派

1、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一词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的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辩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尤其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2、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批判学派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包括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也称伯明翰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伯马斯批判理论等。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

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

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

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

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

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

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

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会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

2、定量研究:

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讲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活动;2)社会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致意,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类型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功能

1、基本功能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持续公开地向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2)引导舆论:

舆论:

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

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存在前提,一定程度上讲舆论所代表的就是民意,可以自发形成,可以因外力引导而起,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是将社会舆论引导控制在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传播者应据受众反馈不断调整,加强传播效果

   3)教育大众:

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逐渐完善,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主要载体。

   4)提供娱乐:

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作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放松,一方面提高艺术鉴赏力。

2、负面功能

   1)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2)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3)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

并助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了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4)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人们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电视人"和"容器人"便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从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5)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6)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7)卫星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

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四、传播的模式

1、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3、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五、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讲信息与符号

一、信息

1、信息实质与特征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二、符号

1、符号的定义

2、符号的特性

3、符号的类型

第四讲传播者

一、传播者

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

该理论认为:

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

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该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接受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和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

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三、传播者与把关

1、把关人与把关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

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

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更好的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的理由做出评价。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

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

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

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

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

必然以传播组织的要求规范和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

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8)传播者个人因素:

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3、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

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

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

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4、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

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 过滤信息:

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 制作信息:

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 传播讯息:

将制作好的传播作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第五讲传播媒介

一、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二、认识媒介

1、认识媒介的意义和基本观点

2、认识媒介的角度和原则

3、传播媒介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介

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

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需要受众感官和思维活动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

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活动予以补充、联想,受感官和思维活动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之所以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

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以及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1、意义

1)他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他将媒介的概念扩大,不仅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而且包括人际互动的所有介质。

2)他将媒介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

因此他对媒介的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3)他的这些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与范围,也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4)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

1)只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仿佛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3)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划分过于牵强

4)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5)其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第六讲受众

一、受众

受众、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

二、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三、受众与信息

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

第七讲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

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信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1、枪弹论

代表性研究:

宣传研究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有限效果论

代表性研究:

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

态度劝服研究

2)库珀等:

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1947年。

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力。

3)拉扎斯费尔德等:

两级传播论

4)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

3、适度效果论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雷蒙·鲍尔:

《顽固的受众》1964年从考虑"whatcanthemessagedototheaudience",到考虑"whatcantheaudiencedowiththemessage"

2)使用与满足理论

3)创新与扩散理论

4)议程设置理论

5)教养理论

6)暴力内容对行为的效果

1972年,医务总监报告:

“在看电视暴力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儿童,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儿童身上起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环境下才起作用。

7)知识沟假说

4、强大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