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376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11标

DK476+600~DK501+400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11标项目经理部二分部

2010年6月

目录

1.编制依据1

2.工程概况1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1

3.1地形、地貌1

3.2工程地质1

3.3水文地质条件2

3.4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3

4.监测的目的及意义3

5.监测内容及监测控制标准3

5.1监测工作内容及说明3

5.2主要监测仪器、项目、断面布置和监测频率4

5.3监测断面布置及监测频率5

6.主要监测项目实施方法7

6.1洞内、外观察7

6.2地表沉降监测7

6.3洞内拱顶沉降及边墙收敛监测8

6.4隧底隆起监测(选择项目)9

6.5钢筋应力应变监测(选择项目)10

6.6围岩压力监测(选择项目)11

7、监测重难点对策12

8.信息化施工管理程序12

8.1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12

8.2现场监测预警管理标准15

8.3监测组织机构15

8.4人员组成及职责16

8.5施工监测反馈程序17

8.6工程突发情况及监测应急措施18

8.7风险预警的响应、处理19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1.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4、山西中南铁路通道ZNTJ-11标隧道设计图纸、文件及资料

5、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2.工程概况

本标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附近,起止里程为DK476+600-DK501+400,正线全长24.8km。

隧道4座,全长3250m,其中:

刘家山2#隧道,起止里程DK477+030-DK477+336,全长306m;关家山隧道,起止里程DK478+868-DK479+430,全长562m;磨盘岭隧道,起止里程DK480+700-DK482+482,全长1782m;团山隧道,起止里程DK494+905-DK495+505,全长600m。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3.1地形、地貌

刘家山2#隧道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994.4-1018.2之间,地形有起伏,最大相对高差23.8m,最大埋深24.8m,地表植被不发育;关家山隧道地处构造侵蚀中低山区,地形有起伏,相对高差20-40m,地表植被不发育,主要为荒地。

磨盘岭隧道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为970-1036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66m,最大埋深39.3m,地表植被不发育。

穿越坡积粉土、砂质黄土、全、强风化及弱风化的砂岩夹泥岩;团山隧道地处中低山剥蚀区,地形起伏不大,隧道浅埋,最大埋深26.5m。

3.2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刘家山2#隧道、关家山隧道、磨盘岭隧道:

局部地表0.3m为耕植土,含植物根系。

第四系覆盖层从上至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黏质黄土、粉质粘土、第四系中更新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中统石千峰组,地层岩性简单。

主要岩性如下:

a、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砂质黄土:

褐红色,硬塑,分布于隧道出口部位地表,II类普通土,σ0=110KPa

b、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粉质粘土:

褐黄色,硬塑,土质均匀,分部与隧道出口部位,II类普通土,σ0=170-200KPa

c、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钙质长石砂岩:

灰黄色,黄绿色,中厚层构造,中细粒结构,岩质较硬,全-弱风化,广泛分布于隧址区,隧址区主要为弱风化,σ0=600KPa

d、全风化钙质长石砂岩:

褐黄色,原岩结构已基本破坏,大部分矿物风化成砂土状,岩芯成土柱状,手可捏碎,主要分布于地表浅部。

e、强风化钙质长石砂岩:

褐黄色,灰黄色,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呈碎块状,手可折断,主要分布于地表浅部。

f、弱风化钙质长石砂岩:

灰黄色,黄绿色,岩质较硬,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团山隧道:

表层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中、上更新统冲积黏质黄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砂质页岩、泥岩、细砂岩及石英砂岩。

主要岩性如下:

a、素填土:

褐黄色,粉黏粒为主,土质不均,粘性较差,孔隙发育,稍密稍湿,Ⅰ类土σ0=160KPa

b、黏质黄土:

棕红色、棕褐色,黏粒为主,土质不均,粘性一般,孔隙不发育,硬塑,Ⅱ类土,σ0=160KPa。

c、泥岩:

全风化,黄绿色、紫红色,黏土类矿物为主,泥质结构,岩体较破碎,手捏易碎,岩芯多为碎块碎屑,σ0=250KPa。

d、细砂岩:

强风化,黄绿色、紫红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为碎块状,锤击易碎,σ0=350KPa。

e、石英砂岩:

强风化,灰白色、黄绿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细粒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为短柱状,锤击不易碎,σ0=450KPa。

f、弱风化钙质长石砂岩:

强风化,黄绿色、紫红色及青灰色,成分以黏土粒矿物为主,泥质结构,页理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为碎块状,锤击易碎,σ0=400KPa。

