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315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中特重点总结.docx

毛中特重点总结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1935年会议确立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1945年七大,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选择、简答)(P3)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选择、简答、辨析)(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1)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选择、简答、辨析)(P5)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首先,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3】最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思想的科学涵、灵魂和主要容。

1.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选择)

实事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是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3.思想主要容:

(1)新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4.思想的历史地位p13-p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形成和发展

1982年,在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十五大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容

围绕三大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3.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选择、简答)(P2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选择: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实事思想路线的容及科学涵(选择、简答)(P27)

思想路线的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选择:

“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或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6.为什么说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选择、简答)(P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坚持了实事的思想路线,实事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精髓。

1】首先,实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时间)

2】其次,实事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基本容的各个方面(逻辑空间)

3】最后,实事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主义革命理论

一、1.新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时间段:

五四运动开始1919年—1949年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新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反帝反封建

3、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新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是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统一战线是党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党正确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关键。

6、新旧资产阶级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1)所属革命阵营不同:

中国新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旧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领导力量不同:

新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旧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力量。

(3)指导思想不同:

新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旧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理念。

(4)革命前途不同:

新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旧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

(5)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新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旧主义革命的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彻底,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6)结果不同:

新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人物;旧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党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1949年七届二中提出“两个转变”

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新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1952年底人民大众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年-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思想成果

一、文章: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思想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

2002十六大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制度处于初级阶段。

1.我国基本国情、基本矛盾(选择、判断)(P96)

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1-10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简答、容易出辨析)(P113)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简答、辨析?

)(P117)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3)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4.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答、辨析?

)(P100)

社会主义初级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心得发展阶段。

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容。

(只可能出选择)(P104-105)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容

(中心:

经济建设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容((十五大制定十七大、十八大丰富发展)

五个方面,五位一体: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

最低纲领:

根据革命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有所不同。

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选择、简答)(P11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涵(选择、简答、辨析)(P11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选择、简答)(P114)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135

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

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997年提前实现前2步,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可能出选择)(P122)

(1、提出:

2012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梦的涵最核心的容: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3、实现途径:

p144

坚持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P14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抉择:

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择)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看法(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概率小?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他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改革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的经验(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7.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只可能出选择)(P133)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

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选择)(p159)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35-136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节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3、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理由是什么?

(简答、选择)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45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两方面(简答)(P171)

1)共有资产在社会中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9.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48-150**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四、把握经济新常态(p176)

1.经济新常态特点:

中高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优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兴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结构。

2.如何适应和领导经济新常态?

(P177)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力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力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二、发展社会主义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180

国体:

人民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p184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究。

3.依法治国的重要性185

依法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