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685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docx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

《孤独之旅》《心声》知识讲解

责编:

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孤独之旅》

【高清课堂:

成长之路——《孤独之旅》《心声》】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9章20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心声》

【高清课堂:

成长之路——《孤独之旅》《心声》】黄蓓佳,当代女作家,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儿童文学,电影视剧本五百余万字。

作品有《小船,小船》《追你到天涯》《忧伤的五月》等。

 

《心声》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

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

知识积累

《孤独之旅》

1.家底: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厚实:

丰富,富裕。

3.一落千丈: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4.境地:

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5.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6.觅食:

寻找食物。

7.嬉闹:

嬉笑打闹。

8.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纯粹:

不掺杂别的成分。

10.撩逗:

挑逗,招惹。

11.乖巧: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12.依托:

依靠。

13.胆怯:

胆小,畏缩。

14.掺杂:

混杂。

15.驱除:

赶走,除掉。

16.窝棚:

简陋的小屋。

17.安抚:

安顿抚慰。

18.别无他法:

没有其他的方法。

19.磨难: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20.歇斯底里: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21.仓皇:

匆忙而慌张。

22.回应:

回答,答应。

23.疲软:

疲乏无力。

24.温顺:

温和顺从。

《心声》

1.抑制:

压下去;控制。

2.呵斥:

大声斥责。

3.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恍惚:

精神不集中。

5.窸窸窣窣:

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6.沙哑:

(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7.发窘:

表现出窘态。

8.嘟嘟囔囔: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9.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10.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11.从容不迫:

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12.出风头:

出头露面显示自己。

13.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14.抽噎:

抽搭,一吸一顿地哭泣。

15.专注:

专心注意。

考题例析

1.(2016•江苏盐城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这种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2.(2016•山东济南中考)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武侯”即诸葛亮。

B.《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草房子》中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放鸭之旅,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D.《老人与海》通过塑造圣地亚哥的形象,讴歌了人类面对苦难时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解析:

1.B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2.B考查文学名著的识记。

要求熟读全文,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了解熟悉,才能应对自如。

简爱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孤独之旅》

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的芦荡里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

人生需要在艰苦中锤炼,需要在寂寞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心声》

作者通过在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

启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理清结构

《孤独之旅》

 

《心声》

 

写作特色

《孤独之旅》

1.本文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的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细致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的文字也极为精炼、通俗浅显,却表现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如对雨后天晴的描写,正面烘托杜小康战胜磨难后快乐的心情。

《心声》

1.浅显通俗是本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

这篇小说的语言十分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没有一句艰深的话,作者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

另外,小说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

这也是儿童化语言的表达特点和要求。

2.以次要情节推动主要情节的发展。

主要情节是公开课上李京京的要求遭老师拒绝,由于别人怯场李京京有机会声情并茂地读《万卡》。

次要情节是李京京的家庭状况,成为他与《万卡》中主人公产生共鸣的原因,也是成功朗读《万卡》的原因。

次要情节线索是推动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

把握重点

《孤独之旅》

1.文中说“这种孤独”指的是什么?

“那点孤独”又指什么?

两种孤独到底哪一种更严重呢?

  “这种孤独”指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带来的自我封闭。

  “那点孤独”是指退学回家独自一人的感觉。

  而此时的这种不见生人的孤独更严重。

【高清课堂:

成长之路——《孤独之旅》《心声》】2.文中多次提到“孤独”,这孤独来自内外两方面,请谈谈“内在的”和“外在的”各有哪些?

  “内在的”孤独是指人物欲战胜孤独的努力,却无法摆脱这种空荡荡的感觉。

  “外在的”孤独是指身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无人交流。

【高清课堂:

成长之路——《孤独之旅》《心声》】3.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请同学们找出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并谈一谈他们的作用。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有关芦苇荡的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渲染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说结尾“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4.在文章中,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关系?

  杜小康失学后,放鸭就成了他不能回避的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能够从它们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

在风雨中,他也努力地维护鸭群,因而感到了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他放鸭的结果,也是他人生的一段成果,从而让他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心声》

【高清课堂:

成长之路——《孤独之旅》《心声》】1.阅读课文,思考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呢?

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万卡》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了李京京,是因为他的身世与作品中的万卡的身世遭遇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的共鸣。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的现象,文学欣赏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

患难生活,使得京京多愁善感。

面对与自己一样的万卡,他又怎能不感动?

3.这篇小说反映了当前教育和家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你能简单概括一下,都是什么现象么?