(2)地质构造

刘家山2#隧道:

地质构造简单,岩层总体单斜产出。

关家山隧道:

隧址区范围内为一宽缓背斜,进出口分别位于背斜西东两翼;

磨盘岭隧道:

隧址区地质构造简单,单斜构造,岩层面稍有起伏;

团山隧道:

隧址区无大型不良地质构造,无断层发育。

3.3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隧址区范围内均无地表长流水。

(2)地下水

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对结构物均无侵蚀性,利用大气入渗估算法隧道最大涌水量:

刘家山2#隧道170m3/d;关家山隧道220m3/d;磨盘岭隧道2211.84m3/d,为中等富水区;团山隧道1250m3/d。

3.4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

关家山隧道出口分布有砂质黄土,该层黄土具有非自重湿陷性,湿陷系数0.049,湿陷厚度为1-2m,总湿陷量为11cm,为I级轻微。

磨盘岭隧道下压辛呈煤矿,同时隧址区驻有一支坦克部队训练营,为军事禁区。

团山隧道进口分布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0.03-0.051,自重湿陷系数0.003-0.024,自重湿陷量为4.59cm,总湿陷量39.1cm,湿陷厚度为8m,为Ⅱ级中等。

4.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在暗挖施工过程中须掌握隧道开挖引起周围地层变形的大小,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在暗挖隧道整个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况进行观察、监控和量测,并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处理,分析地层、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判断隧道施工对地层的影响程度;通过信息反馈,修正设计参数,优化施工工艺,改进施工方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开展监测量测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有以下几点:

(1)了解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及时反馈地表和洞内位移变化的信息,调整相应的开挖支护参数,指导并组织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2)通过监控量测了解隧道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3)提供判断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

(4)通过监控量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

5.监测内容及监测控制标准

5.1监测工作内容及说明

根据招标文件并结合本区间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对施工影响的周围地层、地表建筑物等进行安全监测。

监测应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各监测项目按照要求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

当变化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监测。

所有测点反应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

5.2主要监测仪器、项目、断面布置和监测频率

1、为了确保监控量测的简便、快速、可靠、准确,使用以下仪器设备进行监测。

见表6-1。

表5-1监测设备及其精度

测试项目

监测仪器及型号

精度

地表沉降

徕卡全站仪

1mm

水平收敛

徕卡全站仪、收敛计

1/0.1mm

拱顶沉降

徕卡全站仪

1mm

2、本合同根据设计文件以及相关规范,监测内容见表5-2

表5-2监测对象及技术要求

、必测项目及方法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

和仪器

测试

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人工观察

地质罗盘

2

净空变化

收敛计

0.5-1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

全站仪

0.5-1mm

一般进行三维多点量测

3

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

水准仪、钢尺、全站仪

0.5-1mm

4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

水准仪、塔尺、全站仪

0.5-1mm

浅埋隧道必测(H0≤2B)

注:

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必测项目为日常施工管理中所必须进行的量测项目,主要为位移测试项目。

净空收敛量测一般只进行水平收敛基线的量测,拱顶下沉可根据量测断面大小及开挖方法,布置1~3个测点。

地表下沉量测可以反映隧道开挖对地表土体的影响,在浅埋地段应将地表下沉量测也作为必测项目。

2、选测项目及方法

下列项目将根据工程施工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序号

监测施工

测试方法和仪器

测试精度

备注

1

隧底隆起

水准测量

水准仪、铟钢尺

0.5-1mm

2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频率接收仪

0.1mm

3

围岩压力

压力盒、频率接收仪

0.01MPa

4

二次衬砌接触应力

压力盒、频率接收仪

0.01MPa

5

钢筋受力

钢筋计、频率接收仪

0.01MPa

6

喷射混凝土受力

混凝土应变计频率接收仪

7

锚杆杆体应力

钢筋计、频率接收仪

0.01MPa

5.3监测断面布置及监测频率

5.3.1监测断面布置

量测断面间距和每个断面上的测点、类型、位置、个数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类型等确定。

围岩差的地段,量测断面应布置多些,围岩好的量测断面应相对少一些,在不良地质体中,应考虑布置一定数量的选测项目。

地表下沉量测布置的测点数应适当多一些,应能测到完整的纵、横向沉降曲线,从而分析隧道施工的纵、横向影响范围和程度。

1、必测项目量测断面布置

(1)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一般,量测断面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按下表规定:

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

围岩规则

断面间距(m)

