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663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docx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3

第三章中学教学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过程的本质;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具体归纳见下表:

典型人物

观点

评价

孔子

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这些观点各有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哲学、心理

学基础,各有

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

其理论依据,

都在一定程度

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

阶段

上反映着教学

的实践,并对

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教学实践有过

重大的影响,

杜威

困难(发现疑难)、问题(提

出问题)、假设(做出假设)、

验证(推断假设)、结论(检

验假设、获得结论)五个阶段

我们应以科学

的态度,批判

地继承。

凯洛夫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

感知新教材,形成观念和概

念,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知识

的运用与形成技能技巧,知

识、技能技巧的检查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高频考点提要

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高频考点速记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一、备课

(一)备课的含义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二)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三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四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2.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

(2)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①信度:

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②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③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④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原则的含义;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量力性原则。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八)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学记》常考的教学原则汇总

经典语句

句意阐释

教学

原则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

而弗达。

告诉学生道理而不强迫服从,严格

要求学生但不压抑个性,启发学生

思想但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启发

性原

“君子之教,

喻也。

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

教育学生,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

“学不躐等。

躐(11e),超越、逾越。

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

越级而进。

“杂施而不

孙,则坏乱而

不修。

孙,通“逊”,指顺序。

施教者杂乱无章施教而不按顺序

进行,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

循序

渐进

原则

“不陵节而施

谓之孙”

陵,超越。

节,限度。

孙,通“逊”,

指顺序。

不超越(学习者)现有的

水平进行教育,这叫做循序渐进。

“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

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授

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不

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

后才能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

提高的

教学

相长

原则

续表

经典语句

句意阐释

教学

原则

“禁于未发谓

之豫”

豫,通“预”,预防。

学生的坏习惯没有养成时就及时

采取补救措施,这叫做预防。

预防

性原

“当其可谓之

时”

教师应该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

而教。

及时

施教

原则

“相观而善谓

之摩”

摩,切磋,观摩。

互相评改对方的(作品)直到都感

觉很好,这就叫做切磋学习。

学习

观摩

原则

“时教必有正

业,退息必有

居学”

按照一定的时问或季节进行正课

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

课外作业。

主张

课内

外相

结合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方法的含义;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等;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教学方法有:

1.探究—研讨法:

兰本达提出。

2.纲要图式教学法:

沙塔洛夫提出。

3.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4.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提出。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2)参观法

参观法可以分为三类:

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

2.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3.个体内差异评价

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1.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2.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四)指导性原则

高频考点提要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2.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高频考点速记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1.情意性。

2.过程性。

3.个性化。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多样化。

2.综合化。

3.社会化。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1.由甄别走向发展。

2.由单一走向多元。

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陛化的教学。

二、辨析题

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三、材料分析题

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

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

“老师,有没有母鸡啊?

”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

“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l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

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

我接着说道:

“这位提问的同学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

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

”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

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试加以分析。

精选预测解析

二、辨析题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武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

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三、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该材料中的“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老师面对“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的提问和“全班立刻哄然大笑”的尴尬场面,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在承认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扬教学民主,通过启发式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又拓展学习了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其次,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材料中老师既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灵活处理,对该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