  提示:

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育人;教师素质的急需提高。

  父母要树立责任意识;要维护家庭的温暖和睦;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4.本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首先,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符合儿童小说儿童化的要求,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作者用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其次,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

这也是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看来,作者深谙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第三,小说的语言饱含作者对小主人公的同情、怜爱,文章因情而动人,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的情感,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

成长的代价──读《孤独之旅》

契 丹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草房子》一书的结构也很独特。

在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前提下,每一章(或相同题目的两章)相对独立,着重于刻画一位少年的成长。

其中,《红门

(一)》和《红门

(二)》两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那么,杜小康的成长,则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

  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

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

  小木船行驶在水上,“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时,当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

这种孤独,并非他这样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连他那“饱经沧桑”的父亲,也不敢让小船和鸭子们停下来,“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当他们到达芦荡,“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时候,孤独也如“万重大山”包围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父亲与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他因此而胆怯,而恐慌。

那恐慌无法驱除,即使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也迟迟无法入睡。

他“不堪”孤独的重负,开始“日甚一日”地想家,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他们就已经再没有退路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独,他已“别无选择”。

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难中,温情脉脉的大自然,成为少年杜小康惟一的“避难所”。

  黄昏时分,与炊烟一同飘起的河水的热气;从大河的东头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万顷芦苇,以及芦苇丛中一种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气中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水边的芦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无数的萤火虫……大自然,以它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少年;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以它的低吟浅唱、风花雪月,抚慰着少年那颗孤寂的心灵。

大自然,既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将少年屡屡抛入“无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现出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日趋坚定、自信,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

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天晴”,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当他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疲惫不堪地躺在一片芦苇上,嚼着白嫩的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时,他却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有这样一段优美而温暖的描写: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了的鸭们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少年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作者在节选时,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

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

“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

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

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

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

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

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

“……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

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曹文轩在他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名为“论孤独”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

“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

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

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

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对于杜小康而言,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一份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那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

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

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

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

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

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

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小船,小船

黄蓓佳

  虽然明明知道,不会有人摇着小船来接他上学了,芦芦还是大清早就拄了双拐,一步一步挪到河边。

  他走到那块形状像个小山羊的石头边,吃力地坐下来,又把双拐从胳肢窝下移开,合到一块儿,轻轻搁在“山羊”的脖子上。

过去,每天早上,他总是这样,高高兴兴地骑着“山羊”,等待从河边的芦苇丛里窜出一只小船,把他摇到学校去。

这只“山羊”,他骑过多少次啦,数也数不清了,“山羊”的背脊都磨得铮光油亮的了。

“山羊”是石头的,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会说话,不会叫;芦芦呢,却是一岁两岁地大了,又高了,肚子里还灌下了一瓶一瓶的墨水——他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啦。

  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青青的芦苇映着这片霞光,微微闪出一种紫色。

叶片上有露水,水珠儿是红的,芦芦的头一动,红水珠儿就跟着闪出蓝的、橙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光芒,就像神话里的那种宝珠,不时的,有一只翠绿的小青蛙“噗”一声跳上芦苇,蹲在叶梗上,那水珠就纷纷地往下掉落,落在清碧碧的河水里。

  芦芦坐在“山羊”背上,一动不动地盯着这片芦苇。

往常,只要太阳光一照到芦苇尖尖上,小船准会从里头钻出来,笔直地驶到他脚下。

小船是放鸭用的,小得像个玩具,站在船上的刘老师,小小的个子,圆眼睛,小嘴巴,两根细辫子,也像个快快活活的小姑娘。

刘老师会叫一声:

“芦芦,上船吧。

”然后跨到岸上,让芦芦趴上她的背,小心地上了船,把芦芦安顿到最稳当的地方坐下,又返回去把他的双拐提过来,再接下去,刘老师就用一根竹篙把小船撑到小河深处。

河水在身边哗哗地响,风把刘老师的衣服吹得像张开的帆。

这时,芦芦总会从书包里掏出一根洗得雪白雪白的芦根,塞到刘老师手里。

芦根又嫩又甜,刘老师最喜欢吃了。

她总是咬一口,一面咝咝地吮着甜水,一面说:

“比梨还好,好极了。

谢谢你,芦芦。

”有时候高兴,刘老师还会轻轻哼上一段越剧。

她是城里插队来的知青,会唱一口很好听的越剧呢。

  阳光抹上了芦苇尖尖,小船还没有出来。

小船不会出来了,再也没有人摇着小船来接芦芦上学了。

十天前,芦芦也是这样坐在“山羊”背上等呀等呀,一直等到日头挂到村口的大白果树梢上,也没有看见小船的影子,芦芦回家告诉妈妈,妈妈生怕刘老师病了,赶紧绕上几里路赶到学校去探望。

可是,哪儿都没有刘老师。

大家找到河边,河心里孤零零地荡着那只放鸭的小船。

就这样,刘老师的尸体被人从河里捞出来了。

芦芦听人说,刘老师准是不舒服,头一晕,掉进了水里。

刘老师不会游泳,这是芦芦知道的。

偏偏那天附近岸上没有人,她就这么沉下去了。

芦芦趴在“山羊”身上嚎啕大哭,哭得村里老老少少都掉了泪。

老人们说:

“唉,天有不测风云啊。

”妈妈说:

“怎么就偏偏淹死了她呢?

把我替了她也好啊!

  芦芦从此沉默了。

他变得爱发火,爱哭,有时他一个人跑到这里,一坐就是一天,谁也引不出他一句话,谁也不能把他拖回去。

人们可怜他,体谅他的心情。

唉,残废的孩子嘛,心灵本来就受着伤,脆弱得像玻璃棒,失去了比妈妈还亲的刘老师,他一时哪能受得了啊。

  芦苇忽然动起来了,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头乱撞乱碰。

  “小船!