每断面测点数量

净空变化

拱顶下沉

Ⅴ-Ⅳ

5-10

1~2条基线

1-3点

10-30

1~2条基线

1点

30-50

1条基线

1点

注:

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软岩隧道监测断面应适当加密。

地表下沉(浅埋地段)观测点布设应沿线路中线布点,间距5~30米,必要时设1~2个横断面,每断面7~11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内。

(2)沉降缝两侧底版不均匀沉降,洞内沉降缝每侧宜布置4个以上的观测点。

(3)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结合路基沉降观测,在洞口、距洞口5~10m、15~20m、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

2、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布置

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置,或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断面1~2个,断面上的测试元器件、类型、位置及个数根据需要确定。

5.3.2量测频率

1、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浅埋地段)各量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确定。

(1)按位移速度确定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7d

(2)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量测频率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注:

b—隧道开挖宽度。

当按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选择的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

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量测点距,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段;洞内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已施工地段观察每天至少进行一次。

3、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应和路基沉降观测频次一致,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主要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6.1洞内、外观察

(1)监测目的

主要是监测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和地表的变化,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掌握隧道的安全状态。

(2)监测仪器

地质罗盘、相机、目测等

(3)监测实施

1)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

2)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凝土封闭;

3)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4)如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撑是否压屈。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6)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6.2地表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主要是监测隧道开挖过程中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变形的大小,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掌握隧道的安全状态。

(2)测量实施:

地面下沉量测,一般在Ⅳ-Ⅴ级浅埋隧道围岩的施工中进行。

覆盖层厚度根据设计资料。

基点布设:

埋设在隧道开挖纵横向各(3~5)倍洞径外的区域,埋设5个以上的基点,横向测点间距2-5m,范围不小于H0+B(H0埋深,B隧道宽度);纵向断面间距:

H0≤B,5-10m;B<H0≤2B,10-20m;2B<H0<2.5B,20-50m。

测点布设:

在测点位置挖长、宽、深均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测点预埋件(自制),测点一般采用φ20~30mm、@200~300mm的平圆头钢筋制成。

测点四周用砼填实,待砼固结后即可量测。

量测:

用高精度全站仪、水平仪进行观测。

要求a)观测应在仪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b)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

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天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

)mm(n为测站数)。

沉降计算

求得各点高程。

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

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数据分析与处理

a)利用软件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曲线正常则说明位移随施工的进行渐趋稳定。

如果出现反常,出现反弯点,说明地表下沉出现点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b)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预测最大沉降量。

6.3洞内拱顶沉降及边墙收敛监测

(1)监测目的

掌握隧道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情况,保障施工安全及分析支护参数。

(2)监测仪器

全站仪或水准仪、收敛计

(3)监测实施

各级围岩均应进行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收敛量测,软弱围岩也必须进行底板隆起量测,且原则上三者布设在同一断面内。

断面布设的间距:

按照设计要求,Ⅲ级围岩30~50m,Ⅳ级围岩10~30m,Ⅴ级围岩5~10m,围岩变化处适当加密。

可在各级围岩起始地段增设1~2组。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周边位移量测以量测初期支护各点的绝对位移为目的,通过水平及斜向收敛量测,验证周边位移结果,基线位置的高低可根据断面情况,选择在断面变化或者受力集中点处,便于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拱顶下沉及收敛量测在全隧都必须进行,测点布设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

点的埋设方式:

测点埋设的位置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的前提下,应尽量靠近掌子面,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数据。

a)周边位移及收敛量测:

埋设测点时,先在测点处用人工挖孔或凿岩机开挖孔径为40~80mm,深为25mm的孔。

在孔中填满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带弯钩膨胀螺栓预埋件。

当采用无尺观测方式采集数据时,在弯钩上贴激光反射贴片,待砂浆凝固后即可量测。

b)拱顶下沉测点布设:

拱顶下沉主要用于确认围岩的稳定性。

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埋设一自制的钢筋预埋件。

埋设前,先用小型钻机在待测部位成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量测。

当采用无尺观测方式采集数据时,在预埋件上贴激光反射贴片。

量测:

用高精度全站仪、水平仪进行观测。

要求a)观测应在仪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b)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

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天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

)mm(n为测站数)。

沉降、收敛值计算

求得各点高程。

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

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采用全站仪时,调用其对边测量功能求得其动态值。

收敛值:

