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7746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 课程题库.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课程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五章课程题库

一、选择题

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有学者说: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

4.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生课程D.教师课程

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

6、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8、从课程管理者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和()

A.地方课程B.研究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社会中心课程

9.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

10.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1.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形象性和兴趣性B.娱乐性和生活性C.科学性和思想性D.知识性和个性

1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目标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教科书

1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

14.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宜原则D.合理性原则

15.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6.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的D.教学目标

1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

19.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讲授提纲和讲义B.教科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2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

21.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22.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韵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3.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二、填空题

1.()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可以把课分为()课和综合课。

3.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5.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和()。

6.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等。

7.教学大纲一般由()、()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8.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

9.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的形式出现。

10.()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11.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

12.()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3.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

14.教科书是()的具体化。

15.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为依据。

16.()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17.杜威的学生()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18.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和专业教育。

三、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课程设计?

其意义是什么?

3.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6.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8.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9.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0.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论述题

1.试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

2.论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3.论述编写教科书应该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因此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选C。

2.D解析:

这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中心观点。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知识的结构,如果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易于领会各种事实并对其进行归类和评价,促进知识的转化。

因此,答案为D。

3.A解析:

综合课程论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写课程的理论。

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因此,答案选A。

4.B解析: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

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

因此,答案选B。

5.B解析: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因此,答案选B。

6.D解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答案为D。

7.B解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首次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因此,答案为B。

8.A解析:

此题考察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因此,答案选A。

9.C解析:

此题考察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的任务来看,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因此,答案为C。

10.A解析: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因此,答案选A。

11.C解析:

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首先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教材的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教材的思想性要寓于科学性之中。

因此,答案为C。

12.C解析: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因此,答案选C。

13.B解析:

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从理论上全面而系统地论证了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

因此,答案选B。

14.D解析:

一般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性原则。

因此,答案为D。

15.D解析: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从做中学",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课程,它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而课外活动是指正式课堂之外的活动,既有教师组织安排的活动,也包括学生自行发起的活动。

将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

因此,答案为D。

16.B解析: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因此,答案为B。

17.A解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因此,答案为A。

18.D解析: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因此,答案为D。

19.C解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其他还有参考书,讲授提纲等。

因此,该题选C。

20.D解析:

读、写、算,是作为公民所必须的“三基"。

因此,答案为D。

21.D解析:

此题是对学科课程的考查。

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分科设置的,因此,答案选D。

22.B解析:

此题考查课程的基本涵义。

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各门教学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相混用。

教材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把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因此,答案选B。

23.A解析: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因此,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教科书2.单一3.基础4.课程计划5.知识;儿童6.周学时

7.说明部分;本文部分8.基础性9.必修课10.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1.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2.课程评价13.基础14.教学大纲15.科学的分类

16.课17.克伯屈18.精英教育

三、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如古代,学校教育重语言、政治、伦理和宗教等学科。

至近代,自然科学学科、技术性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才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概念。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2.什么是课程设计?

其意义是什么?

答: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即指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的意义

①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②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3.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以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这次课程改革呈现出强烈的共同价值取向,体现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

具体到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分科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国家将按照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4.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注意填空和选择)

答: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编制课程计划要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既要体现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保证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这些基本关系包括:

基础课与提高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5.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6.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基本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教科书的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标、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适度,便于携带。

7.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部分:

(1)教学科目的设置

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小学的教学科目的设置基本是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课程计划的。

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

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不能齐头并进,也不宜单科独进,一定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

使先学的学科为以后学习的学科奠定基础,同时学的学科之间能相互沟通,并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3)课时分配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应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8.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小学课程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

(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

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与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陛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使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不相同。

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

9.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答:

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即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删除陈旧的内容;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一些传统的概念和范畴正在由综合性的概念和范畴所代替。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即强调基础学科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具有示范性,对庞杂的、过时的内容一定要删除,不使他们加重学生的负担。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各国教材的编写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能力。

考虑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4)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有较大的弹性,便于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而且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10.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

答:

(1)教学大纲的作用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作用在于:

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在于: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