”芦芦在心里惊叫了一声,连忙把身子向前探过去。

真的,真是那只小船,船头尖尖的,从芦苇丛里七扭八拐地冒了出来,一直停在芦芦脚下。

  “哦,不是刘老师。

刘老师不会来了。

这辈子也看不见她了。

”芦芦失望地扭过头去。

  小船上跳下一个姑娘,脚步子咚咚的,走到芦芦面前。

  “哦,我猜你就是芦芦,是吧?

”她的声音活泼泼的,又脆又亮。

  芦芦抬起头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

他心里很不高兴:

为什么要划刘老师的小船?

刘老师用过的东西,凭什么给你用?

  “芦芦,我跟你说,我是新来的老师,也姓刘,叫刘小玲。

  芦芦忽然鼻子一酸,莫名其妙地难受起来。

也姓刘?

为什么也要姓刘呢?

不管怎么说,刘老师是死了,她不会再驮着芦芦上小船了。

多好的刘老师啊!

  “芦芦,你听我说,以后我天天来接你上学,知道吗?

今天是星期日,不算,从明天起,可不兴迟到啊。

  芦芦惊讶地仰起头来。

怎么,她也要摇小船接他上学?

她……这个高高大大的小玲老师?

不,她跟刘老师不像,一点点也不像。

可是,她说了,她要接他上学,真的。

  芦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他想,是不是应该站起来呢?

他扭过身子去拿双拐。

谁知道小玲老师一把拿了过去,凑在胳膊底下试了试,说:

“哟,倒还挺合适。

可惜太原始了,做辆手摇车多好!

  芦芦没有做声。

  小玲老师又问他:

“你是怎么跛的?

生下来就这样吗?

还是以后病的?

  芦芦最怕人家提个“跛”字。

大家也知道。

村里的大人孩子,学校的老师同学,从来不当他面问这些的。

这时,他一下子涨红了脸,伸手把双拐夺过来,瓮声瓮气地回答说:

“不知道。

  小玲老师愣了愣,眼皮子眨巴了几下,像突然明白过来似的,笑了笑,大大咧咧地一屁股坐在“羊”头上:

“嘿,芦芦还讳疾忌医呀。

告诉你,我还准备给你扎扎针的呢,也许能好点儿。

你别不信,真的,我会扎针。

等有空,我问问你妈就行了,你不说,你妈总肯说的吧?

  瞧她说得多自在!

一口一个“跛”,一口一个“病”,芦芦真受不了。

刘老师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

她总是那么细心地替芦芦考虑一切,从来不肯让芦芦受一点委屈。

唉,刘老师你可知道芦芦想你吗?

  芦芦眼巴巴地盯着那只小船,心里有些酸酸的。

他又想哭了。

新的总不如旧的好,真是这样。

芦芦心里跟刘老师的那段情意,好像怎么也割不断了。

  别扭归别扭,上学还是要上的。

第二天,芦芦早早地就坐在“山羊”背上,而太阳刚一露脸,小玲老师的船也到了。

小玲老师也把他驮在背上,往船上走。

小玲老师的背是宽宽的,叫人趴着很实在,不像刘老师,又小又瘦,芦芦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压折了她的腰。

可是,就这样,刘老师还硬是要天天背他上船。

小玲老师用五分力气,刘老师就要用十分力气呢。

芦芦这样想着,心里越发留恋起刘老师来。

  小玲老师把船撑进河心里了,她好像还不太会使竹篙,深一下浅一下,小船也就东一拐西一扭,让人心里怪害怕的。

可是小玲老师不在乎,她挺使劲,也挺高兴。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的脸红扑扑的,亮闪闪的。

“刘老师没有她模样好。

”芦芦在心里承认说。

这时他忽然想起了芦根。

“对了,这是新鲜玩意,小玲老师一定没有尝过。

”他伸手到书包里,掏出一截雪白雪白的芦根来。

  “小玲老师,给你尝尝。

  “什么?

  “芦根。

  小玲老师笑嘻嘻地接过去,在手里翻来覆去端详了半天:

“好吃吗?

  “好吃,比梨还甜呢。

”芦芦很热心地告诉她。

  小玲老师笑着摇摇头,把芦根又扔给芦芦,说:

“别吃这个,不卫生。

这里头说不定有多少寄生虫呢。

  芦芦一下子委屈极了。

她不要芦根,还说不卫生。

她瞧不起我们。

刘老师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呀?

刘老师总是高高兴兴地接过去,一边嚼,一边眯缝着眼睛笑。

她从来没有嫌我们不卫生……

  芦芦伤心地转过身子,把芦根悄悄扔进水里。

雪白的芦根贴着船帮犹豫了半天,才一步三回头地漂远了。

跟着,“叭嗒”一声,芦芦的眼泪也落在船帮上。

他想,真不该坐她的船,我们在她眼里算个什么人呀?

她根本瞧不起我们。

不像刘老师,刘老师在这儿插了好几年队,心全都贴在我们身上了,她不,她不是我们的人。

  芦芦再没跟她说过一句话。

整整一天,他在学校里,放学回到家里,都没有开口。

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