采用收敛计时,初始值与施工过程中动态值之差。

采用全站仪时,调用其对边测量功能求得其动态值。

数据分析与处理

a)利用软件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曲线正常则说明位移随施工的进行渐趋稳定。

如果出现反常,出现反弯点,说明地表下沉出现点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b)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预测最大沉降量。

6.4隧底隆起监测(选择项目)

(1)监测目的

了解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与拱架作用力的作用力下隧底隆起量,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在可控范围内。

(2)监测仪器

全站仪或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3)量测实施方法

①测点埋设

隧道施工中,底部仰拱架立时,将预埋件垂直焊接在仰拱上。

待该环砼喷射完毕牢固后,将预埋件上砼清除干净后,即可进行量测。

测点布设原则同拱顶测点,且同拱顶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

②底板隆沉量测方法

主要采用全站仪或精密水准仪,量测各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相对高程差,本次所测高差与上次所测高差相比较,差值即为本次沉降值,本次所测高差与初始高差相较,差值即为累计沉降值。

③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或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

并结合施工情况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

6.5钢筋应力应变监测(选择项目)

(1)监测目的

了解隧道开挖过程中钢架及二衬钢筋受力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在可控范围内。

(2)监测仪器

钢弦式钢筋计及VW-1型频率接收仪。

(2)量测实施

①测点埋设

原则上与围岩压力量测布设在同一个量测断面上,分别沿钢架的外边缘和内边缘成对布设。

测点布设时在钢结构应测部位截去一部分钢筋,把钢弦式钢筋计焊接在原部位,代替截去的那部分钢筋。

②数据计算

每次所测得的频率可根据钢筋轴力计的频率——轴力标定曲一直接换算出相应的轴力值。

③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轴力值绘制钢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钢筋应力随开挖距离的变化曲线图。

在钢拱架横断面图上,以一定的比例把应力值点画在各应力计颁位置,并以连线的形式将各点连接起来,形成钢拱架钢筋应力分布状态图。

6.6围岩压力监测(选择项目)

(1)监测目的

了解隧道开挖及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与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在可控范围内。

(2)监测仪器

钢弦式压力盒及VW-1型频率接收仪

(3)量测实施

①测点埋设

振弦式测试元件构造简单,测试结果比较稳定,受温度影响小,可用于长期观测,故现场测试选择了弦式测试元件。

应充分考虑到施工可能对引线及元件造成破坏。

②测试数据处理方法

现场测试读数为频率值,需由标定曲线转化为相应力(应变)值,标定曲线和初始频率的选取对换算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钢弦式测试元件的基本原理是由元件内钢弦的应力变化转变成钢弦的振动频率变化,根据弦振动微分方程,可推导出钢弦振动频率与钢弦应力和钢弦长度之间的如下关系:

式中,

——钢弦振动频率,

L——钢弦长度,

——钢弦材料的密度,

——钢弦所受的张拉应力。

当压力盒已做成后,L、

已为定值,所以钢弦的频率只取决于钢弦上的张拉应力。

而从弹性理论可知,钢弦上产后的张拉应力与承压面压力成线性关系,钢弦频率与压力盒所受压力P的关系如下:

2-

=

P

式中,

——压力盒受压后的钢弦的频率,

0——压力盒未受压时钢弦的频率,

P——压力盒所受的压力,

——标定系数,与压力盒构造等有关,各压力盒各不相同。

7、监测重难点对策

1、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始读数宜在3~6h内完成,其它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初始读数对监控量测数据分析非常重要,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观测点进行初始观测。

2、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

3、采用无尺量测(全站仪)埋设反射膜片时,锚固反射片的锚杆端头宜切割为45~50度斜角,以便测量视线尽量与反射片垂直,增加反射信号强度;

4、反射片应不定期清除粉尘,防止粉尘覆盖反射片造成目标不清晰并且影响回光信号的强度;

5采用全站仪对边测量观测时,每条测线至少应观测3次读数,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可以有效地提高观测值的精度。

6、观测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确保采集的量测数据真实、可靠。

根据各个量测项目的观测频率,及时采集量测数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的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隧道开挖过程中遇到“双控”值超限,严格按照本方案的预警措施实施预警。

7、每次施工工序转换前,对前期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风险工程监测数据做出整理并绘图,分析下步工序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8加强对地表、建筑物的监测和安全巡视,如发现地表、建筑物出现细微的裂缝和有明显变形时立即上报项目部以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

8.信息化施工管理程序

8.1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馈

1、量测数据的整理

(1)现场量测所取得的原始数据,应进行数学处理,将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