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498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x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

天性,天良”

2、患:

祸患,灾难

3、辟:

通“避”,躲避

4、箪:

竹筐

5、蹴:

用脚践踏

6、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

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

厌恶。

10、辩:

通“辨”,辨别。

11、义:

正义或仁义。

12、勿丧:

不丢掉,不遗失。

丧:

遗失

13、万钟:

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一、本文出自《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

(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9、亲戚:

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

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4、兵(兵器)革(甲衣)15、池:

护城河

固:

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四.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解背诵。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③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施行仁政

五、运用。

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

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

任:

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

违背,逆,不顺。

乱:

干扰,错乱。

句义: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

衡:

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

征验。

喻:

明白,了解。

句义: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

入:

在里面,指国内。

出:

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

通“弼”读bi,辅佐。

恒:

常。

句义: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

生:

生存发展。

句义: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

出师表

1、作者: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

平民。

躬耕:

亲自。

以驱驰:

奔走效劳。

倾覆:

兵败。

光:

发扬光大。

恢弘:

发扬扩大。

失义:

适当恰当。

宫中:

皇宫中。

府中:

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

罚。

以遗:

给予。

夙夜:

早晚。

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

表明。

之慢:

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

治。

3、通假字:

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

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

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

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1、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

之秋:

时。

恢弘:

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

降低身份)自。

良实:

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或:

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陋室铭》(刘禹锡唐)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醉翁亭记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

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林霏开: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临于泉上者:

靠近。

泉香而酒冽:

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

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

觥,酒杯。

筹,酒筹。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

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

情趣。

深秀者:

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译:

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